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合集下载

夏商周的经济和文化

夏商周的经济和文化

4、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
(1)文字:成熟文字的出现和形成体系——商代的 甲骨文;籀文(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2)教育:西周:“学在官府” (3)天文:甲骨文有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
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 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2、手工业
(1)青铜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后 铸造的繁荣: 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充分 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
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
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
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 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 田”。( 形状)
(2)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3)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4)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
【核心知识整合】官营手工业
(1)特点:
①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
产。 ②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
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③这些产品主要供给军队、官府、贵族消费,不在市
场流通。
(2)地位上保持领先地位。
3、商周时期——商人、商业的出现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 善于交换出名,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 计,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 易。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 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由此引申,出 售的生产物便叫“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与社会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与社会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与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朝代,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之一。

这三个朝代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貌,其间流传下来的文化和历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一、夏朝:神话与传说的开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至今很多人对夏朝的存在仍有争议,因为其历史资料相对较少,而且多是来自传说和神话。

不过,夏朝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开端,在这个时代,中国最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都开始兴起,同时也孕育出很多神话传说。

比如,夏朝的创始人尧、舜、禹等人都被视为传说中的圣君,他们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典故,例如尧舜之义、禹治水、勾践夺刀等等。

这些故事和典故在夏朝时期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夏朝还盛行了很多神话传说,如伏羲氏和女娲氏创世、舜禹之死、后羿射日等等,这些神话传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商朝:王朝时代的开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历史资料相对于夏朝更加丰富。

在商朝,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手工业、冶金业等也日益兴盛。

此外,商朝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商朝时期,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分化,出现了贵族和平民两种社会阶层。

商王采取分封制度,将自己的亲信分封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种类似于乡村工业的制度。

在商代,人们开始注重文物,出现了铜器、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朝还有著名的甲骨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是商代人用龟、兽甲骨和牛骨制成的一种书写材料。

三、西周:天命王朝的巅峰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其开始于公元前1027年,终于公元前256年,历时约七百多年。

周朝时期,中国的封建式国家制度得到完善,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周朝的最大特点是奉行天命观,认为皇帝是天命所归,而且他是万民之上的至高无上的人物。

周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政策,广泛采纳各种文化和思想,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第一讲夏商周历史文化

第一讲夏商周历史文化

第一讲夏商周历史文化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夏商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夏商周的历史文化。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证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启蒙人物黄帝和炎帝都被认为是夏朝的君主。

根据传说,夏朝的建立者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夏后。

夏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封建制度,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世袭制度得到了发展。

夏朝以三公六卿来管理政务,实行土地私有制,农业经济发达。

夏朝的文化主要以礼制为核心,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修订了周礼,形成了君臣礼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

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

商朝的统治者是商王,通过亲戚关系来维系统治,君主的礼制十分严格。

商朝的政治制度以朝贡制和封建制为主,朝贡制体现了封建国家的等级制度,商朝还大力推行礼制,封建社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出现了青铜器、玉器等艺术品,商朝的商业活动逐渐繁荣。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杰出的封建王朝,周朝的统治者是周天子,周史分为西周和东周。

周朝以封建制为基础,推行了世卿世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封建制度。

周天子对地方分封,封地制度稳定了封建社会的力量平衡。

周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使得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崇高。

周朝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稳定,农田水利得到了发展,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繁荣。

周朝是教化时期,以文学典籍《诗经》、《尚书》等为代表的周礼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经典。

夏商周历经了近五百年的兴衰,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夏朝夏启兴修防汛水利,打下了中国治水的基础,商朝商汤开创了王权神权的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开端。

周朝周武王克商,建立封建制度为中国历史的下一阶段奠定了基础。

在文化方面,夏商周推行奉祀、礼崇制度,催生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方式多为传统文化,如散文、歌唱、舞蹈等。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商周时期的特点与变迁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商周时期的特点与变迁

中华文明的源头夏商周时期的特点与变迁一、夏商周时期的定义与背景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明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

夏朝(公元前二千年至公元前一千六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公元前一千六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一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世袭制朝代,周朝(公元前一千一百年至公元前二世纪)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全国扩张的朝代。

二、夏商周时期的特点1. 夏朝:神权统治、王权至上夏朝是以氏族为单位的神权国家,国家中心化程度较低。

夏王是祭祀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夏文化以祭祀为核心,注重人与神的关系,发展出礼乐制度。

2. 商朝:世袭制、城邦制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世袭制国家。

商朝发展了以王室贵族为核心的社会等级制度,形成了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之间的明显分化。

商朝还出现了多个城邦,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与经济体系。

3. 周朝:封建等级制、分封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向全国扩张的朝代。

周朝实行封建等级制度,通过分封制度使诸侯国和周室之间形成互相关系。

周朝特点是国家中心化程度的提升,实行宗法制度,世袭制度向分封制度转变。

三、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变迁1.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夏商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业工具的进步以及土地的开垦都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手工业也逐渐兴盛,铜器、玉器、陶器等手工制品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 贸易与商业的兴起夏商周时期贸易与商业的兴起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贵族王室通过贸易获取了大量物质财富,并将其用于加强统治。

商人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与贸易网络的形成,提升了社会财富的总量。

3. 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夏商周时期社会阶级分化进一步加剧,贵族阶层的崛起使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贵族享有特权,参与国家决策,而平民则被剥夺了政治权力。

这种阶级分化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四、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承1. 书写语言的兴起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时期,该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探讨夏商周三代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制度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初见端倪,贵族阶级逐渐形成并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主导权。

同时,部落社会逐渐向国家社会过渡,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文化得到了较为有序的发展。

贵族阶级作为文化的主要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与祭祀、礼仪等活动的结合,传播了一系列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对于后世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神灵、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非常普遍。

祭祀活动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夏商周三代,人们信奉的宗教体系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思想。

贵族阶级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宗教信仰对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形成了尊敬祖先、崇尚礼仪、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的思想。

这些思想和观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艺术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通过陶器、青铜器、祭器等艺术品的制作和使用,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陶器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这一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彩陶和灰陶在内的各种陶器品种相继出现。

这些陶器的形态各异,装饰精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另一方面,青铜器也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铸造、浇铸和加工等工序。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在工艺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形制和纹饰上也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第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8 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 天文、历法和医学天文《诗经》中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春秋》中有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历法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

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医学扁鹊战国名医,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黄帝内经》战国时期问世,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2. 甲骨文与青铜器甲骨文含义商朝时期,人们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地位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青铜器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用途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金文铸刻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代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何尊:西周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宅兹中国” 的记载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之一3.《诗经》和“楚辞”《诗经》产生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的诗歌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注现实地位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楚辞”创作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作出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屈原的《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地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易误警示1.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

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文化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文化的演变2023年,中国古代历史中夏商周文化的演变依然是无数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夏商周文化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在不断地演化、发展,为世界留下了累累功勋。

接下来,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夏商周文化的演变。

首先,我们来看看夏文化的演变。

夏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开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

夏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礼乐文化”。

在夏王朝时期,人们开始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探寻规律,形成礼制。

同时,夏人还特别注重音乐,创作出了许多美妙的乐曲,如《大风歌》和《商角乐》等。

夏文化的发展,为后来商周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王朝是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代文化在夏代文化的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商代文化的代表特征是“青铜文化”,商人善于铸造青铜器,如鼎、觥、壶等,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展示了商文化的智慧和美学水准。

此外,商代还出现了“甲骨文”,这种文字被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它成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商文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周王朝是中国的第三个王朝,周文化是夏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周代文化的代表特征是“礼文化”和“乐文化”。

在周王朝时期,礼仪之邦的形象逐渐体现出来,周文化不仅承袭了夏商时期的礼乐之制,还发展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如“乐府诗”、“史记”等。

周文化的发展,继承了夏商文化的优良传统,在艺术、科技、制度等方面都有所创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巅峰时期。

总的来说,夏商周文化的演变是一段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智慧和情感的历史。

夏文化是中国的开篇之作,商文化则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代表,而周文化则是通过礼乐、宗法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创新,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这些文化的演变,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人类文明史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明的发端。

在这个时期,艺术与文化的传统开始形成,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夏商周时期的艺术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艺术作品以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为主要表现形式。

陶器以制作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品为主,造型简单朴实,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水平。

而玉器则被视为珍贵的贵族享用品,常被用于制作玉佩、玉饰和礼器等。

青铜器是夏商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特别注重装饰性。

青铜器常被用于祭祀仪式,其器型和纹饰往往与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有关。

这些艺术作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其次,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统也十分丰富多样。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礼仪体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礼仪之邦的传统,也就是后来的周礼。

周礼包括了官职制度、官员排列和礼仪规范等内容,它对于治理国家和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书法也是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传统之一。

最早的书法作品出现在商代,这些文字以甲骨文为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祭祀仪式,也展现了人们的文化情感和审美追求。

此外,夏商周时期还有丰富的音乐和舞蹈传统,如《商颂》、《周颂》等,它们被用于祭祀神明和表达人们的情感。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虽然在形式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社会集体的意义和个体文化的重要性。

无论是陶器、玉器还是青铜器,都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神秘宇宙的尊崇。

而文化传统,则是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与文化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同。

这种强调集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夏商周时期的艺术与文化传统是中国文明的起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更为后世的艺术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示。

这些传统在今天仍然被人们所熟知和尊重,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商周时期的文化
淮河流域与中原邻接,夏商周中原发达的古代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形成了本地区善于吸收、融会、发展各种文化因素的优良传统,并使这一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南北交汇、东西交融的复杂状态。

考古发现揭示出夏商周中原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宏观探讨夏商周中原王朝礼制文明对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以期从这一侧面透现出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特色。

夏部族在中原地区的活动中心和夏王朝建立后的统治中心地带在现今的豫西和晋南一带。

其实,夏王朝的统治区域是相当广阔的。

其统治势力已拓展到淮河流域,夏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考古发现也证实淮河流域的大面积地区受中原夏文化的影响。

在淮河重要支流颖河两岸,二里头早期文化对其有重要影响。

程窑遗址二里头文化期的遗物就蕴含有夏文化因素。

在登封王城岗遗址中,包含有完整的二里头文化、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晚商文化及周文化,颍河上游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承袭当地龙山文化晚期因素的基础上,深受豫西二里头夏文化的影响,部分陶器器形发生了明显的形态嬗变。

河南周口地区1978年的地面调查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16处,商代遗址19处,西周遗址12处。

周口地区多处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中原夏文化对该地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甚至还影响到了器物的组合,使二者的文化性质有很大的相似性。

中原夏文化还拓展到江淮地区。

目前在安徽江淮之间、霍山以北地区发现了不少夏商文化遗存。

如属斗鸡台文化的斗鸡台、薛家岗、含山大城墩、青莲寺等遗址中都包含有二里头文化因素。

但仅有中原夏文化晚期的文化因素出现于此,且文化因素的影响仅停留在个别器物的具体形制上,说明夏文化对此地的影响晚且较肤浅。

淮河流域的岳石文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但豫东、鲁西的岳石文化中却包含有中原夏文化因素。

在最能反映文化特质的陶器遗物中,鸡冠耳盆、觚形杯、舌状足三足罐等具有明显中原二里头文化特征的器物广泛存在于上述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应该是受二里头文化影响所致。

豫东、鲁西、鲁北地区正是夏代初年夷羿族团对夏战争失败后东退的活动地区,由于夷羿族团势力的减弱,使得夏及周围其他部族乘虚而入,使这一地区的物质文化受到夏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

而在鲁中南、鲁东南及胶东地区,由于东夷集团自身稳定,实力较强,因而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少[7]。

这一考古学现象,很可能是夷羿族团对华夏集团征伐失败、夏族大举东进造成的。

由此可知,中原夏文化对淮河上中游地区存在着直接的强烈的文化影响,又间接地影响到了豫西、鲁东、皖北的淮河下游地区。

这种考古学观察反映了夏与东夷、淮夷集团势均力敌,中原夏文化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如岳石文化等基本是同步发展的。

夏与东夷、淮夷之间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相邻的两族如夏与淮夷关系密切,而彼此较远的两族如夏与东夷则关系较疏远。

公元前17世纪后期,商代夏而兴。

考古发现证明商文化的对外扩张体现了一个明显的动态过程。

比较二里岗上、下层文化的分布,可以看出商文化主要是向东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

这种扩张态势一直延续到殷墟早期,并成为商王朝最
强盛的历史时期。

随着王朝势力的拓展和军事殖民,在十里铺遗址商文化层中,出土有商式陶器、石器、骨器和青铜刀与青铜镞,并发现有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和冶铜坩埚等,说明这里很可能是一处商代的冶铜作坊遗址。

商王朝的崛起与对东土的经略,对海岱地区东夷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考古发掘揭示出,在商代前期和后期出现了两次商文化东进的浪潮,从而使淮河流域的政治地理逐步改观。

说明此时商王朝向海岱地区的扩张并不限于一般的武装殖民,而是在这片新拓展的土地上推行王朝礼制文化并迫使土著接受,还建立起新的统治网络,使之成为商王朝在政治上可以直接控制的“东土”。

商文化第二次东进浪潮是在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期。

商王朝势力在淮河下游海岱地区北部已达胶莱平原的东部;从贵族墓葬如青州苏埠屯大墓的葬制看,几乎完全反映了商王朝的礼制文化;而从一般遗址或中小型墓葬材料看,则是商文化因素与土著文化因素共存。

该地区地方传统文化因素较多,与中原商文化差异较大。

胶东半岛和鲁东南地区仍是东夷文化的统治区。

殷商一代,商族人居于海岱和徐海地区,本就与东夷、徐戎、淮夷杂处,先进文明对于落后文明的影响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淮河流域的徐淮地区在政治上完全接受商王朝的统治,成为商朝的藩属。

象征王权威仪的礼乐文明随着王权势力的扩张明确地推行到淮河流域,商代青铜礼器的发现已证明了这一点。

商代礼乐器的出现,证明淮河流域的青铜器铸造应是在中原商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表明了淮河流域商代青铜礼乐文明与中原地区礼乐文明的融合与发展[30]。

上述考古学观察反映出商灭夏后,加强了对东方地区的控制。

在商文化的冲击下,东夷、淮夷文化的格局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反映了商王朝统御范围的广大,商文化的波及之处,既有商王朝的直属统治区,也有间接统治或王朝文化的影响地区。

商文化的影响促进并带动着淮河流域土著居民的文明化进程。

西周是宗周文化和势力的极盛时期,周王室统治区域和文化影响范围空前扩大。

分封制的进行,又促使淮河流域周方国众多。

宗周文化及政治势力的强大使无论分布于何地的青铜礼器的形制、铭文及书写位置等都高度一致。

这一方面反映了西周文化的高度一统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周王朝在广大区域中强制推行王朝礼制文明的结果。

承殷商遗续,周初已将淮河上游纳入周王朝的统治范围内。

西周对淮河流域的统治是建立在商朝对东夷征伐的基础上的。

西周继承了商朝,并扩大了统治,直到东夷最后完全融会到西周文化中去。

淮河下游的徐国在西周时期是一个可与宗周抗衡的大国,其疆域南至洪泽湖周围,西至安徽东北部,北至山东南部,国都在今天的泗洪县境内。

从吴文化蕴含有西周文化因素的事例中,也可说明西周中原文化对淮河下游地区必然存在着强烈的影响。

在吴文化的四期中,宗周文化对前二期有显著的影响。

其第一期为西周早期,文化内涵表现出承袭湖熟文化传统和深受中原周文化影响的特征,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铭文多以中原风格为主,有的可能直接来自宗周。

第二期为西周中期,本期文化吸收了中原周文化和太湖流域的文化因素,属于吴文化的发展期。

青铜器中宗周器少见,大多为仿宗周器。

第三、四期为吴文化极盛后急剧衰落的时期,基本不见中原文化因素的存在,青铜鼎、甗、缶、罍、尊等多具南方青铜器特色。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东周时王室衰微,王朝力量削弱,诸侯坐大,僭越礼制,从而导致礼崩乐坏,所以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多元化正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权的分裂。

上述吴文化青铜器的发展过程证明其青铜铸造深受中原
周文化影响。

从文化传布的强弱与距离远近成反比的规律看,西周中原文化极可能要通过淮河下游传布到江淮地区,淮河下游所受的周文化影响不会弱于其南方地区。

在历史时期,王朝国家政治因素对古代文化有着重大影响,从一定层面上说,不同的地理因素使考古学文化具有多元性,而政治因素却使考古学文化具有强烈的统一性。

虽然目前淮河流域周代遗址发掘较少,但从其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等方面却可反映出西周王朝文化的强烈影响。

西周时期,中原葬制中仍盛行口含习俗,且对淮河下游地区有较广泛的影响。

“琀”的出现,反映了商周时期中原丧葬习俗及意识形态对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影响。

综上可知,进入阶级社会后,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吸收和融合了包括中原夏商周文化的多种因素,并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为繁荣强大的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夏商周中原文明不但影响了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面貌,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淮河流域古代居民的结构和成份,并对本地区青铜时代族属的最终形成产生了深远意义。

从地理上看,夏商周中原文明的浸润由西而东递减,土著文化因素递增;从社会层次上看,对中原王朝礼制文明的接受程度,则由社会上层而下层递减。

当然,文化的交流是互动的,在中原地区夏商周文化的遗存中也发现有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所特有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但所占比例甚小,且主要集中在郑州商城、殷墟等城市遗址中,可见中原地区与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交流并不是对等的。

淮河流域考古学文化的特质明显地表现出其输入和接受功能远远大于其输出和辐射功能。

这正印证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动态体系,在各个分支文化系统中都可见到大量存在的文化传播的事实,各考古学文化之间大量存在着文化渗透、融合、同化和分化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了不同谱系的多元结构。

当然,夷夏融合和多源一统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最终形成,并不是在某一代就能完成得了的,在夏商周之后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

具体到淮河流域古代文明化进程而言,夏商时期是其积渐发展时期,西周时期则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格局中大放异彩,其地位非同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