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合集下载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

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论中国建筑现代与古代区别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一)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已原始人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半穴居住所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并形成聚落。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而在长江流域则为杆栏式建筑。

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创阶段。

阶段。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布平布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局上,已经基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的基础。

(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二)汉唐成熟期、土木结构的特点(1)汉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木架结构成熟阶段,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建统一六国,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修驰道、筑长城、凿灵渠。

汉代则在秦的基础上,进入大规模建造时期。

汉代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在汉朝中国的木架结构经达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到成熟阶段,甚至在东汉时期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

(2)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两晋、南北朝时传统建筑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佛教建筑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大融合时期。

南北政权时期佛教寺庙盛行,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结合了许多印度、西亚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3)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唐代因为自身发展原因,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国力富强,其建筑在继承前几朝的优秀之处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的因素,从而自身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同时也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解读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解读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
中外对照简史
中国
云南元谋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炎黄尧舜禹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
外国 史前时期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 古希腊 特洛伊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 约前21世纪-----前3世纪
前2世纪---罗马称霸地中海 (汉与罗马当时世界文明的两极)
罗马帝国分裂 三世纪-----六世纪 文明举世无双 七世纪----十三世纪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军事上阿拉伯可以与唐一争高下) 郑和七下西洋 康乾盛世
5. 宗教建筑 明清时,汉、藏、回宗教建筑均有发展。 喇嘛教建筑在清代发展快:除北京外,西藏、甘肃、 内蒙等蒙藏族聚居的地区喇嘛教建筑尤多。此外。北京的 雍和宫、承德的外八庙等,也是成就很高的实例。 伊斯兰教建筑在明清已经发展得很具中国特色。基本 形式有2种:一种是内地回族礼拜寺;一种是维吾尔族的 礼拜寺。新疆香妃墓就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群。吐 鲁番城东苏公塔礼拜寺可容千人做礼拜,并有风格独特的 砖塔苏公塔相配,无论是技术和艺术,都是值得称道的。
最早的遮蔽所
石桌和坟墓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
• 对人类文明具有重大发明或发现的关键是对火的 应用、语言的发明和农业的发展。在这三项发明中,农业 起着定居农耕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建造住屋的设计。 由于许多人用各种技术建造了比较耐久的建筑、村庄 和乡镇,于是逐渐形成了永久性的居民点。 所有这些发展在各个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 它们都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 古中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 古巴比伦

} }
成与萌 长 芽 高与成 峰 熟 完与总 善 结
西方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演化
古 欧 洲 中 世 纪 兴欧 运洲 动文 时艺 期复 可巴 可洛 时克 期与 洛 19 世 纪 中 期 近 现 代 时 期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人文环境的影响摘要:建筑是浓缩的历史、是凝固的文化,建筑因人而起,由人而造,看似线型固化的外表,展现了富有哲理的人性思维、极具魅力的审美体验。

许多美景在震撼人心的同时,更让人唏嘘感慨中国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无穷智慧,并不断思考怎样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更好地推动当今人文环境的建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发展之路。

关键词:建筑文化;人文环境;影响引言建筑不仅仅只是一般概念上的土木工程,它是对文化、历史和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展现了一个时代文化的风貌水准,凝聚了一个时代文明的精神力量,由此衍生出的建筑形态,自然成为其文脉之所在和精神之所在。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是世界原生六大古老建筑体系之一,中国最早的史前建筑大约出现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发源于黄河、长江中下游流域。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殷商时期已形成了设计巧妙、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20世纪前,中国古建筑一直有着自己特殊的结构和布局,并且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筑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成熟阶段。

起步阶段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为石器时代用木头、泥或天然洞穴形成的“巢居”和“穴居”的一种原始建筑,夏商周开始出现夯土筑台技术和木架干阑式结构,也标志着中国古建筑正式步入起步阶段。

发展阶段为秦朝至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自秦朝开始大兴秦砖汉瓦,废弃台榭体系,兴盛木架构技术,使用的是抬梁式及穿斗式木的架构,形成了初步的民族风格,最终形成了皇室风格、宗教风格、民居风格等几种不一样的建筑类型,形成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阶段。

繁荣阶段为隋朝至明朝时期,此期间中国古建筑的制造工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技术得到了提升,也更加完善,并正式有了官式建筑的法典文本宋《营造法式》,在这个阶段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类别和奢华等方面,都让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和提升,进入了繁荣时期。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

中国建筑史要点讲义分析中国建筑史讲义郭江泳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基本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重要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代表,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仰韶时期)--以大房子为中心的布局方式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木骨泥墙的典型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出现白灰抹面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址—”吕”字形平面,前堂后室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最早的神庙遗址二、小结1。

建筑类型:A。

住宅、祭祀建筑(神庙、祭坛)、墓葬、窑址、城市2。

建筑结构:A。

木骨泥墙建筑B。

干阑式建筑3。

建筑材料:A。

土木为主B。

白灰抹面:白色含石灰的面层C。

土坯砖,夯土墙4.平面布局:A。

单体建筑复合平面:龙山文化“吕”字形,前堂后室B。

女神庙的多重空间沿轴线组织C。

建筑已经有了“群”的概念大青山祭坛遗址第二节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前771)一、重要建筑实例:夏,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庭院商,郑州商城,不同阶级和不同手工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聚落格局商,偃师商城,三重城,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商,河南安阳殷墟小屯村遗址,最重要的晚商遗址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周,湖北圻春干栏式建筑,西周时期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二、小结1. 建筑类型:宫殿、宗庙、住宅、城市2. 建筑结构:土木混合结构体系3. 建筑技术:瓦,陶水管,斗拱,4. 空间观念:等级,中央与四方5. 空间组织方式:庭院、中轴线、夯土台基第三节春秋战国(前770-前221)—秦(前221-前206)—汉(前206-220)一、春秋战国至秦1.城市建设高潮2.高台建筑兴盛:秦咸阳宫3.大型工程多:秦始皇陵与长城4.技术进步:A.筒瓦和板瓦广泛使用,B.砖的出现C.铁制工具的使用D.金属构件的使用5。

《考工记》二、汉1。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绪论:1、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遗址何在?有何种特征?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木构架建筑取材方便,加工方便,适应性强;用柱梁等承重,墙只起围合分隔的作用,因而有“墙倒而屋不塌”的说法:采用榫卯结合,有较强的抗震性;唐宋以后采用模数制,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但是,木架建筑也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缺陷,木材越来越稀少,易遭火灾和虫害,易受潮朽坏,并且由于简支体系的自身局限性,用材量大,跨度有限。

木构架建筑分为抬梁式和穿斗式。

2、中国最早的地面建筑有哪两种结构形式?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3、中国最早的祭坛建筑出现在何处?有何种特征?辽宁西部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此神庙建于山丘顶部、有多重空间组合,已出现序列式布局,庙内有成组的女神像,主像的尺寸比真人大一倍。

其中一个非主像的完整头部和真人相当。

塑像形态逼真,手法写实。

神庙的房屋,是在基址上开挖成平坦的室内地面,再用木骨泥墙的构筑方法建造壁体和屋盖的。

室内已用彩画和线脚来装饰墙面。

4、现存最早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5、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6、瓦的发明与运用始于哪个朝代?西周7、减柱造是什么时代建筑中常见做法?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出现于11世纪后,辽金开始使用,可使室内空间宽敞。

元代盛行。

明以后少用。

8、简述汉代建筑发展特点与技术成就?汉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黄河流域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融合,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

后世常见的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多层木架建筑已经较为普遍,本架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当时还没有解决大空间建筑的技术问题,仍采用小空间木架建筑环抱夯台来形成大体量。

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尚未统一,远未像唐宋时期的定型化程度。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或破坏无遗,或仅余大略,市民却毫不觉可惜。代表民族文化特征的百年古建
筑都在“改善”的旗帜下完全牺牲。 在此背景下,梁思成先生主张保留古城建筑,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 风格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二、绪

1、中国建筑之特征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 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 度快等等。 (二)采用“构架制”结构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 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 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立面上 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屋顶的形式 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 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 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七、隋唐时期
4、还原建筑
八、五代宋辽金时期
1、历史背景
宋代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和商业 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2、建筑特点
第一、宋代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第二、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 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目 录
一、背景简介 二、绪论 三、原始时期 四、夏商周时期 五、秦汉时期 六、魏晋南北朝
七、隋唐 八、五代宋辽金 九、元明清 十、清末及民国以后
十一、读后感
一、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梁思成,男,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
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
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 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 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 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不仅是建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 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也是解放后致力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

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

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

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

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

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

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

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

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

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

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

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

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

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比如在早期的文献当中有“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说的是在低洼的地方,人们营造像鸟巢一样的东西,把建筑架在木杆上,架在树上,人生活在当中,在高的地方。

巢居比如说我们的黄土高原,人可能就挖一个洞,住在洞里面。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巢居”和“穴居”这样两种建筑的形式。

在有些文献当中提到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少动物多,动物不断地到人住的地方寻找食物,所以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于是就有了圣人。

这个圣人就发明了一种居住方式,就是让房子搭在树上,这样人民就可以不被野兽骚扰,于是大家很高兴,就选举他来当领导,来当王。

这个人就被称之为“有巢氏”。

这是文献当中记载的,从这些文献来看,就可以看到可以了解到古代有那样一个时期。

当然,这仅仅只是在文献中出现的。

那么有没有实物的见证?有。

在1973年的时候,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处遗址。

这处遗址挖掘出来以后,它是在一个比较低洼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木杆的遗迹,发现了大量的人类活动的痕迹。

从这样的一个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或者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显然是一个村落。

这里头有很多很多人生活的痕迹在里面。

这个村落的房子不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是在地上有一个基础,然后盖房子,它是在地上竖很多的木杆,然后把它的村子的房子全部建在木杆上,也就是架起来的建筑,架空的建筑。

这种建筑形式明显地是适合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也好,地理环境也好,人们的生活方式明显是这样。

河姆渡遗址在遗址当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如果把房子放在柱子上面要有结构,需要跟柱子之间有联系,要有梁,要把地板架在上头,上头还要有墙,墙上还要盖屋顶。

那么那些木构件是怎么连接的呢?早期的很多类似的这些遗址,它的木杆件的连接是靠绑扎的,就是人们拿绳子把它捆起来。

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最直观的一个方法。

但是在河姆渡发现了榫卯的痕迹。

时间出现的稍晚,也就是说,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在河姆渡生活的这些人,已经会把木头加工得非常精致。

用榫卯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当然,从绑扎到榫卯,肯定是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

木结构榫卯的形式非常丰富,那个时候的榫卯已经很成熟了。

在距离河姆渡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属于河姆渡文化的另外一处遗址,叫田螺山。

这处遗址也非常有意思。

可以看到图片当中有一个图上有很清楚的柱网关系,这个柱网的间距大概是三米左右,也就是说到了田螺山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一个很清楚的结构的观念了,它已经有柱网开始形成。

在下面的图上看到好像一个黑的木板放在地上,那是一个席子的痕迹,上面有非常漂亮的席纹一直保存到今天,也是差不多距今5000年到6000年的时候了。

下面是一个树根的遗迹,明显是人种的。

它不是长在生土上,它是长在一个人工填的土上。

这个树是经过判定是茶树。

田螺山遗址你没有办法想象那个时候的生活。

人可以坐在席子上,非常漂亮的房子,有着三米宽左右间距的柱网,觉得简直像一个度假胜地一样,在这儿品茶。

当然我们不知道他那个茶树是喝的茶,还是长的景观的树、遮阴的树。

但是这棵树显然是茶树,很古老的茶树。

现在真的很难解释,或者我们还不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从这些遗迹来看,他们已经有着非常繁荣的文明。

他们的生活恐怕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原始人的生活。

从田螺山的建筑遗迹也好,从河姆渡的建筑遗迹也好,我们推想当时房子的形式,可能是这样一种“干阑式”建筑,架在木柱上,上面有很大的屋顶,下面有一个连续的空间。

像这样的住宅或者这样的房子在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你仍然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建筑应该跟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些在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很接近很类似的。

这些建筑的演化发展到了今天,在中国大的文化文明的范围当中,仍然有很多遗迹。

它们保留了这种建筑的形式,这样结构。

广西程阳桥如像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的一些像侗族的村寨贵州黎平鼓楼(侗族村落)傣族民居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距今大概6000年,可以看到南北方或者南方和黄河流域的发展应该是共时的,一边是河姆渡文化的发展,一边至少在仰韶文化地区,它的文明同样在蓬勃发展。

在仰韶文化的地区当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遗址,就是西安的那个半坡遗址。

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很完整的村落。

从这个村落中可以看到一种很独特的建筑体系演变发展的过程,这种体系就是穴居。

人离开丛林以后,从山上来到平原渔猎,需要找一个栖身的地方,这个栖身的地方应该在哪儿呢?当他走到平原上以后,他也同样习惯性地寻找这样一个住处。

当他找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挖个坑、挖个洞,人住在里面作为住房。

挖一个洞是不行的,要在上面盖个顶,顶用什么盖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砍一些树枝,拿来编一个伞一样的东西把它盖在洞穴上面。

在半坡看到了这种东西。

这样的洞穴,如果在里面要生活,它是潮湿的,不适合居住。

或者要煮一点东西吃,怎么办?可能要有一个火塘,如果只是树枝的话会很不安全,很容易着火烧了。

人们在漫长的过程中开始在树枝编的屋顶上涂泥,抹上一层泥灰,它既能防火、耐火,又能够保暖,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屋盖,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屋顶。

也就是下头一个洞,上头一个固定的泥糊出来的屋顶。

慢慢人们发现,在没有现代工具没有金属工具的时候,挖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他发现编那个屋顶更容易一点,于是坑越挖越浅屋顶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不再挖坑了,完全在地面上用树枝编起一个屋子来,甚至开始出现墙和屋顶的分离。

就是上头有一个人字形的顶,下头是墙,下面就是平地,甚至平地是经过处理了。

大家知道地面是潮的,处理有各种方法。

比如说放火烧,把地烧一遍,烧完了以后地面的土质会发生变化,烧得像砖块一样。

在考古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红烧土,它是红颜色的,烧过的土表面是经过处理的,还有一些是用石灰、白灰。

如果房子出现了白灰面,那他一定是用石灰处理了地面做了防潮。

越来越讲究。

这个时候的房子的墙,变成了一个用树枝编的外头涂泥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木骨泥墙”,就是木头的骨架,外头涂泥。

这种形式在中国建筑的后期在长期在使用。

在半坡还出现了一个大房子,这个大房子是方形的,后面分三间,前头有一个公共的空间。

我们现在还不能准确地知道这个房子在当时是干嘛用的,猜想是一个部落的中心。

从平面上也可以发现,这个大房子的前面有一个广场。

它可能也是部落活动的中心。

所以从这个形式上来看,你会发现一个聚落,一个完整的聚落,已经形成了一个空间格局。

实际上它是一个城市的雏形。

而半坡村它同样也是在一个高坡上,两边是崖,周围还有水。

它也是在这样一个防御性很好的位置上。

这个台地上是半坡村,出去可能有窑址,有墓葬区等等这样的一个形式。

这是河南的一处遗迹遗址。

这处遗址是一个比较早期的城址,平粮台城址。

我们发现它有城墙,城墙做了解剖,是夯土的。

非常有意思。

除了城墙以外,我发现它有两个城门,南门和北门。

南门的地方两侧有两间房子,是同时期的,显然应该是这个城的门卫室。

在这个门卫室看到了地面的红烧土。

用火烧过的、处理过的。

它的墙是用土坯做的。

也就是说,用泥把它做成一定的形状晒干了来砌墙,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展。

另外还发现在它的土坯砖的墙上还有草泥灰,也就是说当初盖这个房子的时候已经非常讲究了。

用土坯砖砌了墙,然后上头还抹灰,地面用火烧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建筑形态。

它的地面以下还有排水管,大概距地面三十公分左右,有一道排水管。

也就是说这个城市在除了考虑它的防御功能,除了它的城墙这些以外,它还考虑整个城市的防水设施。

这是距今天已经4300年了这样的一个城市。

这个时代建筑的发展已经开始从聚落向城市在转化。

开始出现城市的形式,它的建筑空间也开始变得丰富。

比如在半坡村有一些住宅,它有一个入口。

由于它是地穴式的,它的入口是向下挖的。

他(原始人)并不是挖到居住平面马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坑出现在你面前,他在边上用木棍会支起一个墙,他的床、土炕藏在那个墙的后头。

也就是说,他开始有一种私密性的观念开始出现,他的建筑空间开始分成了很私密的睡觉的空间、活动的空间。

在建筑技术上从绑扎已经发展到了榫卯,从木骨泥墙到夯土技术,平粮台城开始出现夯土,还开始出现了土坯砖。

很多建筑技术在这个时期他已经基本上成型,无论是河姆渡文化也好,还是仰韶的半坡村的遗迹也好,展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在两个区域同时发展的状况。

夏商时期建筑夏商周时期,对应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一千年的时间。

两河流域的山岳台埃及金字塔克里特的文明,希腊的文明都差不多在这样一个区段当中发展。

克诺索斯迷阵中国进入夏代和商代,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夏和人类文明当中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神话联系在一起,就是大洪水。

建立夏朝的皇帝禹,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获得了领袖的地位,成为夏朝的创立者。

真正创立夏朝的是他的儿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