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基础教案1

合集下载

热工基础(游标卡尺)教案

热工基础(游标卡尺)教案
2.测量时,应先拧松紧固螺钉,移动游标不能用力过猛。两量爪与待测物的接触不宜过紧。不能使被夹紧的物体在量爪内挪动。
3.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如需固定读数,可用紧固螺钉将游标固定在尺身上,防止滑动。
4.实际测量时,对同一长度应多测几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少偶然误差
5.应定期校验游标卡尺的精准度和灵敏度。
答:1MPa=10^6Pa 1bar=0.1MPa=10^5Pa
2. 1kgf=?N 1M=?Cm
答:1kgf=9.8N 1M=100cm
3.1PS·h=?kW·h 1PS=?kcal
答:1PS·h=0.735kw·h 1PS·h=632kcal
复习提问(7分钟)
【教学过程】
提问:对于一个工件,我们如何来判断其是否是个合格的工件呢?
要求掌握内容
1.游标卡尺是应用什么原理制成的量具?
2.用于测量哪些工件?
3.它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4.适用于公差等级在什么范围的工件?
5.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授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法,师生互动等
【复习提问】
1. 1MPa=?Pa 1bar=?Mpa=?Pa
⑴读出游标上的零线左面尺身上的毫米整数:
⑵读出游标上哪一条刻线与尺身刻线对齐(第一条零线不算,第二条起每格算0.05mm)
⑶把尺身和游标上的尺寸加起来即为测得尺寸。
三、请用1/50mm的游标卡尺对出如下尺寸
①21.00mm
②4.38mm
③6.45mm
④05.65mm
⑤.55mm
四、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和精度(简单了解)
1.1/20mm游标卡尺(以0.05mm为例)

热工基础知识教案模板范文

热工基础知识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热工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基本定律;2. 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3. 了解锅炉的工作原理和运行参数;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热工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基本定律;2.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3. 锅炉的工作原理和运行参数。

教学难点:1. 热工基本概念的理解;2. 热量传递计算公式的应用;3. 锅炉运行参数的调节。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具;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二、讲授新课1. 热工基本概念a. 解释热工的定义,介绍热工在工程领域的应用;b. 介绍热工基本定律,如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c. 通过实例讲解热工基本定律的应用。

2.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a. 介绍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b. 讲解导热、对流和辐射的物理原理和计算公式;c. 通过实例讲解热量传递的计算。

3. 锅炉的工作原理和运行参数a. 介绍锅炉的工作原理,包括燃烧、热交换和烟气排放;b. 讲解锅炉的主要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c. 介绍锅炉运行参数的调节方法。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巡视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关键知识点;2.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2. 查阅资料,了解锅炉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工基本概念和热力学基本定律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热量传递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对锅炉工作原理和运行参数的掌握程度。

热工基础课时计划(教案)

热工基础课时计划(教案)

热工基础课时计划(教案)Course Plan for Fundamentals of Heat Transfer.Course Objectives.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heat transfer.Apply heat transfer principles to solve engineering problems.Design and analyze heat transfer systems.Course Outline.Module 1: Introduction to Heat Transfer.Definition and modes of heat transfer.Heat transfer rate and heat flux.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resistance. Module 2: Conduction Heat Transfer.Fourier's law of heat conduction.Steady-state and transient conduction.Conduction through extended surfaces.Module 3: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Natural convection.Forced convection.Boiling and condensation.Module 4: Radiation Heat Transfer.Blackbody radiation.Radiation heat transfer between surfaces.Radiation shields.Module 5: Design and Analysis of Heat Transfer Systems. Heat exchangers.Heat sinks.Thermal insulation.Grading.Homework assignments (20%)。

热工基础教学大纲

热工基础教学大纲

热工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介绍热力学相关的知识,包括热力学基本概念、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以及热力学循环等。

本课程着重讲解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为学生深入理解热力学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要求1.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状态方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等基础知识;2.掌握热力学循环的原理与应用;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基本的热力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章节节数教学内容第一章热力学基本概念2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系统、过程、平衡及稳定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4热力学第一定律、状态方程、热容量和焓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4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及其计算方法、可逆过程第四章热力学循环2反应炉及其热力学工作循环、蒸汽章节节教学内容数动力循环第五章热力学应用4理想气体循环、真实气体循环、计算机辅助热力学注:教学进度为每周2节课,共计16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授课教师将内容详细、透彻地讲解并通过图像予以说明,重点突出,简明扼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练习:由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练习题并解答,或将一定量的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并将重点、难点、疑点向学生重点解释;3.实验:通过热学实验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热力学内容和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实践能力;4.讨论:设置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独立思考、吸收知识、借鉴他人经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的能力;5.课外拓展:鼓励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和其他渠道了解热力学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前沿领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考核办法1.平时表现:课堂练习和实验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2.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

六、参考教材1.《热力学基础》(第四版)马紫良、周相忠、李荣华、李忠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2.《热力学》(第八版)郭仁言、张皖民、林同喜、周雪苹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3.《工程热力学》(第四版)侃夫著,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年。

热工基础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热工基础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热工基础2. 所属学科: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4. 学分:3学分5. 学时:48学时6. 教学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热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方法;(2)使学生了解热工基础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3)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热工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作风;(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 工程热力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2)热力学状态方程与热力学图;(3)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的性质;(4)热功转换与能量守恒;(5)相变与热力学循环。

2. 传热学:(1)传热基本概念与传热定律;(2)导热、对流与辐射传热;(3)传热系数与传热速率;(4)换热器计算与设计;(5)传热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1-8周:工程热力学(24学时)第9-16周:传热学(24学时)第17-20周:课程设计(8学时)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

2. 期末考试(60%):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热工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 参考书目:(1)刘维民,李永强. 工程热力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陈家骏,王玉珍. 传热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课程相关网站、论坛、学术期刊等。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以《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二版》为教材,该教材是一本系统介绍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等内容的教材,内容详实,但也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2.理解热力学循环运行原理,应用热力学知识分析热工系统;3.理解传热学基本概念和传热原理;4.理解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和流体运动特性;5.掌握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的应用能力;6.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热力学基础知识1.概念与定义2.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3.热力学循环运行原理2.传热学基础知识1.概念与定义2.传热原理3.传热模式与传热系数3.流体力学基础知识1.概念与定义2.流体静力学方程3.流体动力学方程4.热工系统分析1.热力学循环分析2.热力学分离技术分析3.热力学储能技术分析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讲授:采用PPT讲解教材内容,重点讲解难点和重点内容,并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2.实践:采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五、考核方式1.日常考核:采用随堂测试等方式进行考核。

2.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实验考核:采用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成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掌握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热力学系统分析,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同时,本次教学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热工基础教学设计

热工基础教学设计

热工基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热工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建立较为完整的热力学体系,掌握一定的热工学计算方法,了解热工学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热力学基础知识–热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热力学量及其单位–热力学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参量–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2.热力学过程和循环–等温、等压、等容过程的特点及计算–绝热过程的特点及计算–循环过程及其效率3.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工程中的应用–热力学效率和制冷效率–热泵和制冷机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热力学分析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4.热力学基本计算方法–英制和国际制下温度、压力和能量的换算–一元和多元气体的基本性质及计算方法–湿空气的计算1.理论讲解–采用PPT和白板等工具,分模块、递进式、案例分析,运用比较法与常识原理相结合的教法,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掌握热力学原理能力,并且讲解每个知识点都要举例练习,让学生发现知识点的实际意义。

2.计算实践–课程实验组织有精心设计,让学生了解热力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热力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课外学习–提供课外阅读和练习题,既作为课程作业,又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充知识点,促进课程效果的巩固和提高。

四、教学评价1.课内与作业表现–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安排课堂测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对学院中表现优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特殊奖励,激励其更加努力学习。

2.课程实现效果评价–开展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结果,调整课程思路及备课内容,不断完善课程。

3.教学成果评价–严格根据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学生成绩及教学质量上的评价。

通过年度名单及毕业生的销售路线图的应用,来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成果。

1.《工程热力学》(第六版)第一、二、十三、十五章,朱裕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现代热力学及其应用》(第二版)第三、五章,王培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热工基础知识教案模板范文

热工基础知识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人教版《物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热工基础知识,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比热容、热传导、热辐射等概念。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热工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

2. 比热容、热传导、热辐射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

2. 热传导和热辐射的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热学的基本概念。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二、新课讲授1. 热力学第一定律(1)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举例说明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热力学第二定律(1)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2)举例说明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针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热传导和热辐射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 比热容(1)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比热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热传导(1)讲解热传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热传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热辐射(1)讲解热辐射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热辐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针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究热工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生对热工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导入:
联系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提出问题。
点评学生答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巡回指导,并听取各小组观点
带领学生共同总结结论,给出定义
画图讲解每一个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现象
讲解并提问
图示表示,和学生一起画出
结合T—S图的特点讲解,并提问
思考教师问题,各小组抢答,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实现巧妙的过度。
学生思考问题,各小组抢答,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一起总结
学生思考问题,联系实际,强化理解。
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配合教师完成
认真听讲,联系所学知识分析,积极跟上教师思路
问题驱动进行开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抢答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合作探究能力。
加深内容的理解,使理实相结合
学科
热工基础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项目内容
水蒸气的定压产生过程
班级
教材
中国电力出版社《热工基础》
教学
目标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中的五个状态三个阶段
(2)掌握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中的T-S图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
教学重点
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中的五个状态三个阶段
教学难点
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中的T-S图
教法
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引导法,分层指导法、演示法
学法
启发引导法,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
1、准备教学素材 2、准备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业上所用的水蒸气,通常都是在接近定压的条件下加热产生的,那么发电厂锅炉中水蒸气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和生活中的情况一样吗?
任务一、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
1未饱和水
2饱和水
3湿饱和蒸汽
4干饱和蒸汽
5过热蒸汽
1-2未饱和水的定压预热阶段
2-4饱和水的定压汽化阶段
4-5干饱和蒸汽的定压预热阶段
【知识回顾】
1、什么是蒸发?什么是沸腾?两者有什么异同?
2、什么是饱和状态?饱和压力和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抢答,巩固前面所学知识。
师生共同复习巩固旧知,为今天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师生互动,便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新旧知识结合,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新知
知识
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两个重要的知识,他们分别是:
(1)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中的五个状态三个阶段
(2)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中的T-S图形状及每个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作业
循序习题
思考:在饱和水的定压汽化阶段,不断加热温度却保持不变。为什么?能量去哪了?
任务二、水蒸气定压产生过程在温熵图上的表示
— 过冷水的定压预热阶段
在这个阶段吸收的热量称为预热热
— 饱和水的定压汽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潜热
— 干饱和蒸汽的过热阶段
在这个阶段吸收的热量称为过热热
思考:如何在T—S图上表示出每个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