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用经济人假设解释人类行

合集下载

西方社会学理论自考试题2

西方社会学理论自考试题2

西方社会学理论模拟试题一、填空题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出现了三个主要动向,它们是:微观—宏观的整合、(能动性—结构的整合)、理论的综合。

P11 2、孔德把社会学基本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社会学静力学,二是(社会动力学)。

3、涂尔干把初民社会划分为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和(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P42 4、帕森斯的“单元行动”包含四个要素,一是行动者,二是目的,三是情景,四是(规范限定)。

P170 5、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论的基本概念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报酬)。

P223 6、功能主义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相对应的新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后实证主义)。

P332 二、单项选择题1、社会学理论崇尚实用主义传统的国家是【、社会学理论崇尚实用主义传统的国家是【 】P8-10 A.英国英国 B.法国法国 C.德国德国 D.美国2、下列不属于社会契约论代表人物有【、下列不属于社会契约论代表人物有【 】P3 A.霍布士霍布士 B.孟德斯鸠 C.洛克洛克 D.卢梭卢梭3、下列有关“机械团结”论述正确的是【、下列有关“机械团结”论述正确的是【 】P45 A. 机械团结这一概念是帕克提出来的机械团结这一概念是帕克提出来的 B. 机械团结的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 C.现代发达社会的团结形式为机械团结现代发达社会的团结形式为机械团结 D.机械团结是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基础上的机械团结是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基础上的4、“感受”隶属狄尔泰“理解”概念的等级是【“感受”隶属狄尔泰“理解”概念的等级是【 】P74 A. 1 B. 2 C.3 D.4 5、狄尔泰把从个人自身内部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最后现实”的方法称为【、狄尔泰把从个人自身内部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最后现实”的方法称为【 】P71 A. 理解 B. 解释解释 C.实证方法实证方法 D.主观主观6、按照斯宾塞观点,整个世界由无机领域、有机领域和超机领域组成,下列属于超机领域的是【的是【 】P31 A.物理学方面物理学方面B.生物学方面生物学方面C.心理学方面心理学方面D.社会学方面 7、主张用“文化科学”而非“精神科学”称谓社会科学的学者是【、主张用“文化科学”而非“精神科学”称谓社会科学的学者是【 】P78 A.李凯尔特 B.狄尔泰狄尔泰 C.布劳布劳 D.科塞科塞8、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个主要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动向中,欧洲社会学家主要侧重于【侧重于【 】P327 A.微观—宏观整合微观—宏观整合B. 能动性—结构的整合C. 理论的综合理论的综合D.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9、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形成原因是【、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形成原因是【 】P48 A.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 B.国家国家 C.家庭家庭 D.常态社会分工 10、提出“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家是【、提出“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家是【 】P134 A.韦伯韦伯 B.帕森斯帕森斯 C.曼海姆 D.涂尔干涂尔干 11、被誉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社会学家是【、被誉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社会学家是【 】P181 A.默顿 B.帕森斯帕森斯 C.达伦多夫达伦多夫 D.孔德孔德 12、布鲁默建构其理论的核心是米德的【、布鲁默建构其理论的核心是米德的【 】P254 A.心智心智 B.自我 C.社会社会 D.社会行动社会行动 13、提出“唯意志的行动论”的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其作者是【次综合,其作者是【 】P168 A.科塞科塞B.帕森斯C.默顿默顿D.狄尔泰狄尔泰 14、“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的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也增大的行为”,这是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这是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 】P227 A.攻击-赞同命题赞同命题 B.价值命题价值命题 C.成功命题成功命题 D.理性命题 15、布劳提出了四种媒介性社会价值,布劳提出了四种媒介性社会价值,其中可以运用权威的媒介,其中可以运用权威的媒介,其中可以运用权威的媒介,并大规模追逐集体目标的并大规模追逐集体目标的组织的媒介的是【组织的媒介的是【 】P236 A.个别性的价值个别性的价值 B.社会贡献和成就的普遍性标准社会贡献和成就的普遍性标准C.合法的价值D.反对的理想反对的理想16、受西美尔关于“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标的冲突”的论述中启发而被科塞提出的社会冲突类型是【社会冲突类型是【 】P210 A.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B.紧密关系中的冲突紧密关系中的冲突C.内群体冲突和外群体冲突内群体冲突和外群体冲突D.意识形态下的冲突意识形态下的冲突 17、个人同时承担几个社会角色,个人同时承担几个社会角色,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具有一种从一群处于协作之中的人那里获得多重自身自我形象的能力,米德认为这类人的自我处于【人那里获得多重自身自我形象的能力,米德认为这类人的自我处于【 】P249 A.概化阶段概化阶段 B.游戏阶段 C.玩耍阶段玩耍阶段 D.各阶段都存在各阶段都存在 18、可以通过有效的惩罚措施限制一些社会行动,同时为另外一些行动提供便利的社会资本是【是【 】P433 A.义务与期望义务与期望 B.信息网络信息网络 C.社会规范 D.权威关系权威关系 19、亚历山大认为社会行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集体性结构环境之中,而行动的外部环境则是指【指【 】P336 A.人格系统人格系统B.文化系统文化系统C.社会系统D.个性系统个性系统 20、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社会学家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P442 A.哈贝马斯哈贝马斯 B.柯林斯 C.布迪厄布迪厄 D.帕森斯帕森斯三、多项选择题 1、韦伯把经济行动分为形式合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 A.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对立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 C.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矛盾 D.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E.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2、孔德提出了科学等级体系理论,反映由低到高的有序等级体系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P21 A.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B.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C.数学→生物学→实证社会学D.实证社会学→数学→生物学实证社会学→数学→生物学E. 形而上学阶段→神学阶段→实证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神学阶段→实证阶段3、达伦多夫认为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包括【、达伦多夫认为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包括【 】P203-204 A.社团的重叠程度B.社会经济的剥夺情况社会经济的剥夺情况C.冲突的调节冲突的调节D.社会流动性程度E.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4、下列描述是加芬克尔对“霍布斯秩序问题”的解释的有【、下列描述是加芬克尔对“霍布斯秩序问题”的解释的有【 】P306 A.稳定的、一再出现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B.社会的“秩序”的基础,如果有的话,也是认知性的,而非规范性的C.发达社会是通过其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来实现秩序的发达社会是通过其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来实现秩序的D.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作为行动的“蓝图”和规定发挥作用,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可描述的”一种工具E.社会秩序的基础归结为“集体良心”和“集体意识”社会秩序的基础归结为“集体良心”和“集体意识”5、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P432 A.社会组织B.义务与期望C.社会规范D.权威关系E.信息网络四、名词解释1、社会事实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一切行为方式,或者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的都叫社会事实。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人类的历史,就像是在一条半明半暗的洞穴里不断探索,人们从未放弃过对洞穴尽头那个更为自由、更为正义的世界的争取。

但何谓正义?人们对此感到困惑,而理论学家们也从未停止过努力,希望建立关于正义的理论。

印度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著作《正义的理念》,被誉为自约翰•罗尔斯《正义论》问世以来,有关正义的最重要的论著。

这是阿马蒂亚•森一生理论的汇集和凝练。

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该书的译者之一王磊对这部作品作了多方位的解读。

一个奇怪的梦在为《正义的理念》写下这些文字前,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自己身处一条幽暗深邃的洞穴,洞的中心位置亮着一簇摇曳闪烁的灯火,根据墙上密密匝匝的影子,可以推断洞里有无数挪动着的人。

单就这些依稀如幻的行尸走肉来说,洞里的生活实在没有太大意思。

可在这些如同层层愁云惨雾的影子背后,总有一小抹明媚的光亮,在隧道的尽头若隐若现。

洞内的瘴气一刻没有停止对我的麻痹,我一步步向那抹光亮挪去……当洞外的世界进入我的视线,我被惊呆了,那是一个光明的世界,眼前的海水被照成蓝莹莹的宝石色,海上行驶着只有幻想中才存在的奇形怪状的船只,开阔的海湾向远方敞开着。

这时候响起某种“呼噜呼噜”的野兽低吼,一头丑恶无比的巨兽向洞口游来。

它七窍喷火,令人生畏。

用一种半人半兽、难以形容的声音向我嘶吼,“回去,回到洞里!”这个畜生吼道。

“可我不想往回走了,你凭什么向我狂吼!"我抗议道。

“因为我会保证你的安全,给你一种天真无邪的生活。

”它竟劝诱起了我。

“可我不满意,洞外的世界是这么广大,我想知道大海的那端有怎样的生活!”我坚持要离开,怪兽的眼珠狡猾地滚动着,用假嗓哄着我:“那一端什么都没有,况且海上有险恶的巨浪和暗礁,多少人都填不饱它的胃口。

”“可是我宁愿冒险,哪怕一无所得。

"我抗辩道。

怪兽终于歇斯底里地狂怒起来,“我们当初是订了约的,你们既然把自己交给我,我的意志就是正义和法律,你必须服从!” 我在极度沮丧和激愤中醒了过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梦。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透析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透析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透析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家用来描述人类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模型。

根据该假设,一个人会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并在所面临的所有选择中做出最好的选择。

因此,该假设为理解和预测经济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然而,尽管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假设,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存在一些局限性,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

首先,经济人假设忽略了人的情感和道德考虑。

事实上,人类的经济决策并不仅仅是基于利益,而是基于各种动机和因素。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人们会考虑商品的品质和服务,甚至会考虑制造商对环境和伦理道德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因此,仅仅将人对利益最大化作为假设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人类经济行为。

其次,经济人假设过于理性化的假设了人类的行为倾向,并默认了人类在面对决策时会考虑所有信息和概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诸多原因,人类不可能考虑所有细节和可能性,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最佳选择。

在现实决策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人们无法获得信息的全部内容,或者无法识别对信息的可靠程度。

在此情况下,人们会根据经验和感觉做决策,而不是通过逐个比较所有可能的信息做出理性的选择。

第三,经济人假设没有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的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经济行为方式可能会存在差异。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调和可能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做出不符合经济人假设的决策。

此外,在某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金钱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丰富和满足,例如通过生活品质,社交关系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尽管经济人假设在某些情况下过于简化,但它依然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类的经济行为。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它的局限性和缺陷,并寻找更加全面和合理的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人类经济行为。

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基于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理性、自私、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市场均衡、资源有效配置、价格机制、竞争性市场、有限信息、风险规避和效用最大化。

1. 理性行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类在面对经济问题时,会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决策和行动,即他们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各种可能的选择进行明智的权衡,并选择最优的决策。

2. 自私动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自私动机,即他们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自私动机引导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3. 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

他们通过比较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选择能够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决策。

4. 市场均衡:经济人假设认为市场会达到均衡状态,即供求关系达到平衡,市场价格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

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均衡状态。

5. 资源有效配置:经济人假设认为资源会被有效地配置,即资源会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以实现最大的效益。

这种资源有效配置的假设是建立在市场均衡的基础上的。

6. 价格机制:经济人假设认为价格机制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价格会引导消费者购买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激励生产者生产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7. 竞争性市场:经济人假设认为市场是竞争性的,即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他们之间的竞争使得价格接近于真实价值。

在这种竞争性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均衡状态。

8. 有限信息: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所拥有的信息是有限的,他们无法完全掌握所有可能影响决策的信息。

这种有限信息的假设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完全性。

9. 风险规避: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会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即他们希望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并寻求稳定的收益。

这种风险规避的假设反映了人们对风险的恐惧和避免风险的愿望。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些思考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些思考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些思考作者:韩莉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7期[摘要] 經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出发点,该假设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自利,正由于人们对自利的不断追求,人类社会才会产生发展冲动和进步要求,因此保护个人利益的原则应该是一个社会制度设计的前提。

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从自利的动机出发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既利己又利他人、损人利己、从自利出发但因手段恶劣造成既不利己又损他人,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有这样的制度设计——这一制度既能反映“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基本要求,又能抑制和禁止“经济人”过度自利所出现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实现利己利人的“双赢”结局。

[关键词] 人性假设经济人个人利益制度设计一、经济人假设——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经济活动从来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所以经济学理论面对的是人,研究的是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

然而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假设前提,其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

所谓经济人假设,就是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

亚当·斯密第一次表露了经济人的含义,他在《国富论》中这样写道:“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主流经济学一直是以“经济人”作为人性的基本假设,这是因为它更多地接近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所作所为,都或多或少地与自身利益有关。

也正是由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才产生出人们广泛的社会联系,并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以及产生协调解决矛盾的原动力。

二、从自利动机出发给社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实际上,人的行为后果按对他人对自己、有利有害来区分,可以有四种组合: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不利己。

经济人基本假设

经济人基本假设

经济人基本假设摘要:一、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与含义二、经济人假设的起源与发展三、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四、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五、经济人假设的评价与批判正文:一、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与含义经济人假设,又称理性—经济人假设、实利人假设或唯利人假设,是一种分析人类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基本假设。

它认为人类行为是理性的、目标导向的,并试图在各种选择中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经济人假设的起源与发展经济人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8 世纪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

此后,这一假设在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三、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经济人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行为是理性的:人们在做决策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2.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在各种选择中都会试图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工作、消费等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3.人类行为是目标导向的:人们在行为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目标来调整行为策略,以实现目标。

四、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有广泛应用,如在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以及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政策分析等方面。

通过这一假设,经济学家可以更好地分析和预测人类行为和经济现象。

五、经济人假设的评价与批判经济人假设虽然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基本框架,但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忽略了人类的非经济动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类行为只受经济利益驱动,忽略了人们的道德、情感等非经济动机。

2.忽略了信息的有限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的信息,而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忽略了行为的不确定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总是能做出理性的决策,而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可能会受到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难以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

2人类行为理论

2人类行为理论

第二专题: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诺思:制度变迁理论就是由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结合一个关于交易费用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节人类行为理论一.人性假定或行为假定是制度分析的基本前提人性——人的行为——行为规范——制度安排制度安排要合乎人性:尊重人性;依据人性;关于法律中“大义灭亲”的规定。

关于毫不利己、大公无私。

人的行为假定包括:行为动机、行为能力、行为效果二.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假定1 对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定的继承和修正古典经济学的人性假定:?“经济人”或理性人,理性地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自利、理性、最大化。

合理性与缺陷:西蒙的有限理性、森对理性的分析实验经济学、桑塔学派的研究,最后通牒博弈,公共品博弈。

强调互惠。

揭示了人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但过于绝对化、片面化、抽象化.2 .诺思: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1)财富最大化和非财富最大化动机;(2)自利、利他诺思:人类行为要比经济学家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

有许多情况不仅仅是一种财富最大化,而是利他的和自我施加的约束,他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作出选择的结果。

只有承认人的双重性,才能解释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正式制度应基于性恶假设,伦理道德基于性善假设社会资本与人的利他。

3.威廉姆森:机会主义倾向(契约人)威廉姆森认为,人不仅仅是自利的,而且常常是机会主义者。

所谓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人具有投机取巧、以欺诈性手段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机会主义是”经济人”,是一种具有损人利已倾向的“经济人”4.科斯:”现实人”的观点科斯曾经批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认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人的行为动机的归纳:人的行为动机具有双重性:自利与互惠基于人的两种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自存和依存。

自利:自利和强自利互惠:互惠和强互惠人的行为动机与制度安排(1)自利使制度约束成为必要,互惠使制度实施成为可能。

【最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最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篇一:《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后感10级财政2班李琳41003054本书的作者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本书中也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

我认为贝克尔将歧视、民主、犯罪、结婚生子等一系列有关人性的行为全部用经济理论进行解释是很大胆的一种想法,刚开始是完全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但通读全书之后,虽然有些模型不是很明白,但对他的每个分析都没法反驳,似乎都很在理。

贝克尔的模型都是基于某些假设而进行的,如果这些假设不成立怎么办?比如在第三篇“政治和法律”中,他假设投票者和竞选人具有相同的自由,否则就会通过竞选公职增加自由。

每个人对自由的偏好不同,也许某个投票者并没有和竞选人同等的自由,但自由对他的效用并不大,相反,竞选公职让他觉得很麻烦,很受约束,那么即使在自由不等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自主从投票者变成竞选人。

又比如在第一篇导言中假设“偏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在家丁,穷人和富人之间、即使在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并将其作为经济分析适应全部人类分析的前提。

在全部的分析过程中,又假设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

但从接触经济学开始,我便有一个疑问:毕竟个体不能完全代表整体,那么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具有特殊偏好和非理性经济人所导致的经济效用不是最大化的概率并没有无限趋近于零,故而得出来的经济结论应该不是一般情况,但结果却往往是适用于一切经济模式。

这本书的第八章——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解答了我的疑问。

大多数经济结论都是基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的,即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坚持用经济人假设解释人类行坚持用经济人假设解释人类行为在北美和欧洲,经济学大举"入侵"法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经济学家从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法律作出深刻的经济学分析,这种分析被看做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表现之一。

中国法学界已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法律经济学(LawandEconomics)或经济分析法学(EconomicAnalysisofLaw)。

不少人跃跃欲试,意图突破冷门,在法律经济学领域有所作为。

但是,有些人还没开始就知难而退、避难就易了,有些人好不容易跨进门槛,辛苦折腾了一番,又在取得了或多或少的阶段性成果后中止了。

经济学界也有摩拳擦掌的,但也未见显著成果。

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尚未形成气候,没有形成研究队伍的"正规军",基本上处于"游击队"阶段。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传统法学、经济学以及中国司法传统的积弊所导致的遗憾。

基于对理论研究趋势和中国法律改革进程的基本判断,我认为,这种遗憾不会太长久,法律经济学对法律改革、司法实践、未来中国法学、经济学的深远影响是我们期盼的,也是可以预测的。

一、国际法学界已掀起一场法律经济学运动我们如果将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1796年的《国富论》作为标志,经济学到今天已辉煌了两百多年。

法学的历史则更为久远。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公布于533年,《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出版于533年,距今已近1500年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两个学科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

经济学长驱直入法学,产生了法律经济学。

实际上,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只是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研究的视角、范围、方法不同罢了。

法律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都建立在科斯定理(CoaseTheorem)之上,都以效率为中心。

新制度经济学能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颇有影响的理论分支,主要归功于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1910)的开创性贡献。

科斯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发现和澄清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或译交易费用)和财产权对经济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顾名思义,是以制度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是以交易成本为核心范畴,分析和论证制度的性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合理制度的标志的经济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被称之为"新",主要是因为它完全沿用和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人假定、稳定编好、均衡(Equilibrium)、最大化分析等。

也就是说,它是在新古典的范式里重新研究和估价资源配置所依赖的制度条件,将传统理论设定为已知不变的参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经济组织视为亟待解释的关键性变量,并侧重研究效率(Efficiency)的性质和结果如何与这些变量相联系。

国内学界一般认为,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①和卡拉布雷西(G·Calabresi)在1961年发表的《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行为法的一些思考》②两篇论文代表了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法律领域中的最初尝试,标志着法律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以美国经济学家创始人詹姆斯·M·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试图通过追求最高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行为假设以解释政府和官僚行为,旨在发展在基本方面相似于商业市场个人行为的非市场行为模式--公共选择理论,并形成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认为,政治是一种复杂的交换;按照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经典假定,个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其决策和选择的变动仅取决于外部的约束条件的变动,因此个人在市场安排和政治安排中的行为变化只能由他所处的不同制度来解释,而不能说同一个人在市场结构中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到了政治决策过程中就变成了一个克己奉公的利他主义者。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范围涉及到传统上完全属于政治学领域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官僚行为等许多重要方面。

公共选择学派特别强调规则、立宪和立宪限制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这些因素不仅是效率增进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确保资本主义自由社会不失去其内在含义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又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或"宪制经济学"。

1986年布坎南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Becker)将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运用于非市场行为研究,抱守"经济人"的信条,,坚信市场机制能够比其他人的组织更好地解决大多数经济和社会问题。

贝克尔的历史性贡献在于他把传统上属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生物学、人口学、教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研究的课题统统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大大开拓了经济学、法学的视野。

在贝克尔看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都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和说明,政客、知识分子、经商、从戎,独身、结婚、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各种人的各种活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效用最大,而不管这些人的职业或这些人的活动是否具有商业性质。

1973年,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A·Posner,1937)出版了誉满学界的《法律的经济分析》。

这本著作论述范围很广,几乎包括美国所有的部门法。

波斯纳通过著述、讲座和曾经主编芝加哥大学《法律和经济学杂志》(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的工作促成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在北美真正创立,并将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具有坚实成果的学科展示于法律界,从而不仅对法学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实际上正在改变着传统法学家的思维模式,瓦解着传统法学的固有结构。

波斯纳的努力促成了法律经济学派的诞生,并使法律经济学派在西方诸法学流派中,力挫群雄,大有卓而不群、方兴未艾之势。

经过近40年的努力,法学界实际上掀起了完全崭新的一场法律经济学运动。

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哀莫里大学、迈阿密大学等北美和欧洲一些有声望的大学法学院都先后创设了法律和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家、法学家争先恐后讲授法律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成为一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法律经济学逐渐由北美、欧洲介绍到世界各地,并登陆非英语国家,成为一种国际性法学思潮。

各语种研究文献大量增加。

通过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共同努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几乎应用到法律和法学的各个领域:财产法、契约法、侵权法、产品责任法、犯罪及刑法、环境保护法、金融法、税法、知识产权法、国际贸易法,以及法理学、立法学、法律史学、法律实施理论、惩罚理论,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程序理论等等,各个领域都实实在在地受益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并不断深化。

二、法律经济学提供了一套与传统法学迥然不同的分析方法法律经济学的产生基于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法学与经济学在研究主题和价值观上有相当的共通性;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分析人类行为完整的架构,而这套架构是传统法学所缺少的。

传统主流的法学理论一直是法律的哲学,它的技术基础是对语言的分析。

绝大多数法学家把实证研究想象成是对案件的分析,目的是力求法津解释的一致性。

律师思考案子很像经济学家摆弄方程式。

法律的经济分析是一个与传统法学思维不同的方向。

法律经济学讲什么?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律的形成、结构、效果、效率及发展的学科。

对法律分析最有用的经济学分支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常被定义为研究有限的资源如何在相抗衡的各种目标之间进行配置,也即个人和他们所组成的的社会如何在这些目标之间进行选择的学科。

从理论上讲,凡是理性的东西都是可以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的。

经济分析通过收益、成本的差额比较来确定最有效率的行为方式或制度模式。

经济分析中的数量分析和行为理论的量化完全实现了理性的确定性要求。

正是由于"经济学的技术优势使之向其他社会科学的扩散成了大势所趋,就像牛顿的机械论扩散到经济学上一样。

""学者们将一种把微观经济学的数量方法和行为理论与每个学科的传统分析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用于这些学科,使政治学、历史、地理、生物学及社会学等领域都发生了革命。

"③科斯并未购筑过辉煌的理论大厦,他就凭《企业的性质》(1937)、《边际成本的分歧》(1946)和《社会成本问题》(1960)等几篇论文使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发生了质变。

在科斯之前,还没有人明确地运用交易成本概念来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从事什么活动。

科斯的结论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种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④就是说,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减少交易成本。

著名的科斯定理是:在一个零交易成本(ZeroTransactionCost)世界里,不论如何选择法规、配置资源,只要交易自由,总会产生高效率的结果。

而在实在交易成本(PositiveTransactionCost)存在的情况下,能使交易成本影响最小化的法律是最适当的法律。

科斯定理是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法律经济学著作基本上都是科斯定理的具体运用。

波斯纳强调:科斯定理是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的"主旋律"。

波斯纳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理性选择的科学(TheScienceofRationalChoice);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探究以下假设的含义:人在生活目的、满足方面是一个理性最大化者(RationalMaximizer)--我们将称他为"自利的(Self-interest)"。

"人是其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这一概念暗示,人们会对激励(Incentive)作出反应,即,如果一个人环境发生变化,而他通过改变其行为就能增加他的满足,那他就会这样去做。

⑤按照波斯纳的观点,从经济学或财富的最大化角度来看,法律的基本功能就是改变刺激。

规纳科斯以来整个法律经济学理论,其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和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即效率极大化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动都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

法律经济学还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

这些方法都以自己鲜明的特色使法律经济学充满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