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七版)

合集下载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各论ppt课件

针灸治疗学(第七版)各论ppt课件
2.平时宜睡硬板床,腰部保暖,加强腰背 肌锻炼。
3.常用两手掌根部揉按腰部,早、晚各 1次, 可减轻和防止腰痛。
4.对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可配合推拿、 牵引等疗法。
第三节 坐骨神经痛
何某,女,56岁。右下肢持续掣痛2天, 加重1天。因夜晚睡觉时腿伸于被子外面感 受寒凉而致。白天不能活动.夜间无法入 眠,疼痛难忍,不可言状。由家人抬来诊 治。当时患者呻吟不止,哭号不已。查: 右下肢疼痛自臀部沿股后向小腿放散;腰 部无明显压痛;右下肢屈曲,呈保护性体 位;髀枢和腓肠肌部位以及委中、昆仑穴 多处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强阳性,约30° 时即呼痛不止。
股外侧皮神经炎
周某,女,32岁。因分娩后受凉, 自感右大腿外侧麻木及针刺样疼痛,长 久站立或行走后疼痛加重,得热则舒, 遇寒加重。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 查:右侧股外侧部有8cm×12cm的麻木 区,病觉及温觉明显减迟。
定义:股外侧虚神经炎,又名“感 觉异常性股痛”:是由于股外侧皮神经 受损而产生的大腿前外侧皮肤感觉异常 及疼痛的综合征,是皮神纤炎中最常见 的一种。
病因病位病机 病因:素体虚弱;久病不愈;感受风寒湿热等。 病位:在经络、肌肉、关节,久之涉及脏腑。 病机: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致经络 闭塞,气血不通,脉络绌急。依据感邪不同特点: 1. 风邪窜扰经络,与气血相搏,游走为患而致 行痹。 2. 水湿留恋,经脉壅塞,营卫涩滞而致 着痹。 3. 寒邪凝滞,经脉拘急收引而致 痛痹。 4. 素体阳盛,寒从热化而致 热痹。 诸痹日久不愈,内传脏腑而成五脏痹;迁延失 治,痰浊血瘀而成顽痹、久痹 -----尪痹。
注意: 1. 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满意。在早期可单纯应 用针灸。 2. 久病患者以针药并用,综合治疗为好。 3. 患者自身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可参加 适量的体育锻炼。

七版针灸穴位表(中医执业适用)12 (DEMO)

七版针灸穴位表(中医执业适用)12 (DEMO)
口角外侧约0.4寸
上直对瞳孔
大迎
牙关紧闭、齿痛、口喎、颊肿、面肿
面痛、唇吻润动
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下颔角前下方约1.3寸
咬肌附着部前缘
颊车
口眼喎斜、颊肿、齿痛、牙关紧闭
面肌痉挛(中风后遗症、颜面神经麻痹)
直刺0.3~0.5寸
或平刺0.5~1寸
下颔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
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
下关
直刺0.3~0.5寸
微握拳,食指桡侧
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输穴
合谷
头痛、齿痛、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失音
半身不遂、痄腮、疔疮、经闭、牙关紧闭
耳鸣耳聋、无汗、多汗、鼻衄、发热恶寒
瘾疹、疟疾、小儿惊风、口眼喎斜、腹痛
直刺0.5~1寸
手背第1、2掌骨间
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原穴
阳溪
头痛、耳鸣耳聋、咽喉肿痛、腕背痛、齿痛
不可深刺
第5肋间隙
距前正中线6寸
天溪
胸痛、咳嗽、乳痈、乳汁少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不可深刺
第外平刺0.5~0.8寸
不可深刺
第3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6寸
周荣
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痛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不可深刺
第2肋间隙
前正中线旁开6寸
大包
咳嗽、气喘、胸胁胀满、四肢无力、全身疼痛
直刺1~1.5寸
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
距胫骨前缘2横指
络穴
祛痰要穴
解溪
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目赤
胃热瞻语、下肢痿痹
直刺0.5~1寸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
经穴
冲阳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督脉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

第七讲针灸学内容督脉经穴、任脉经穴、经外奇穴教材: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七版)讲授:贾成文教授学时:2学时督脉Du Meridian,DU.[目的要求]1.掌握督脉的循行。

2.掌握督脉与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

3.熟悉督脉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

4.全面了解督脉腧穴,并重点掌握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讲授内容]一、循行分布体表下出于会阴,向后行脊柱内,沿腰背正中线达项上后,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体内起于小腹内,行脊柱内,入脑。

二、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

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四、常用腧穴(共28穴)1.长强(DU1) 络穴[定位] 在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肛尾韧带、肛门外括约肌深部、肛提肌;穴区内有肛神经皮支(属阴部神经),深层有肛神经肌支和肛动脉(阴部动脉分支)分布。

[主治] 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痫,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配穴举例] 配承山(灸)治痔疾(《玉龙赋》);配身柱疗小儿惊痫(《针灸资生经》);配百会治脱肛、头昏(《腧穴学》)。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人0.5—1.0寸,不得直刺,以防伤及直肠;不灸。

[现代研究] (1)取长强穴刺1.0寸,用泻法,强刺激,留针2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治疗经闭有一定疗效。

(2)取长强穴埋羊肠线,间隔4周行第2次埋线,6次为1疗程,治疗癫痫有一定疗效。

此埋线法对肛裂也有效。

(3)长强配承山,针用泻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痔疮有较好疗效。

2.腰俞(DU2)[定位] 在骶部后正中线上,当骶管裂孔处。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穴区内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

[主治] 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

针灸学(第七版)

针灸学(第七版)
精品课件
经脉
经 络 系 统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精品课件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 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 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 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 正经。
精品课件
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以起到双向调 节作用:天枢穴-止泻和通便;
内关-调节心率快慢。
四总歌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颈项求列缺,口面合谷收
精品课件
4、腧穴的定位法
(1).自然标志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 取穴位的方法。 A 定型标志,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B 动态标志,如张口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 间取听宫。
精品课件
3、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远治作用: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
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太冲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 (2).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 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 百会穴→头痛;中脘穴→胃痛;肾俞穴→腰痛;阿是穴→ 以痛为输. (3).特殊作用: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 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 疗作用,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下合穴、 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郑州大学针灸第七版最终版

郑州大学针灸第七版最终版

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手阳明大肠经;腰背委中求---足太阳膀胱经;肚腹三里留---足阳明胃经;头项寻列缺---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血气,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脉络的总称。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肢节和皮肤。

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两者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十二经脉的命名: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足经: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阴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阳经: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

十二经脉分布于上下肢的内外两侧,每个侧面都有三条经脉分布,内侧属阴,一阴衍化为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外侧属阳,一阳衍化为三阳,即阳明、太阳、少阳。

如隶属于心,循行于上肢内侧的经脉称为手少阴心经,据此命名原则,其他十一条经脉分别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是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其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又因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统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故称奇经。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十四经脉:十二经脉(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经)和任、督二脉的总称。

最新《针灸学》 第七章3幻灯片课件

最新《针灸学》 第七章3幻灯片课件
主穴: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随证配穴: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 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 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2)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 明经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 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 钟。
【经验介绍】
1.熊春华等用至阴艾条灸矫正胎位,用两根 艾条点燃后,先在距穴位2~3cm处进行温和灸, 使其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2min后,再 施行回旋灸或雀啄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2 次,连续2周。共灸治30例,治愈29例,无效1例。 (熊春华,等.艾灸至阴穴与膝胸卧位法纠正胎 位不正30例对比观察。湖南中医杂志1991; (3):23)
一般说经产妇与初产妇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胎 次在6次以上者,其成功率显著下降。孕妇腹壁过度 松弛或过度紧张都会影响疗效。横位成功率高于臀 位。艾灸时孕妇感到胎动活跃者效果较好,一般灸 后1小时胎动达高峰。针灸矫正胎位简便、安全,对 孕妇、胎儿均无不良影响。针灸失败病例可配合作 膝胸卧位、外回转等。
虚证以补益与通调相结合,治疗重在温养。气血不 足者从调理脾胃入手,调补气血;肾虚者温通下焦, 选用任脉小腹部穴、脾胃经穴为主,肾虚酌加补肾 穴位。针刺用补法,并可用灸。可在关元、气海穴 施温和灸或温针灸。非发作期也可用艾炷隔姜灸, 每次5~7壮。
【经验介绍】 【附注】 【小结】 【思考题】
痛经的针灸治法、主方、方义及配穴如何?
《针灸学》 第七章3
妇人生理:
妇人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肝藏血,脾统 血,肾藏精,精化血;肾主宰生长发育、生殖功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 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标准

《针灸推拿及护理》课程标准一、课程理念《针灸推拿与护理》包括分为针灸基础篇、推拿基础篇、常见病症护理篇共三篇十三章内容。

针灸基础篇部分主要介绍针灸发展史、经络、腧穴、刺灸法、拔罐法等基础知识;推拿基础篇主要介绍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保健推拿、推拿介质与热敷;常见病症护理篇主要介绍常见病症的护理。

二、课程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经络和循行和交接规律、人体重要腧穴的定位以及刺法、灸法和拔罐法的操作要领;掌握成人推拿手法、小儿推拿手法等推拿操作;学会运用针灸和推拿相关知识对常见病制定护理方案。

在学生学习完本护理专业主干课等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临床病症的护理方法上,同时注意掌握针灸、推拿在操作时与护理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获得相应的训练和提高,能够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初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从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物质世界有正确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奠定必要坚实的基础。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并认同针灸推拿相关技术在老年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保持对针灸推拿和老年护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思考方法;能够关注与老年护理的社会问题,逐步树立学科交叉、技术过硬、综合各种学科共同服务于老年健康的观念;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从而做到热爱老年护理,并用实际技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针灸学概述基本要求:掌握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低谷时期和繁荣时期的发展历程;了解针灸学学习方法。

重点:针灸学理论体系发展时期。

难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第二章经络腧穴总论基本要求: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概念级内涵,特定穴的概念,特定穴的分类、特点和作用;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经络的临床应用,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的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太阴肺经(里)<——> 手阳明大肠经(表) 足阳明胃经(表)<——> 足太阴脾经(里) 手少阴心经(里)<——> 手太阳小肠经(表) 足太阳膀胱经(表)<——> 足少阴肾经(里) 手厥阴心包经(里)<——> 手少阳三焦(表) 足少阳胆经(表)<——> 足厥阴肝经(里)
精品课件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 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经不 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配偶关系。 是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同 起于胞中,皆出于会阴,被称为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和十二经一样个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精品课件
概论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 为基础,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作用于腧穴,用以防 病治病的学科。其内容包括了经络腧穴学、刺灸方法 学和临床治疗学等部分。特别是临床治疗学的内容, 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 要分支。针灸学具有疗效显著、适应症广、操作方便 等优点。
精品课件
督脉:因其行于背部正中,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 率、总督作用而得名。 任脉:因其行胸腹正中,能总任全身阴经脉气; 又能主胞胎,为人之妊养之本而得名。 冲脉:因其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上下前 后,为一身要冲,且能通受十二经气血而得名。 带脉:因其运行环身一周,束腰如带而得名。
精品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 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痛,多是肝 胆病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明经病有关等。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 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如 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 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精品课件
经脉
经 络 系 统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络脉
十五络脉 浮络 孙络
足太阴脾经脉 足足太阳膀胱经脉
精品课件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 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 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 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 正经。
(1)生理功能: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 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感应传导作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 径。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如足厥阴 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黄帝内经》是针灸理论出现的标志,晋代皇甫 谧的《针灸甲已经》使针灸学理论体系日益成熟。明 代成为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时代。
精品课件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 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它是中医基础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 践,尤其在针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
精品课件
第二节 腧穴
1. 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 “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 “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 治疗施术之所。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 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 的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躯干。
精品课件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头面躯干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躯干
阳明经在前 少阳经在中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厥阴经在中 少阴经在后
精品课件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手三阴从胸走手,手 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精品课件
命名 A脏腑: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 用“属”、“络”来概括。 B手足:根据十二经脉循行主要经过上肢或 下肢,分为“手……经”“足……经”。 C阴阳:脏为阴,腑为阳;内为阴,外为阳。
精品课件
(1)十二经脉的命名: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凡属六脏循行于肢体内侧的 经脉为阴经,凡属六腑循行于肢体外测的经脉为阳经,阴阳 各经又划分为三阴、三阳;各经的命名还包括其所属脏腑的 名称。
(1)
(2)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太阴→前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厥阴→中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少阴→后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3)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

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
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4.经络的作用




精品课件
十二经脉衔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衔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衔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衔接。 人体的经络系统中,以十二正经为主体,这十二正经组成一 个环状体系,经气按照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 胱—肾—心包—三焦—胆—肝—手太阴肺经的顺序流转。
精品课件
(4)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 与腑有表里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 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精品课件
1.经络含义
基本概念: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经络的主干,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 支。 内联脏腑、外络肢体、贯穿上下、沟通 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精品课件
2.经络系统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 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 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孙络、浮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