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5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诗意与哲思: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象征意义》

《诗意与哲思: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象征意义》

诗意与哲思:歌德的《浮士德》中的象征意义引言《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经典戏剧,该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本之一。

它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浮士德》中围绕着诗意与哲思展开的故事线,以及其中蕴含的象征性元素。

浮士德与诗意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海因里希·浮士德是一个充满抱负和渴望的知识分子。

他求知若渴,但对于生活的现实感到不满足。

通过艺术、文学和音乐,他追寻着心灵深处真正的满足感。

探寻艺术和美感成为他获取内心平衡和个人理想境地的途径。

在这个人物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意象征着浮士德内心深处隐藏的理想和渴望。

诗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象征着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以及对于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思考。

哲思与人生追问除了诗意,歌德的《浮士德》也非常注重哲思。

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与魔鬼墨菲斯托相互博弈和交流,探讨了一系列关乎人类生存和宇宙秩序等深刻问题。

在故事中,浮士德通过求知、权力和享乐来寻找内心的满足感。

然而,他发现这些世俗追求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这使得他开始反思人生本质,并提出了一系列哲学上的问题:人类存在的意义、道德与伦理观念、自由与命运之间的关系等。

象征意义的呈现在《浮士德》中,歌德新颖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象征性元素来传达作品中深层次的主题。

例如,•色彩象征:红色代表欲望与激情;黑色代表罪恶与堕落;白色代表纯洁与正义等。

•自然象征:春天象征希望与新生;夜晚象征黑暗与未知等。

•字母与符号象征:A代表爱情与诱惑;X代表未知的秘密等。

这些象征意义的呈现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和主题。

结论通过对歌德的《浮士德》中诗意与哲思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和人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诗意作为一种表达艺术形式,在《浮士德》中充当着主角内心理想和渴望的象征。

同时,作品也通过哲学思考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秩序等深刻问题,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象征元素来展示这些主题。

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和《浮士德》..
——宗白华
《浮士德》:人生教科书
2、情节和结构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天上序幕》 情节内容(五部分):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美的悲剧—— 事业悲剧
知识的悲剧:
批判了中世纪的经 院哲学,反映了陈腐 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 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展示了人文主义思 想家对中世纪烦琐哲 学和封建神学体系的 否定.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 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近代人的圣经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 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 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 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 的努力中寻得人生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 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名著《浮士德》是人生 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 浮士德的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 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指出解决之道。”
歌德
歌德(1749――1832 ):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伟大 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 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 欧洲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 要的诗人和戏剧家, 被恩格斯誉为“最 伟大的德国人”; 世界十大文化伟人 之一。 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齐名的“世 界诗人”,
爱情的悲剧: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 性解放的要求和封建 制度、宗教势力的矛 盾。 同时也蕴含着作家 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家们所强调的追求现 世生活享受人生等主 张的嘲弄。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大文豪歌德的旧居
(三)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 成就 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青年歌德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 术上的束缚与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 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 《葛兹· 冯· 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 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 “魏玛十年” 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 狂飚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 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 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 道主义理想。剧本《哀格蒙特》、 《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 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 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 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 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 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右图:普罗米修斯像
《葛兹.冯.伯利欣根》
历史悲剧,写于 1773年 借德国历史上的农 民起义领袖表达反 封建反专制思想。

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 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 件而写成的。作品一出 版,“搅动了每个胸怀 着无名的骚乱和渴望的 不满”的青年。 小说通过青年维特与少 女绿蒂爱情悲剧的描写, 深刻地体现了德国“狂 飚突进”运动时期的时 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 的特点。
歌德手稿
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外景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在这里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活 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 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 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 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 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 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 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 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 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 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 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 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 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 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 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2)、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 刺 如: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地 书写了浮士德的矛盾和不安的心情, 深刻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 “紫禁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 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

浮士德歌德

浮士德歌德

自杀—行动的力量
浮士德认为自己的知识毫无用处,置身书斋 形同牢狱,使自己与自然隔离。他痛苦得想自杀。 他深信自己这一行动可以使他达到一个理想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浮士德的自杀并不意味着他放弃 追求,走投无路,自我毁灭,而是他为认识真理 在所不惜的主观奋斗精神的表现。同时也是他脱 离实际的必然结果。浮士德把自杀看作一种最后 的行动,并以此证明:人的威力不亚于神。尽管 自杀本身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行动,但浮士德岩石,把它们打成碎片,
茫无目的和宁息的恶汉?
一定要葬送她,连她的平安!
她怀着天真的稚气,
让她的命运在我身上破产,
家住阿尔卑斯山畔小小田园, 我同她一起归天!”
玛甘泪拒绝逃离监狱,因为只要魔鬼不离开浮士德,他 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浮士德也明白他不可能长期与玛甘泪生 活,否则就意味着魔鬼的胜利。浮士德为了远大理想和抱负, 必须离开玛甘泪;玛甘泪虽然心地善良,但视野短浅,生活圈 狭窄。在“小世界”里浮士德难有作为,更难实现宏愿。
魔鬼与浮士德的契约
浮士德:“我总是觉得这狭隘的 尘世生活十分苦闷。我觉得生存是 一种累赘,宁愿死而不愿生。”
梅菲斯特:“在这我甘愿做你的 仆人,听凭你指使,可是在那边, 你就得给我做同样的事情。让我带 你安然地乐享佳肴。”
浮士德:“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 塌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算完!你 可以用种种巧语花言,使我欣然自 满,那就是我的最后一天!我敢和 你打赌!只有自强不息,才算是个 堂堂男子汉。”
天上序幕
《浮士德》全剧总纲。魔鬼与天帝对话及打赌:
天 帝:“你可认识浮士德?我的仆人!” 梅菲斯特:“不错!尘世的饮食他不爱沾尝。
他野心勃勃,老是驰骛远方, 也一半明白到自己的狂妄; 他要索取天上最美丽的星辰,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歌德的创作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02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 主题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 着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的洗礼,社会 变革和科技进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背景
歌德在魏玛宫廷担任要职,对德国社 会的现实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他通过《浮士德》表达了自己对时 代变迁的观察和思考。
《浮士德》的主题思想
人生意义探索
作品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个 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现了道德与恶并非孤立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映射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
作品中涉及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与融合,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科学发 展的思考和对宗教信仰的质疑。
反思人生意义
通过《浮士德》,现代人可以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如何在物质主义的社 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外国文学史歌德和《浮士德》
contents
目录
• 歌德生平介绍 • 《浮士德》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 《浮士德》的情节和人物分析 •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和影响 • 歌德和《浮士德》的现代意义
01 歌德生平介绍
歌德的成长经历
歌德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 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 陶。
情节概述
故事背景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背景的诗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和探索,展现了欧洲社 会的历史变迁。
情节线索
全剧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每个部分都有 不同的主题和情节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他发现,在书本里讨生活和在书斋里编织梦想是一件毫无价值的事情。

他感到,这样的生活远离了“生命的本原”,而离开生命本原的所谓学者生涯“连狗都不如”:我不象诸神,对这一点我深有所感!我不过象虫蚁在尘土里钻,当它在尘土里求生觅食,路人会一脚把他踩死、踏烂。

(《浮士德》第22页,绿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把脱离社会现实的书斋生活视同委琐的、爬虫式的生活,这是一切启蒙学者的共同理念。

他们认为,只有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学者才能获得生命的意义。

当浮士德在迷惘中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便转而歌颂死亡,歌颂那使他摆脱困境的毒药。

他是那么迫不及待地要走向死亡:虽然在它狭窄的路口有整个地狱之火在燃烧;兴高采烈地下决心走这一步,即是有危险流入虚无。

(同上书第23页)“如果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应该去寻找死亡”,这反映了启蒙时代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渴望,也是力图改变现状、寻求发展的强烈追求。

在《浮士德·天堂序曲》中,天主表示,相信一个永远向上、力图进取的人即使也会有所迷失但终能进入清明圣境;而魔鬼梅菲斯特却说,他能够把浮士德引向满足、怠惰和堕落的道路。

天主答应同魔鬼打赌,令梅菲斯特去引诱浮士德。

天主认为:复活节的钟声复活了浮士德内心的生命欲望。

魔鬼的到来点燃了他近似于疯狂的热情。

明知追随魔鬼,有堕入地狱的危险,他依然是那么兴奋.他那颗在书斋中被麻木了的心与其说追求欢乐,不如说追求一种强烈的苦痛,因为没有苦痛的欢乐是肤浅的欢乐,是转瞬即逝的昙花。

浮士德所追求的还是“全人类的一切苦乐”。

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自己是一颗微不足道的“原子”,但在这颗原子中又可以囊括宇宙的一切。

在歌德看来,“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胸中”便获得了人生的最高限值。

走出了一个人的书斋世界,浮士德进入了两个人的世界,即爱情的世界。

在一个残存着中世纪陋习的小镇上,他追求一个贫穷、善良和带有宗教式谦卑的女孩子格蕾琴。

这场爱情既是浮士德冲出书斋的第一次情感的历险,又是他同旧世界的宗法习俗的一次冲突。

作为一个追求精神无限发展的青年贵族,他不可能在一个中世纪女孩子面前停留太久,结果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他误用毒酒毒死了女孩子的母亲;有了私生子的格蕾琴,受到周围邻里的尽情嘲笑;玛格蕾琴羞愧难当,把孩子淹死了,因此而入狱。

格蕾琴的哥哥瓦伦廷为此和浮士德决斗,被浮士德杀死。

魔鬼梅菲斯特很想让浮士德继续在酒色中沉沦,带他进入了所谓“瓦尔普吉斯之夜”,卷入了各种各样裸体半裸体的女人举行的狂欢。

但浮士德没有在这里沉醉。

他得知格蕾琴遭遇的不幸,良心深受谴责。

他潜入监牢坚持要格蕾琴跟他走。

遭到拒绝。

格蕾琴被处死刑。

浮士德内心中充满了愧悔,感到自己不能过这样的生活。

在第一幕结束时,无论浮士德还是魔鬼都陷入了深深的走投无路的绝望之中。

小世界的毁灭是走向大世界的开端。

第二部开始,梅菲斯特把浮士德带到了官场,希望他能满足于宫廷的生活。

浮士德就像当年的歌德一样,希图在官场上一展才智,为解决经济危机提出发行纸币的办法。

他想要取悦于皇帝,皇帝也并没有看得起他,依然把他看作一个魔术师,强迫他一定要让古时候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的丽影再现。

在变出海伦的影像之后,浮士德被海伦的美所惊倒,突然意识到他自己应该去美的王国里追寻。

从污浊的官场反身求诸古希腊的艺术理想,这是浮士德精神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新的突破。

他借助于他的学生瓦格纳的一个“人造人”的指引,重新返回了古典的希腊的美的王国,在那里见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沉迷于古希腊时代光芒四射的美。

梅菲斯特在酒色和官场上还可以引诱浮士德,到进入美的王国之后他已无计可施,只能跟着浮士德。

浮士德不仅见到了海伦,而且和海伦结婚,生下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孩,叫欧福里翁。

欧福里翁做为美的结晶,他酷爱自由,时而上天,时而入地,结果摔死了。

通过这段悲剧,歌德象征性地揭示了:无限制地追逐自由的美,最后也是要失败的。

歌德在浮士德身上体现的不断追求,已与卢梭时代不同。

他的追求不是一任主观欲望驰骋,还包括对先验灵境——人的道德本体的追求。

自然欲望与道德本体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人自由和谐发展的前提。

浮士德的追求,既是对维特式浪漫主义追求的否定,又是它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欧福里翁摔死了,海伦非常悲伤,返回了古希腊。

浮士德又回到了现实,此时的浮士德已经遨游了所有的历史和神话,无止境地探索了各种经验的可能性,发现自己又陷入了穷途末路。

波涛汹涌的大海的启示,使得他对历史的生生不息的活力有了新的启悟:他决心从官场转向自然,从精神世界的浮游转向物质世界的改造。

他要制伏不受驾驭的大海,为老百姓造一片可以开垦耕作的田地。

这件事他做得很努力,魔鬼想阻止他都阻止不了。

但他没有料到,自己想为人民造福,实际上又造了孽,使得一对老年夫妇在梅菲斯特乘机点燃的大火中罹难。

他内心感到忧愁。

这时,忧愁的魔鬼乘机在浮士德的眼睛上吹了一口气,使浮士德双目失明。

魔鬼让那些移山填海的人给浮士德挖掘坟墓。

浮士德只听到铁锹的声音,以为他的事业还在进行,不禁感到心花怒放。

他说:“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按照和魔鬼打赌的约定,语涉“停留”,浮士德就失败了。

这时候上帝派了天使下来,和魔鬼争夺浮士德的灵魂,把浮士德带到了天上。

带走时,天使讲:“凡自强不息者,终会得到拯救。

”(据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版)德国文学专家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是“自强不息”。

当然,它同我国《易经》所阐释的概念有所不同。

它强调,人的“自强不息”是获得上帝拯救的前提。

剧中的魔鬼梅菲斯特并不是西方传统悲剧中的“反面人物”。

在戏剧冲突中,他是主要人物浮士德的对立面,但并不只是起着毁灭善与美的反动作用。

作者借助于剧中天主的话说,梅菲斯特作为“恶”的化身,是激发浮士德永远向上、追求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

我们细读梅菲斯特的台词,不无惊讶地发现:他对于理想主义的嘲弄、对于黑暗的赞美、以及认为世间任何事物都是“空”与“无”的虚无主义观念;他那种既无感伤、更无激情、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嘲讽和幽默的人生态度,都同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相通。

歌德借助于梅菲斯特之口,嘲笑教会、嘲笑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调侃宫廷中的大臣、纸币和作伪的女人;讽刺浪漫派和骑士小说。

歌德曾经承认,梅菲斯特是他本人“气质中的一部分”,而在《浮士德》中,梅菲斯特则是浮士德的另一个侧面。

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对立是人的内心世界中理性和欲望的对立。

这种内心的冲突常使得浮士德处于两难境地:在我的胸中,唉!住着两个灵魂,一个想从另一个挣脱掉;一个在粗鄙的爱欲中,以固执的官能紧附着于世界;另一个则努力超尘脱俗,一心攀登列祖列宗的崇高灵境。

哦,如果冥冥中确有精灵,在天地间活动着从事统治,那么,请从金色的氛围中降临,把我引向那新的彩色的生活!(同上书34页)这就是西方文学中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

歌德的浮士德面临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即“紧贴凡尘爱欲”与“先人的灵境”之矛盾,他的追求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新的彩色的生活”。

但他知道,这种两难境地,预示着结局可能是一无所获。

这是歌德较其他启蒙学者高明之处。

《浮士德》以主人公尚未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已双目失明、并说出了那句“逗留一下吧,你是那样美!”倒在地上险被魔鬼劫走为结局。

这个结局不象中国古代的“愚公移山”那样乐观。

这种悲剧意识反映了歌德的深刻性,反映了不断进取的奋斗者们共同的历史命运。

有的学者说,《浮士德》是“近代人的圣经”,但是,这部“圣经”并没有能够给出完满的人生答案。

当代世界的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快速地发展经济当作当务之急,人的欲望在发展中急剧膨胀,从而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浮士德》所预示的悲剧就像阴霾笼罩在当代世界的上空。

有的学者因此而质疑所谓“浮士德精神”是一种无穷的永不满足的梦魇。

它给人类带来发展,也带来灾难,应该加以反思。

二.歌德是用「浮士德」怎样交代他对生命、对人性、对社会改革的看法呢?◤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最深的东西◢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终至垂垂老矣的人物。

面对即将朽坏的身躯,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觉得他的人生彷佛还没有开始就要结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

烦恼之余,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

浮士德在那时,其实是胸怀大志的,他说:「我要投入时间的急流里,我要投入事件的进展中....快乐对我而言并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间说:「我满足了,请时间停下!我就输了。

....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东西,我要遍尝全人类的悲哀与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