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毕业论文

【标题】人类灵魂的发展史——《浮士德》论【作者】王佳玲【关键词】《浮士德》浮士德精神辩证发展【指导老师】王文平【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浮士德》是歌德毕生思想和艺术经验的总结。
《浮士德》以深刻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以来漫长的历史画卷,它涵括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
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期,而启蒙运动正是资产阶级向封建阶级夺取政权、逐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在思想上所作准备。
《浮士德》这部作品,以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主要以德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浮士德一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写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不满于现状而探索理想社会的思想过程。
它不仅仅是关于浮士德个人遭遇的悲剧,也是一部反映人类前途命运的史诗。
可以说,浮士德是当时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思想家的代表,他的经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浮士德精神,探索中发展《浮士德》取材于德国十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与魔鬼结盟,演出许多罪恶的奇迹,死后灵魂被魔鬼截去。
歌德把这粗糙的民间传说加工改造,把浮士德提高为一个在人间不断追求最丰富的知识、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的五个阶段。
浮士德所经历的这五个阶段都有着现实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以来,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
在《天上序幕》中,以天帝与魔鬼靡非斯特打赌为引,带出以浮士德为代表的人类,从而争论人类的前途。
浮士德所经历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他所追求的理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景。
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

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第一篇:比较文学论文歌德《浮士德》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歌德《浮士德》在中國的翻譯與介紹歌德是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富裕市民家庭, 曾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深受卢梭, 莱辛和斯宾诺莎的影响;和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为狂飙运动的主要人物。
早期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兴趣, 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哀格蒙特》。
代表作诗剧《浮士德》系根据16世纪民间传说写成, 长达一万二千余行, 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反映从文艺复兴至于19世纪初德国进步的, 科学的力量和反动的、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 宣扬人道主义的思想。
他的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歌德是一位文化巨人,被恩格斯誉为“德国文学的伟大时代” 开创者之一,在我国广大人民心中是光辉的。
他的思想曾对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过影响。
他的艺术曾滋润过我国现代的新兴文学, 我们现代文学的许多前辈, 都直接从歌德的作品中吸取过思想和艺术养料, 推动了我国文学的蓬勃成长。
歌德作品在中国有著廣泛的翻译与流传。
歌德的名字早在1878年就已出现在《李凤苞使德日记》中.李凤苞是清末外交家,深为李鸿章赏识。
李凤苞在《使德日记》中写道:午后,李参加美国驻德公使耶台勒丧仪,“美国公法师谟孙诵诔词。
耶生前笺注《果次诗集》(即《歌德诗集》),脍炙人口。
”钱钟书在《七缀集》中称李凤苞“中国著作提起歌德,这是第一次。
据吴晓樵先生查证,晚清文坛怪杰、学贯中西的辜鸿铭与德国文豪歌德的文学因缘,是应使我们认为:辜鸿铭是比较早接触歌德的,而且在中国,辜氏是最早尝试翻译歌德诗篇的先驱之一。
而更重要的是,辜鸿铭还是最早将孔子思想与歌德精神相互参比的文人。
曾与辜鸿铭合作以法文翻译出版《论语》的法国学者弗兰西斯·波里这样评论道:“他(指辜氏)也是人文主义者,罕见的人文主义者,因为他接受了东方圣贤和西方圣贤———特别是歌德———的教诲。
《浮士德》中的知识与欲望:评估知识对个人生活和道德选择的影响

《浮士德》中的知识与欲望:评估知识对个人生活和道德选择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在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作品《浮士德》中,知识与欲望被描绘为主要的主题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对人性、道德和追求无限知识的探索而闻名,引发了深思和争议。
本文旨在评估知识对个人生活和道德选择的影响,并探讨其中的相互关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2. 知识与欲望在《浮士德》中的描绘”部分,我们将探讨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及其动机,以及欲望在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接下来,在“3. 知识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评估”部分,我们将评估知识带来的力量与智慧,并探讨它对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影响。
紧接着,在“4. 知识对道德选择的影响评估”部分,我们将讨论知识与道德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如何提升道德意识和选择能力,同时探讨它对道德决策和行为所产生的挑战。
最后,在“5. 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讨论的要点,并展望知识与欲望在个人生活和道德选择中的互动。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浮士德》中知识与欲望对个人生活以及道德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并考察其中的相互关系。
通过评估知识对个人成长、幸福感和道德意识的作用,我们将尝试了解知识与欲望之间是否存在平衡,并思考如何在追求知识之时保持个人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一研究旨在启迪读者思考并提供对于现实世界中知识追求与欲望冲突问题的洞察与参考。
2. 知识与欲望在《浮士德》中的描绘2.1 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及其动机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可以说是无限的。
他不满足于传统学科的学习,而是向上帝提出了挑战,试图获得更高深的知识。
他渴望探索宇宙的奥秘,并寻求超越凡人的力量和智慧。
浮士德对知识的追求并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是源自他内心深处对真理和意义的追寻。
他相信只有通过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够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并实现自己作为人类存在的价值。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

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概览•介绍《浮士德》作为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探讨歌德对该作品的多重解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分析不同解读对于作品内涵的影响和理解方式文学解读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多层次内涵的文学作品。
在文学解读上,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物形象:分析浮士德和梅菲斯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发展轨迹及其象征意义。
2. 情节结构:研究小说中的事件安排和情节衔接,突出其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
3. 文学风格:分析歌德在文字运用、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隐喻、比喻、修辞手法等。
哲学解读作为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歌德在《浮士德》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哲学层面的解读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与命运:分析浮士德追求自由与幸福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命运挑战,探讨其对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思考。
2. 人类存在:研究浮士德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存在的困境和哲学思考,涉及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等话题。
3. 道德伦理:考察作品中有关道德选择、良知等问题,并分析歌德对道德观念和道德决策的阐述。
历史背景解读《浮士德》出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现象。
历史背景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1. 文化和风尚:分析18世纪末欧洲文化风尚对作品创作的影响,如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
2. 政治与社会变革:探讨法国大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对《浮士德》中社会画面描绘和政治暗示带来的影响。
3. 时代意义:理解《浮士德》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文学作品,对于当时社会思潮的表达和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总结通过歌德对《浮士德》的多重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作品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层面上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探讨《浮士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剖析其中的象征、思想和历史背景,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拓宽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
2022《浮士德》启发例文 1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
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 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验了求知 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 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阅历,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 产阶级学问分子精神探究的历史。
梅菲斯特虽然是个恶魔,可是却有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气。 正如他在自述中说:“我是恒久的精灵!”他总是想作恶,却总是 产生行善事的那种力气。梅菲斯特不是一个一般的恶魔,因为他 是考官,是神通广阔的打手,是学识渊博的恶灵,是一个促进者。
他喜爱突然邪邪的一笑,露出一个极有特性的笑容。他喜爱 一个人,就专心去爱;他恨一个人,就一本正经的告知他——我恨 你!我就喜爱他这种直白、真诚的特性。他让我联想到人类的“魔 鬼”,那些人心里是黑的,表面上却笑嘻嘻的,一副纯净的样貌; 还有的人表面上称兄道弟,暗地里却各自打着算盘;也有的娶了媳 妇竟把含辛茹苦的母亲赶出家门。这些人与梅菲斯特相比才是真 正的魔鬼呢!
从《浮士德》中体会歌德

从《浮士德》中体会歌德歌德自己把写《浮士德》看作是他一生的“主要工作”。
在他临死前一年完成了《浮士德》,他曾欣慰地对他晚年的挚友艾克曼说:“我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紧要了。
”[1]由此可见,《浮士德》对歌德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浮士德》的创作过程和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浅谈从《浮士德》中所体现出的歌德的精神世界。
标签:《浮士德》;歌德;创作过程;生活经历;精神世界歌德出生在德国,他从小接受文学熏陶,然而兴趣却体现在多个方面的:他除了有诗歌、戏剧和小说等创作外,还是一位科学家,在解剖学和植物学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但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写作上。
其中,《浮士德》是歌德最为著名的作品,它也是一部颇富哲学意味的诗剧,主要描写了一个屡遭挫折、但仍然坚信正义和善良的人的故事,反映了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伟大精神。
也由于此书,奠定了歌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一、《浮士德》的创作过程《浮士德》是用诗剧的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
歌德在儿童时代就通过当时流行于德国的木偶戏熟悉了十六世纪德国的有关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便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在诗剧中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他却对长期习惯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
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获得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也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但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
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种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然而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歌德在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
1794年歌德与席勒建立了友谊,在席勒的鼓励和敦促下,歌德终于又鼓起了勇气,提笔续写中辍多年的《浮士德》。
1797年歌德完成《浮士德》开卷的“献诗”,最清楚的表达了歌德当时重新拿起笔来写作《浮士德》的心理状态。
探讨歌德的《浮士德》与人性的关系

探讨歌德的《浮士德》与人性的关系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部揭示人性的经典文学作品,该作品通过描绘主人公浮士德的人生历程,深刻探讨了人性的本质、欲望与理性的冲突、自由意志、责任等问题。
以下是《浮士德》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欲望与理性的冲突
浮士德是一个深受欲望驱动的人,他渴望获取知识、权力、地位和享受,但他的理性也让他认识到欲望的危害。
他在一次交易中与魔鬼缔结契约,以获取自己想要的一切,但这也导致他堕落,最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冲突是人性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人们需要寻求平衡点。
自由意志
浮士德拥有自由意志,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命运。
但是,他的自由意志也让他承担了自己所做的选择带来的后果。
人类的自由意志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也需要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带来的责任。
责任
在整个故事中,浮士德一直在寻找他生命的意义和目的,但是,他没有成功地找到。
相反,他通过自己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他自己的毁灭。
这表明,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可以将责任推卸给别人。
综上所述,《浮士德》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经历,探讨了人性中的许多关键问题,例如欲望与理性的冲突、自由意志和责任等。
这部作品提醒人们,要在欲望和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并承担起自己的选择带来的后果,这是人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浮士德》歌德课程论文

从浮士德的行为看人类追求概要:本论文将从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出发,看浮士德在和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之后的行为,他从对学术的渴求,变成为爱而疯狂,最后又沉迷于权力。
从浮士德的变化,探讨人类的追求到底是欲壑难填的褒义词,还是对理想的无尽延伸?关键词:行为追求欲望爱情正文:一、《浮士德》的追求。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开了一场赌局,赌约内容就是“浮士德的满足”。
然而何谓满足?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予取予求中,获得过知识、获得过生命、获得过爱情、获得过金钱、获得过权力。
但是他从未满足,他不断地追求,直到忧愁来袭,他方因为对理想国度实现的幻想感到满足,从而说出“你真美丽啊,请停留一下!”而死亡。
现在总是有很多人说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要去追逐与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发自内心想要的而去奋力追求一定是正确的吗?心理学上说的欲望,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
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
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欲望是本能,是本性,满足自身欲望与满足自我追求的本质上是否一致?理想其极致衍申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
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
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
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不断地追求,而最终令他满足的,却是理想的实现。
欲壑难填,然后只有理想方能于这欲壑对抗,最终获得满足。
二、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中看人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浮士德的行为看人类追求
概要:本论文将从歌德的作品《浮士德》出发,看浮士德在和魔鬼梅菲斯特签订了契约之后的行为,他从对学术的渴求,变成为爱而疯狂,最后又沉迷于权力。
从浮士德的变化,探讨人类的追求到底是欲壑难填的褒义词,还是对理想的无尽延伸?
关键词:行为追求欲望爱情
正文:
一、《浮士德》的追求。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开了一场赌局,赌约内容就是“浮士德的满足”。
然而何谓满足?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予取予求中,获得过知识、获得过生命、获得过爱情、获得过金钱、获得过权力。
但是他从未满足,他不断地追求,直到忧愁来袭,他方因为对理想国度实现的幻想感到满足,从而说出“你真美丽啊,请停留一下!”而死亡。
现在总是有很多人说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我们要去追逐与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吗?发自内心想要的而去奋力追求一定是正确的吗?
心理学上说的欲望,是“世界上所有物质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
从人的角度讲是心理到身体的一种渴望、满足,是一切物质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
一切物质最基本的欲望就是生存与存在。
”欲望是本能,是本性,满足自身欲望与满足自我追求的本质上是否一致?
理想其极致衍申自柏拉图的“理型论”,其理论认为完美的概念只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完美的镜像展现。
理想是美好愿望或抱负或宏伟的目标或指好的状态。
恒常、实质、永恒的外观或现象特质,为深植于完美理念或典型中的审美特质。
是人们心中美好的愿望,是力量的源泉,是前进的动力,是活着的希望。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不断地追求,而最终令他满足的,却是理想的实现。
欲壑难填,然后只有理想方能于这欲壑对抗,最终获得满足。
二、在《浮士德》中浮士德的追求过程中看人类。
歌德所著的《浮士德》中,梅菲斯特为了让浮士德的灵魂能最终落入自己手中,为他安排了许多奇异的冒险。
这其中,既有与少女格蕾辛的偷情,也有与绝代美女海伦的爱情,也有与希腊神话中的各式神灵和英雄,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大家的对话。
歌德将神学,神话,哲学,科学,艺术,音乐等等文化要素以奇异而巧妙的方式贯穿其中,语言精妙绝伦,各种各样的思想穿插其中。
然而对于浮士德来说,这些都是虚空,他获得了,失去过,但他到底获得过什么。
以《旧约.传道书》的话来形容:“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
首先,浮士德追求的是知识。
此时的浮士德是个年过半百的博士,他半生钻研学术,桃李满天下,素有威望,然而他却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惶惶不可终日,认为“生存对于我只是一种负担,我宁死而厌生。
”忧愁占据了他的心灵。
然后在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定下契约后,浮士德对梅菲斯特说“我愿为之献身的,是销魂的境界,是最痛苦的赏玩,也是被迷恋的憎恨,是令人心旷神怡的厌烦. 我的心胸既已为求知欲所控,今后将不会拒绝任何苦痛,凡是分配给全人类的一切,我将在我的内心独自享用,并且以我的心神去领悟至高至深的道理,在我的胸中拥有全人类的祸福休戚,于是我的小我将扩大成为了它的大我,最后将像这个大我一样一败涂地!”“如果不能获得全心全意追求的人类的冠冕,我又算得了什么?”这可以说是浮士德最初信誓旦旦地说出的追求。
可是梅菲斯特却嘲笑他看事情简直跟常人没有两样。
就仿佛一个世故的老人对垂髫小童狂妄自大的想法的委婉劝告。
其实人类的小时候不也是如此,当我们年龄尚幼之时,老师让我们说出自己的理想,我们总是说要成为科学家,要世界和平等等。
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事情。
但是,总有些人能坚持下来,即使是无用功,但是却在这追求中获得了升华。
等到浮士德饮下女巫的魔汤回复年轻,他却疯狂地追求起了纯洁的少女格蕾辛,但是这也许是由于梅菲斯特的原因。
其实浮士德和格蕾辛的人生追求截然不同,格蕾辛所追求的对个人生活的幸福,然而浮士德确实在只求人生意义刚理想社会的抱负。
当浮士德满足了自己和格蕾辛的爱欲之后,和梅菲斯特在瓦尔普吉斯之夜狂欢,直到知道了格蕾辛的悲剧,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然而他并没有将那疯狂的爱情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而是只带着对自己过去错误的回忆,再去追求人生新的爱情——海伦。
人类追求爱情,年轻之时甚至为爱情而疯魔。
其实在爱情的博弈中,人类学到的东西应该是最多的。
我们曾经以为自己追求的是那一份纯洁,那心灵的相许,那一种狂热的欲求。
但最终,我们在爱情与更多的事物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真正所想要追求的事物。
情欲和荷尔蒙使我们在年轻时满足于爱情,成熟的人却在追求攀登。
所以在爱情悲剧之下,浮士德驱使梅菲斯特让他成为了成为了皇帝的弄臣,让浮士德在政治上享受了权力的滋味。
后来又为国王平定叛乱,获得了自己的封地,意欲在此地建造那理想国。
人类在这种永远追求向上不言满足的精神,使浮士德成为了人类的写照,我们追求,我们永不满足,我们是失败,我们向上,我们永远走在追求的路上。
三、结论
浮士德的变化大概是从梅菲斯特让他喝下变得年轻的魔药开始的。
于是,他从一个追求无涯的知识博士,变成了一个浪荡子,沉迷于追求和女子的爱欲中,最终造成了少女的悲剧。
经过此事,浮士德低迷了一阵子。
可是,由于梅菲斯特对他每求必应,让浮士德在成为了国王的宠臣后,更加狂妄地要求得到海伦的爱,梅菲斯特让他成为了一个虚假的国王,最后海伦也悲剧了。
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获得了国王的分封,对权力更是执着。
但是上帝说“善良人就在迷惘中挣扎,也终会悟出一条正路。
”最终他的为自己的理想的奋斗输了与魔鬼的赌约,却应得了上帝的帮助。
人类生来不满足,得一想二,我们先想获得知识,得到了却又要求爱情、爱情得到手又要掌握权力和金钱,甚至想要填海造田,开创自己的宏图霸业,实现现实的乌托邦,甚至不惜以来世为魔鬼奴隶做代价。
现代人,更是如此,为了想要的,我们抛弃了灵魂,抛弃了看起来遥遥无期其实触手可及的来生。
而到底我们想要什么?大概只有在人生的最后一刻方会幡然回首,醒悟过来,深切忏悔。
若还有继续的机会?必然又是重蹈覆辙。
浮士德就是我们精神的化身,我们就是浮士德。
可是,我们没有魔鬼梅菲斯特的竭力帮助,也没有上帝驱使天使来将你我度化,最终只能狠狠跌落地狱。
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拥有最美好的一点,我们能永远的追求下去,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歌德《浮士德》,钱春绮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郑克鲁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余匡复《<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4]林珊玲《浮士德人物形象浅析》2004年。
[5]陈玲亚《论浮士德的美学精神》2007年。
[6]王辽南《论《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