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评定量表

合集下载

肌力评定量表(汇编)

肌力评定量表(汇编)

(一)Lovett分级法(二)百分数分级法:这一方法按照抗重力运动幅度和抗阻力运动幅度为依据,将肌力从0~100%加以分级,同时在平定中还加入了受试者存在的疲劳因素。

(三)MRC分级法:这一方法在Lovett分级法的基础上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加’+”,稍差则在右上角加“-“,以弥补Lovett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

评定标准的依据(1)重力因素1)当肌肉(或肌群)能对抗重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垂直运动)时,则定为3级。

2)在去除重力情况下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水平运动时),则定位2级。

3)当无法作水平运动时,也可用垂直面上达到部分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来替代,此时也定位2级。

(2)肌肉(或肌群)收缩迹象1)当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时,定位1级。

2)当无收缩迹象时定为0级。

(3)外加阻力:对肌力在3级以上的肌肉(或肌群)人为施加阻力,并根据施加阻力的大小评定4级和5级肌力。

有时也可通过对阻力大小的进一步细化,而采用“+“、”-“。

(4)运动幅度:通过运动幅度的划分可增加评定的客观性,尤其是在重力检查时。

1)若运动幅度达不到1/2全关节活动范围时,则评定为低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2)若运动幅度达到1/2全关节活动范围以上,但尚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值以内时,则评定为高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操作方法(1)选择温暖的房间,使患者保持姿势的平面应良好固定。

(2)患者适当地去除一些可能影响评定结果的衣物。

(3)向患者解释评定的目的,以使患者理解,并予以良好的配合。

(4)通过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查所涉及的所有关节。

(5)评定前,将患者评定所涉及的身体节段按要求置于稳定的位置。

(6)评定者按要求用手将患者所需评定的躯干或肢体固定,使之处于能够单纯完成某一动作的最佳位置,并避免相应关节的随意活动,减少协同肌、拮抗肌等的作用。

(7)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力检查、肌肉收缩检查、抗阻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方法。

护理管理工具肌力分级的评估量表简介、评定项目、标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护理管理工具肌力分级的评估量表简介、评定项目、标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护理管理工具肌力分级的评估量表简介、评定项目、标准、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肌力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量表简介
肌力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

目前临床常用肌力六级分法来作为肌力评定的标准,该分法对所有人群均适用,且使用简单,易于记忆,适合临床护理工作者使用。

评定项目和标准
检査时令病人做肢体伸屈运动,检查者从相反方向给予阻力,测量病人对阻力的克服力量,并注意两侧比较。

肌力的记录釆用0~5级的六级分级法。

0级: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1级: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运动。

2级:肢体在床面上能水平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能拮抗阻力运动,但肌力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5级:正常肌力。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可分别称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
性瘫痪(轻瘫)。

不同部位或不同组合的瘫痪可分别命名为:①单瘫:单一肢体瘫痪,多见于脊髓灰质炎;②偏瘫:为一侧肢体(上、下肢)瘫痪,常伴有同侧脑神经损害,多见于颅内病变或脑卒中;③交叉性偏瘫:为一侧偏瘫及对侧脑神经损害;④截瘫:为双侧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的结果,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徒手肌力评定表1

徒手肌力评定表1

日期:2017年月日髋关节活动度及徒手肌力评价记录表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主治大夫诊断徒手肌力评定量表Daniels和worthingham Kendall MRC0(零) 0 0 没有肌肉的收缩T(微弱) 5% 1 有肌肉的收缩,但没有关节的活动P(差)20% 2 有关节的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F(尚可)50% 3 有关节的活动,且可抵抗重力G(较好)80% 4 有关节的活动,且可抵抗阻力和重力N(正常)100% 5 有关节的活动,且能够抵抗最大的阻力和重力髋关节活动度表示法:中立位0°法①前曲 0°~90° 0°~125°屈膝时②后伸 0°~15°③外展 0°~45°④内收 0°~20°⑤外旋 0°~45°⑥内旋 0°~45°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关节活动度表示法,是以肢体中立位为0°~计算,简称中立位法0°法。

原则上人体关节都以解剖学肢位作为0°位,测量肩关节水平屈伸活动时,以外展90°位作为0°位。

角度的记录是以中立位为起始点0°,按该肢体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各运动平面的两个相反方向记录其活动的角度。

一般将起始点0°写在这两个角度的中间。

例如肘关节的中立(0°)位为上臂与前臂成一条直线,正常屈曲可达145°,伸展可达5°,记录为145°~0°~5°。

但是,如肘关节屈曲可达145,伸展差20,则屈伸范围记录为145°~20°~0°,关节强直时,只用两个数字记录,即强直体位的角度和中立位0°。

例如,肘关节强直在屈肘50~位时,则记录为50°~0°。

处于不易精确测量的部位,可以测量各骨的相对移动长度来表示其活动范围。

肌力评定量表

肌力评定量表

肌力评定内容目前肌力评估方法大致分两种:手法肌力检查、器械肌力检查手法肌力检查目前有3种标准:Lovett分级、M.R.C.分级、Kendall百分比器械肌力检查下又分:等长肌力测试、等张肌力检查、等速肌力测定。

一、肌力检查与评价肌力是指肌肉兴奋后收缩所产生的动力和张力,耐力则指维持一定时间收缩或多次反复收缩的能力。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有神经系统功能状态、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收缩前的肌肉长度和肌肉作用力臂长度,而耐力的大小则和可以取得的肌收缩的能量有关。

肌力检查的方法及评定:(一)手法检查与MMT(Ma nual Muscle Testi ng)六级标准衡量这种检查方法为目前最常用,衡量标准已为各国学者所认可。

1 【检查方法】先嘱被检查者作主动运动,注意观察其运动的力量和幅度;然后检查者给予一定的阻力,让被检查者作对抗运动,以判断肌力是否正常。

依次检查各关节的运动力量,并注意两侧对比。

(1)上肢肌力:双上肢前平举、侧平举、后举检查看关节肌肉力量;屈肘、伸肘,检查肱二头肌、肱三肌力量;屈腕、伸腕,检查腕部肌力量;五指分开相对、并拢、屈曲、伸直,检查各指关节肌肉力量。

(2)下肢肌力:仰卧位直抬腿、大腿内收、外展,检查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肌肉力量;仰卧位直抬腿及膝关节屈曲,检查伸髋及屈膝肌群力量;仰卧位双下肢伸直,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外翻,检查踝关节肌肉力量。

2【评定标准】0级完全瘫痪,肌力完全丧失。

I级可见到或触摸到肌肉轻微的收缩,但无肢体运动。

□级肢体可在床上移动,但不能抬起。

川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W级能作对抗阻力的运动,但肌力减弱。

V级肌力正常二、肌张力【定义】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

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

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

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

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
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肌张力评定(改良AShWorth)
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

部位

日期
颈前屈肌群
颈后伸肌群
躯干伸肌
躯干屈肌
屈肘肌群
伸肘肌群
前臂旋前肌
前臂旋后肌
腕屈肌群
腕伸肌群
手屈肌群
手伸肌群
酸内收肌群
髅外展肌群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骼腰肌
屈膝肌群
伸膝肌群
屈踝肌群
伸踝肌群
其它
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标准
0级无肌张力增加
1级肌张力轻微增加,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放松
「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RoM的后5%均呈现最小阻力
∏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容易的移动
山级肌张力严重升高,被动运动困难
IV级强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强直状态而不能动

肌张力、肌力评定

肌张力、肌力评定
• 这种阻力的产生可以来自于组织的物理 特性,肌肉或结缔组织内部的弹性,反 射性肌肉收缩(等张性牵张反射)。
• 由于肌肉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协同作用, 因此,临床上所指的姿势张力是指身体 不同部位表现出来的整体张力。
(一)肌张力分类
1.静止性肌张力 2.姿势性肌张力 3.运动性肌张力
(一)肌张力分类
• 正常张力 被动活动肢体时,没有阻力突然增
3
肌张力中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在整个 ROM内均
有阻力,活动比较困难。
4
肌张力高度增加,患侧肢体僵硬,阻力很大,被动活动
十分困难。
(五)肌张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 除了神经-肌肉反射弧上的病变都可能导 致肌张力的变化外,肌腱的挛缩、关节 的强硬等都会影响肌张力的检查结果。
• 肌张力的检查应在温暖的环境和舒适的 体位下进行,让被测试者尽量放松。
高或降低的感觉。
• 高张力 肌肉张力增加,高于正常休息状态下
的肌肉张力。
• 低张力 肌肉张力降低,低于正常休息状态下
的肌肉张力。
• 张力障碍 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
地交替出现。
(二)肌张力异常
1.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增高指肌张力高于 正常静息水平,分为痉挛和强直。
(1)痉挛(spasm) (2)强直(rigidity)
3+
抗重力时关节能完成全范围活动,同时,抗较小阻力时关节能
完成部分范围活动(ROM<50% =。
4- 抗部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ROM>50%)。
4+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小部分活动范围(ROM<50% =。
5-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大部分活动范围(ROM>50%)。
5 抗充分阻力时关节能完成最大活动范围(ROM100%)。

肌力评定量表

肌力评定量表

(一)Lovett分级法(二)MRC分级法:这一方法在Lovett分级法的基础上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加’+”,稍差则在右上角加“-“,以弥补Lovett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

评定标准的依据(1)重力因素1)当肌肉(或肌群)能对抗重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垂直运动)时,则定为3级。

2)在去除重力情况下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水平运动时),则定位2级。

3)当无法作水平运动时,也可用垂直面上达到部分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来替代,此时也定位2级。

(2)肌肉(或肌群)收缩迹象1)当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时,定位1级。

2)当无收缩迹象时定为0级。

(3)外加阻力:对肌力在3级以上的肌肉(或肌群)人为施加阻力,并根据施加阻力的大小评定4级和5级肌力。

有时也可通过对阻力大小的进一步细化,而采用“+“、”-“。

(4)运动幅度:通过运动幅度的划分可增加评定的客观性,尤其是在重力检查时。

1)若运动幅度达不到1/2全关节活动范围时,则评定为低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2)若运动幅度达到1/2全关节活动范围以上,但尚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值以内时,则评定为高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操作方法(1)选择温暖的房间,使患者保持姿势的平面应良好固定。

(2)患者适当地去除一些可能影响评定结果的衣物。

(3)向患者解释评定的目的,以使患者理解,并予以良好的配合。

(4)通过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查所涉及的所有关节。

(5)评定前,将患者评定所涉及的身体节段按要求置于稳定的位置。

(6)评定者按要求用手将患者所需评定的躯干或肢体固定,使之处于能够单纯完成某一动作的最佳位置,并避免相应关节的随意活动,减少协同肌、拮抗肌等的作用。

(7)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力检查、肌肉收缩检查、抗阻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方法。

首先应采用重力检查(垂直向上抗重力的全关节活动范围主动收缩);若能完成,则进一步观察其抗阻收缩情况和所完成的抗阻收缩水平能否与正常的同名肌(或肌群)相等;若不能完成,则采用消除重力影响后(以借助吊带悬挂远端肢体或在光滑平板上完成或改用水平方向的运动方式)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若消除重力影响仍不能完成,则通过目测或触诊的方式感受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收缩。

MMT 徒手肌力评定量表

MMT 徒手肌力评定量表

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
MMT 徒手肌力评定量表
姓名:赵雷性别:男年龄:45 科室:门诊病案号:
徒手肌力检查评定标准:
0级:无肌肉收缩。

1级:有肌肉收缩,无关节运动。

2—级:消除重力后能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

2级:消除重力后能完成全范围活动。

2+级:抗重力,完成小范围活动。

3—级:抗重力,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

3级:抗重力,完成全范围活动。

3+级:抗重力,完成全范围活动,运动末期能抗较小阻力。

4—级:抗部分阻力,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

4级:抗部分阻力,完成全范围活动。

4+级:抗充分阻力,完成小范围活动。

5—级:抗充分阻力,完成大部分范围活动。

5级:抗充分阻力,完成全范围活动,即正常肌力。

签名:日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Lovett分级法
(二)百分数分级法:这一方法按照抗重力运动幅度和抗阻力运动幅度为依据,将肌力从0~100%加以分级,同时在平定中还加入了受试者存在的疲劳因素。

(三)MRC分级法:这一方法在Lovett分级法的基础上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加’+”,稍差则
在右上角加“-“,以弥补Lovett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

评定标准的依据
(1)重力因素
1)当肌肉(或肌群)能对抗重力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垂直运动)时,则定为3级。

2)在去除重力情况下能作全关节活动范围运动(水平运动时),则定位2级。

3)当无法作水平运动时,也可用垂直面上达到部分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来替代,此时也定位2级。

(2)肌肉(或肌群)收缩迹象
1)当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时,定位1级。

2)当无收缩迹象时定为0级。

(3)外加阻力:对肌力在3级以上的肌肉(或肌群)人为施加阻力,并根据施加阻力的大小评定4级和5级肌力。

有时也可通过对阻力大小的进一步细化,而采用“+“、”-“。

(4)运动幅度:通过运动幅度的划分可增加评定的客观性,尤其是在重力检查时。

1)若运动幅度达不到1/2全关节活动范围时,则评定为低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2)若运动幅度达到1/2全关节活动范围以上,但尚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值以内时,则评定为高一级标准加“—“的水平。

操作方法
(1)选择温暖的房间,使患者保持姿势的平面应良好固定。

(2)患者适当地去除一些可能影响评定结果的衣物。

(3)向患者解释评定的目的,以使患者理解,并予以良好的配合。

(4)通过关节活动度评定检查所涉及的所有关节。

(5)评定前,将患者评定所涉及的身体节段按要求置于稳定的位置。

(6)评定者按要求用手将患者所需评定的躯干或肢体固定,使之处于能够单纯完成某一动作的最佳位置,并避免相应关节的随意活动,减少协同肌、拮抗肌等的作用。

(7)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重力检查、肌肉收缩检查、抗阻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方法。

首先应采用重力检查(垂直向上抗重力的全关节活动范围主动收
缩);若能完成,则进一步观察其抗阻收缩情况和所完成的抗阻收缩水平能否
与正常的同名肌(或肌群)相等;若不能完成,则采用消除重力影响后(以借
助吊带悬挂远端肢体或在光滑平板上完成或改用水平方向的运动方式)完成全
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收缩;若消除重力影响仍不能完成,则通过目测或触诊的
方式感受不引起关节活动的收缩。

(8)记录评定结果
记录方法
(1)肌力按0~5级(或以此为基础加“+“号或”-“)记录。

(2)若所测部位存在被动运动受限时,应记录可动范围的角度,然后再记录该活动范围时的肌力级别,如肘关节被动运动限制在90°时,其可动范围为0°~90°,评定肌力为3级时,应记录为0°~90°/3级。

除此之外,对存在的疼痛或肌肉
收缩启动位置受限等因素也应有所记录。

(3)若同时存在有痉挛,可加“S“或”SS”(S—spasticity);若存有痉挛,可加“C”或“CC”(C—contracture),以示存在痉挛或挛缩等情况。

(4)深部肌肉1级和0级情况有时难以辨别,可加用“?”表示。

(5)全面的徒手肌力评定可采用表格方式依上述记录方法逐一记录
注意事项
(1)使用范围:徒手肌力评定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肌力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

若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
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等)引起的肌力变化,性质则不相同,此时虽
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在这
种情况时,除非完全迟缓阶段或肌肉功能已恢复至自主随意收缩,否则不宜采
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

(2)评定规范化:在评定过程中,应对患者姿势和躯干、肢体位置进行标准摆放,并对近端关节进行良好的固定,以防止代偿运动及其他干扰因素。

评定者在重
力检查、抗阻检查、肌肉收缩检查和运动幅度检查中应注意操作的正确性,以
减少主观因素,保证评定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应正确记录评定结果。

(3)避免疼痛:在评定过程中患者不应出现疼痛感,尤其是在抗阻检查采用制动试验时,阻力应徐徐增加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和疼痛迹象,一旦发生,应立
即中止继续增加阻力。

(4)避免疲劳:必要时可采用筛选试验。

例如患者肢体被动地有评定者置于某一可进行正常肌力评定而不必考虑重力的体位时,患者能抗阻力保持体位,则可快
速作出5级或4级的判定,反之则采用4级以下的标准评定。

此外,结合两侧肢体的评定也可作为筛选方法。

(5)注意结合其他功能评定:肌力情况与肌肉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徒手肌力评定前应对所测肌肉(或肌群)的萎缩、肥大情况及两侧同名肌
(或肌群)的对称情况也应有大致的评定。

此外,定量分级粗略,较难排除评定者主观误差等因素,故要求在徒手肌力评定的同时应配合其他功能评定,如评定前的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必要的步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