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

合集下载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随意讲堂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文/郝学敏如月老师要求特训部同学每人讲一堂课,以我目前的水平还真不具备讲课的能力。

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读诗背诗的一点心得。

因为上学时课本里的古诗老师都要求背诵,渐渐也就喜欢上了背诗。

背的多了,懵懵懂懂就觉得唐诗和宋诗好像哪儿有明显的不同,于是我就开始搜罗这方面的文章论述。

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1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2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诗人眼中,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月光地映照下,既像一面光洁的镜子,又像一只银盘,而美丽的君山就像盘中的一只青螺。

可谓想象奇特,比喻贴切。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而同是写庐山,我们再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

唐诗与宋词的区别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且唐代诗人在诗歌方面的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 (《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则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

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唐诗和宋词究竟有哪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从结构上来看。

1、分类:①唐诗的体质完备,《诗薮》:“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备矣。

”古代的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是指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诗,近体诗是指讲究格律,有固定格式的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代产生近体诗以前的诗,句式大体整齐,也要押韵,但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规定,可以算一种自由体。

诗的每一句有几个字,就称为几言。

按言分有四言诗、五言诗(简称“五古”)、七言诗(简称“七古”)、杂言诗(诗中各句字有多有少)等。

如《硕鼠》为四言诗,《石壕吏》、《饮酒》为五古,《琵琶行》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为杂言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如《过故人庄》是五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七言律诗。

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因其形式很像截取律诗的一半。

或五言,或七言。

如《送元二使安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都是绝句。

唐诗有山水田园、边塞、元白、韩孟等诗歌流派。

②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

词一般按字句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引、近)、长调(慢)三类。

清代毛先舒《古今词话•词品》: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2、外部形式:①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

唐诗与宋诗的不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黄文丽 405000911099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样式,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文学样式亦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比较大的文学样式。

在宋代,虽然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但在一个诗的国度里,宋诗的发展也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唐诗,它并非唐诗的遗留产物,更确切地说是唐诗高度发展下的必然结果。

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唐诗的继承上,宋诗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心路子。

唐宋诗之争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方面是学唐与宗宋的问题,主要指的是在古典诗歌创作当中是向唐人学习还是向宋人学习。

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在古代,特别是宋代就开始了,一直到清代,一直到近代。

这在当时学诗的人当中,是有着很现实的实际意义的。

另一方面,唐宋诗之争实际上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唐以后的古典诗歌宋诗是不是也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来看,李白、杜甫、苏东坡、黄庭坚,前两位诗人是唐诗的代表,后两位诗人是宋诗的代表。

实际上,宋诗是唐诗之后中国古典诗歌的另外的一种典范,所以宋以后学习诗歌创作的人,不是入于唐,就是出于宋,没有其它的。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典范,在某种程度上是以一种互补的形式存在的。

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唐诗与宋诗的不同之处。

现当代学者论唐诗与宋诗,最有名的当属缪越和钱钟书两人的精彩论段: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华茂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如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明葩。

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高考关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往往是唐诗和宋诗交错命题。

请看:卷全国I卷全国卷新课标·宁夏卷2004年唐诗宋词2005年唐诗唐诗2006年宋诗宋词2007年宋词唐诗宋诗2008年宋诗宋诗宋诗2009年宋诗唐诗宋词掌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对我们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

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1.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我们今天一说到古诗,最先想到的是应该是唐诗,后人多以为,好诗尽自唐。

而宋代虽也不乏好诗,却以词著称。

如把唐诗和宋诗放在一起比较,是可以品出不同之味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唐宋诗之间的主要区别。

唐诗重意境
唐诗以炼句著称,尤善于借意象表达,所谓融情于景。

看似寥寥几笔,背后往往蕴藏不尽之意。

试举一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这首《滁州西涧》,看似写景,实则蕴意颇深,品味之后实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句“独怜”二字尤为关键,怜涧草被雨水所侵,而黄鹂却居高,得厚自鸣,此二句为暗喻遭遇也;后二句写晚潮来急,此时野渡正需船夫却无人,一来点出忧怀社稷之心,二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

这是一首典型的借物言志诗,如不能细究其味,就会只知其表而不知其实,读唐诗不可不知这点。

宋诗重情理
相比较唐诗,宋诗更侧重于抒情或说理,意境也相对较浅。

例如: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我们看郑思肖的这首《画菊》,同为托物言志,却不需要细味便可知其意,此诗虽有隽永之味,意境较前者而少了一层。

与此类似的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少年
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等说理名句。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宋诗中常用虚词,而唐诗多用实词,如此一来,唐诗意境要比宋诗丰富许多,这点也值得我们写诗借鉴。

如果将诗比喻成画,我认为唐诗便如水墨画,而宋诗则如工笔画。

重意则深,重情则浅,或许这便是宋诗逊色唐诗之处。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一、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诗馀(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

宋诗有以下特色:1.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这是宋诗较精之处。

2.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

3.派别多。

4.诗话多。

5.消失了唐代悲壮的边塞派的作风,但是整鍊规矩,无唐诗有时不工整之病。

6.消失了唐代感伤的社会派的作风,但描写越发细致,无唐诗有时粗率之病。

7.失去了唐代哀豔的闺怨宫怨诗的作风,很多诗人描写时特别冲淡,无唐人豪迈意气的作风。

8.不同於唐代缠绵活泼的情诗的作风,宋诗中有一种充满画意的诗(题画诗)。

9.宋诗之弊:模拟、诗话、诗派杂。

其中各诗派还成为相互竞逐甚至批判的情形,这与唐诗诗人各派之间相互共融的情形颇为不同。

10.词本作为诗馀却反而越居诗的上位。

唐宋诗可作以下比较: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

宋诗:主理、发露,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词评论方面诗论精。

宋诗的派别及人物(後有**记号者为反江西之诗派)1.西昆-宗李义山,代表为杨亿、刘筠、钱惟演。

五七言近体,以「雕章丽句」为主。

2.晚唐体-宗晚唐贾岛、姚合,代表为寇准、林逋、魏野。

多隐士和尚,五律为主,重构思,以轻丽小巧之辞,写眼前景,抒情苦琐细之意。

3.白居易体-宗白居易,代表为王禹偁、徐铉。

「闲中取适」,切近易晓。

及「惟歌生民病」。

4.唐体(复古派)-宗杜、韩,代表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

重视创作古体,追求散文笔法。

5.元佑体(革新派)-代表为苏轼、黄庭坚、王安石。

使诗走向散文化、议论化。

6.江西派-宗杜甫,代表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以故为新」发展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7.理学派-宗邵雍,代表为程颐、张载、朱熹。

以「道学」为诗。

8.中兴四诗人-宗江西派,代表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的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与唐诗一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基本类型。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通过形象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例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描写的是瀑布本身的形象,为人们展示了瀑布的具体情形,从中透露出对庐山瀑布的喜爱之情。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例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具体面目没有描绘出来,侧重表现由看山引发出来的哲理性思考,发人深省。

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宋诗因为与唐诗不同,所以长期以来一直遭受批评。

其实,言理、言情无关紧要,关键是能将诗写好。

认定唐诗才是好诗的观点是十分狭隘的。

春兰秋菊,各极一时之秀。

以唐诗为正宗,或以宋诗为正宗,都有碍于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认识。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