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歌德与浮士德

合集下载

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和浮士德

2、情节和结构
《天上序幕》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基本框架: 两次赌赛 五个悲剧阶段
1、知识悲剧(书斋 悲剧): 批判了中世纪的 经院哲学,反映了陈 腐的书本知识和丰富 的自然人生之间的矛 盾。
2、爱情(生活)悲剧: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和封 建制度、宗教势力的矛盾,同时也否定了 资产阶级的个人享乐主义。
歌德和《浮士德》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诗人和戏剧家,被 恩格斯誉为“最伟大 的德国人”; 世界文学史上的文学 大师之一,与荷马、 但丁、莎士比亚齐名 的“世界诗人”。
二、生平与创作道路 (1749-1832)
歌德生活的时代, 正是欧洲处于历史大 变动的时代。他是这 一时代的产儿和见证。
3、思想意义
反映了当时德国及其欧洲资产阶级 先进思想家的历史追求和局限性。 《浮士德》思想内容的核心,是具 有启蒙时代特征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 精神。
主题:
通过浮士德不断否定过去、不断追 求的经历,反映了资产阶级先进人物努 力克服内在外在矛盾,挣脱中世纪的精 神枷锁,创建理想的资产阶级王国的艰 苦历程,充分肯定了勇于实践、积极进 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的创作 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 始创作,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 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合同,以灵魂换取生 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 士德博士的悲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 面学者。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 追求自由,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和《浮士德》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 结合。但海伦认为“ 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 离开了浮士德。 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 灭。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 ):古典美的追求不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的追求不 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 , 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3、神性和魔性的永恒矛盾 : 从与魔鬼的赌赛来 解读: 解读
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 另一个却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说,浮士德是一个胜利者, 这是一个喜剧,因为他感 到满足了;而从他目标的 实现来说,浮士德依然处 在不满足和永远无法满足 之中,他是“失败者,这 是一个悲剧。这就是他所 体验到的心灵的双向逆反, 其实也就是人性的悖谬, 人的永恒矛盾。
少年维特之烦》 《少年维特之烦》
体裁: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1 .爱情的烦恼 爱情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2. 事业的烦恼
3. 社交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 1774) 这是个感伤、纵情、 恼》(1774)。这是个感伤、纵情、失意的爱情故 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 事,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使整整一代青年人追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甚至以自杀 作为最后的出路。 作为最后的出路。 ——《欧洲文学背景》 《欧洲文学背景》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5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浮士德》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浮士德》可以通过“二项对立模型”来分析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二项对立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关系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在一个作品中,作者和作品是独立的两个主体,彼此相互作用并共同构建了作品。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作者主体和作品主体两个方面。

在浮士德这一作品中,歌德作为作者主体,与作品主体浮士德形成了辩证的关系。

歌德在创作浮士德的过程中,既是创造者又是批评者,同时也是与浮士德进行对话和辩论的一方。

作为创造者,歌德赋予了浮士德以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浮士德这个角色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心态,他渴望全知全能,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但同时又感到人生的苦闷和无法填补的空虚。

这些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都是歌德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的。

通过塑造浮士德这一形象,歌德可以表达自己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为批评者,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形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探讨和批判。

浮士德的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的欲望,以及他与魔鬼签订契约的故事,都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贪婪和对权力的追逐的批判。

浮士德的灵魂归属和救赎的问题也是歌德对道德和宗教的思考和观点的体现。

通过浮士德这一角色,歌德可以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浮士德与歌德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

浮士德的思想和行动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又反过来影响了歌德对浮士德的创作。

通过观众和读者的反馈,歌德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创作的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作品中的内容和情节。

这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使得浮士德这一作品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意义,也使得歌德的创作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从“二项对立模型”来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作为作者主体,歌德通过创造浮士德这一角色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社会现实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作为作品主体,浮士德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与讨论,进一步影响了歌德对作品的创作和完善。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编辑ppt
《浮士德》中的辩证法
• 浮士德
• 肯定 • 创造 •善 • 积极 • 超我 • 道德 • 理性冲动
• 靡非斯特
• 否定 • 毁灭 •恶 • 消极 • 本我 • 情欲 • 感性冲动
编辑ppt
浮士德难题:自然欲求VS道德律令
• 怎样使个性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稳步前进 相统一?
•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满足和必要的社会道德 的控制和约束相协调?
第四讲
歌德与《浮士德》
编辑ppt
歌德
(1749-1832)
启蒙时代德国和 欧洲最伟大的作 家,也是全世界 公认的一个塑造 了世界的伟人
(A world-shaper)
K.J.施迪勒尔作于1828年 编辑ppt
你的一双大眼睛 笼罩了全世界 但是也隐隐透出了 你婴孩的心
宗白华
编辑ppt
• 歌德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Goethe)所 暗示的,具有一颗哥特式的不安分的心, 永远向上,向无限和天启渴求。
编辑ppt
维特与绿蒂
•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 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 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 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 惨痛飞迸?。
•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 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 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 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哟, 不要步我后尘。
编辑ppt
“维特热”
•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人; 可我又怎能够不欢欣鼓舞哟, 中国人也用颤抖的手, 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花瓶?
• 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编辑ppt
第二部:“大宇宙”内的追求
走出地狱,通过世界,再回到天上。 • 政治悲剧(权力的追求) • 艺术悲剧(美的追求) • 事业悲剧(事业的追求)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歌德与《浮士德》PPT课件

12
(二)人物形象
• 1、浮士德形象 • 是十八世纪末十九
初的资产阶级人道 主义者,他具有崇 高的理想和自强不 息的进取精神。浮 士德对人生真谛和 崇高理想的无限追 求是通过他的需要 程度来表现的,反 映了启蒙时期资产 阶级的探索精神。
CHENLI
13
(1)浮士德的精神探索——需要结构
• 浮士德的精神探索分5个阶段:
CHENLI
5
2、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给歌 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
• 小说形式:第一人称的书信 体形式。
• 主人公:维特、绿蒂 • 维特的烦恼:爱情、事业和
社交的烦恼 →种种烦恼让维 特不满,他憧憬建立一个美 好和谐的社会,返回自然。 但他的理想在封建等级制度 下根本不可能实现。
CHENLI
24
评价
• “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失去了 基督教对一超越上帝的虔诚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 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去了依傍,彷徨、摸索、 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 价值。歌德是时代精神伟大代表。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 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 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解决其问题,指出解救之道。 所以有人称他的《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P66 .
流的基础上建立世界文学。
CHENLI
9
8
二、代表作《浮士德》
现在,哈姆雷特和浮士德已经 成为欧洲的象征了。
——T·S·艾略特
歌德的《浮士德》是从16世纪 到19世纪这一文艺复兴时代的诗的 象征,它也与但丁的《神曲》一样, 是一首具有世界容量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问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姑娘
要问我得到怎样的姑娘?告诉你们,
我已经如愿以偿。我想,有她已经足够。 我曾漫步海滨,替自己拣拾贝壳; 在其中一个里我发现了珍藏,它永在我心中 珍藏。
• 《浮士德》
作者身患疾病,经过了出世以及游历沉淀之 后的作品。
年轻时代听来的故事再演绎
游历:不断进取
爱情(情欲)-格雷琴、香艳场所 官场(社会)-德国社会 古希腊(历史、美与艺术)-南欧经历 自然(世界)-反思
歌德与《浮士德》
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1749-1832)
• 狂飙少年(1765-1775) 《少年维特的烦恼》:浪漫与感伤、寻找德国性 • 大学:洛可可诗歌、接触浮士德的故事 《安内特诗集》 • 任官职 • 游历意大利(1786-1788) • 《意大利游记》 • 患疾,与席勒的友谊(1788-1805) 《浮士德》
浮士德意识到自己是行动的矮子,意识到书 斋文学久之就虚无。 疏离、反思与嘲弄很重要
• 但是缺乏动力
• 梅菲斯特的出现开启了另一道博弈的闸门 • 欲望(本我)和理智(超我)博弈的过程
刺激浮士德趋于行动
——讨论欲望与伦理
此时的歌德-游历欧洲,身患重疾
舞台序剧
• 经理
• 剧作家 • 演员(丑角)
天上序幕
• 上帝与魔鬼打赌
• 魔鬼梅菲斯特-离心、否定的力量、本能 • “我是否定的精灵!”
《书斋》中浮士德问梅菲斯特“到底是谁”, 魔鬼回答说:“是总想作恶、却总行了善的 那种力量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