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和《浮士德》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美的需要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 生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求和高飞而早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 结合。但海伦认为“ 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 离开了浮士德。 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 灭。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 ):古典美的追求不 美的追求(艺术的悲剧):古典美的追求不 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渴求进步的人生理想 , 否定了用艺术美来改造时代的幻想
3、神性和魔性的永恒矛盾 : 从与魔鬼的赌赛来 解读: 解读
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 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东西; 一个要沉溺于粗鄙的爱欲里, 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 另一个却拼命地想挣脱凡尘, 飞升到崇高的净土。 说,浮士德是一个胜利者, 这是一个喜剧,因为他感 到满足了;而从他目标的 实现来说,浮士德依然处 在不满足和永远无法满足 之中,他是“失败者,这 是一个悲剧。这就是他所 体验到的心灵的双向逆反, 其实也就是人性的悖谬, 人的永恒矛盾。
少年维特之烦》 《少年维特之烦》
体裁: 体裁: 书信体小说 主人公: 主人公: 维特 绿蒂 1 .爱情的烦恼 爱情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
2. 事业的烦恼
3. 社交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 其中最杰出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 1774) 这是个感伤、纵情、 恼》(1774)。这是个感伤、纵情、失意的爱情故 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 事,它深深感动了欧洲人,使整整一代青年人追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慕维特的衣着及其为绝望的爱情而忍受的痛苦,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 而且其中一些人(数量多得令人惊讶)甚至以自杀 作为最后的出路。 作为最后的出路。 ——《欧洲文学背景》 《欧洲文学背景》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

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名人故事:歌德与《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德国伟大诗人,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不仅在文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卓越成就,而且在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歌德出生于德国美茵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富裕的知识家庭。
歌德青年时期先后学过法学和哲学,受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影响。
但他始终爱好文艺和自然科学,不断地写了充满青春活力和生活气息的优美抒情诗,如《五月之歌》、《野玫瑰》、《欢迎与别离》以及政治讽刺诗《跳蚤之歌》等作品。
当时,以莱辛为代表的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潮正孕育着一场更大的运动,即德国文化思想史上有名的狂飚突进运动。
歌德以他有力的创作成果投入了这一运动,并成为前期的主要代表。
这一时期他的力作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的历史剧《葛兹封伯里欣根》;以个性自由与封建等级制度的冲突为主题、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希腊神话为题材,通过对天神宙斯统治宇宙的权威的否定,表示向统治人间的封建暴君宣战的抒情长诗《普罗密修斯》等。
这些作品具有冲决一切封建罗网的气概,充满着叛逆和反抗精神。
但歌德鉴于他的文学活动改变不了周围环境,深感痛苦。
他想通过一些实际工作进行社会的改良。
于是,1775年秋,歌德应魏玛公爵的邀请,去这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公国担任枢密顾问,后又担任宰相。
从此他转向妥协。
但他在积极从事各种政务的同时,也进行多方面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和诗歌创作。
1786年秋他怀着矛盾、苦闷的心情,改名换姓,逃往意大利,以暂时摆脱一下魏玛的恶浊气氛,在艺术和自然中获得新生。
1788年从意大利回国后,除担任魏玛艺术和科学总监等职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上。
1789年完成了始于意大利的剧作《塔索》,通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塔索和一个宰相之间的关系来反映文艺创作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因此歌德说此剧是他骨里的骨,肉里的肉。
歌德与《浮士德》

歌德与《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关于梦想者和发展者的故事。
早在欧洲中世纪民间就流传有关于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
在文艺复兴时期马洛曾写有《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故事》。
尔后的几百年间,各种样式的浮士德故事不断被演绎。
歌德于1770年(21岁)左右开始写作这部诗剧,断断续续写到1831(82岁)年才完成,前后经过了60余年。
而这60余年恰恰是欧洲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
歌德开始写作时,他所处的德国还是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氛围的沉闷而落后的社会,其间法国发生了震荡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1789年),到作品完成时整个欧洲已经进入工业革命的大变动的波涛之中。
悲剧的主人公浮士德从他那孤独、封闭的小书屋开始,从一个人的梦想者式的世界——两个人的(恋爱)的世界——官场生涯——美的精神世界——广阔的改造自然的群体世界,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精神的攀升。
贯穿于其中的则是当时欧洲最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充溢着心智和情感活力的不断突破、发展和创造的精神。
著名的美学家和德国文化研究专家宗白华先生这样评价《浮士德》:“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众人与宇宙的协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歌德是这时代精神伟大的代表。
他的主著《浮士德》,是人生全部地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他的名著《西土沉沦》中,成近代文化为浮士德文化)。
歌德与其替身浮士德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了解其悲剧而努力,以求解决其问题,指出解决之道。
”《浮士德》除序曲外,共分两部。
第一部的开始就是主人公深夜在书斋中抒发自己的苦闷:按照当时的社会观念,他是一个“成功者”——他已经把哲学、医学、法律、神学都读遍了,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博士、律师、神学家、科学家、教授,他的房间里摆满了书籍和科学仪器。
他应该满足。
但是,浮士德却毫无满足感。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从“二项对立模型”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浮士德》被视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浮士德》可以通过“二项对立模型”来分析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
“二项对立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关系的理论模型。
它认为,在一个作品中,作者和作品是独立的两个主体,彼此相互作用并共同构建了作品。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作者主体和作品主体两个方面。
在浮士德这一作品中,歌德作为作者主体,与作品主体浮士德形成了辩证的关系。
歌德在创作浮士德的过程中,既是创造者又是批评者,同时也是与浮士德进行对话和辩论的一方。
作为创造者,歌德赋予了浮士德以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浮士德这个角色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矛盾的心态,他渴望全知全能,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但同时又感到人生的苦闷和无法填补的空虚。
这些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都是歌德通过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的。
通过塑造浮士德这一形象,歌德可以表达自己对人性、命运和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作为批评者,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形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探讨和批判。
浮士德的追求无尽的力量和智慧的欲望,以及他与魔鬼签订契约的故事,都是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贪婪和对权力的追逐的批判。
浮士德的灵魂归属和救赎的问题也是歌德对道德和宗教的思考和观点的体现。
通过浮士德这一角色,歌德可以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浮士德与歌德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
浮士德的思想和行动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和讨论,这种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又反过来影响了歌德对浮士德的创作。
通过观众和读者的反馈,歌德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和创作的意义,并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作品中的内容和情节。
这种对话和辩论的关系使得浮士德这一作品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意义,也使得歌德的创作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从“二项对立模型”来看,歌德与浮士德的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作为作者主体,歌德通过创造浮士德这一角色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社会现实和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作为作品主体,浮士德引发了观众和读者的思考与讨论,进一步影响了歌德对作品的创作和完善。
歌德和《浮士德》..

《浮士德》:人生教科书
2、情节和结构 第一部,25场,不分幕 第二部,25场,分为5幕 《天上序幕》 情节内容(五部分): 知识悲剧——爱情悲剧—— 政治悲剧——美的悲剧—— 事业悲剧
知识的悲剧:
批判了中世纪的经 院哲学,反映了陈腐 的书本知识和丰富的 自然人生之间的矛盾. 展示了人文主义思 想家对中世纪烦琐哲 学和封建神学体系的 否定.
三、长篇诗剧《浮士德》
1、《浮士德》 的创作过程
第一部:1806年完成, 1808年出版 第二部:1831年完成, 1832年出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浮士德》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近代人的圣经
“近代人失去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和谐,又 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 获得了解放,得到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 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 的努力中寻得人生意义和价值,歌德是这时代 精神伟大的代表。他的名著《浮士德》是人生 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歌德与其替身 浮士德的一生生活的内容,就是尽量体验近代 人生特殊的精神意义……指出解决之道。”
歌德
歌德(1749――1832 ):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伟大 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 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 欧洲乃至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的贡献。
一、文学地位
德国文学史上最重 要的诗人和戏剧家, 被恩格斯誉为“最 伟大的德国人”; 世界十大文化伟人 之一。 与荷马、但丁、莎 士比亚齐名的“世 界诗人”,
爱情的悲剧:
反映了资产阶级个 性解放的要求和封建 制度、宗教势力的矛 盾。 同时也蕴含着作家 对文艺复兴时期思想 家们所强调的追求现 世生活享受人生等主 张的嘲弄。
歌德与浮士德

第二节歌德与《浮士德》一、歌德简介:1、地位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最负世界声誉的作家,也是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公认欧洲‚四大诗人‛之一。
他创作丰富,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被誉为德国文学的‚宙斯。
‛2、生平与创作(1749--1832)①高贵的出身:父亲市参议员,母亲市长女儿,从小受母亲影响,热爱文学。
②良好的教育:在大学学习法律,更喜爱自然科学和艺术,并开始文学创作。
写作了不少抒情诗③参加‚狂飙突运动‛,写作大量抒情诗,戏剧、小说《少年维持之烦恼》是运动的主要成果。
④十年从政:1775年官居魏玛共和国部长,枢密顾问等要职,全国依靠开明君主进行政治改革,对封建现实妥协、退让,后无法忍受内心苦闷,秘密离开魏玛去意大利,从事古代艺术和自然科学研究,希望通过教育和改良实现,启蒙主义理想。
并写下一系列古典倾向的剧本,追求宁静、和谐、朴素的古典美,《士德》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
⑤晚年生活写作,晚年虽对现实保持妥协态度,但在现实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下,思想不断前进,并写下大量重要作品,小说《亲和力》,自传《诗与真》,《西方与东方诗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浮士德》第二部。
3、思想①宗教哲学方面,歌德是泛神论者②在社会政治方面,歌德思想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向往进步,希望变革现实,追求启蒙主义,人道主义理想;另一方面处处对封建现实妥协、退让。
恩格斯精辟地指出了歌德的二重性‚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三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枢密顾向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鄙俗气妥协、迁就。
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
③艺术观方面,‚狂飙突进‛时期富于激情,自由的叛逆精神,后向古典主义风格转变,把纯朴宁静、和谐作为艺术理想,追求形式的完美,语言的纯洁。
歌德与《浮士德》

韦次拉尔市在德国黑森州,是拉恩-迪尔县的 首府。1772年5月10日,歌德在法学学习的结业阶段 作为候补官员来到了韦茨拉尔的帝国最高法院。同 年5月25日,他开始在帝国最高法院实习。在经历了 与夏洛特· 布夫之间的不幸的爱情之后,歌德于1772 年9月11日离开了韦茨拉尔。 在使馆秘书耶路撒冷于1772年10月底自杀后, 歌德于1772年11月6日至10日短暂地重返韦茨拉尔。 耶路撒冷的自杀是歌德创作《少年维特的烦恼》的 起因。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将自己与他倾慕的夏洛 特· 布夫的经历和耶路撒冷的命运—这是他通过与在 耶路撒冷死前不久还与此人有联系的人的谈话而探 究到的——融为一体。这部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并引发了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文学运动。
1788.6,歌德回到魏玛,不再 参与政事,埋头于写作和学术研究。 魏玛的歌德故居坐落在德国魏玛市 弗拉恩普兰大街的拐弯处,是一幢 米黄色的3 层楼房。1782年大公把 这所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 被送给了歌德。 从1782 年到1832 年,歌德在 这里生活了50 个年头。
从1794年起,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 十年内,两人合写了许多警句和谣 曲,并各自完成了一些重要作品。 通过两人的合作,德国文学发展到 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德国古典 文学的丰收期。此间,歌德完成了 长篇教育小说《威廉· 麦斯特的学习 时代》(1795-1796)、田园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1797)以及《浮士 德》的第一部(1808)等。
1.民族诗人:歌德启发了德国人民 民族意识的觉醒,反映并批判了德 国社会生活。 2.全世界诗人:歌德使德国文学列 入世界文学宝库,成为欧洲有代表 性的诗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 亚齐名。 3.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和 文学发展中具总结性的艺术大师。
歌德与《浮士德》

1770年歌德到斯特拉斯堡学习, 在这里接受了时代先进思潮和文学 运动的影响,开始了文学创作活 动,,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积 极参加者。
1775—1786年在魏玛公国做 了10年官。以后专事文学和科 学工作。 1791年任魏玛宫廷剧院经理, 领导剧院27年。1832年去世, 终年83岁。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 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 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 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但其中心代 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 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 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 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 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 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 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 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 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 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 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 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 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 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 不满足,要走出书斋。 • 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 • 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 创个性解放的道路。 • 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 • 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 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
(2)、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辛辣的讽 刺 如:浮士德登场时的独白,强烈地 书写了浮士德的矛盾和不安的心情, 深刻揭示了浮士德的精神危机。 “紫禁城”中朝臣的诉苦,尖锐地 讽刺了封建王朝的朝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文豪歌德的旧居
(三)创作道路的发展和主要 成就 1、狂飙突进运动时期(1775年前)
青年歌德
讴歌激情、崇尚自由,反对思想和艺 术上的束缚与桎梏,以澎湃奔突的狂 放激情为性格特征和美学特征。剧作 《葛兹· 冯· 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抒情长诗《普 罗米修斯》。 2、转向古典美时期(1775至1794) “魏玛十年” 与意大利之游。放弃了 狂飚式的幻想。青年时代排斥客观、 崇尚自我的个人激情,已开始让位于 淳朴的、现实的“古典主义”——人 道主义理想。剧本《哀格蒙特》、 《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
《浮士德》简介
歌德《浮士德》是一部 韵文悲剧,全剧分两部。 第一部: 中年学者浮士德厌倦旧 的书本知识,自杀未遂。魔 鬼靡非斯特和他订约,魔鬼 充当浮士德的仆人,尽量满 足他的愿望。但是在浮士德 满足的那一刻,浮士德的灵 魂就永远为魔鬼所有。
浮士德与葛丽卿
订约后,浮士德 返老还童,恢复青春, 与少女葛丽卿恋爱。 葛丽卿因用药过度, 误杀母亲。哥哥与浮 士德决斗而死。葛丽 卿神经错乱溺死婴儿, 被关进死牢。浮士德 悲痛欲绝。
右图:普罗米修斯像
《葛兹.冯.伯利欣根》
历史悲剧,写于 1773年 借德国历史上的农 民起义领袖表达反 封建反专制思想。
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成果: 《少年维特的烦恼》
歌德根据本人亲身经历 的爱情体验和友人的事 件而写成的。作品一出 版,“搅动了每个胸怀 着无名的骚乱和渴望的 不满”的青年。 小说通过青年维特与少 女绿蒂爱情悲剧的描写, 深刻地体现了德国“狂 飚突进”运动时期的时 代精神和德国资产阶级 的特点。
歌德手稿
歌德故居
歌德故居外景
歌德故居内.1
歌德故居内. 2
歌德故居内. 3
二、作品欣赏
歌德诗选 《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
歌德诗选
浪游者的夜歌
一切的峰顶上 一片宁静, 一切树梢上 感不到 一丝微风; 林中鸟群已沉默。 稍等,片刻, 你也将安静。
“我的全部诗 歌都是应景即 兴的诗,来自 现实生活,从 现实生活中获 得坚实的基础。 我一向瞧不起 空中楼阁的诗 “。
量,而且还有他所触及的一切东西的能量,最后是他周围的社会的
能量。为了感受和实现更多的愿望,浮士德抛弃了自己的情人。他 已经转变成发展者,看到一条有效反对封建宗法世界的途径:去构 造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来掏空或破坏旧的世界。《浮士德》的作 者歌德将物质世界的现代化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成就。
马歇尔· 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浮士德》
浮士德题材来源
来自中世纪德国民间 传说 在歌德之前已有许多 作家写过这个题材的 文学作品。
无名氏:《浮士德生平》 (1587). 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 剧》(1604). 莱辛:《浮士德》片断 (1784). 克林格尔《浮士德》 (1791). 沙米索:《浮士德》 (1813).
2.
浮士德身上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 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感官美 等现实欲求之中; 另一方面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节欲 精进,向至善至美境界追寻。浮士德身上 “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 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反映了人类探求 真理的艰巨性。
3、古典文学的繁荣时期(1794—1805) 也是与席勒合作的十年。他们合作写诗,共同 创办杂志,办魏玛歌剧院。二人的创作实践和 艺术理论都主张以古代希腊罗马文艺为楷模, 贯彻自由和人道精神,艺术上强调古典主义。 两人共写了上千首批评性的《警句》、竞写歌 谣。歌德相继写成了长篇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学 习时代》、叙事长诗《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浮 士德》第一部。 4、理想深化与艺术圆融时期(1805—1832) 研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和东方文学与 哲学,与思想家艺术家交往,视野开阔,提出 “世界文学”的思想。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睿 智,探索宇宙人生,追求理想,向哲理化的深 度开掘。作品主旨转向了人与世界、灵与肉、 成与毁以及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在 稳重中透露出浓郁的探索追求的激情,在明澈 恬淡中表现出聪明的智慧。长篇小说《亲和 力》、自传性作品《诗与真》、《意大利游 记》、诗集《西东合集》、组诗《中德四季晨 昏杂咏》小说《威廉· 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 《浮士德》第二部。
浮士德的形象
3. 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了 一条精神净化,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奋斗不 息的伟大道路。
浮士德是歌德一生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总 结,也是文艺复兴三百年来资产阶级精神发 展史的艺术总结
浮士德
大学生活 狂飚突进 十年从政 意大利之行 晚年见闻
中世纪
知识悲剧
文艺复兴
爱情悲剧
启蒙时代
魏玛古典主义
第二部:
浮士德从沉睡中醒来,获得新生,帮助宫廷度过财 政赤字。
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与古代美女海伦结合,生 了一个儿子欧福良。欧福良因无限制的追求和高飞而早 夭,海伦回到阴间。 浮士德围海造堤,领悟到“人需要每天去争取生活 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他情不自禁地说: “时间你真美呀,请你停留!”倒地而死。靡非斯特正 要攫取浮士德的灵魂,天使将浮士德的灵魂迎接上天。
19世纪初历史发展
政治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浮士德的故事是一个人迈向现代性的过程。原先,浮士德埋头研究
这个世界,生活在封闭的社会中。他的心灵越进步,就越敏感,越
孤立自己,他与外部生活——其他人、自然、甚至他自己需要的行动 力量——就越缺乏联系。他渴望与一个更加生机勃勃、同时更加性感 更加活跃的世界建立起联系。通过以自己的灵魂做抵押与魔鬼交易, 浮士德获得了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机会。在和魔鬼的游历过程中, 浮士德看到了丰富的真实世界,也恋爱了,有了性的体验。逐渐地, 他认识到应该将受压抑的巨大能量解放出来,不仅仅是他自身的能
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 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结合。 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合”,离开了 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 第五阶段:劳动生活——自我成就需要
浮士德围海造田,改造自然。创造性的劳动生活, 使他感到欢乐和满足。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
需要是人的属性,也是人的本性。它是人的 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低一级需要满足后,就产 生高一级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 理论,他把人类需要层次分为5个层次: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图示
自我成就 美 ( 高 ) 需 要 强 度 ( 低 )
社会活动
情欲 知识
浮士德追求的行为动机
从图中可以看出,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建立在满 足理想、实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浮士德的价值就 体现在这种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的层次运动之中。 贯穿各个层次的主导行为动机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真 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创造心理。 浮士德的典型意义: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 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他所体现的自强不息、 永远探索、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在今天仍是应该肯 定的。这是浮士德的需要结构给我们的启迪和人物 的典型意义之所在。
浮士德开始着手努力去实现一个自他离开父亲以 来一直怀有的希望:属于一个真正的社区,与人 民一起工作并且为人民而工作,以普遍的意志和 福利的名义在行动中运用自己的头脑。
在浮士德迈进的现代性的过程中,与他发生关联 的人也不可避免地接受或被迫接受了现代性。因 为不可否认的是浮士德激发了人们身上以前未被 释放的能量。浮士德的情人可以说是主动地接受 了现代性,虽然她最后在痛苦中结束了生命。但 是她并不希望回到以前封闭的宗法社会中去,因 为她在与浮士德的交往中实现了自己的欲望,获 得了快乐。
16世纪的一幅浮士德版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浮士德》的各种现代版本
《浮士德》分析
《浮士德》是歌德的毕生大作,从25岁开始创作, 82岁完成,花了60年时间。
浮士德形象源于16世纪德国民间传说,传说中的浮 士德是一个游方术士,用魔术吸引观众。他和魔鬼签订 合同,以灵魂换取生前的享乐。最后被魔鬼引入地狱。 英国剧作家马洛将传说改编为剧本《浮士德博士 的悲剧》(1588),描写为一个正面学者。 歌德受马洛影响,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 不断进取的叛逆者。
唉 , 我 到 而 今 ,
第二部: 走出地狱, 通过世界, 再回到天上。
包括三部悲剧: 政治悲剧、 艺术悲剧、 事业悲剧。
主题思想
l 全剧通过浮士德的人生道路,宣传自 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 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 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浮士德的形象
1. 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 是一个自强不息执着探索者的形象。为了人 生的真义,为了体察那短暂的至善至美的一 瞬,不惜以鲜血和灵魂作抵押。在探索人生 意义和理想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生无 所息、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你的一双大眼睛 笼罩了全世界 但是也隐隐透出了 你婴孩的心 宗白华
(二)精力过人、兴趣广泛、富于激情、 多才多艺
出生富裕市民家庭,父亲是市 参议员。16岁上大学学法律。 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8岁写诗,11岁编剧本,精通 拉丁文、意大利文、法文、英 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 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文 论、绘画、音乐都有造诣。 历史、哲学、自然科学(颜色 学、解剖学)都有研究成果。
浮士德的经历与需要层次
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
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 要走出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