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名词解释
针灸名词解释

针灸名词解释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指的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以达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促进人体自愈能力的目的。
下面是对针灸相关名词的解释:1. 针灸:针灸是将细针刺入皮肤和组织中的一种疗法,可以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穴位:穴位是人体上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些点位,是人体经络传导的关键所在。
针灸疗法就是通过刺激这些穴位来调节、治疗疾病。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术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经脉的总称,分为经和络两部分,经是主要的传导通路,络是与经脉相联的小血管和气络。
4.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气是生命力的体现,血则是气的营养载体。
血和气的流通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5.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观念。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6. 刺络:刺络是指用针刺激人体络脉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络脉来疏通气血、舒展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7. 艾灸:艾灸是中医疗法中的一种,通过燃烧艾草的熏热作用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散寒祛湿、温阳祛寒。
8. 针刺:针刺即使用针进行刺激,有不同的刺激手法,如捻转、平刺、搓转等,根据需要调节病症,刺激对应穴位。
9. 临床应用:针灸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如疼痛症状、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且效果显著。
10. 针灸学:针灸学是研究针灸理论、技术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学研究针刺的原理、穴位的选取以及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有效的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针灸也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解释和理论支持,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针灸学名词解释汇总

1.局部取穴:是根据每一个腧穴都能治疗局部病证的作用而制定的一种基本选穴方法。
2.邻近选穴:就是在距离病变部位比较接近的范围内选穴。
3.远端选穴: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4.辩证选穴:是根据病证的性质进行辩证分析,将病证也属于某一脏腑或经脉,然后按经选穴。
5.配穴法:是在选穴的基础上,将具有类似治疗作用的2个或2个以上的腧穴进行组合配伍。
6.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的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一种形式,以充分发挥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
7.局部配穴法:是指病变部位比较明确、局限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可以采用局部配穴,以疏调局部经气。
8.上下配穴法:上是指上肢或腰以上,下是指下肢或腰以下;上下腧穴同时结合一起综合使用,就成为了上下配穴。
9.前后配穴: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此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的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10.左右配穴法:由于十二经循行左右对称,有的还具有左右交叉的特点,是故治疗时可以选用疾病病位对侧的腧穴配合治疗,故又称“交经繆刺法”。
11.三部配穴法:就是在病变的局部、邻近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
12.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
常见的有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景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等五种方法。
13.本经配穴:是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到其他经脉脏腑时,应选取本经脉的腧穴配伍成方。
14.表里经配穴: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伍方法,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制定的。
15.同名经配穴:是在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指导下,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
16.子母经配穴:是参照脏腑及十二经脉的五行属性,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制定的配穴方法。
17.交会经配穴: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
18.动留针:在留针时间内,没隔5~10分钟行针一次,谓之“动留针”。
19.五输穴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
针灸学名词解释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任冲带阴阳维跷脉。
一源三歧:是指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
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血海:由于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其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乃头、胸、腹、胫。
四海:是指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骨空。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该类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相应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又简称“经穴”。
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末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又称“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简称“五输”。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针灸学重点

针灸学重点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临床治疗。
针灸学的基本内容:针灸理论,针灸技术,针灸临床应用1、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络”为侧行的分支,网络的含义,较经脉较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2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是由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经筋、皮部,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三阴经在足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4、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循行走向的总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循行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的督脉、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作用:统帅主导作用,沟通联络作用,蓄积灌溉的调节作用。
7十五络脉,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意义。
8、“根结”: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级之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四根三结”意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9、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针灸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202005031850151

I. 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2膾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
臉,本写作 “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3. 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的总称。
4.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臉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5.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臉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病症的作用。
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6. 奇经八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7. 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8. 剌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槟,其状如持笔,故称刺手。
9. 剌血拔峨:即在应拔罐的部位消毒以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 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一种拔罐法。
10.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II.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 证有特殊的疗效。
又称为“经外奇穴”。
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
称13.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4闪軽: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 血或淤血为度的一种罐法。
15. 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臉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夕卜,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 号的臉穴。
16. 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将针刺入臉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 绒倪在针尾上,点燃施灸。
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
17. 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和归经,而且有主治本经病 症的共同作用的臉穴。
针灸学:针灸学

针灸学:针灸学1、名词解释郄门正确答案:郄,孔穴的通称,又指郄穴。
门,出入通达之处。
为手厥阴经之郄穴,又如本经各穴之门户。
可与阴郄互参。
2、名词解释幽门正确答案:幽,幽深,隐蔽;又指地气。
门,出入通达之处。
(江南博哥)指穴处犹如胃气之门户及足少阴经气深藏与出入之处也。
3、名词解释曲骨正确答案:曲骨,古解剖名。
穴在曲骨上缘,骨穴同名。
耻骨上缘其形弯曲,故古称为曲骨或屈骨。
穴正当曲骨上缘之中央,即名为曲骨,一名为屈骨。
4、配伍题气郁化火型郁证,在主方的基础上加()。
痰气郁结型郁证,在主方的基础上加()。
肝气郁结型郁证,在主方的基础上加()。
A.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B.曲泉、膻中、期门C.通里、心俞、三阴交、太溪D.行间、侠溪、外关E.丰隆、阴陵泉、天突、廉泉正确答案:D,E,B5、单选患者,女,45岁。
在针刺中,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多汗,四肢发冷,脉沉细。
应首选的处理方法是()。
A.停止针刺,立即起针B.速饮糖水C.针刺百会D.针刺人中E.灸足三里、关元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当在临床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多汗,四肢发冷,脉沉细等晕针现象时,医者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故本题选A。
6、配伍题大敦主治()。
行间主治()。
A.疝气B.月经过多C.头痛眩晕D.阴痒E.咳嗽正确答案:A,C7、名词解释听宫正确答案:听,指耳的功能。
宫,王者之所居。
穴在耳前,意为此乃管理听力的高贵之处。
8、名词解释四渎正确答案:四,数名。
渎,水之大川。
四渎,星座名。
古称江淮河济为四渎。
指穴如四肢经气运行之川渎也。
三焦乃决渎之官,为水道之所出,手足少阳上下同气,故上肢有四渎,下肢有中渎。
9、配伍题内庭穴的定位是()。
行间穴的定位是()。
A.足背,第 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纹头上凹陷处B.足背,第3、4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纹头上凹陷处C.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D.足背,第1、2趾间的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E.足背,第1、2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正确答案:C,E10、单选患者,男,35岁。
针灸学

名解1.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位指导,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方法和技术,运用针灸防治疾病,阐明针灸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2.针灸疗法:通常将采用针刺和艾灸作用于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技术称之为针灸疗法。
3.砭石:是指将石头精细磨制成具有点刺、切割、按压、刮磨等作用的治疗工具。
4.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
5.经脉:是经络的主干部分,以上下纵行为主。
6.络脉:是经络的细小部分,从经脉中分出侧行。
7.径路系统:是由经脉与络脉彼此衔接、相互联系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复杂系统。
8.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9.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体系。
10.放血疗法: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即用三棱针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1.十二经脉:系指隶属于十二指肠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题,故又称之为正经。
12.奇经八脉:系指别到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
13.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背部正中、腹部正中和腹部两侧上行,故称为一源三歧。
14.十四经:在奇经八脉中。
唯任、督两脉各有其所属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15.阳脉之海:是指督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之。
16.阴脉之海:是指任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故称之。
17.十二别经:指十二正经离、人、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上连头顶的支脉。
18.六合:十二经别在头顶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按阴阳表里关系十二经别汇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19.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经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连属系统。
20.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之所在。
针灸学

针灸学第一名词解释1.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2.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3.一源三岐: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4.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5.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入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6.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散布所在。
7.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五输”。
8.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9.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10.背俞穴:肺脏之气输注于背腰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六脏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12个。
11.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也有12个。
12.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13.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
14.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共有16个。
15.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16个。
16.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之为“交会穴”。
17.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法: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拇、中指屈曲成环行)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六合: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由此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会合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标本:“标”原义为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原义指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
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主要反映经气的所起与所归,以及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气街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有头、胸、腹、胫四街。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称五输穴,简称·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又称为“俞穴”。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为“腹募穴”。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称为八会穴。
·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称为八脉交会穴,又称“交经八穴”。
·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称为交会穴。
·一夫法:被取穴者手四指并拢,以其中指中节横纹为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法量取腧穴,又名“一夫法”。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循法:是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路经,在针刺腧穴的上下部位轻柔循按的方法。
·弹法:是指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医者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刮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中指或拇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摇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飞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用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震颤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医者刺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手法。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运用一定的手法激发经气以鼓舞正气、疏泻病邪而防治疾病的方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重,向后用力轻者为补法;拇指向后用力重,向前用力轻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徐疾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补泻:在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开阖补泻: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即为平补平泻。
·灸法:主要是指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炷灸:将艾炷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点燃施灸的方法称为艾炷灸。
·隔盐灸:用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
·悬起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悬于腧穴或患处一定高度之上,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
·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应灸部位,距皮肤2~3cm,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
·雀啄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如鸟雀啄食一样上下活动,至皮肤红晕为度。
·回旋灸: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虽然保持一定距离,但艾条并不固定,而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实按灸:将点燃的艾条隔数层布或绵纸实按在穴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火灭热减后重新点火按灸,称为实按灸。
若在艾绒内另加药物后,用纸卷成艾卷施灸,名为“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
·温针灸:毫针留针时在针柄上置以艾绒(或艾条段)施灸的方法。
·天灸:是将一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疱,犹如灸疮。
·闪火法:用止血钳或镊子夹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内旋绕数圈后抽出,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投火法:将易燃纸片或95%乙醇棉球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多用于侧面。
·贴棉法:用直径1~2cm的95%乙醇棉片贴于罐内壁,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
多用于侧面。
·水罐法:是指通过蒸汽、水煮等方法加热罐内空气,利用罐内空气冷却时形成的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的方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具吸拔在皮肤上留置5~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
·走罐法:又名推罐法,即先在拟操作部位涂上凡士林等润滑剂,再用上述方法将罐吸住,然后医生手握罐体,均匀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往返推动,直至走罐部位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
·闪罐法:是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立即取下,再迅速吸拔、取下,如此反复,直至皮肤潮红。
·三棱针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皮肤针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腧穴或一定部位,使叩刺部位皮肤充血红晕或渗出微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下组织中,并较长时间留针,产生持续作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埋针法”。
·火针法:是指将特制针具的针身用火烧红后,迅速刺入一定部位,给身体局部以灼热性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火针法,古称“焠刺”。
·电针法:是在毫针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应用电针仪输出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感觉阈:当电流达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觉,这是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痛阈:如电流强度再稍增加,患者会突然产生刺痛感,这是的电流强度称为“痛阈”。
·电针耐受:长期多次应用电针,使机体对电针刺激产生耐受,从而降低电针疗效。
·治神:一是指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患者神情安定,意守感传;二是指在施治前后注重调治患者的精神状态。
·调气:通过各种刺灸方法,刺激一定的腧穴以激发经气,疏通全身气血,从而使偏盛偏衰的脏腑功能趋于平衡。
·宛陈则除之:“宛陈”泛指络脉瘀阻之类的病证,“除”即清除,指清除淤血的刺血疗法。
即对于络脉瘀阻不通引起的病证,宜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热则疾之:即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可以不留针或用泻法,以清泻热毒。
·寒则留之:即寒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偶刺: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内经》中称“偶刺”。
·原络配穴法:把先病脏腑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证。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迟缓,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下肢痿痹多见,又称“痿躄”。
“痿”指肢体萎弱不用,“躄”为下肢软弱无力,不能步履之意。
·痫病:是以猝然昏仆,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强直抽搐,或喉中有鸣声,醒后神志如常为主症的病证。
·眩晕:是以自觉头晕眼花或视物旋转动摇为主症的病证。
轻者发作短暂,平卧或闭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舟车,旋转起伏不定,以致难于站立,或伴恶心、呕吐、自汗,甚至昏倒。
·面瘫: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证,又称为“口眼歪斜”。
·痹症:是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病证。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或睡眠时间不足,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为特征的病证,亦称“失眠”、“不得卧”。
·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又称胁肋痛、季肋痛或胁下痛。
·胃痛: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又称胃脘痛。
·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