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论
主要发现
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的组织公民行为程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缺 乏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同时,研究发现,组织公民行为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之间存在显著正 相关。
意义
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如加强 学生教育、优化组织氛围等,来促进民行为产 生积极影响。
3
不同年级、专业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大学生组 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个人特质
大学生个人的性格、价值观、自我概念等特质 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组织特征
组织的文化、氛围、领导风格等特征对大学生 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0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计问卷,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组 织公民行为的态度和看法。
观察法
观察大学生在组织中的表现,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记 录和分析。
案例研究法
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深入 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数据来源
01
02
03
大学生样本
教师与辅导员反馈
定义
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表现出的自愿的、有益 于组织或团体的行为。这些行为通常包括积极参与活动、帮助他人、 遵守规则等。
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组织公民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 性格特质、组织氛围、社会文化等。
0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大学为样本,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进
社会环境
校园文化、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
亟需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

亟需培养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公民精神通常指现代公民重在参与和积极参政议政的实践理性,包括积极维权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意识、恪守规则意识、主动的公民自治意识四大基本要素。
大学生的公民精神当前存着维权意识不足和极端化并存,义务意识淡薄,规则意识不严,自治意识动力不足等严重不足,需要重提公民教育的重大紧要意义,两手抓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教育,强化公民道德思想并统帅个人私德,教会大学生学会自律、宽恕和关爱。
[标签]高校恶性案件大学生公民精神大学生本应是社会的栋梁,是学术的传承人和社会公德的引路人。
然而据最近微博披露,一些“天之骄子”现在却堕落为杀人犯和危险分子。
复旦黄洋被室友饮水机投毒致死;南航金城学院两学生因琐事引发口角,一人被刺死;南昌航空大学宿舍发现腐烂男尸;江苏沙洲职业工学院学生符某持水果刀将短期培训学员曾某刺伤,等等。
大学生们如此迥然有别的身份定位和现实表现,让人唏嘘不已甚至出离愤怒:我们的大学教育究竟怎么了?但笔者不同意一些网友的观点,将校园恶性案件以偏概全、上纲上线认为是中国的教育体制、传统文化等根子上出了问题。
而是就事论事从“公民精神”缺失的角度来剖析破解此类案件。
一、公民精神的内涵剖析关于公民精神的定义及描述,学术界的认识不一。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公民的法定定义和精神的本质特征,即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拥有权力、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生命个体。
精神是指一种积极健康、目标明确、指向实践、自我超越、批判性建设的个体有意为之的习惯性态度。
公民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上的公民精神即公民意识,指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公民价值意义等的自觉学习与科学理解;狭义上的公民精神则是对公民意识的深化和提炼,指公民在科学理解公民价值尤其是公民权责范围的基础上,能够自觉积极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特别是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表现。
人们常谈的公民精神主要指其狭义的定义,即重视公民参与和积极参政议政。
公民精神本质上也是一种公民意识,但是公民精神不同于一般的公民意识,它是一种实践理性和重在行动的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公民”这一概念所指示的特殊群体为对象的教育体系。
公民教育的对象是公民,而不是臣民或私民,所以它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公民教育应以尊重人的主体独立人格为前提;二是公民教育应结合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等来进行,三是公民教育应以唤醒人的公民意识、提升人的公民素质为目标。
公民意识是公民在观念、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思想状态,但正是这些观念、意识的东西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实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历史地看,“公民意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
随着现代法制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建立,人们才意识到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和人格尊严,也才有了公民的资格和身份。
当然,从目前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来看,民众的公共道德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主体与权利意识等仍然不强,公民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可以想象,如果公民意识的培养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公民社会的建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公民社会不只是宏观的政治、经济体制达到了公民性的社会,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形成了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社会。
这就正如英格尔斯所指出的,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现代化。
同样地,公民社会不只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公民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公民化。
因此,本文试图从公民意识培养这一角度来分析公民教育,并结合学校德育实践来讨论公民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
一、公民意识及其内涵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公民在公民社会中所形成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觉,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批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用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倾向”。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_吴海平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吴海平1 沈洪豪2(河南南阳师范学院1.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新闻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具有较高公民素养是完成其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必备条件。
作为该群体在大学阶段接触最为频繁的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上具备正确的认识,才能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辅导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这说明我党已认识到提高公民意识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素质如何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校辅导员则是他们接触最频繁,对其有较大影响的人,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公民”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包括感觉、直觉、表象等感性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形象思维等理性形式。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体现现代法治观念的民主意识,具体来说是把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公民,并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履行法定的义务,真正把自己看作是国家的主人,对国家、对社会有着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
现代公民意识强调的是公民的主体权利责任意识。
马克思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特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任何阶级统治。
我国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作用和途径探讨

、
加强公 民意识教育的 内容 : 民意识 公
的 内涵 和 外延
在 目前 的研究 中, 的文 章对 公 民意识 的理解 有
不正确 , 往往 望文生 义 地理 解 , 没有 把重 点 放在 “ 公
民” 上面而是 放在 了 “ 意识 ” 面 , 上 有位 著 名 学 者就
个共 同体 特别 是 现 代 的 民族 国家 , 是该 共 同体 的成 员, 被该共 同体正式 承认 , 归属 感 ; 有 在各 共 同体 ( 特
认为“ 民意 识 , 指 公 民对 自己在 国家 中的 地 位 公 是 和作用 的认识 , 是公 民 以宪法 和 法律 规 定 的基 本权 利和义务为依 据 ,以 自身 作 为 国家 经济 生 活 、 治 政 生活 、 文化生 活和社 会 生 活等 活 动 主体 的一 种 心理
感受与理性认 识 。 … ”
mo r c ca y,te r l f lw, f e o ,e u l ,e u  ̄ h u e o a r dm e q ai  ̄ qi
a djs c 。由此可知 , n t e ui 十七大报 告提 到 的公 民意识 其实 就是政 治学界经 常提 到的 cte si, iznh 它根据 情 i p 况 被翻译 为公 民资格 、 民权 、 民状态 、 民身份 、 公 公 公 公 民权 利 、 民地 位 等 。不 能 说 c i nhp排 除 了 公 iz si te 公 民意识 的含义 , 但是它 主要不是 意识 , 以不能 主 所 要从 意识 角度去 阐述 十七 大 报告 提 到 的公 民意 识 , 与其说它是 主观 的公 民意 识不如 说是客 观的公 民状 态 , 由政 治环境 和公 民素 质共 同决定 的客观状态 。 即 公 民意识 ( iznhp 主要 包 括 : c i si) te 一个 人 属于 某
我国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素质及其培养

Co e po a y Edu a i nd Cu t e nt m r r c ton a lur
J 12 1 u. 0 1
Vo1 3 . No .4
第 3 第 4 卷 期
我 国大 学 生 应 具 备 的公 民素质 及 其 培 养
识 、参 与 意识 和 参 与 能 力 、批 判 性 思 维 能 力 、公 共 精 神 和 志 愿 精 神 。大 学 应 从 课 程 整 合 、 开 展 社 会 实 践 、营 造 校 园 环 境 和 文 化 氛 围 三 方 面 着 手 来 培 养 当代 大学 生 的公 民 素 质 。
[ 键 词 ]大 学 生 公 民 素质 ;课 程 整 合 ;社 会 实 践 ;校 园 环 境 关
识 、权 利 意 识 、 责 任 意 识 、参 与 意 识 、 民 主 法 制 意
识 、科 学理性 精 神 、环境 保护 意识 或可 持续 发展 意 识 、国际意 识或 全球 视野 等等 。公 民 意识是 伴 随着
现 代公 民概念 的产 生 而 形 成 的 ,学 者 朱 学 勤 指 出 :
[ 稿 日期 ] 2 1-61 收 0 10— l
业 已存 在或 正在 形 成 过 程 中 的 “ 民社会 ” 公 ,同西
方 历 史 上 曾 经 出 现 过 的公 民 社 会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 已
经 变成 了一 个本 土化 很强 的 概念 。在 我 国学者 俞可 平看 来 ,公 民社 会就 是 国家 或政府 系 统 ,以及 市场
1 公 民 .
“ 民 (i zn ”是一 个具 有 悠 久 历 史 和 丰 富 公 ci ) te
内 涵 的概 念 ,最 初 起 源 于 古 希 腊 时 期 ,距 今 已 有 两
如何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

如何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我为您撰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如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
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成为了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方法,以期能够在2023年前取得进展。
一、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也是解决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缺失的根本。
大学教育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改革课程设置大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公民道德、法律常识、社会责任等相关课程。
同时,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实践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以致用。
2.加强科研科研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校的排名,还要服务于社会。
大学应将科研和社会需求巧妙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精神。
在科研中有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才可以滋养学生的个性修养和诚信品质。
3.提高教师素质大学的教师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关键,而教师的素质课程设置和科研能力的强弱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同时具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因此,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一直是重中之重。
大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因此,大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强化红色基因教育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守共同的价值体系。
大学应当加强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共产党的理论与历史、对民族发展史以及未来的美好愿景等的教育和宣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使其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2.学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根本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事业。
因此,大学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教育,让学生通过学习圆满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科学素养。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全球公民意识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并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第一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文化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处文化的自信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文化自信对于提升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1.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大学生应该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包括自己所属的民族、地区和习俗。
通过学习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2.学习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包括语言、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
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强文化自信。
3.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例如参加传统节日庆祝、文化演出、艺术展览等。
通过亲身参与文化活动,大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并体验到自己所属文化的魅力。
第二部分:大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是指个体认同自己是全球社会的一员,关心并参与全球事务的意识。
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求。
以下是几种培养大学生全球公民意识的方法。
1.学习全球问题大学生应该关注全球性的问题,例如气候变化、贫困问题、人权等。
通过学习全球问题,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全球事务,并为解决这些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2.参与全球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参与各种全球志愿者活动,例如义教、环保、医疗等。
通过亲身参与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社会,并培养自己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感。
3.开展跨文化交流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交流项目、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与全球同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结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省内外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都是集中在几个方面如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一些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等,但是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培养机制还是较为缺乏,需要加以研究。
标签: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
公民这个词本身是法律上的一个概念,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就需要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培养。
[2]关于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培养的研究,成果是较为丰富的,省内外大都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进行研究。
一、四川省内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目前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专著是十分缺乏的。
省内研究主要是:一是从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对此提出了些建议;[3]二是研究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其存在的问题;三是用一些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四是对不同时期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进行研究;五是研究在新时期新环境或者多媒体形势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研究;六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体系的内涵及其大学生公民培养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七是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及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及价值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以学术论文或者学位论文居多,专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虽然说研究是较为全面和丰富,但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建立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
另外,就是对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也是较为匮乏的,需要进行加强研究。
在基础上建立相关培养机制,并能够科学的加以实践,这是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重点。
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加强对公民意识的研究,现今研究着重点已经从国外理论介绍和中外比较研究转向公民意识培养问题,目前研究主要是在:一是陈永森(1997)提出在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一定要不断的提高公民意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4]二是刘阿荣(2009)[5]和周旭东(2008)[6]研究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鄯爱红(2004)[7]和康宗基、庄锡福(2011)[8]都在公民意识培育问题研究上做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探索;四是陈联俊、李萍(2010)[9]和杜崙(2009)[10]等都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我国公民意识的作用方面去进行研究和思考。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主要涉及: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角度;大学生公民意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效性的思考。
研究多为从大的方面进行论述,具体的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缺乏,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培养机制体系建立的研究也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培养现状的分析较为不足,这是也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基础。
二、四川省外研究现状
从中国知网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搜索可以发现,省内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研究是较为缺乏的,研究专著处于空白的状况,而学术论文也仅为5篇。
主要涉及到的研究内容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角度;大学生公民意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有效性的思考。
研究多为从大的方面进行论述,具体的调查研究和个案分析缺乏,对现阶段我国公民意识培养机制体系建立的研究也较为缺乏;特别是对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培养现状的分析较为不足,这是也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的基础。
而国内研究则主要是涉及到公民意识培养问题,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也主要是集中上上述几个方面,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
公民意识培养机制需要加以研究,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就是公民意识受到内部或者外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运转方式。
[12]这些都是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需要加强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宋新海.公民意识的养成及其当代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149.
[3]何齐宗等.从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角度谈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J].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研究,2011(1).
[4]陈永森.市场经济与公民意识[J].福建学刊,1997(2).
[5]刘阿荣.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以台湾为例[J].学术研究,2009(5).
[6]周旭东.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公民意识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7]鄯爱红.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6).
[8]康宗基、庄锡福.试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公民意识的培育[J].科学社会主义,2011(2).
[9]陈联俊、李萍.公民意识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影响[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4).
[10]杜崙.孔子的”仁、义”观对培养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借鉴意义[J].东方论坛,2009(1).
[12]蒋笃运,张雪琴.公民意识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4.
作者简介:谷满意(1980.9-),男,安徽凤阳人,现为泸州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同济大学法学博士,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发展与国情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