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群文教学设计.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应注重文本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阅读需求和兴趣 教师应根据群文主题和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群文阅读应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内容掌握度:评价学生对教 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目标达成度:评价教学目标 是否实现
能力提升度:评价学生通过 学习是否提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考虑文本的主题、题材、风格等因 素
组织文本的结构和顺序,确保教学 流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选择适合的文本组合 确定群文阅读的主题和议题
设计教学活动,包括阅读、 讨论、思考、写作等环节
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 习成果进行评价
评价目标:提高学生的 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 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案例简介:通过对 《红楼梦》中主要 人物贾宝玉、林黛 玉、薛宝钗等人的 群文阅读,分析人 物性格特点、命运 走向和文学价值。
案例选择理由: 具有较高的文学 价值和广泛的影 响力,能够帮助 学生深入理解中 国古典文学的魅 力。
案例实施过程:介 绍教师如何引导学 生进行群文阅读, 如何设计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如何组 织学生进行讨论和 总结。
群文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群文阅读教学内容:选取适合高中生的文本,注重文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群文阅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和讨论交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和参与性
群文阅读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案例分析:成功与不足之处 教学效果: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技巧 反思与改进: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群文阅读教学将更加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提高学生 的实际应用能力。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第七单元》全单元教学课件PPT优秀课件

很 自立 大
观察图中小朋友的表情,说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开心、快乐
自豪
带着自豪的心情,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吧!
yǒu shí hou wǒ jué de zì jǐ hěn dà
有 时 候, 我 觉 得自 己 很 大。
wǒ zì jǐ chuān yī fu de shí hou wǒ zì jǐ
那地方的云,
shuìbú zháo
睡不着。
zhēn de xiàng tóng xué shuō de
真的 像 同学说的,
dào dǐ shíme shén hou
到 底什么时 候,
nà me jié bái róu ruǎn ma
那么洁白柔软 吗?
cái tiān liàng ne
才天 亮呢?
整体感知
文中的小女孩在远足的前一晚兴奋地翻来翻 去睡不着,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让我们带着这 种心情来朗读全文吧。
朗读指导
整体语速要慢一点,读得绵远悠长。“唉” 要体现出小朋友急切、无奈、期待的心情。
你有过课文中小女孩的心情吗?和同 学说一说。(课后第二题)
当我知道爸爸妈妈周末要带我去海底世界 游玩时,我前一夜兴奋得睡不着觉,想象着自 己要玩哪些好玩的项目,还一直缠着妈妈,让 妈妈把我的游泳圈、玩具水枪都准备好。
(√) (√)
()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有时候觉得自己 长大了,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小。那么“我”到底 是长大了还是没长大?请小朋友随老师一起走进 课文,一探究竟吧!
齐读第3、4自然段,思考: “我”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小”?
yǒu shí hou wǒ jué de zì jǐ hěn xiǎo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单元备课+群文阅读 课件

本单元共三课,课时安排9课时。 第1、2课时 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这一篇”情味 第3、4课时 景因人生,人景相洽——自然与自我的通融 第5、6课时 理解哲理,注重审美——体悟文化哲思 第7、8课时 文如其人,见字如面——品味语言之美 第9 课时 声临其境,身临其境——我手写我心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要重点关注作 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散文往往都融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等方面人手,对一些精彩语 段加以分析、品味。
子任务1需要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审美趣 味等,进一步挖掘文中的文化内涵。如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结合课 文,分析和归纳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然后将这篇文章置于 历史文化长河中探本溯源。
子任务2也是在学习本单元的基础上,做一点文化上的拓展和延伸。 像赤壁、泰山这类景物,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可以让学 生课外搜集有关的诗文,分析它们的文化内蕴。
第1、2课时 自然之美,各美其美——品“这一篇”情味
联读本单元五篇写景散文,重点赏读每篇文章的写景段落,感知大自然美景,各美其美,品出“这一 篇”的情味。
联读五篇散文,画出每篇文章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写景段落,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写出评点性的文字。 尤其是《赤壁赋》《登泰山记》两篇文言文,教师要做好预习学案并有精心指导,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 书疏通文意,梳理重要实词(横、纵、冯舞、泣、方、固等)虚词(而、于、其等)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 把握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积累文言特殊句式、文化常识(尤其是古人记录时间包括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的方法:干支纪年、年号纪年)等知识;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各段大意。(预习学案后附)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必修上第七单元: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是散文单元,包括《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
从文本自身来看,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
所以,五篇课文都可以进行单篇教学,引领学生反复涵咏咀嚼。
(一)单篇阅读教学1.《故都的秋》,学生朗读全文,梳理文章脉络;之后,通过仿写来理解文意。
展示: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一首小令,并表达出作者感情。
要求:抓住意象,表达出郁达夫心境。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找不准作者的感情;“断肠人"换成什么才最恰当。
“断肠人”是《天净沙·秋思》诗眼,写出马致远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而学生有的填“思乡人",有的填“颂秋人”,没能准确理解文章的情感。
笔者引领学生细读十二段议论段及第四段,并知人论世。
学生找到“落寞"“颓废”等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问题二:意象怎样罗列才最符合《天净沙·秋思》的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属于近景;然后描写的距离不断推远。
而枯藤老树昏鸦,属于高处的;小桥流水人家,则属于低处。
枯藤老树昏鸦,显然属于一处景物,枯藤缠绕在老树上,而昏鸦则站在老树上;以此类推,小桥流水人家和古道西风瘦马,都属于一幅画面。
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细读《故都的秋》三至十一段的意象,于是仿写出一首小令。
展台展示:破屋浓茶小院,漏光训鸽碧天,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碧天漏光鸽声,破屋浓茶蓝朵,残垣槐蕊秋蝉。
阵雨初霁,失意人在故都。
2.《荷塘月色》,学生先是朗读,梳理全文脉络。
梳理之后,通过分析修辞手法和叠词的妙处,细品荷塘景物之美。
3.《我与地坛》,学生默读,并梳理两部分内容。
梳理之后,通过任务活动来品味作者情感和人生感悟。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同城异景,心之桃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第七单元是部编本教材中唯一一个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
本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其中前三篇是现当代散文。
《故都的秋》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反映了作者对物哀之美的审美旨趣;《荷塘月色》则是通过描写月下荷塘的朦胧幽美写出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我与地坛》通过描写地坛的景色变化,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充满哲理意味。
选入本单元教材的《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及《我与地坛》都是景物描写精彩、意蕴深厚、语言优美的名家名作。
三篇散文选取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却呈现出各具特色、摇曳多姿的美,可谓是同中有异。
教师要整合文章并找到关联点,异中求同,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获得情感的共鸣和哲理的体悟,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
【学情分析】第七单元对应高中语文2017年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
本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是“旨在引导学生阅读散文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之前都接触过写景抒情散文,因此具备初步鉴赏的能力,但是第七单元的课文,相比初中,难度提升,尤其是在思想上以及对人生、社会的体会上更有深度,因此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
从整体进度来看,学生还没有开始学第七单元,也就是这堂课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节课,因此不能盲目拔高,必须兼顾学生基础。
【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三篇散文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之美,并运用在写景作文中。
2.思维发展于提升:把握三篇散文中的写景画面及特点,学会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15课的课文,皆为现当代散文名篇,内容上以写景抒情为主,兼及叙事和议论。
郁达夫《故都的秋》描写故都北平的秋天,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文中充满了对这座城市的留恋和热爱,作者的审美旨趣和性格也隐含在字里行间。
朱自清《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也写出了自己的心境,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史铁生《我与地坛》追述了“我”的经历,写出了地坛这一古老的场景对于“我”的意义,景物描写与对往事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作者对生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唯一一个专门的散文单元,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
(《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02【单元目标】根据单元目标,拟设定群文学习任务。
03【群文学习任务】任务一:“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
(1课时)任务二:“含英咀华,品赏语言”——赏析一段最有情味的文字。
(2课时)任务三:“借鉴参照,尝试写作”——尝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2课时)04【课时安排】5课时“景之择取,自相殊异”——寻找一幅最美的风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预习课文。
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
2. 初读课文,梳理文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反复诵读,找出精彩语段,从景物意象、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学习重难点】梳理文脉,初步感受散文的写景之美,文辞之美。
【教学过程】01导入1.单元导语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提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有“形散神聚”之特点。
其所选之题材,有写景抒情(状物)、写人记事、议论说理之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说课教学电子课件

基础·自主学习
核心·互动探究
二、景承载情 景承载情,即景中寓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描绘中。 所以散文中的景物是具有灵性和情感的,它有别于日常所见, 它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我们通过自然景物,能够感受到 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想变化。
景承载情,具体可分为景明现情、景暗示情、景象征情三 类。
3.由远及近,由近及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描写: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 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 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 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 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就是由近及远,由近处的荷塘,写 到荷塘四面的树,由树写到远山,层层推进,一目了然。
1.景明现情,顾名思义,景物描写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我们通过所描写的景物,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或喜或忧或痛或 愤的思想感情,一目了然。如下面的一段文字:“菜园大小不 一,但都平坦方正。”“黄瓜、青椒、芫荽、韭菜、西红柿、 香葱、茄子,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五颜六色,有嫩有老,有圆 有长。”这段文字通过美丽的菜园景色,写出了大生产的勃勃 生机。
写景和抒情是这类散文的两个要素,或由情而景,或由景 而情,都是构思行文时可以采用的方法。或者先生发了某种独 特的情感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寄予感情的景物;或者 受到景物的触动,通过描写和分析提炼出深刻的感悟。不论怎 样,景物的描写,最终是为了表达情感、烘托情感,单纯写景 不是散文而是说明文。
基础·自主学习
景触动情,就是眼前景物触动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在表 现手法上称之为“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最早出现在元代无 名氏的《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 。”
第1-2课(群文阅读)-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群文阅读备课优质课件(统编版)

比较五首诗歌的青春价值
《沁园春·长沙》在的青春价值在于一心为国的精神,在于不屈不 挠的精神,在于上下求索的精神,在于人格独立的精神,在于乐观进 取的精神,在于昂扬向上的精神,在于睥睨旧世界的精神,在于奋发 有为的精神。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青春价值在于视野宽广,在于激情澎湃, 在于理想远大。
《红烛》的青春价值在于赤诚为国,在于甘于奉献,在于迷茫后清 醒。
理解单元主题——青春的价值
单元主题是青春的价值。青春,一指春天,春季草木茂 盛,其色青绿,故称之;二指青年时期,年纪轻;三指年 龄,年岁;四指美好的时光,珍贵的年华;五指酒名;六 指心理稚嫩到成熟的一个阶段。本单元的青春指的是青年 时期。青年的价值,可以从青年个人成长角度言说,也可 以从青年与社会国家民族关系角度言说,因为本单元属于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所以,青年的价值更多地从 精神角度思考。
理解单元任务——诗歌与小说
学习本单元,可以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 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 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 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 诗歌。
绘制五首诗歌谱系
《峨日朵雪峰之侧》的青春价值在于不屈,在于坚韧,在于理想。
《致球边上放号》中的浪,前 者是诗人力量的外显,后者是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 力量象征。
比较五首诗歌的手法
《沁园春·长沙》使用炼字,“独立”“红遍”“尽 染 ”“ 碧 透 ”“ 争 ”“ 击 ”“ 翔 ”“ 竞 ”“ 指 点 ”“ 激 扬”“粪土”“遏”,生动形象地描写景色,突出表现诗 人情感。
比较五首诗歌的意象
《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自然意象和人物意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意象,自然意象。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自然意象。 《红烛》中的意象,人造意象和人物意象(诗人)。 《致云雀》中的意象,自然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 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作者对于北平秋天那些著名风景的描写,只是 点到为止,而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 头巷尾的那些景象,
原因有三: 其一,这是由作者的思想决定的。作者追求
“清”“静”,并有着淡淡的“悲凉”情怀, 而那些著名风景都是游人云集、热想。
其二,那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墨客吟咏北 平秋天常用的题材,虽富有秋的特色,但不容 易道出新意来。
其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些常见的景象人们虽然很熟悉,却习以为常, 并且往往忽略了它们的特殊意味。作者把它们 挖掘出来,集中起来,可以使人们更深刻地
体味到北平的“秋味”。
悲凉的“秋味”,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 有特别之美?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 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 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 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 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 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 世文学”。第四,这契合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文人向来有悲秋的传统。郁达夫和大多数 中国传统文人一样,他欣赏的是一种萧瑟、悲凉之 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情怀,自然,旅途创作,感物思 亲,就有了很强的游子情结。从《古诗十九首》(如《行行重行行》) 开始,即有对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思”的深刻描写。或许正是 这种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才使得这个拥有中秋、重阳的秋天,被格 外地染上忧郁的色彩。文人笔下的秋夕、秋月、秋风、秋雨也就常常 令人为之动容。
画面命名 景物角度 赏析
景物选取 形声色态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
(1)《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作者没有从 故官、颐和园等皇家宫殿、 园林着笔,对陶
然亭、钓鱼台、西山等著名景点也只一笔带过,
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 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悲凉的“秋味”, 为什么在郁达夫笔下具有特别之美?作者说中 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结合自己熟 悉的作品加以印证。
第五,文学的审美不是唯一的,且因人而异。活泼、 清新、明净、愉快、开朗、大气、磅礴、艳丽等是 一种美,萧瑟、沉静、惨淡、衰微、忧郁、低回、 沧桑、悲凉、幽远、严厉、萧索等也是一种美。
第六,悲凉的“秋味”在作者笔下特别美,关键还 是在于作者清新典雅的语言和灵动的句式,使得整 篇文章平易亲切、酣畅明快、典雅洒脱。带有一种 脱俗的雅趣。
(2)《荷塘月色》中呈现了清淡的月色、淡 雅的荷香, 为什么一切都是“淡淡的”?第3 段中为什么有“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 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的心灵絮语?文 中写“荷塘月色”与“采莲嬉游”的场景构成一 冷一热、一静一动的色调对比, 这有什么
用意?作者起笔于“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 门出去”,收束于“轻轻地推门进去”,首尾
1.同城景致美各异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选取的
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然而却呈现出各具特色、 摇曳多姿的美。《故都的秋》秋景中渗透着“雅 趣” 和“物哀”之美,《荷塘月色》之景中笼罩着静 谧、朦胧、梦幻之美,《我与地坛》的景物则在荒 芜寂静中显现出生机活力、生生不息之美,请在每 篇散文中任选一幅图画,为画面命名,并从景物选 取、形声色态、 画面组合、 氛围意境等角度进行分 析。
秋风不仅带来了秋天,还带给了诗人有家 难归的凄凉。“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 书意万重。唯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 开封。”何等的情切切、意长长。秋雨飒 飒绵绵,打在脸上凉,落在心里冷。而 “秋雨晴时泪不晴”,两行清泪比秋雨更 多添一份缠绵…… 当然,把秋色描绘得很惬 意的也有。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菊花”。其中的重阳、菊花,令人神往, 无丝毫不悦的情绪。
且看,“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 家”,秋月如此美好又如此孤独,纵比春 夏之夜更富情致,却使人心头微冷。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千古 一叹又饱含了诗人多少对月伤情的无奈? 常道“秋风秋雨愁煞人。”文人花得笔墨 最多的莫过于斯了。秋风起,落红褪绿, 万木凋零。“故垒萧萧芦荻秋,蔷薇花落 秋风起”,一副落败景象。再如“长江悲 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秋风晚,山山黄
作者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请结合自己熟悉的作品加以印证。
中国文人大都悲秋,多借“秋”字来抒发“萧瑟苍凉”之意。“秋” 常与 “萧萧”、“瑟瑟”、“寂”、“寥”等字义相伴,给人以凄 风苦雨 ,满目苍痍之感。 或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般落寞,或 似 “无边落木萧萧下”般哀怨,似乎看不到秋日的和煦和收获的充 实,满眼一派悲凉和对春夏之美已逝的惋惜。 古代文人大多崇尚
3、其用意是暗示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荷 塘月色的美景是静态的,面对此景,作者 对现实暂时忘却心生淡淡的喜悦;采莲嬉
3、这是一种首尾闭合的圆形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圆形的。从空间结构看, 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 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夜游。从情感结 构看,情感思维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 静、得宁静到不宁静,也是一个圆形。这 种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
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花”,对秋色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而刘 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 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碧霄。”曾被多少后人引吭高歌,奉为 经典。真是情由景生,景因人异。 时代变 了, 今人咏秋多用“金秋”、“秋风送爽”
等字眼,那份秋的独特韵味已难见到。毛 泽东那句“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更是写得
为何用“淡淡的”
1、无论是月下荷塘还是荷塘月色都有一种 朦胧美,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 中,恰到好处,因此,月色也该是淡淡的。
2、这符合当时作者内心的情感需求。《荷 塘月色》一文抒发出作者见到良辰美景而 生发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由社会带来的
2、觉着是个自由的人,是因为,一开始作 者内心是不宁静的,可是路过旧日的荷塘, 其景色别具特色,作者因此能暂得自由, 心系美景,怡然之情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