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3

合集下载

马哲材料分析题

马哲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乎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1)材料1、2、3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

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

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

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

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

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选择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它们是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分析的方法和原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区别,并探讨如何在具体问题上应用唯物主义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物质是无限多样性和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主导地位,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内容,它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革引起社会革命和社会的转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根本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事物的普遍规律、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着重于揭示自然界、思维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强调事物发展中的矛盾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研究社会历史的法则,揭示社会历史的特殊性。

四、在具体问题上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

在具体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进行科学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规律入手,深入剖析问题的核心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马哲材料题

马哲材料题

材料分析题(一):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传习录》)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

“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1)陆九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

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

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

“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

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和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了唯心主义。

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材料分析题(二):材料: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哲)材料分析题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 11.下面是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的不同回答的有关材料。

材料1: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

”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2:笛卡儿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

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

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参考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

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

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仍然导致唯心论。

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

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下面是关于世界本原的一组材料。

(1)德谟克利特说:“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2)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有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3)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马哲简答题

马哲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简述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矛盾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在每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把握这个道理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3.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与知识性的认识以“求真”为目的不同,评价性的认识以“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因此,对于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价值主体所形成的评价往往无法达成共识。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基础课程讲义—讲稿(马哲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课)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基础课程讲义—讲稿(马哲专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专业课)第三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
• •


(2)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 ) 1)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 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物, 控制一定的社会秩序,并且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其目的服从于 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2)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 内、对外两类。 对内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强制被统治阶级和 敌对势力服从并镇压其反抗,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 相结合来确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其二,社会职能,即执行社会公共事 物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 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 对外职能则是国家作为特定的社会主体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国防,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本国尤其是 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国家的内外职能紧密相关。一般说来,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 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 • • •
• • • • • • • • •
2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力: 生产力:人与自然之间现实关系的体现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从根本上体 现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 的实体性要素,科学知识是智能性要素。 生产力的本质:自然被“人化”和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即人 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 生产力的特征: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2)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经济结构: 1)社会的经济结构: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 总和。 2)生产关系的构成: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 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 构成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本质,由 中国绝对第一的专业课辅导平台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万学专业课频道:http://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统一体。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马哲》(2023年版)_3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马哲》(2023年版)_3

事业单位招聘综合类考点《马哲》 (2023 年最新版) 事业单位考试必看考点高频试题:1、单选题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 。

这一观点_____。

A : 夸大了物质运动B : 否认了相对静止C : 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 : 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肯定了这一哲理。

2、单选题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_____。

A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B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C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D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题干表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道理,只有 B 项符合。

3、单选题淮河治理耗时 10 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人 600 多亿元巨资,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 GDP 发展观。

从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_____。

①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②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问题③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④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①③④D : ②③④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B【解析】题干中指出淮河治理成效不大的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 GDP 发展观。

地方保护主义只重视地区的发展,而忽视了国家整体的发展。

片面的GDP 发展观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顾眼前利益。

故本题选 B。

4、单选题下列有关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__。

A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 : 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客观性C :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D : 三维性是时间和空间的重要特点之一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D【解析】三维性是空间的特点之一,但不属于时间的特点。

马哲试卷3

马哲试卷3

试卷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A.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D.认识论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在于它的A.发展变化性B.矛盾普遍性C.相对稳定性D.客观实在性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不可知论6.在意识内容上,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A.社会的产物B.人脑的机能C.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8.观察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部分,不见整体”。

这属于A.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C.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D.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看问题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1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11.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12.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冬去春来,夏尽秋至B.夜去昼来,昼尽夜至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3.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主体是指A.一切有生命的人B.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C.一切生存于社会中的人D.一切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一知觉一表象B.意识—物质一意识C.实践—认识一实践D.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材料分析题215、材料1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要点:】(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

16、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

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区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

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

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

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链接”到山林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

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

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

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参考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事物的相互联系即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3分)本试题中,秸秆养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态改善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大循环”,“巧”就巧在人们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固有的联系,并能动地建立新的联系,进而利用这种联系来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

(3分)(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上述事例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实践,勇于创新,要敢于面对困难,要解决问题。

(4分)(注;如果考生能围绕上述材料的主题,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考试运用的原理有:(1)联系的观点(2)联系和发展的关系(3)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研究矛盾和解决矛盾。

17、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小学老师雷夫.爱斯基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

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

儿子问他理由时,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

老爸气的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

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

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

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保准要求孩子。

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材料2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他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

“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

他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带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

他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

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却不见了,急的这位老人团团转。

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

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带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

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他坦然,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

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

“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他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

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

正如“红点”主席Peter Zec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6分)(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参考答案要点:】(1)认识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层面;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这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充分了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当主体站在自己的角度无法认识客体或认识不全面时,就应该从客体出发,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角度以实现对客体正确的认识,并且在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以实现对客体系统的认识。

在教育孩子时,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在设计老年人使用的产品时,把自己想象成为老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客体完整、系统和正确的认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给我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我们的意识转化为客观世界的现实,因此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创造美好的生活。

第二,我们的实践必须要受认识的指导,尤其是作为认识高级形式的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首先实现对事物的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并用它来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正确的设计和实践还必须要符合主体的需要,不断创造价值,为群众谋利。

总之,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在看到实践决定认识方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认识的主体性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认识的指导下,勇于实践,尊重群众的需要,让生活更加美好。

18、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