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材料题
马哲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乎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马哲试题

练习八一、单项选择题A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C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A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D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D5.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二、多项选择题ABC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ABC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的影响ABCD3.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AD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AB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三、简答题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四、辨析题1.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马哲材料题

材料分析题(一):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传习录》)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1)陆九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
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
“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和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了唯心主义。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材料分析题(二):材料: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 1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马哲50道材料分析题

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 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 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 ——正因为这样,他们同 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
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 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结果,“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结合材料,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缺陷方面阐述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 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 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 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 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许以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 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材料 1 叔本华强调:“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 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 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材料 2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它首先作为纯粹 理念而进行着辩证的逻辑演进,继而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最终在人类精神中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异同及各自特征。 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不同的是材料 1 中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 2 中的观点属 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惟一 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 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 “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 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 万物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考试材料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答: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正是思维与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早已抛弃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关心现实的存在,现实的人。
马克思哲学终结的是以往哲学形式,批判的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唯物主义不是立足在哲学层面的哲学而是现实意义的哲学,这是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重要区别,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唯物主义,早已经脱离了以往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从现实世界出发。
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物主义。
只有承认历史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2、列宁的物质定义是什么?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128页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5、如何认识马克思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赵峰马哲-选择判断材料论文

马哲复习参考题一、选择题【双选题】1下列选顶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AE)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C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E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AE)A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B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C 不断增加资本和人力的投入,扩大企业规模D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E 把坚持公有制这主体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起来3下列各项正确说明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有(AC)A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实现社会更替的途径D 阶级斗争是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的手段E 阶级斗争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AD)A 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B 地理环境的优劣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C 地理环境对社会作用的大小受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D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E 地理环境的变化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5“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共同的发展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对这一原理的正确理解是( BD )A 它是对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的概括反映B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复性和常规性C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整齐划一、按照同一模式进行了D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共同性质、一般规律,但不包括全部内容和细节E 它指明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所有细节,以及彼此之间的各种差别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CD )A.II(C+M-M/X)>I(V+M/X)B.I(V+M)>IICC. I(C+V+M)=IC+IICD.II(C+V+M)=I(V+M)+II(V+M)E. I(V+M)<IIC7下列事物或现象哪些属于物质范畴(BD)A 生产方式B 光波C 方针政策D 场E 理论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BC)A 时间的绝对性B 时间的一维性C 时间的不可逆性D 时间的客观性E 时间的连续性9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AD)A 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B 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客观的D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E 社会运动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支配的10下列各项属于人类解放的含义有(CD)A 获得绝对自由B 完全摆脱客观必然性的束缚C 从自然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D 从社会必然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E 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获得自由11造成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无形损耗)的原因有(CD)。
马哲试题及答案(全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有此理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使亦无天地。”(摘自《朱文公文集 •朱子语类》)
材料Ⅲ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 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 的绝对。”(摘自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请回答: (1)简析材料Ⅰ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Ⅱ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你对于材料Ⅲ的理解。 答案要点: (1)陆九渊、王守仁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 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 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 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 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 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 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 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 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 客观唯心主义。 4.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Ⅰ 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 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 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 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 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 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摘自《十八世纪法 国哲学》) 材料Ⅱ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 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 学家由于不懂得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 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
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 设”。(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材料Ⅲ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 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 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 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 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 外。”(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Ⅰ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Ⅱ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Ⅲ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 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Ⅰ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 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一般, 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 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 击。 (2)材料Ⅱ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于 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 现来论证其哲学观点的正确性,借而攻击唯物主义思想。 (3)材料Ⅲ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并反击了 它们对于唯物主义哲学的进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 质结构学说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 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 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 者混为一谈。 5.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 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 永恒的。 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 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
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Ⅱ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
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 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 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Ⅲ 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 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Ⅳ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Ⅳ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1)材料Ⅰ、Ⅱ、Ⅲ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 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Ⅰ、Ⅲ都表现 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 水,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Ⅱ表现 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 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Ⅳ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它是整个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 立足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 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 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说法是 完全错误的。它给予唯心主义哲学以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6.自1997年开始,我国鞋类行业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 场,全行业利润水平降低,竞争加剧,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但是浙
江有一家企业,由于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却取得了显著的 成绩。
有关材料如下。 材料Ⅰ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该鞋厂厂长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 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 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求矛盾的准确把握。在供大于求的市 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 他们就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 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 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通过实行产品分流策略,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 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Ⅱ 在市场营销上下功夫,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 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在此 认识基础上,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 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分公司负责 一个省的销售,每个分公司都提出了适合本地区的销售策略,这种一区 一策战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Ⅰ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 供给的关系。(10分) (2)通过材料Ⅱ,说明该企业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和解决产品营 销中的矛盾,来提高产品的渗透力。(10分) 答案要点: (1)①矛盾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 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分)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于人们不断变 化的需求,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无效供给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 给两种情况,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 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6分) (2)①材料Ⅱ运用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辩 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寓于矛 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在承认矛盾 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 分)②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的大市场中存在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 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大 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5分)
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 (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 1.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 有着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Ⅰ 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 《孟子·尽心 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摘自 《荀子·王制》) 材料Ⅱ 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则全部历史可以改 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十六 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 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 可以丧邦”。(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Ⅲ 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 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 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 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 黑格尔《历史哲 学》、《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Ⅰ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Ⅱ和材料Ⅲ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答案要点: (1)材料Ⅰ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 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 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的立场上的;它是 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 思想;而且还表现出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状态。 (2)材料Ⅱ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Ⅲ是客观 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的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 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