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的历史名人

合集下载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桓台新城镇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桓台新城镇

山东历史文化名镇桓台新城镇
桓台县新城镇位于桓台县西部。

春秋时期,新城一带是齐国的苑囿。

1214年,此处掘土筑城,名“新城”。

1228年,建新城县。

新城在明清时期即有沈、王、徐、耿、伊、傅诸大家族。

王氏为名门旺族,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

新城镇现存有四世宫保坊、忠勤祠、王渔洋故居、耿家大院等反映明清时代风格的典型建筑和齐桓公戏马台、北极庙、钟楼、文庙、常平仓、米脂祠堂等历史遗迹。

四世宫保坊是为祭明王象乾及其父、祖父、曾祖父所立,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象乾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保卫明王朝有功,并追封三代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忠勤祠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重修时拓为王渔洋纪念馆。

耿家大院是明朝父子进士耿鸣世、耿庭柏故居。

在明清两朝,耿氏家族为新城名门望族,出进士7名。

王氏有“四世宫保”牌坊,耿家有“三世宫保”牌坊。

桓台最值得逛的三个地方

桓台最值得逛的三个地方

桓台最值得逛的三个地方
桓台是山东半岛东部的一个县,这里历史悠久,有很多名胜古迹。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认为最值得逛的三个地方。

一、水泊梁山
水泊梁山又名梁山泊,位于山东桓台县城东南五里许。

据《桓台县志》载,梁山泊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西长约7公里,
南北宽约4公里。

水泊东南有一块形似龙头的巨石,上面刻有“水从天来”四个大字,人称“龙石”。

传说梁山泊是梁山伯的
墓地,每年春秋两季,当地百姓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每年清明节前后,周边村民也都会到梁山上祭祖扫墓。

二、蒲松龄故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代山东淄川(今淄博)人。

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

其祖蒲松龄、父蒲盘皆以卖药为生,家境贫寒。


从小喜欢读书,曾在乡塾中学习《诗经》《书经》等经典。

他还
熟读《史记》《汉书》《战国策》等史书。

蒲松龄晚年到淄川县衙
当差后,一边行医济世,一边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

三、花山谜窟
— 1 —
花山谜窟位于桓台县北部山区,距县城约30公里,是一处天然石林。

其景色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在距今约三亿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由于地壳运动频繁和雨水侵蚀作用的影响,这里形成了一座石林奇观。

石笋林立、石柱林立、石壁陡峭、山石嶙峋、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像人似物,栩栩如生。

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智慧的无限魅力。

— 2 —。

十大齐文化名人

十大齐文化名人

十大齐文化名人1、齐桓公:名姜小白,春秋中期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

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改革,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伐戎救燕,存邢助卫,定襄王之位,迫楚订盟,建立了春秋首霸的赫赫功业。

桓公台,位于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

2、管仲:名管夷吾,字仲,谥号敬,也称敬仲。

春秋中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尊为“仲父”。

管仲执政四十年,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完成了春秋首霸的宏伟大业。

其思想、言论被后世德管仲学派收集在《管子》一书之中。

管仲墓在临淄区齐陵街道北山村、牛山北麓。

3、鲍叔牙: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著名政治家。

与管仲相交很深,史称“管鲍之交”。

公元前685年,劝齐桓公不要记一箭之仇,力荐管仲为相。

让相后多次劝谏桓公、管仲不要骄傲自满,尽心竭力辅佐桓公成就霸业,为齐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鲍叔牙墓在济南市王舍人镇济钢新村鲍山脚下。

4.晏婴:字仲,谥号平。

时人尊为“晏子”,世称“晏平仲”。

他历灵公、庄公、景公三朝,长期担任景公时期齐国相国,是春秋晚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廉洁勤政、崇礼爱民、机智善辩,并能力谏齐侯,身体力行,使齐国在列国诸侯的纷争中一直保持着大国的地位。

晏婴墓,在临淄区齐都镇永顺庄东南350米处。

5.田穰苴:春秋晚期齐国著名军事家。

他出身低贱,在晏婴的举荐下为将,为了严明军纪,斩了监军庄贾,率齐军击退晋、燕入侵,因功被封为大司马,世称司马穰苴。

后人将他的军事思想整理成《司马穰苴兵法》一书,简称《司马法》。

田穰苴墓,在临淄区齐都镇尹家村南250米处。

6.孙武:字长卿,春秋晚期齐国军事家。

因齐国内乱逃奔到吴国,经伍子胥推荐,被吴王阖闾任用为将。

公元前506年指挥数万吴兵,以少击众,柏举一战大破楚军,后攻下郢都。

其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被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对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桓台县简介

桓台县简介

桓台县位于山东省中部,为淄博市市辖县,面积509平方公里,人口49.7万,辖8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和桓台经济开发区、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2个省级园区。

东距青岛港240公里,西距济南机场90公里。

桓台县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和全省的试点。

桓台商为蒲姑地,周属齐国,1228年置新城县,因境内齐桓公戏马台遗址,1914年更名桓台。

桓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境内史家遗址出土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甲骨文。

战国鲁仲连,汉代辕固,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等文人名士都出生在桓台。

桓台是全国闻名的“建筑之乡”、江北第一个“吨粮县”,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文明县城。

境内马踏湖,是山东省七大名胜风景区之一。

古县城—新城镇是山东首家“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2010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37亿元,入库税收3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6.85亿元。

连续6年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齐鲁好家风·桓台新城王氏

齐鲁好家风·桓台新城王氏

齐鲁好家风·桓台新城王氏家族及代表人物介绍新城王氏家规,自四世祖王重光首倡“道义读书”理念,五世祖王之垣就定家规,之后到王象晋、王渔洋,历代不断完善充实,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独具特色的家训族规体系,其中既有时代沿袭的习惯法,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内容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多个方面。

五世祖王之垣对新城王氏家族崛起贡献极大,万历十一年辞官归里,在家乡二十多年专心经营家族建设和子孙教育,建家祠,修族谱,置义田,立族约,并编著有多部家规著作。

《念祖约言》是王之垣对家族治家经验的总结,记录了家族几代祖先的懿行淑言;《历仕录》记述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用亲身体验为子孙提供经验教训;另外还有总结归纳古人格言警句的《炳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作为家规家训,告诫劝谕子孙。

王之垣次子王象晋继承了父亲勤俭立世的品格和建设家风的事业,对王氏家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90岁时撰有一联:“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贴在厅堂上教育子孙;他编写的家规著作有《清寤斋心赏编》、《日省格言》、《日省撮要》等,93岁还写下自祭文《辞世小言》总结自己的一生:“不敢丧心,不求满意,能甘淡泊,能忍闲气,九十年来于心无愧,可偕众而同欢,可含笑而长逝。

”八世祖王渔洋是文政兼从的康熙重臣,《手镜》是他“随忆随记”写给即将赴任的儿子的一封家书,他用自己一生做官的经验体会教育儿子如何做一个“清慎勤”、“不负民”的好官。

《手镜》是王渔洋的家规代表作,也是新城王氏家学家规的凝练和升华,被后世奉为做官处事“明镜”。

家规撷萃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

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

时时事事须存此意。

做官自己脚跟须正,持门第不得。

【译文】官宦子弟做官,凡事要加倍谨慎、检点。

拜见上司,与同僚相处,接待绅士都是这样;稍有率性而为之处,便被说是凭出身的门第傲慢待人。

一代诗宗王渔洋

一代诗宗王渔洋

⼀代诗宗王渔洋⼀代诗宗王渔洋王渔洋(1634—1711),⼭东新城(今桓台县)⼈,本名王⼠禛,字⼦真,⼀字贻上,号阮亭,世称王渔洋。

他⽣于明末,长于清初,主要活动在康熙朝,累官刑部尚书,独创诗论神韵说,是⼀位集名⾂、学者、诗⼈于⼀⾝的历史⽂化伟⼈,被誉为⼀代诗宗。

王渔洋的家族,是明清时期⼭东地区⾸屈⼀指的仕宦望族、⽂化世家。

他的⾼祖⽗王重光是明朝贵州布政司左参议,曾祖王之垣是万历朝户部左侍郎,祖⽗王象晋是浙江右布政使。

⽗⼦同朝,兄弟并列,王渔洋⽗祖辈中出任部、郎、司、道⾼官者不乏其⼈,新城王⽒因此被⼈们誉为“王半朝”。

不仅如此,历代科举仕宦,形成了新城王⽒著述传家的家学传统。

王渔洋的祖⽗王象晋既官⾼位重,⼜以勤于著述闻名当时。

从祖王象春在万历年间诗名⼤显,有《问⼭亭集》等传世,所著《济南百咏》,被认为是济南城市发展的“史志诗”。

王渔洋的⽗兄也多以写诗作⽂为喜好,长兄王⼠禄就是著名诗⼈,王渔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坛的。

明崇祯七年(1634),王渔洋出⽣在祖⽗王象晋任职的河南按察司官署,⼀年后随升任浙江右布政使的王象晋去了杭州。

⼜过了两年,已经77岁的王象晋告⽼还乡,王渔洋也随之回到了新城⽼家。

长到7岁的时候,开始进⼊家塾读书。

或许是天性,年幼的王渔洋每次读到《诗经》中那些淳朴诗歌的时候,就已经“枨触欲涕”。

后来受到祖⽗和兄长的⿎励与引导,学殖⽇进,15岁时出版了第⼀本诗集《落笺堂初稿》。

顺治⼗⼆年(1655),王渔洋赴京会试中式,未殿试⽽直接回了新城⽼家,专门学习古⼈的写诗经验,丰富⾃⼰的诗学素养,诗歌创作开始进⼊旺盛期。

顺治⼗四年(1657)秋,王渔洋陪同参加乡试的三哥王⼠祜赴济南,在⼤明湖⽔⾯亭与朋友们聚饮,看到披拂⽔际的柳条绰约近⼈,乍染秋⾊,触动诗情,写下了脍炙⼈⼝的《秋柳四章》,如第⼀⾸:秋来何处最消魂,残照西风⽩下门。

他⽇差池春燕影,祇今憔悴晚烟痕。

愁⽣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相州王——精选推荐

相州王——精选推荐

相州王相州王⽒马⽿⼭舞潍河唱,⼈才辈出名四⽅;臧王刘李丁五家,明清两代业辉煌。

解放前,⼭东诸城境内有臧、王、刘、李、丁五⼤家族。

提起五⼤家族中的王家,诸城⼈⾃然会想到相州王,⽽对⼤营王和贾悦王就不是很了解了。

岂不知,这三个地⽅的王⽒,是亲兄弟三⼈的后裔。

诸城王⽒⼤家族,在促进社会发展上,曾留下过辉煌的⾜迹,也为后⼈留下⼀些鲜为⼈知的传奇故事。

元末明初,战乱仍频,民不聊⽣,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华北平原上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部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但有的地⽅凭借⼭河之险未遭战乱,社会相对安静,⼈⼝繁衍⽇盛。

朱洪武刚刚平定天下,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迁移。

江苏海州⼀带,有⼀家王⽒兄弟三⼈,也被卷⼊了迁移⼤潮。

明初,王彦名搀扶着体弱的哥哥,带着年幼的弟弟,从海州⼀路辗转来到了⼭东诸城,暂住⾢西⼩店⼦。

明朝移民条律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准同迁⼀地。

移民中有的为使同祖兄弟⽣活在⼀起,不得不忍辱负痛更姓改名,王家历来崇尚“⾏不改姓,坐不改名”,王⽒三兄弟便决定由⼩店⼦分⽽居之。

其中⼀个去了相州;⼀个去了贾悦;王彦名则去了城北初家庄(即是现在的舜王街道⼤营村)。

三兄弟中迁去城北相州的那位,后⼈定居相州东巷,外号“⽼实王家”,为农耕世家,后⼈从第六代上开始有⼈读书做官,此后,官员⽂⼠层出不穷。

据统计,相州王家⾃明朝后期⾄清朝考取进⼠17⼈,被称为神奇的进⼠家族。

另外,还有130多⼈出仕为官,其中:侍郎、御史、布政使、监察使等三品以上官员14⼈;知府等四品官员13⼈;监察御史等五品官员7⼈;知州等五品官员23⼈;知县等七品官员31⼈;⼋品以下官员若⼲。

他们的代表⼈物有:王镆、王钺、王沛思、王沛惶、王玮庆、王琦庆等朝廷重⾂和国家栋梁。

近现代的有著名作家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等。

还有是⼭东最早的共产党员之⼀王翔千,他的⼥⼉王辩(⼜名黄秀珍)是⼭东第⼀个⼥共产党,1925年受党的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中⼭⼤学学习,与邓⼩平、张闻天同班⼀起学习马列主义;⼥婿赵志刚是中共诸城县委(临时)第⼀任书记。

山东名人录

山东名人录

山东名人录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

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颜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最赏识的弟子。

名回,字子渊,品行卓冠群科。

早卒,孔子极悲恸。

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

孙武字长卿。

齐国人。

春秋末期军事家。

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鲁国人。

春秋末期史学家。

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约前432)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宗圣”。

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鲁班公输氏,名般,亦作班、盘,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匠,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

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

战国时军事家。

现存《吴子》六篇。

孙膑(约前380~前320)生于齐国阿鄄之间。

孙武的后代。

战国时军事家。

著作有《孙膑兵法》。

扁鹊姓秦,名越人。

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

战国时医学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著作有《孟子》。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

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

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

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著有《荀子》一书。

仓公(约前205~?)姓淳于,名意,齐临淄人。

汉初医学家,首创医案(病历)。

汜胜之汜水(今曹县)人。

西汉农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桓台的历史名人
今人谈及王渔洋(1634-1711),首先想到他是一位诗人和诗歌理论家。

诚然,王渔洋一生创作诗歌近5000首,提出了诗学理论“神韵说”,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奉为文坛领袖,一代正宗。

王渔洋以他宏富的著述,成为清代文坛上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人物,对中国诗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我们考察王渔洋的生平,除去文学活动之外,他还有45年的从政经历,从部曹到词臣,从扬州到京师,最终官至刑部尚书,跻身六部九卿之列,成为一代重臣。

他的许多思想影响了康熙政坛。

然而,他的政绩往往为诗名所掩,致使后人不大提及。

王渔洋于顺治十五年(1658)中进士,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赴任扬州推官,至康熙四年(1665)九月离任,共在扬州为官五年有余。

扬州推官是执掌扬州府刑狱之官。

王渔洋在扬州期间,恰逢江南“通海案”。

所谓“通海”,是指当时部分抗清士绅与退避海上的郑成功秘密联络,从事反清活动。

此案涉案人员很多,案情极其复杂。

王渔洋赴任后认真开展案件审理工作,五年中处理大案83起。

在案件审理中他宽政慎刑,积极平反冤假错案,受到扬州士民的爱戴。

在忙碌的公务之余,王渔洋不废吟咏,广交江东遗民逸老,从事文学活动,从而成为江南诗坛的核心人物,赢得了广泛赞誉。

大诗人吴梅村对王渔洋在扬州的办事干练和文学才华极为欣赏,他说王渔洋“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称赞王渔洋是“天材”。

著名诗人冒襄也称许王渔洋是“今日之循吏”,说他“任而明,勤而敏,廉而能慎者也”。

这些都是当时江东的精英人物为王渔洋留下的“传神写照”。

扬州历来是江东的繁华富庶之地,他做刑狱之官,掌生杀大权,但王渔洋秉公执法,不循私舞弊。

在那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社会,作为扬州推官的王渔洋却不名一钱,正如他自己作诗说的“四年只饮邗江水,数卷图书万首诗。

”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康熙四年九月王渔洋赴京任礼部主客司主事,自此开始了他的京官生涯。

先后在礼部、翰林院、国子监、户部、都察院和刑部任职。

康熙三十一年(1692)八月,王渔洋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

户部是掌管全国户籍和财政经济的机关,其中设有宝泉局,是铸造钱币的机构。

按照往常的惯例,新钱币铸造出来,办事人员要向主管官员呈送“样钱”,这就很容易演变成借机贿赂上司。

王渔洋到任后,立即取消了这一惯例,从而杜绝了这一弊窦。

王渔洋在户部期间,一次也没有派亲信去钱局,这与“近水楼台先得月”者又是大异其趣。

康熙三十七年(1698)七月,王渔洋被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使,掌管督察院的主要工作。

左都御使是都察院的主管官员,总管查核百官,整饬纲纪。

王渔洋掌管都察院,官员升迁严格按资奉,杜绝一切关系后门。

公事之余,王渔洋一般在家闭门读书,除少数诗友登门拜访谈论学问外,门可罗雀。

王渔洋的人品、学问和处事赢得了最高统治者康熙的褒奖,康熙曾在畅春苑对大学士等人说:“山东人性多偏执,好胜挟仇。

昔李之芳、孙光祀、王清,其仇迄今未解,惟王士禛无是也。

其作诗甚佳,居家除读书外,别无他事……”并说王渔洋“老成忠厚,人品学问俱好”。

康熙四十三年(1704)八月,时任刑部尚书的王渔洋因与废太子诗歌唱和,触怒康熙,被寻一借口罢官。

王渔洋自京师回新城,家当就是几车书而已。

综观王渔洋一生的仕宦生涯,他为人谦逊和易,从政勤勉清廉,官声清明,著书等身,这当然与他自幼所受的家教以及饱览诗书加强自身修养有极大关系。

新城王氏非常重视家族教育,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就曾制订家训,要求王氏子弟“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这则家训拈出的是“道义”和“读书”四字。

王氏一门,为官则效忠国家、清正廉洁,为文则华章叠出、著述等身,无不得益于这四字箴言。

王氏后人将此家训刻石立于家祠忠勤祠。

王渔洋的祖父王象晋教育王渔洋兄弟也“恒举此训”,并把它写在厅事屏壁间,以作时时警示。

王渔洋晚年也曾作《手镜》,教育他做唐山县令的三儿子,让他做官要做到“清慎勤”,要洁己爱民,清正廉洁。

这些为官思想今天看来仍有借鉴意义。

王渔洋
王渔洋名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

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岁,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追改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禛”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士祯,补谥“文简”。

王渔洋从二十六岁开始为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

从政之余勤于著述,一生三十六种五百六十多卷。

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

浩瀚的诗文掩盖了他洁已爱民,廉洁奉公的政绩,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王渔洋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先祖王贵元朝末年,从青州诸城迁至新城。

四世祖王重光第一个进士,王渔洋是第八世。

从王重光到王渔洋,历代冠缨不绝,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

可以说优越的文化环境、深厚的文学沃土造就了一代诗宗王渔洋。

王渔洋家学渊源,自幼熏陶,很早就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

六岁入学,八岁能诗,十五岁就有诗文出版,十七岁应童子试,三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

二十四岁时,在济南大明湖赋《秋柳》诗四首。

借秋柳的衰色为触机,以委婉的笔调,巧妙的用典,若明若暗的包含着故国之思。

《秋柳》诗一问世,立即引起大江南北,特别是明遗民知识分子的唱和,和者不下百人,为后来的诗坛领袖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渔洋二十五岁考中进士,二十六岁以新科进士出任扬州府推官。

掌管司法,勘问刑狱。

短短五年时间完钦部件83件,使民无株连之苦,僚属惊叹,士庶称绝。

政绩显赫,擢升京城。

又以博学善诗被举荐,得到了最高统治者—圣祖玄烨的赏识,传谕:“王士缜诗文兼优,着以翰林官用,改侍讲”,入值南书房。

还亲征他的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这在朝士中极为罕见。

更加巩固了他的诗坛领袖地位,当之无愧的被推为“诗坛盟主”,“文坛领袖”。

王渔洋官高权显,文坛地位显赫,交友却不论势位高低,以人品和文品论交。

最值一提他与蒲松龄的关系。

两人是文字至交,敬重各自的文学造诣,结为好友。

他们交往的一条重要纽带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渔洋为其点评注说,眉批36处,并写诗作了极有眼光的评价。

使名不见经传的《聊斋志异》身价倍增,很快流传开。

康熙三十六年,王渔洋的儿子王启钫官至唐山县令,王渔洋作《手镜录》一册,予以教诲,告诫儿子审慎处事,洁己爱民。

王渔洋一生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告诫儿子也要牢记这三个字的精神。

王渔洋在政治忌讳上,绝对谨慎,小心翼翼,从严为官。

就连康熙也说他“人品学问,老成忠厚。

”从中可以看出,就是在当今社会,王渔洋也是一个反腐倡廉的楷模。

王渔洋自扬州府推官历任十六任,累官至刑部尚书,一生飞黄腾达。

虽然如此,最终他还是被罢了官,名义上审告冤案,实际与争权夺力的因素有关,他是封建王朝的牺牲品。

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礼密亲王胤衱被立为太子后,遭到几立几废,成为高层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

王渔洋曾与废太子礼密亲王诗酒唱和,被康熙得知后,触犯了他的大忌,借题罢黜。

当时降三级调用,王渔洋认为“以微罪被贬,于愿足矣”。

于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十三离京回归。

送行者堵塞街巷,无为攀辕哭泣。

随身携带仅是“图书数麓,万首诗”,两袖清风回归了故里新城。

王渔洋诗文一生,著述浩繁,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带经堂》集是他重病卧床,不能起的情况下,枕上口授,命儿子启开帮助编写成册。

九十二卷,收入他的诗4000余首。

编次完毕,并未刊印时,先生就已经谢世了。

他一生吟咏不辍,至老不倦的著述态度是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的。

由于他才学出众,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深可悯念”,在他七十七岁高龄时,诏他官复原职。

此时王渔洋重病在身,不能前往,使几辈扶掖向阙谢恩。

七十八岁故于新城。

王渔洋逝去,他的友人、门生弟子极其悲哀,纷纷前来吊唁和挽悼。

最有代表性的是蒲松龄,作哀悼诗四首,表达他的哀伤心情。

对诗坛盟主凋谢所造成的巨大悲哀,用“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形象描绘。

可见他是一个光彩闪烁的人物。

至此,他一生为官四十五年,最后七年居家著书。

从政从文,都有成绩。

从政,政声清明,人品高洁。

从文,是他更重要的一面,以诗论“神韵”鸣响海内。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诗坛宗匠的地位。

王渔洋与诗缠绵一生,先是以诗受命至上,位极人显,诗作也身价倍增。

最后离京回乡,也是因诗而起。

可以说他与康熙皇帝始于诗,终于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