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

合集下载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1)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1)
案例1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构想的四条意见:
第一条要“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 第二条“兴新闻官”收集舆论“以资圣鉴”。 第三条“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使“上下情通”。 第四条讲新闻工作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三)、郑观应对报纸的认识
“循环”至少有三重含义: 其一为天运循环,盛衰相继。喻中国只要
应天运尽人事,亟图改革,就会由衰而盛。 其二为世界发展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
呈现一种循环状态,喻指世界大同、天下一体 之含义。
其三是对个人行为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命 运的期待。
—— 张海林
报名的由来
二、《循环日报》的创办
报名的由来
“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 之道然也”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战斗性
天开泰西诸国之人心,而畀之以聪明智慧,器艺技巧
百出不穷,航海东来,聚之于一中国之中,此固古今之创 事,天地之变局。诸国既恃其长,自远而至,挟其所有以 傲我之所无,日从而张其炫耀,肆其欺凌,相轧以相倾, 则我又乌能不思变计哉!
—— 王 韬 《变法·上》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战斗性
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 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 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善其胜; 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
一、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一)魏源“夷情备采”译报思想的提 出“夷情备采” 的 “译报思想”
实践基础是林则徐的抗烟运动 。 思想基础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魏源
林则徐
一、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第三章 国人办报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第三章 国人办报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 地位。 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体。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张,运用报刊建立组织,以报刊作 为政治斗争工具。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强学会的成立 ——强学报创立的宗旨:
广人才 保疆土 助变法 增学问 除舞弊 达民隐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梁启超和《时务报》
——1896.8.9在上海创办
——销量一度达到17000份,开创了中国有史 以来报刊销售的最高纪录。 ——文章见解新颖,文字平易而富于感情。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说明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较早 的一篇文章。
——”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而”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严复和《国闻报》
——严复:19世纪末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中国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北洋水师总教习。 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97.10.26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与《时务报》分掌 南北舆论的领导权。 办报宗旨: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
林则徐——“清朝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对传教士办报资源的利用
————《澳门新闻纸》的参考消息性质
————通过分析较早提出防范其他列强的主张 康有为:林则徐是“讲求外国情况之始”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
人文艺术学院
韩军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主要知识点:1. 近代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的兴起2. 康有为和强学会的报刊3.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的报刊活动4. 维新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基础内容: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主张林则徐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魏源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林、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洪仁?的新闻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他向洪秀全提出的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

洪仁?主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失败,这些主张没能实现。

(三)王韬的办报主张王韬的办报主张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后,发表一系列新闻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明确提出:1. 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 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即皇帝看报刊可以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刊可以把君王的恩德送达到老百姓那里去;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可以利用报刊开展对外宣传和了解国外的情况。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内地出版的早期报纸《澳门新闻纸》林则徐我国最早的译报1872 广州《羊城采集实录》1873 汉口《昭文新报》艾小梅第一份国人自办报刊。

1874 上海《汇报》,改名《彙報》,改名《益报》容闳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84 广州《述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1886 广州《广报》,改名《中西日报》,改名《越桥纪闻》旷其照1874 香港《循环日报》王韬我国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形成了我国报刊政论文体。

王韬的办报理念:1,办报的目的在于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宣传自己变法自强的主张2,报纸应起到上下沟通,内外宣传的作用3,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4,报纸文风应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5,报纸编辑人员应是知识广博的“通才”,主笔应该才华横溢且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

●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以外,这些报刊一般都是私营性质的。

●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

●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刊的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康有为的“一会三报”1895 《万国公报》,成立京师强学会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也成为了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

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1896 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一会三报”的意义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已由思想宣传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基础,使变法维新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第一课时上●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们了解鸦片战争后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以及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

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办报人的办报思想。

●基本要求:1、了解早期国人办报的情况及其办报思想,尤其要掌握王韬的办报思想2、熟悉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情况●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较为零散。

相对重要的内容是王韬的办报思想。

●授课内容: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先声1、林则徐和魏源的新闻思想和主张林则徐译《四洲志》“了解夷情”、“以夷制夷”魏源编《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可款可战,匪证奚方,孰医瞑眩”2、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洪仁玕“设新闻馆”、“兴各省新闻官”、“准卖新闻篇”;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统一领导的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观点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內事于外,通外情与内”;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报纸的文风、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4、郑观应的新闻思想郑观应在《日报》这篇文章里阐述了日报的作用、地位,希望能允许国人办报,并制定报率规范报业。

二、上海、广州等地国人自办报刊的出现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国人在上海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汇报》;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汉口国人自办报纸《公论报》。

从《汇报》到《益报》,一年时间里的三次改组与更名,反映出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艰难。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试题考核方式大部分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简述王韬的新闻观点。

●参考资料: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胡太春《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第一课时下●教学目的: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们掌握《循环日报》的情况,包括它的创办、经营等一系列问题。

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复习笔记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则徐于1838年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则更大,稍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在自已主办的报纸上“广译五洲近事”,他们的思想和林则徐是相通的。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 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的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起《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

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亦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第三章 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发展

第三章 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与发展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了救亡图存,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全国掀起 维新变法活动。 维新运动时期,办报成为推动维新变法的重要 • 途径,维新派所办报刊遍及全国,达数十种之 多。维新派所办报刊中有代表性的:康有为创 办的《万国公报》、《强学报》、梁启超创办 的《时务报》、康广仁的《知新报》、唐才常 的《湘学报》、《湘报》、严复的《国闻报》 等,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 潮。

《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首次提出开
设报馆建议,“直纵民开设,并加奖劝,废 裨 政 教” 。 以后 在 给皇 帝 的上书中又提出 “设报达聪”的建议。康有为在上书的同时, 打算成立学会。 他认为“要救国,必须自强, 要自强,必须变法维新,必须广联人才,开 通风气,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办报。” 经过几个月筹备,1895年 8月17日,维新派 办的第一家报纸《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
③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 王韬等人对西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非常 欣赏。他们说自秦以来“所谓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昔有其语,今无其事,盖暴秦 之为祸烈矣”。 他们呼吁清政府放宽言禁,允许报纸“指陈 实事,无所忌讳”。
④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办报。
他们认为,西方入侵中国,外报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郑观应说:“中国通商各口,如上海、天津、汉口、 香港等处,开设报馆,主之者皆西人,每遇中外交涉, 间有诋毁当轴,蛊惑民心者。” “西人谓中国人事无大小,非用压力不行,故动以兵 船相要挟。……西报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反谓中国之 待外人如何凌辱,意在激怒其民,以与中国为难耳。” 他们对清政府“于己之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的 报刊出版政策极为不满,大声疾呼:“国之利器,不 可假人!” 郑观应认为,如果国人有了自己的报纸,“遇交涉不 平之事,据理与争,俾天下共评曲直”,那就会大张 国威。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1、国人早期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步步人侵,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也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在接触到外报之后,不仅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而巨还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他们对外国人独霸中国报坛和清王朝不准国人办报十分不满,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1839年他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鉴于文武官员不知西洋“夷情”,从而使外事活动处于被动的情况,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凋查研究。

他的好友魏源还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说他与林则徐是“夷情备”,“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知林。

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歼曾经到过香港,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在总理朝政后,他向天王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也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

这样可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时事常变。

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

因此,应“准富民纳炯,禀明而设”新闻馆。

(二)准卖新闻篇。

洪仁玕认为新闻篇可以“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还可以“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于上位,上下情通,中无雍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

“权归于一”说出了洪仁?办报思想的总目的。

(三)“兴新闻官”。

洪仁玕主张各省设新闻官,由“品性诚实不阿者担任”。

新闻官有相对独立性,他“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这就容易让报刊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四)“只须实写”。

洪仁玕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勿着一字浮文”,“伪造新闻者,轻者罚,重者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1、国人早期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的步步人侵,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也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在接触到外报之后,不仅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而巨还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他们对外国人独霸中国报坛和清王朝不准国人办报十分不满,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1839年他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鉴于文武官员不知西洋“夷情”,从而使外事活动处于被动的情况,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凋查研究。

他的好友魏源还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魏源说他与林则徐是“夷情备”,“师夷长技以制夷”,由此可知林。

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歼曾经到过香港,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在总理朝政后,他向天王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也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

这样可以“收民心公议,及各省郡县货价低昂,时事常变。

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

因此,应“准富民纳炯,禀明而设”新闻馆。

(二)准卖新闻篇。

洪仁玕认为新闻篇可以“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还可以“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内外适均而敷于众也,又由众下达于上位,上下情通,中无雍塞弄弊者,莫善于准卖新闻篇”。

“权归于一”说出了洪仁?办报思想的总目的。

(三)“兴新闻官”。

洪仁玕主张各省设新闻官,由“品性诚实不阿者担任”。

新闻官有相对独立性,他“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这就容易让报刊发挥舆论监督功能。

(四)“只须实写”。

洪仁玕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勿着一字浮文”,“伪造新闻者,轻者罚,重者罪”。

洪仁玕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只是由于不久太平天国失败,这些主张没能实现。

洪仁?以后,王韬的办报主张则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又到过欧洲、日本,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后,发表一系列新闻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明确提出:(一)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他创办的《循环日报》强调“立言”,几乎每天都发表政论,他的《变法》一文是早期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论著,也是他“立言”的代表作。

(二)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韬认为报刊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即皇帝看到报刊可以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即报刊可以把君王的恩德送达到老百姓那里去;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即可以利用报刊开展对外宣传和了解国外的情况。

此外,报刊还可以“辅教化之不及”,即弥补政教风化上的不到之处。

(三)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在办报问题上,王韬批评清政府“于己之民则禁之,于他国人则听之”的政策,他提出沿海各省报馆都由中国人来办,清政府要允许报刊“指陈时事,无所忌讳”。

(四)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王韬认为报纸的主编应是秉公诚正、绝伦超群的通才,他们无一不为庶人之清议,人仰之如泰山北斗,“主笔所持衡,人心之所向也”。

报章文风应是“贵在乎纪事述情,直抒胸臆,啤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①。

王韬的这些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有篇名为《日报》的论文,它除了说报纸可以“通民隐”、“达民情”、要求准许国人办报等主张外,还强调办报是变法自强的手段,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为规范中国。

的报业,他还想让清王朝参照英国、日本报律,制定中国的报律,这是新闻法制思想的萌芽。

林则徐、洪仁歼、王韬、郑观应等人,对为什么要办报和如何办报等问题分别作了阐述,他们的报刊观点冲破了历史上民不议政的传统的封建观念,表现出要求政治改革、言论出版自由和实行民主政治的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们是近代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

①《挫园文录外编自序》,《秽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1页。

2、国人早期自办的报刊近代国人最早进行办报活动的应首推林则徐。

为“探访夷情”,1839年7月,他在广州组织梁进德、袁德辉等人翻译外文报刊。

那些外报来自澳门,除在澳门出版的《广州周报》、《广州记录报》外,还有在澳门能购买到的新加坡、孟买、加尔各答、悉尼等地出版的报纸。

林则徐让人把其中的有关禁烟、兵事、各国夷情、鸦片贸易等重要的信息和言论译成中文,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

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参考。

这种翻译材料后来汇集成册,称为《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相当于现在的《参考消息》。

后来林则徐又在《澳门新闻纸》的基础上,选择其中部分内容,按性质分类和加工,编为5辑《澳门月报》,即《论禁烟》、《论兵事》、《论茶叶》、《论中国》、《论中国夷情》,更便于查阅。

林则徐组织译编《澳门新闻纸》的活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称赞,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澳门新闻纸》。

《澳门月报》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所以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报纸。

艾小梅等人的办报活动则又进了一步。

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初为日刊,后改为5日刊,该报是仿照香港、上海的模式办的,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虽然也有一定的读者,但销路还是没能打开,出版不到一年便停刊。

接着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了中国人办的报刊,比较重。

要的有上海的《汇报》、广州的《述报》和《广报》,香港的《循环日报》的影响又超过了它们。

《昭文新报》停刊不久,1874年6月容闳出版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

容闳是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847年赴美留学,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1855年回国后帮助洋务派办教育,办企业,还曾向太平天国当局提出新政条陈,受到过洪仁歼的重视,后来参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政治活动。

1874年他集资白银万两创办《汇报》。

由于股东们怕惹祸,特聘美国人葛理担任名义主笔。

《汇报》爱国,一创刊就公开表示:“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于中华之事而言之。

故于有裨中国者,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

”为了国家利益,该报曾多次与英商办的《字林西报》、《申报》展开论战,并在消息评论中常涉及政事,因而遭到官府非议。

股东害怕,有的要求退股。

两个月后,该报改组为《?报》继续出版,由葛理出任发行人,只求政治庇护,实际产权末变,该报继承《汇报》的爱国主义传统,继续与《字林西报》、《申报》。

《德臣报》进行论战,结果又遇到种种困难,出版不到一年,即在1875年7月改名为《益报》,以示报纸对政府有益无害,就这样还是受到了官府的迫害和《申报》的攻击,勉强维持到年底停刊。

从《汇报》创办到多次改组换名,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人办报有多么困难。

1884年4月,《述报》在广州创刊,这是中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由海墨楼石印局印刷发行,它是我国较早的石印报纸之一。

《述报》创刊之日,正值中法战争紧张之时,故70%的版面都是报道这次战争的,如战争的进程、战役情况、官方的态度、民间的反映等,许多新闻和评论都对法国侵略者的野心进行了深刻的揭露,是一份立场鲜明的爱国报纸。

值得一提的是,《述报》还十分注意新闻图画,从创刊之日起,每日都刊登一幅或多幅新闻纪实图画,与文字穿插编排,图文并茂,便于读者领会。

《述报》创刊一年多后,《广报》接着出版发行,该报是1886年6月由邝其照创办、吴大猷主编的。

邝其照曾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主持过上海《汇报》的报务,具有民主爱国意识。

《广报》的内容除中外新闻外,也刊登一些揭露时弊的文章,报馆虽被当局捣毁过,但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它的发行面很广,除广东、香港、澳门、上海外,还发行到新加坡。

越南、菲律宾、美国。

1891年因发表了一条政府要员被参的消息,触犯了广东总督李小泉,被强加“莠言乱政”、“淆乱是非”的罪名查封,于是邝其照便将报馆迁到沙面租界,该报改名《中西日报》继续出版后,批评时政的言论更为大胆,当局虽更加忌恨,但对它也没有办法。

1900年因《中西日报》刊登八国联军被义和团战胜的消息,又被租界当局查封。

其照又将报社迁出租界,报纸改名为《越峤纪闻》继续发行,不久停刊。

3、王韬和《循环日报》在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1874年在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主编的《循环日报》。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江苏苏州人,父为乡村教师,王韬少年时就从父学习古代文史经典,1848年到上海后,受聘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的墨海书馆,协助他们编辑中外书籍,1857年参加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这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O1862年2月他在回苏州探亲期间,曾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提出攻取上海的策略。

4月清军攻破太平军,缴获王韬所上之书,于是清政府下令通缉他,1862年10月王韬被迫逃往香港,在香港英华书院,王韬协助该院。

院长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儒家经典,1864年还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67年12月他应理雅各之邀去英国。

这次旅行,他横越数万里,历行数十国,旅英三年,两度游法,直接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国家报刊的巨大社会作用,他深感中国落后,这对他封建思想的转变和改良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

1870年2月回到香港以后,他一方面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一方面与友人黄平甫集资买下原英华书院印书局的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1874年2月4日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

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1884年回上海定居,曾创办“?园书局”,担任过格致书院院长,1897年逝世。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它取名“循环”是因为王韬认为:“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乃循环之道然也。

”①《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②为宗旨,这就是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就是要进行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

在政治上能建立一个像英国一样的君主立宪国家,经济上发展近代化的工商业,外交上能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后来该报出版时断时续,多次更换主持人,直到1959年才最后停刊。

《循环日报》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立言”强调变法自强为具忠想内容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