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思想
夏商周历史知识点总结思想

夏商周历史知识点总结思想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朝代,分别为夏朝、商朝和周朝,它们承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历时约五百年。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统一王朝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基础。
夏朝的统治者被尊称为"夏天子",夏朝的主要特点是信仰姓名制度、勤务农为主,注重农业生产和刑法。
夏朝的象征物是夏禹的九州图,它代表了夏朝统一的国家的疆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历时约六百年。
商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青铜文化的时期,它是古代中国文明较为繁荣的一个阶段。
商朝的统治者被称为"商王",商代的主要特点是祭祀制度、青铜文化的兴盛和城邦体制的形成。
商朝的象征物是商王的玉玺和青铜器,它们代表了商朝国家的统治和文化的繁荣。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时约八百年。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制度的阶段,周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的统治者被尊称为"周天子",周朝的主要特点是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宗法制度的发展。
周朝的象征物是周天子的玉玺和书籍《周礼》,它们代表了周朝国家的统治和文化的传承。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史知识点总结出以下几个主要思想:1. 祭祀信仰: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有严格的祭祀制度和信仰体系,它们认为祭祀是与天地神灵沟通、保障社会安宁的重要途径。
2. 农耕文化: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三个朝代都注重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将农民视为国家的基石。
3. 礼乐教化: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有重视礼乐教化的传统,他们通过礼仪和音乐来教育人民,使得社会秩序井然、人民风俗良好。
4. 封建制度:夏商周三个朝代都建立了封建制度,以封建贵族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将国家划分为封建封地,实行宗法制度。
5. 周易思想:周朝的国家建立在周天子的周易思想基础上,周易思想主张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辩证观念,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文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知识清单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

2024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二、商朝的统治三、西周的兴衰夏朝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禅让制 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制度 变革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
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巩固统治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意义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所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灭亡商汤灭夏:夏朝后期,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商汤攻伐夏王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都城在亳 发展 盘庚迁殷 灭亡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率军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西周 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分封制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等主要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国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贵族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影响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灭亡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1)兴起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勤于政事,发展经济,关心百姓,重用人才。
(2)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昏庸残暴,社会矛盾尖锐,引起民众反抗。
(3)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政策的制定应符合人民的意愿。
第 5 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一、王室衰微春秋时期特征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由于社会形态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建立,贵族阶级逐渐形成。
这一时期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宗教、祭祀、礼制等方面。
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2.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动和战乱的频繁发生,思想家们开始思考人的本性问题。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逐渐兴起。
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强调人的善良本性,主张天命论。
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3.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法家思想。
汉朝时期,儒家学说重新兴起,儒家经典《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学说互为触发,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多种思想流派。
如玄学、墨学、法学等。
玄学代表作家荀子提出了以性恶论人的思想,墨学代表作家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学则主张以法律来治理国家。
5.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儒学兴盛,程朱理学体系逐渐形成,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
此时,佛教和道教也在中国得到发展,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6. 宋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家学说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宋明时期的顺治皇帝重视儒学,康雍乾三朝更是实施儒学复辟。
然而,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也在思考儒家学说的不足之处,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学派,如理学、心学、阳明学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教等学派交替兴衰,相互影响,为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奠定了基础,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与社会

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与社会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朝代,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之一。
这三个朝代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貌,其间流传下来的文化和历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一、夏朝:神话与传说的开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至今很多人对夏朝的存在仍有争议,因为其历史资料相对较少,而且多是来自传说和神话。
不过,夏朝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开端,在这个时代,中国最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活动都开始兴起,同时也孕育出很多神话传说。
比如,夏朝的创始人尧、舜、禹等人都被视为传说中的圣君,他们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故事和典故,例如尧舜之义、禹治水、勾践夺刀等等。
这些故事和典故在夏朝时期被人们广泛传颂,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此外,夏朝还盛行了很多神话传说,如伏羲氏和女娲氏创世、舜禹之死、后羿射日等等,这些神话传说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商朝:王朝时代的开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历史资料相对于夏朝更加丰富。
在商朝,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商业贸易迅速发展,手工业、冶金业等也日益兴盛。
此外,商朝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商朝时期,社会阶层开始出现分化,出现了贵族和平民两种社会阶层。
商王采取分封制度,将自己的亲信分封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种类似于乡村工业的制度。
在商代,人们开始注重文物,出现了铜器、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朝还有著名的甲骨文,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是商代人用龟、兽甲骨和牛骨制成的一种书写材料。
三、西周:天命王朝的巅峰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其开始于公元前1027年,终于公元前256年,历时约七百多年。
周朝时期,中国的封建式国家制度得到完善,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周朝的最大特点是奉行天命观,认为皇帝是天命所归,而且他是万民之上的至高无上的人物。
周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政策,广泛采纳各种文化和思想,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023年中考历史考点梳理课件-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甲骨文: (1)含义:商周时期,刻在_龟__甲__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_王__懿__荣__首次发现,至今已超过16万片,已经识别的有1 500多字。 (3)历史价值。 ①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涉及_祭__祀__、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_天__文__历__法__等。 ②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_最__早__、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_中__国__文__字__的形成与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商__朝__开始。 (4)造字特点。 ①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②特点: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 段。
史料实证 1.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考古发现:考古学家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 表明:夏王朝的阶级分化、等级界限和文明进程 2.西周分封制
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评价: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但诸侯仍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考点2青铜器与甲骨文 1.青铜器: (1)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出现,_商__朝__发达。 (2)特点。 ①数量增多。 ②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 ③用途:商朝以后,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_礼__器__,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_国__家__权__力__ 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④铸造技术高超,采用“泥范铸造法”。
5.春秋铁农具
出现:春秋时期 评价: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考点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1)七雄并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史称_三__家__分__晋__),齐国由 大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齐、_楚__、燕、韩、赵、魏、_秦__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_战__国__七__雄__”。 (2)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_长__平__之__战__等。 (3)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局 部统一,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第2章夏商周三代时期

第二章夏商周三代时期一、夏(一)基本概况1.帝系2.起止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共470年3.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阳翟(今河南禹州)4.疆域:晋南豫西(二里头文化)(二)政治状况贵族平民庶民奴隶(夏朝的阶级结构,贵族是统治阶级,平民是各级贵族较为疏远的宗族成员,占有土地,庶民从事农业生产。
)国家机器:夏王朝的国家机器基本上已奠定了后世国家的框架,国君之下设六卿,分管军队、民事等,《禹刑》是我国第一部奴隶制法典,夏朝还设有监狱,有贡赋制度。
(三)经济状况:生产工具仍以木石骨棒角为主,金属冶炼已经开始。
(四)文化状况1.有历法(《夏小正》),较精确。
2.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献记载。
二、商(一)基本概况1.世系①太乙汤:灭夏。
②外丙③中壬④太甲:太丁之子,伊尹放逐其于桐宫,摄政三年,复迎复位,称“太宗”。
⑤沃丁⑥太庚⑦小甲⑧雍己: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⑨太戊:伊陟(zhi)为相,巫咸治王家,殷复兴,诸侯归之,称“中宗”。
⑩仲丁⑪外壬⑫河亶(dan)甲:殷复衰。
⑬祖乙:巫贤任职,复兴。
⑭祖辛:祖乙之子。
⑮沃甲⑯祖丁⑰南庚⑱阳甲:祖丁之子;复衰,诸侯莫朝。
(⑩至⒅世据说有“九世之乱”)。
⑲盘庚:迁殷,复兴。
⑳小辛:复衰。
21小乙22武丁:小乙之子;傅说为相,大治,复兴,称“高宗”。
23祖庚:武丁之子。
24祖甲:“帝甲乱之,七世而陨”。
25庚辛:祖甲之子。
26庚丁27武乙:庚丁之子;无道,猎于河、渭之间,暴雷震死。
28太(文)丁:杀季历。
29帝乙:益衰。
30帝辛(纣):亡国。
(同一颜色表示是亲兄弟)2.起止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大约存在了554年(此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
3.都城:据说盘庚以前,先后迁都五次,亳邑、隞(ao)、相、邢、殷(今河南安阳)都曾做过都城。
4.疆域:商王朝把它的统治地区分为畿内和畿外两大部分。
畿内是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方,称“王畿”,畿外事众多方国、部族分布的地区。
第2讲-夏商周时期思想

眼前欢
开宗明义,我建议初为人父母的青年,最好把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的预期心理,连根拔 出,仅只口头潇洒没有用,必须有深刻的自然心态。并不是说接受儿女的礼物或回馈是罪恶的, 而是要了解,那是不容易办到的。儿女有自己的儿女要抚养,有自己的世界要面对,无法照顾周 全。而且,爱是下倾的,除了儒家圣人系统逆天行事,用“郭巨埋儿”煽动灭伦。正常情形,人 ,爱子女多于爱父母。
——《礼记•大传》
礼制的确立
嫡长子制 宗法服丧制度 同姓不婚制度
二、阴阳与五行思想
阴阳 五行
阴阳思想
阴阳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石之 一。 从字源意义上来看,阴最早出现在西周的 金文中,原指地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表 示山之阴面或者云遮住了太阳。与之相对 ,阳指山之对阳的一面。
——《易·系辞下》
阴阳思想
天地、君臣、父子、兄弟、 夫妻、男女、刚柔、吉凶、强 弱、动静、贵贱、寒暑等一切 事物,都可以纳入阴阳相对的 系统中。
阴阳思想
阴阳是如何化生万物的?
阴阳思想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易·彖辞》
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 而天下无邦也。 ——《易·彖辞》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 ——《易·系辞下》
然而当父母的也不必庄严得像雕像一样,宣传说:“养儿育女是一种责任!”把互助的温暖 ,弄得冷如钢板。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瞪大眼睛警告老头:“你有责任供我到大学毕业!”世 界一定化成冰川。如果也有一天,父母把成年的子女赶出大门,拍拍巴掌说:“我的责任已尽了 ,你永远不要回来!”或是有一天,成年子女扬长而去,以后见面若不相识,那时候我们恐怕已 没有老人问题了,而只剩下豺狼问题。
五行思想
史伯对曰: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国语.郑语》)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

夏商周三代的与文化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时期,该时期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方面,探讨夏商周三代与文化的关系。
一、社会制度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初见端倪,贵族阶级逐渐形成并掌握着政治和经济的主导权。
同时,部落社会逐渐向国家社会过渡,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在这种社会制度下,文化得到了较为有序的发展。
贵族阶级作为文化的主要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与祭祀、礼仪等活动的结合,传播了一系列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观念和价值观对于后世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宗教信仰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信仰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神灵、祖先等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非常普遍。
祭祀活动是宗教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夏商周三代,人们信奉的宗教体系主要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教思想。
贵族阶级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和情感交流的方式。
宗教信仰对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形成了尊敬祖先、崇尚礼仪、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的思想。
这些思想和观念逐渐融入到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艺术与文化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人们通过陶器、青铜器、祭器等艺术品的制作和使用,表达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陶器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这一时期,陶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包括彩陶和灰陶在内的各种陶器品种相继出现。
这些陶器的形态各异,装饰精美,展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另一方面,青铜器也是夏商周三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铸造、浇铸和加工等工序。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在工艺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形制和纹饰上也表现出浓厚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采取同姓不婚制度的原因存在多种说法: A、遗传原因说 B、宗法原因说 C、伦理原因说 D、迷信原因说 E、政治原因说
• 3、社会生活礼仪化 商周时期有很多礼仪,形成了很多礼规, 祭祀、朝聘、婚丧都要遵守严格的合乎等级身 份的礼节仪式。如周时婚礼有“六礼”:纳采、 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包括从议婚 到完婚的完整程序。
第二讲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与思想
一、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进程
• 1、夏代: 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其时间大约从 BC21—BC16,据《史记》记载夏代从夏 启开始到夏桀灭亡,其间历经14代17王, 夏代疆域以豫西晋南为中心,“东为江, 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有12个部落 组成。在豫西南发现出100多处夏代的遗址。 对于夏代的历史,现在通过考古发现可以 证明确有夏代的存在。
• B、夏朝的祖先崇拜
夏代宗教从原始宗教中继承了祖先崇拜和灵魂 崇拜的观念。
如: 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对将士们宣布,
“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祖”、 “社”是进行祖先崇拜的神圣地,将士们受“赏” 或者被“戮”,都由祖先灵魂决定,这显示了祖 先崇拜在夏朝建国当中的精神作用。
• C、商朝的祖先崇拜
• 5、祖先崇拜 (1)祖先崇拜的基础
A、婚姻制度有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 B、祖先崇拜观念有现实生活和社会礼仪制度作基础 C、有心理需要的基础
• (2)祖先崇拜的表现 A、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
最早的祖先崇拜是母系氏族社会里的女性祖 先崇拜(包含始祖崇拜和近祖崇拜两种)。 到父系氏族社会,男性祖先崇拜(也包含始 祖崇拜和近祖崇拜两类)逐渐成为主流。
• 形式:周人祭祀祖先有“吉礼”、“凶礼”的
区分 “吉礼”指对远祖的祭祀。如《礼记·祭 法》:“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凶礼”指给新丧的祖先举行的丧葬礼仪, 在服丧期间进行,表现“凶礼”的是近祖崇拜。
• (3)、祖先崇拜的原因
第一,通过祖先崇拜,后人可以表达 对祖先的哀思之情,缅怀先烈的文明业绩;
特点:上帝神与祖先神的合一 形式:a、周祭:指用不同祭法,轮流 祭祀所有先祖、先妣。 b、选祭:指一次合祭五世以内 的直系先祖、先妣若干名
• D、周朝的祖先崇拜 特点: a、祖先神与上帝神的分离,表现 为: 降低上帝的人格色彩、上帝神与祖先神分
开祭祀、天具有德性 b 、祭祖注重等级与仪式(丧服制度) 祭天 : 有四种形式:郊祭、封禅、报祭、明堂祭
• 西周政治制度:
(1)嫡长子继承制 包含三层含义:传子不传弟、传嫡不传 庶、立长不以贤
• 宗法制 • 丧服制度: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 轻,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 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 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 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 制。
第二,从宗教文化角度看,人们通 过祖先崇拜这种特定礼仪,可以与“天” 交通、结合,所以,祖先崇拜可以被看成 是现实个体生命“报本返始”,融入宇宙 生命之中,与天合一的中间环节。 第三,祖先崇拜对现实社会政治也有 积极意义。
• 3、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的意思为“它的亲属”、 “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 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 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
• 4、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风习。 它是原始先民追求幸福、希望事业兴旺发 达的一种表示,是对生物界繁殖能力的一 种赞美和向往。
• 2、商代: 从BC16—BC11,商汤在消灭夏桀之后, 建立了商代,后经过17代31王,商代的疆 域以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 为中心,东至海滨,西达陕西,北到黄河 以北,南到湖北。商代多次迁都,到盘庚 时迁都到殷。商朝在发展的过程中,中间 经过衰落,后经过中兴,又维持了很久。
• 3、周代: 从BC11—BC221,其间又分为西周、东 周,东周又春秋、战国。本文所讲的周主要指 西周(BC11—BC771),西周从武王到平王 共13代14王。 周代的祖先发源在甘肃的东部,后在公刘 的时候迁到陕西岐山,成为商朝的附庸。在商 朝的末期,由于商纣王的荒淫无度,各个部落 开始联盟起来反抗商朝,后经过文王、武王的 努力最终灭商纣,建立起了周朝。
(2)庙数制度:
《王制》、《礼器》、《祭法》等皆言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卿三庙、士一庙 七庙: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 七庙 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 五庙 庙。
• (3)同姓不婚制度:
对于男女之别,周代比商代更为严 格。在周代,男子一般都称氏,而女子 则称姓,并且严格规定同姓是不能通婚 的。
• 2、政治制度的创新 在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不断得到发展 完善。如果说夏代还是松散的方国联盟, 在商代则利用宗教关系统一了各族;在周 代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即宗法 制度的建立。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 子立嫡’ 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 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 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二、夏商周的历史贡献
• 1、华夏民族的形成 “华”在商时指中原之国,“夏”在西周时作 为中原之人的族称。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各文化 已经加强了联系,到商、西周时期文化联系的更 加紧密,并出现了明显的文化认同意识。夏商周 三代都把自己的祖先推倒更前的时代,把黄帝共 尊为祖先,在祭祀时把黄帝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三、夏商周时期宗教文化
• 1、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主要是说天地万物都有灵魂, 天地万物的所作所为都是在灵魂的指导下 来进行的。对万物有灵来说,在古代体现 的非常明显,这从原始社会的墓葬可以看 到人类最Biblioteka 的灵魂观念。• 2、自然崇拜
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出 于对自然的感激和恐惧,形成了对自然 物的崇拜,用贡献牺牲、舞蹈礼拜的方 式祭祀自然界的神灵,以博取神灵的欢 心,达到求福避祸的目的,这就是原始 的自然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