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合集下载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一、中医基础理论实践感悟。

1. 阴阳学说在临床观察中的应用。

- 在跟随导师临床实践中,对阴阳学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例如,观察一位感冒患者,发热、咽痛、面红(阳证表现),同时又有怕冷、流清涕(阴证表现)。

这是外感病中阴阳失调的体现,外邪侵袭人体,导致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导师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于这种外寒内热的患者,采用了辛凉解表兼以疏散风寒的治法,如使用银翘散加少量羌活、防风等药物。

这让我明白阴阳学说不仅是理论基础,更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2. 五行学说与脏腑关系的实践体会。

- 在实践中看到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在脏腑疾病传变和治疗中的应用。

如一位肝病患者,长期情志不舒,出现胁肋胀痛(肝病),后逐渐出现食欲不振(木克土,肝病传脾)。

导师在治疗时,除了疏肝理气(治肝),还注重健脾和胃(实脾),采用逍遥散加白术、茯苓等药物。

这体现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五行学说可以预测疾病的传变方向,并且在治疗上可以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诊断学实践要点。

1. 望诊实践。

- 望神色方面,注意到不同病情患者的面色和神态有明显差异。

健康人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而一位气血亏虚的患者面色萎黄无华。

在神态上,神志清楚但精神萎靡。

在望舌象时,舌体的胖瘦、舌苔的厚薄和颜色等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例如,一位湿热内蕴的患者,舌苔黄腻,舌体偏胖大。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大致情况,为进一步诊断提供方向。

2. 闻诊实践。

- 听声音方面,咳嗽声对于诊断有很大帮助。

如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的患者,多为肺阴亏虚;咳嗽声重浊、咳痰清稀色白的患者,往往是外感风寒犯肺。

嗅气味时,口气臭秽多与脾胃湿热有关。

一位口臭患者,同时伴有胃脘胀满、嗳气酸腐,导师判断为饮食积滞、脾胃运化失常,通过消食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口气逐渐改善。

3. 问诊实践。

- 问诊是获取患者病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询问一位头痛患者时,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如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性质(胀痛多为气滞,刺痛多为血瘀)、发作时间(如清晨头痛加重可能与阳虚有关)、伴随症状(如伴有头晕目眩可能与肝阳上亢有关)等。

最新整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心得.docx

最新整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心得.docx

最新整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心得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

中医师承学习心得体会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精选5篇)中医师承学习_中医师承个人感悟与收获篇1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我院自 20xx 年 10 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组织管理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

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 4 名带教老师,12 名学术继承人。

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

我院跟师学生 12 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 24 份,学习心得 24 篇,跟师笔记 96 篇。

公开发表临床经验的论文 1 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 6 篇。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 576 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 1 篇。

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古代中医学是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传播的,医生通过师父的指导和教诲来积累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这种传统的师承制度在中医界被称为“医道传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医师承的重要性以及师徒间的交流与学习。

1. 中医师承的背景与特点中医师承起源于古代医家,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师父和徒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师父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徒弟,徒弟则需尊重师父、遵循师训,并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中医学不仅能够延续下来,而且充满了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2. 师徒间的交流与学习方式2.1 观察诊断学习在中医师承中,观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徒弟需要观察师父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

通过反复观察和模仿,徒弟逐渐学会分辨疾病症状、面色、舌苔等特征,并能够提出恰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2.2 经验分享与教学师父会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徒弟分享,并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让徒弟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经验。

师父会详细解释自己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等,并鼓励徒弟提出问题和疑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3 临床实践与实习培训师父会带徒弟到临床实践中去,让徒弟亲自与患者接触和诊治,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

师父会对徒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评估,及时纠正错误,并鼓励徒弟勇于尝试和创新。

3.中医师承的影响和机遇中医师承不仅传承了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同时也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播。

师徒间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局限于医术技能,还包括了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

另一方面,中医师承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师承方式和理念逐渐受到质疑,医学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亟待进行。

但是,中医师承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医文化和价值观。

总结:通过师徒传承的中医师承制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徒之间通过观察诊断学习、经验分享与教学以及临床实践与实习培训等方式进行交流与学习。

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总结6篇

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总结6篇

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总结6篇篇1一、背景本年度,我院积极响应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旨在通过师承教育传承精华,培养中医药人才。

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细化工作计划,强化实施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工作内容1. 规划与部署本年度,我们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的详细规划,明确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考核评估机制。

通过召开多次会议,确保全院上下对师承教育工作的认识统一,行动一致。

2. 师资队伍建设精选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担任导师,对导师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提升导师的教学能力。

同时,建立导师资源库,实施动态管理,确保导师队伍的持续更新和优化。

3. 教育内容与方法根据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课程体系,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临床实践技能、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

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确保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

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安排学员参与临床实习,提升实践能力。

4. 学员管理本年度共招收学员XX余名,建立了完善的学员档案管理制度。

对学员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学习效果。

同时,关注学员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工作成效1. 人才培养成果显著通过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我院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

学员们在中医药理论、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多名学员在省级、市级中医药技能比赛中获奖。

2. 教育教学成果突出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导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我院编写的中医药师承教育教材受到行业内的好评。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探索出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被其他医疗机构借鉴。

3. 社会影响力增强通过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我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医院的业务量明显增加,尤其是中医药服务量增长显著。

此外,我院还接受了多家兄弟单位的参观学习,共同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某些领域,教育资源分配仍存在不均衡现象。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今天跟随师傅到郊外采药,师傅教我寻找野生的当归。

他说,当归性温,归肝经,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不过,采药时要小心,避免伤及当归的根部。

我听得津津有味,眼前一片翠绿,仿佛看到了当归的芬芳和养分。

师傅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二)在门诊看病时,师傅教我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辨识病情。

他说,望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是指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等;切是指摸诊病人的脉象。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三)师傅教我利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病人的疼痛。

他告诉我,针灸是中医的一项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针灸的穴位位置、刺激方法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让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四)在诊治痢疾时,师傅教我运用中药方剂来治疗。

他说,中药的调理作用比较温和,适合用来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体质。

他还亲自示范了煎药的步骤,并告诉我中药煎煮的技巧,比如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把握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五)师傅教我通过运动疗法来改善病人的体质。

他说,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适合中老年人的传统健身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六)师傅教我学习中医养生的方法。

他说,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注重调节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等方面。

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养生之道,比如养心安神、养肝防癌、养肺防感冒等,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七)师傅教我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调理气血。

他说,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调理气血的方法,比如按摩经络、饮食调理等,让我深感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八)师傅教我学习中医的传统文化。

【最新】开展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体会,道客-word范文模板 (5页)

【最新】开展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体会,道客-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开展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体会,道客篇一:学习笔记_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1目录2345篇二:对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思考对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的思考甘肃中医学院宋敏张晓刚中医药是一门源于临床实践的科学。

临床实践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问题。

在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史上,名师传承的培养方式确实造就了不少名家大师和一大批中医药普通人才,其显著性优点是个性化培养,传承性强。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定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1991年开展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已进行总结圆满完成了四批继承工作;201X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01X年甘肃省又启动了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试点工作。

作为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人,跟随宋贵杰教授学习了数年;今又作为第五批省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指导老师,其中体会感想颇多,现就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浅谈几点认识。

一、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需解决好几个因素近年来,国家在中医政策上、在中医教育模式上都进行了专门调整和一系列改革。

传统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是不同时代中医师的培养模式,二者各自有优点与不足,在我国中医教育历史上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若将两种教育模式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必将促进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师承教育是培养中医人才的重要模式,也是最有效的形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师傅带徒弟,跟师学习是一项智力投资工程,需要解决好导师的遴选、继承人的选拔以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等几个因素。

学习笔记_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学习笔记_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11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目录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记录时间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经典学习笔记本管理单位:指导老师姓名:继承人姓名学习笔记内容合病常因邪气太盛,动则侵犯数经。

一经证侯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侯,有先后次第之分者,叫并病”合病和并病在《伤寒论》里,只用于三阳病,三阴经无合病并病。

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者,称为两感”如太少两感。

学习笔记内容诸药合用,共奏外散风寒,内清郁热之效。

药后汗出表解,热除烦解,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故名大青龙汤。

现代应用:适用风寒表证见高热烦躁而无汗者。

大青龙汤禁忌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分析:脉微弱,汗出恶风一一表里阳虚,禁汗。

临床体会:邢锡波说:大青龙汤适用于中风、伤寒初起,内有郁热,发热恶寒无汗伴烦躁不安或面色正赤,脉浮大滑数,或伴轻度谵语。

此时若不用大青龙汤疏表邪而宣郁热,往往很快即转入阳明。

至于大青龙汤的用法,要根据病势之轻重,年龄之大小,在剂量上适当调配。

如表邪重,麻黄量可稍大,成人一般8—12 g,必须配以大量之石膏。

麻黄与石膏同用,能宣散内郁之热从表而透出。

热邪外达,不但可疏邪外出,更可阻病势之发展。

石膏之用量,常为麻黄3倍,如热势盛者,石膏量还可加大。

麻黄为辛燥之品,若内有郁热,服之每感烦躁不安,而佐石膏则无此弊”。

学习笔记内容原文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参考原文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提要:汗下后,邪热雍肺作喘的证治。

语译:太阳病,发汗或下后,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再用桂枝汤,可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

分析:邪热雍肺证的典型表现为:汗出而喘,无大热,伴咳嗽,口渴等症。

1、成因:表证发汗或攻下不当。

2、症状:汗出一一邪热雍肺,迫津外泄;喘一一邪热雍肺,肺气上逆;一| 无大热——邪热雍肺,加之汗出,故表热不甚而热盛于内。

既为邪热雍肺,热盛于内,则可见发热,咳吐黄痰,甚至铁锈色痰,喘促胸闷,鼻翼煽动,心烦口渴,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滑而数等症。

辩证要点: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脉数等。

3、病机:邪热雍肺,肺气不降反上逆。

4、治法:清宣肺热。

方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用量:麻黄20g(10 —12g),杏仁7g,炙草10g,石膏42g。

上药先煮麻黄,后内诸药,水煎取汁,早晚分2次温服。

郝万山说:《伤寒论》中涉及的主要喘证有五个,1是麻黄汤证;2是小青龙汤证;3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4是大承气汤证;5是麻杏石甘汤证,也就是这两条所述的证侯。

这两条以汗出而喘”除外了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和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以不可更行桂枝汤”,也除外了中风兼喘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以无大热”也就是无阳明里大热里大实,除外了阳明实热迫肺而见汗出微喘、喘冒不得卧的大承气汤证。

此无大热”为鉴别诊断而设,并不是说邪热雍肺的麻杏石甘汤证不见发热。

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两条原文,却将《伤寒论》中主要喘证进行了鉴别诊断,这种排除诊断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临床体会:邢锡波认为:本方为辛凉解表之剂,凡外有表邪,内蓄郁热者,用之适宜。

肺中郁热不能外达,身热咳喘等,用之效果显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郝万山说:本方现代应用甚广,凡呼吸道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支、肺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属肺热雍盛者,皆可用。

据刘渡舟教授经验,用本方治疗肺热作喘疗效甚佳,尤其对麻疹并发肺炎而属于肺热者,疗效可靠。

肺热重者,加羚羊角粉;痰热雍盛,痰鸣气促者,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加蒌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使下窍通而上窍利,而喘愈。

若麻疹不透,疹毒内陷,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即麻杏石甘汤加上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脉络出血,每可获效;若肺气不利,胸闷憋气者,还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

学习笔记内容原文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语译:太阳病无论伤寒中风,医不解表,反用攻下之法,致患者下利日数十次,夹有未完全消化的水谷,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胀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者见心下痞硬,误作有形病邪未尽,再次攻下,致使其心下痞硬满更加严重。

这不是结胸的水热互结证,而是由于胃虚感受邪热之气,水湿之气上逆于中,与热邪相结而使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当用甘草泻心汤治疗。

成因:表证误下,中气损伤,斡旋失司,外邪上扰,使中焦气机痞塞,致寒热错杂,升降失调。

病位:中焦。

病性:虚中挟实。

症状:心下痞硬而满——脾胃气虚,斡旋失司,气机雍滞,中焦枢机不利。

腹中雷鸣,谷不化,下利日数十行一一脾寒气陷,水谷不化,而直趋大肠。

干呕、心烦不得安一一胃虚气逆伴客热上扰。

辩证要点:心下痞硬而满,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方药:甘草泻心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甘草(炙)四两,半夏半升(洗),黄苓、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用量:炙草20g,半夏20g,黄苓15g,人参15g,干姜15g,黄连5g,大枣4枚。

水煎取汁,去滓再煎,浓缩减半,分温3服。

方解: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炙甘草至四两而成。

炙甘草——补虚和中姜苓连一-辛开苦降参、枣-补脾健中______ 半夏———燥湿降逆。

诸药合用,辛开苦降以散痞结,补气和中以治呕利。

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者。

根据《金匮要略》治疗狐蜮病,现代用治白塞氏综合征、淋病、尖锐湿疣、口腔溃疡、慢性咽炎、药物过敏等病,均可获效。

刑锡波认为:本方证与生姜泻心汤同,只因屡次攻下之后,中气损伤较剧,心下痞满较前加重, 同时见气短、身倦、心悸而烦的现象,故治以扶中消痞。

学习笔记内容原文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解词:(1)蒸蒸发热 ——蒸蒸,兴盛貌。

蒸蒸发热,形容里热炽盛的样子。

(2)属胃一一指转属阳明。

]语译:患太阳病不久,用辛温发汗而病未解除,出现蒸蒸发热,这是因阳明内实,可用调胃承气汤。

参考原文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提要:论述阳明燥热内郁的证治。

病因:1、太阳病发汗不当,转属阳明;2、 伤寒吐后上焦实邪虽去,但中下焦化燥成实;3、 外邪直犯阳明,燥结成实。

病位:胃肠。

病性:有形实热(较轻)。

症状:1、脉象:沉实大。

2、全身症状:蒸蒸发热,汗出 ——里热炽盛,向外蒸腾,热蒸腠疏。

3神志:心烦 ——腑实热结,浊热上扰心神。

谵语——燥热内结,扰乱神明。

大便溏垢(指大便稀溏而热)一一邪热伤及大肠,传导失职。

不解,由于里之不通。

故太阳之头项强痛虽未解, 而阳明之发热不恶寒已外见。

不知阳明亦有头痛, 惟痛在阙上,而不在太阳穴;阳明亦有发热,惟热属蒸蒸,而不属翕翕。

故此 不解,二字,并非表不解,乃太阳热去,阳明热继,亦不解之谓也 ”。

辩证要点: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

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里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气滞不甚。

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

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现代用法用量:炙甘草 10g ,芒硝17g ,大黄20g 。

丨学习笔记内容原文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 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语译:阳明病,其人出汗过多,体内津液外泄致胃肠中津液耗伤,胃肠干燥结实,大便硬结。

便结 阻滞腑气不通,浊热上扰而出现谵语,可用小承气汤。

若服药后便通而谵语止,不需要再服,以免 损伤正气。

参考原文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解词:脉滑而疾 一一指脉象圆滑流利快速。

1、脉象:(沉)滑而疾 一一热邪内盛,气盛血涌,为实热虽结,并未太甚。

2、全身症状: 因阳明旺于日晡所,阳明燥热内盛,此时邪正斗争剧烈,发热明显 增高,每日如此,故称 日晡潮热”。

因邪热亢盛,里热迫津外泄,故汗出。

郝万山说:由白虎加参汤的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到调胃承气汤的 蒸蒸发热”,再到大承气汤的’日晡所发潮热”,是热邪由弥散到内敛的三个不同阶段。

白虎加参证属胃热弥漫,热邪充斥周身,弥散 内外,因此24小时持续高热;调胃承气汤证,热邪和阳明糟粕初结,热势已有所内敛,但仍然可表 现为24小时的里热炽盛,这就是蒸蒸发热;大承气汤证属热邪完全和糟粕相结, 热邪已内收、内敛、内聚、内郁,在平常时间发热表现不出来,只有日晡(下午 斗争剧烈,发热则明显表现出来。

转气提要 即放屁。

病位 论述阳明燥结(小承气汤证)的证治。

胃肠。

病性 有形实热(较重)。

症状 微有潮热,潮热汗出3-5点)前后,阳明经气旺盛时,正邪3、神志症状:心烦、谵语见调胃承气汤。

4、腹部症状:胀满阳明腑热亢盛,热伤气滞,腑气不通。

5、二便:同前。

下利(热结旁流)下。

所下之物多稀粪黄水,量较少而臭秽异常。

郝万山说:阳明燥热损伤肠道有实邪阻塞,燥热迫津从旁而津液的途径大体有三:一是阳明燥热逼津外越而为多汗;二是阳明燥热逼津偏渗膀胱而为多尿;三是阳明燥热逼迫津液下泄而表现为下利,这种下利因有大量的肠液丢失,所造成的伤津耗液,亡阴失水也是最严重的。

转矢气一一服药后燥结移动,浊气下行。

鉴别:热结旁流一下利一便次多,粪量少,腹满痛不减,腹痛拒按。

热性泄泻一下利一暴注下迫,腹痛阵作,泻后痛减,腹部柔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