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前言 (2)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的基本情况 (4)

第二节矿井电源及供电、水源、通讯及监控情况 (6)

第二章矿井六大系统设计

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8)

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8)

第三节压风自救系统 (9)

第四节供水施救系统 (10)

第五节通信联络系统 (10)

第六节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10)

第七节现有系统情况 (14)

一、企业概况

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以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根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相关技术规范,特编制本矿井“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是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关于长治市长治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晋煤重组办发【2009】37号)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安排意见》(晋煤办基发【2009】83号)批准的资源重组整合煤矿,是由山西长治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长治南山煤业有限公司、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新鑫煤业有限公司和部分新增井田重组整合而成。当时批复的重组整合主体企业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矿山名称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1月31日发放,证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8753,采矿权人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批准开采煤层为9号至15号煤层,井田面积为6.1516km2,新增井田面积3.6439 km2,批准生产规模为60万吨/年,新增能力30万吨/年。

2009年11月,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晋)名称变核内[2009]第008387号文核准,该矿名称核准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

2010年7月,该矿的地质报告已由长治市煤炭工业局以长煤局行发[2010]252号文件“关于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批复通过。

2010年9月份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以晋煤重组办发【2010】68号文,“关于长治市山西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调整变更方案的批复”,同意本矿井主体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调整变更为长治县雄山业炭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份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本矿延长了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限,采矿有效期延长至2012年11月26日。采矿权人名称变更为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

二、编制设计依据

1、《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试行)。

2、《山西省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实施方案》。

3、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晋煤重组办发[2009]37号文“关于长治市长治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

4、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二地质队2010年5月编制的《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

5、长治市煤炭工业局长煤局行发[2010]252号文件“关于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

6、长治市煤炭工业局文件长煤局规发【2010】336号“关于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兼并重组整合初步设计的批复”。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年制定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8、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发的《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

9、国务院1982年颁发的《矿山安全条例》和《矿山安全监察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2、《矿山安全法》;

13、《矿井防灭火规范》;

14、《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

15、《矿井通风安全监测装备使用管理规定》;

16、《煤矿救护规程》;

17、《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及反风规定》;

18、《煤矿防治水规定》;

19、《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20、《矿山电力设计规程》;

21、《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试行);

2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23、AQ1021-2006煤矿采掘工作面高压喷雾技术规范、AQ1028-2006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0-200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51-2008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AQ1029-2007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55-2008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规范等。

24、设计委托书;

25、矿方提供的其它资料。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国家颁布的有关煤矿安全方面的规程、规范、AQ标准及条例、法令为依据,建立健全和完善煤矿各系统、各环节的安全装备、安全设施、安全措施和安全机构,确保矿井在兼并重组整合后能够安全生产,具有较强的抗灾能力,成为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矿井。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的基本情况

1、交通位置

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山西长治县八义镇沟里村,行政区划属八义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0′58″~113°02′30″;北纬:35°56′12″~35°58′28″。北距长治县县城10km,长(治)—晋(城)高速公路及207国道自井田西北部通过,现煤炭铁路专用线已通至内王站(距井田2.5km,)交通十分便利。

2、地形地貌

井田位于太行山西侧山前地带长治盆地的南部,太行山中段西翼的中山丘陵区,区内第四系较发育,形成众多的黄土陡坡,冲沟比较发育,但无大的沟谷。

井田内总体地势南部高,北部低,地形最高点位于井田东南,标高1260.8m,地形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北角,标高992.7m,最大相对高差约268.1m。

3、河流

本井田地表水系属海河流域浊漳河水系。井田内发育的主要沟谷多为“V”字型冲沟,无长年性地表水体,平时干枯无水,仅在雨季有短暫的河流,雨季过后无水流。地下水辛安泉域补给区,总体流向由南往北。

4、气象及地震情况

(1)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冬季长而寒冷,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而炎热,秋季凉爽多雨的北方气候特点。

本区年平均气温9℃,1月份气温最低,最低气温-21℃,7月份气温最高,历年最高气温37℃。降水量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558.8mm, 年平均蒸发量1462mm,年平均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5倍左右,年无霜期一般160天左右,霜冻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份,最大冻土深度60cm。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冬季)和东南风(夏季),平均风速2.1m/s,最大风速16m/s,风力一般为3~4级,最大可达8级。

(2)地震情况

区域内有史载的最早一次地震为公元167年6月18日的高平地震,至1956年的1700多年间共发生地震42次,其中有破坏性的8次,强度4~5级,据国家地震局对该区地震鉴定,本区处于临汾和邢台两大地震带之间,为相对稳定区,属太行山亚弱地震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

5、自然灾害

本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大风天气、地震、山体滑坡等,矿方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理措施。

6、社会经济状况

当地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区,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为主,并种植有少量的其他

经济作物。近三十年来,随着政策的放开,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井田周边各种中小规模的乡镇煤矿等得以蓬勃发展,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洗煤厂、焦化厂等民营企业大量涌现,煤炭开采和焦化行业已逐渐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第二节矿井电源及供电、水源、通讯及监控情况

1、矿井电源及供电

设计选用10kV双回路供电,一回10kV电源引自拟建的八义35kV变电站10kV母线,距离3km,另一回10kV电源引自八义110kV变电站10kV母线,距离3.5km,(改造原有线路)。两回供电电源线路一用一备,互为备用。引自荫城110kV变电站10kV母线的原有电源可作为施工电源使用。两回供电电源线路分列运行,互为备用,当一回电源线路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电源线路仍能保证全矿井负荷用电。2回电源线路上不得分接其他负荷。

全矿总装机功率为5249.09kW,工作功率为4528.59kW,10kV侧计算负荷2926.77kV A,功率因数为0.93。该矿生产系统及风井位于不同场地内,设计在2个场地分别建设变电所。设计在主工业场地建设矿井10kV变电所担负全矿负荷,在风井场地建设风井10kV变电所,担负主通风机及其附属设备供电。地面~380/220V采用中心点直接接地供电系统;井下10kV、1140V、660V供电系统中性点不接地系统。

矿井10kV变电所高低压母线侧均采用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分别以2回10kV向风井10kV变电所、地面变压器及井下主变电所供电,以2回380V向主斜井皮带机、副斜井提升机、空气压缩机等一、二级负荷供电;风井10kV变电所低压侧采用单母线分段的接线方式,以2回380V电源向主通风机供电;井下10kV电源深入采掘工作面负荷中心,降低线路的损耗,提高供电质量。

该矿供电系统较为简单,供电可靠性。矿井一、二级负荷均采用双回供电,负荷保证率100%。

2、矿井水源

根据现有资料和矿井生产能力以及矿井用水特点,本设计水源采用分质供水系统。

工业场地用水水源由深水井泵房提升至工业场地生活消防水池,深水井日供

水能力为1000m3/d,水质、水量满足生活用水要求。

工业场地生产及井下生产、消防洒水水源取自井下水处理站。井下排水经处理达标后回用。矿井正常涌水量50m3/h,矿井最大涌水量100m3/h,井下水处理站最大处理能力为2400m3/d。

3、矿井通讯及监控

⑴监控系统

本矿井现有一套KJ-78N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较成熟、稳定,可对瓦斯、风速、负压等井下环境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并可对采掘工作面实现风电和瓦斯电闭锁。本设计将该矿现有KJ-78N型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进行扩展改造,并增加相应的传感器及分站数量,可满足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的要求。

本矿地面监控室安装一套煤矿产量远程监测系统BH-WTA,该系统应具有视频监控、信号传输、中心控制、远程监管等功能,可以对煤矿产品产量进行实时计量、核准、监测,为煤矿监管部门提供了准确的管理依据。该系统可与各级煤矿安全监督部门的监控中心联网,实现对该矿原煤产量的实时远程监控。

本次设计该矿地面监控室安装一套矿用人员管理及定位系统KJ251。该系统主要由具有组网通讯功能的井下工作人员考勤管理与跟踪定位系统两部分组成。考勤管理系统能够记录工作人员卡号信息,能够识别有源ID卡,读取卡号,声光提示,能够对数据自动进行记录存储处理,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轨道迈进,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⑵通信系统

该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0kt/a,矿井通信系统包括行政通信和生产调度通信。矿井设通信交换机室,对矿井地面、井下各用户进行行政、调度通信。矿井通信交换机与当地县电信局利用4对通信光缆联网。

矿井通讯选用HJK-120型120门矿用通信交换机,进行行政通讯和生产调度通讯,交换机置于联合建筑中,在矿调度室、矿灯房、矿井变电所、井口房、锅炉房、通风机房、矿井修理车间等地设置本安型电话机,通信电缆采用MHYA V-20×2×1/0.8型通信电缆。敷设方式采用沿建筑物外墙吊挂方式,至偏远地点采用电杆架设方式。

工业场地通信线网沿通信电杆敷设方式或采用沿建筑物外墙敷设方式,通信

电缆采用MHYA V-20×2×1/0.8型通信电缆。

在井底车场、井下主变电所、主排水泵房、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设置本安型调度电话机,通信电缆选用矿用阻燃型MHYA32-30×2×1/0.8型两回分别沿主斜井井筒和副斜井井筒敷设至主变电所交接箱,再经分线合引至各用户。

矿井地面10kV变电所与井下主变所、采掘工作面与井下主变电所、主、副斜井井底井口设专用直通电话。

第二章矿井六大系统设计

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 1029-2007及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建设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动态监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要加强系统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要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值班、带班人员责任,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理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

该矿现有一套KJ78N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该系统可对瓦斯、风速、负压等井下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可对采掘工作面实现风电和瓦斯电闭锁。

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 1029-2007及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对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或具备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确保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发挥人员定位系

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本次设计该矿地面监控室安装一套矿用人员管理及定位系统KJ251A。该系统主要由具有组网通讯功能的井下工作人员考勤管理与跟踪定位系统两部分组成。考勤管理系统能够记录工作人员卡号信息,能够识别有源ID卡,读取卡号,声光提示,能够对数据自动进行记录存储处理,使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数字化管理轨道迈进,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第三节压风自救系统

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系统,按照所有采掘作业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自救的有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压风自救系统。

本设计选用3台LGF-110型单螺杆空气压缩机,单台排气量19.5 m3/min,排气压力0.80Mpa,设计选用¢108x4mm无缝钢管作为压气主干管道,沿副斜井敷设下井。设计在井下压风管路上安装压风自救装置。压风自救系统的设置要求如下:

1、设计在井下压风管路上安装压风自救装置。压风自救装置由管路、自救装置、防护罩(急救袋)三部分组成。要求安装在避难硐室或者其他主要硐室。工作面附近。人员流动的井巷等地点。当井下出现紧急情况时,避难人员立即去到装置处,解开防护袋,打开通气开关,迅速装进防护袋内。压气管路中的压缩空气经减压阀节流减压后充满防护袋,对袋外空气形成正压力,使其不能进入袋内,从而保护避难人员不受有害气体的侵害。防护袋是用特制熟料经热合而成,具有阻燃和抗静电性能。每组压风自救装置安多少个头(开关、减压阀和防护袋),应视工作场所而定。

2、在井下采区主要巷道内的压风管道上应每隔200m装设一处压风自救装置,该设施应至少满足两人同时使用。

3、在井下各个避难硐室内均应设置压风自救装置,该设施应至少满足十人同时使用。

4、进入避难硐室时,应在硐室外留有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救护队寻找。避难时应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气体和空气消耗。室内只留一盏灯照明,

其余矿灯关闭,以便再次撤退时使用。在硐室内可间断敲打铁器、岩石等,发出求救信号。

第四节供水施救系统

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供水系统装备,要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叫集中的地点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点在灾变期间能够实现提供应急供水要求。要加强供水管路维护,不得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保证阀门开关灵活。

供水施救系统水源取自生活清水池,沿副斜井下至井底,静压供给所有工作面及以一切工作地点。每隔50m设置支管供水阀门,在支管处设置三通及阀门。主要采用DN50无缝钢管,支管采用DN25无缝钢管。井下供水施救管路要采取保护措施,防治灾害破坏,每隔一个月对供水施救管路进行维护,防止管路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保证在灾变期间提供应急供水。

第五节通信联络系统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及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建设井下通信联络系统,并按照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通信联络系统。在福井井口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水泵房等主要设备硐室和采掘工作面以及采区、水平最高点,应安设电话。井下避难硐室、井下避难硐室、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主要变电所和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必须设有直通矿调度室的电话。要积极推广使用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井下广播系统。发生险情时,要及时通知井下人员撤离。

第六节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根据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要求,对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要求,“煤矿企业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紧急避

险系统的建设、使用和维护管理工作。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使用、管理等的日常监管。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所驻辖区内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使用、管理等实施监察。”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min的自救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m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m范围内建设避灾硐室和设救生舱。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m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根据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要求,在副斜井井底车场布置避难硐室,能容纳70人,可以满足大巷及井底车场附近工作人员紧急避险要求。矿井投产时,在15号煤层一采区设一个综采工作面和2个综掘工作面。根据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设计要求,在两顺槽几两掘进工作面均布设移动救身舱,共布置四个。

1、永久避难硐室:

永久避难硐室的设计总体分为: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和系统设计。

(1)永久避难硐室功能设计

避难硐室设计的目的是防止灾害发生时井下作业人员在事故中受到伤害。因此,避难硐室功能的确应该以矿井可能发生的事故为依据。矿井常见事故包括: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火灾、冒顶偏帮等。因此矿井永久避难所具备坚固、防火、防爆、密闭、独立供氧等功能。避难硐室更好的结合了矿山煤层开采工艺的技术特点,满足一次救援人数多、安全性能高、造价更合理的矿山安全救援要求。

避灾硐室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强度与密闭性能,内部构件有生存环境保障系统,环境监控、通讯系统,生命保障系统,为避难人员等待救援提供了时间保障。

(2)永久避难硐室结构设计

综合考虑选址、规模、整体尺寸、支护、内部布置等方面因素,参考国外避难硐室的设计并结合该矿井下采区工作面布置现状,避难硐室的结构设计如下:

①选址

设计在副斜井底车场附近设置一个永久避难硐室,为从采、掘工作面及其

他地点发生事故时逃出的作业人员提供避难产所。

②规模

永久避难硐室的容纳规模在20~100人之间,考虑到定员配备情况,本避难硐室确定容纳规模为50人。

③整体尺寸

避难硐室两端各留出5m距离作为自身防护距离。因此永久避难硐室尺寸设计为长30m、宽3.5m、高350m。

④支护

硐室采用混凝土喧支护,支护厚度为350m

⑤布置

永久避难硐室的内部分为缓冲区、避难区、救护区和卫生区。缓冲区是为去除逃生人员进入避难区时所带入的有毒有害气体而设立的:避难区是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后的主要活动空间:救护区是对在逃生过程中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助的区域,此区域备有常用的救护器材和药品:卫生区的设立是为了满足逃生人员在避难硐室内部生存的需求。

(3)永久避难硐室系统设计

永久避难硐室的系统组成包括防爆密闭门、防爆密闭墙、空气循环系统、空气幕系统及其附属系统。

①防爆密闭门

防爆密闭门的设计遵循灵活、快捷、手动、密闭性良好等原则。门内要求能够抵御顺时1000℃高温、1.5MPa的爆炸冲击波、有毒有害气体对人们的伤害。门体的结构设计采用绕流和分流技术。

②防爆密闭墙

防爆密闭墙同样要求能够抵抗瞬时1000℃高温和1.5MPa的爆炸冲击波。通过采用C40强度的混凝土并配筋来实现要求。为了加强其抗冲击波能力,墙体设计施工成契形。

③空气循环系统

永久避难硐室内部的空气循环是通过与地面贯通的钻孔实现的。进风系统将压风管路从地面钻孔中直接送入到永久避难硐室内。在避难硐室内部布置成弥

撒式和防护罩式相结合的布气系统,最后通过回风管路实现避灾硐室内的空气循环。整个避难硐室内始终保持300~400Pa的正压,防止毒害气体的渗入。

④空气幕系统

空气幕系统安装在两端防爆密闭门处,目的是阻止逃生人员进入避难硐室时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空气幕系统的动力采用高压空气,系统的启动与硐室密闭门相连动,使得在密闭门打开后,在门口形成了气幕门。

⑤附属系统

附属系统包括通讯系统、电力系统、监控系统、医疗系统、照明系统等。这些附属系统能保证避难硐室内部人员在救援队伍赶来之前,保持良好状态。

2、移动式生舱

FAB16/96 16人可充气式救生舱技术参数:

救生舱位于两顺槽和掘进工作面,共设置4个。

(1)一般要求

①托撬尺寸:1.51x1.9x4.09m

②额定人数:16人

③防护时间(h):96h

④整舱需完全无电力系统

⑤氧化碳洗涤器必须是气动式,由压缩空气提供动力并使用碱石灰化学

试剂实现空气洗涤。

(2)基本配置

①救生舱配有空气洗涤系统,过渡舱进化系统,压缩供氧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垃圾处理设备,照明指示系统,生存保障系统等。

②具体配置包括:过渡舱,二氧化碳洗涤器,压缩空气和氧气瓶,管汇系统,通信系统,气体探测器,便携式马桶,频闪灯,手电筒,食物与水(保质期最少5a),急救品,工具包,逃生舱口等。

(3)详细技术参数

96小时额定能力:

①人均至少1.39㎡的地面空间,约1.7 m3的立体空间;

②人均每小时37.5公升氧气:人均每分钟气流约0.36 m3;

③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在10000ppm以下,且变化幅度不超过2.5%;

④舱内最大表观温度为35℃;

⑤煤矿地面与井下双向通信系统,需要时刻与地面进行无线通讯;

⑥每人每天2000卡里路食物;每人每天2.6L饮用水;

⑦救生舱启动20min内,一氧化碳水平降至25ppm,甲烷水平降至1%;

⑧可抵御103.37KPa的超压持续0.2s;

⑨可抗拒约149℃瞬燃火,持续3s;

⑩救生舱内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和甲烷气体监测;

?噪声等级最大为85分贝。

第七节现有系统情况

1、监测监控系统

现矿井已经有监测监控系统,将原来的KJ78N改为KJ66N该系统可对瓦斯、风速、负压等井下参数进行连续监测,可对采掘工作面实现风电和瓦斯电闭锁。

2、压风管路系统

压风管路已接近各作业面,压风自救装置由管路、自救装置、防护罩(急救袋)三部分组成。将在矿井投产以前将完成自救装置、防护罩、救生舱等。

3、供水施救系统

静压管路已接近各施工作业面,供给所有采掘工作面及一切工作地点。每隔50m设置支管供水阀门,管路直径为108m,可供各个工作面的在灾害期间的供水施救。

4、通信联络系统

现矿井安装有通信联络系统,各通讯点的电话与矿井调度室联络,能够保证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将进一步建设完善通信联络系统。

现矿井正处于基建期间,在基建期间我矿将六大系统纳入工程内,按照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将完善井下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安全避险系统(简称六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救生圈)系统已与生产单位进行了解,我矿将在投产前完成所有系统,达到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

避险“六大系统”的要求。

六大系统建设规划方案

罗平县阿岗镇树冲煤矿 六 大 系 统 建 设 规 划 方 案 单位:罗平县阿岗镇树冲煤矿 编制人:钱红波 审核人:张永兵 编制时间:2011年11月5日

加快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的重要举措,根据(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文的要求,现结合我我矿实际成了“六大系统”建设实施小组。组长一名,副组长二名,组员十名。 组长:杨永 副组长:张永兵、钱红波 组员:刘永孝、刘谷忠、顾保健、李留涛、贺炳明、曹元霸、尚超、梁永祥、毛彦冬、李建龙 一、煤矿监测监控系统 我矿建于2002年,2004年正式投入生产,现我矿属于改扩建矿井,生产井于2008年安装了KJ78监测监控系统,现技改井也使用的是KJ78监测监控系统。各个地点都相应的安装了各类传感器,并正常使用,定期进行调校、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中心站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档系统发出警报、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能够迅速采取断电、撤人、停工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业。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并与县局联网。 二、压风自救系统 1.我矿已于2010年7月生产井安装并完善了压风自救系统,空压机设置在工业广场旁边,空压机型号为JG75HA,1 2.5m3/min

的压风量,压风管的直接为200mm。空压机能正常、有效的压风供气到井下所有作业地点。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立压风系统的基础上,已在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的要求。 2.技改井于2010年3月开工建设,安装并完善了压风自救系统,空压机设置在工业广场旁边,空压机型号为JG110HA,20m 3/min的压风量,压风管的直接为250mm。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立压风系统的基础上,已在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的要求。 三、供水施救系统 我矿已建立完善井下供水施救系统,水源来自地面消防水池,地面消防水池可容纳400m3水。井下供水管路铺设到井下所有作业地点,包括,中央水仓,采掘作业地点,机电硐室、刮板机机头机尾、各装运转载点、在回风巷、区段回风巷等。在所有采掘工作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设置供水阀门和防尘喷头设施,能够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的应急供水要求及洒水降尘工作。 四、通讯系统 我矿已建立完善矿井通信系统,电话型号为:KTH102型远程防爆电话。在地面调度室、井口把钩房、主井绞车房、井底车场、水泵房,和采掘工作面都安设了电话,所有电话都接通了地面调度室,煤矿通过手机或座机能够直接以矿外联系。井下通信

某项目动能供应系统初步设计方案(doc 52页)

某项目动能供应系统 初步设计方案 供水部分 某项目动能配套水系统共四部分,分别为供水站房、纯水站房(包括软化水)、纯水抛光间和室外管网,供水站房占地面积27×54㎡,纯水站占地面积87×48㎡,纯水抛光间设在工艺主厂房一层,设计面积10×9㎡。 一、供水站方案 1、供水站包括生产水、中水、循环软化水供应,设计负荷见下表。 2、生产、生活水和消防用水 生产水由自来水公司提供自来水。市政管网给水进入厂区自来水池,自来水两期合计最大用水量800m3/h,按两个小时缓冲时间考虑,自来水池设计容积1600 m3,一期设计六台100m3/h的供水泵,五用一备,其中三台用于纯水系统,两台用于软化水系统。原设想由市政管网直供厂区的生活水,少建设一套自来水供水系统,但因市政管网供水压力只有0.25MP a,不能满足工艺厂房上层的用水要求,于是我们专设流量10m3/h生活水泵两台,一用一备,压力变频供水,水池

与生产水采用同一个水池。消防水池根据设计院提供的设计容积为500 m 3,我们单设了消防水池,设置了四台消防供水泵。请问设计院消防水池能否与生产水池共用同一水池。 3、中水系统 中水主要用途是冲玻璃熔炉的红料,进入碎玻璃废水系统,通过除油、沉淀后进入中水水池循环使用,此水泵需要挂保安电源供电,保安负荷量暂定一台泵100m 3/h 约30KW (根据水塔上中水部分的容积再做调整)。中水系统的供水方式是工艺主厂房循环回来的中水通过除油、沉淀后,用泵提升进入中水池,再用中水泵打至水塔,由水塔供给工艺主厂房。中水池的补水采用RO 浓水,不足部分采用自来水补给。 中水系统工艺: RO 浓水 自来水--- 根据中水供应水量要求,设置4台100m 3/h 的水泵,3用1备,根据水塔液位变频供水。 4、循环软化水

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和方案.doc

XX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和方案1 超越公司XX煤矿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二0一0年十月十八日 XX公司XX煤矿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 前言 根据山西省晋煤救发[2010]955号关于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的通知,临煤工发[2010]282号转发省厅《关于转发的通知》的通知,乡煤技字[2010]159号《关于转发临煤工发[2010]282号文件的通知》的精神。为全面提升我公司安全健康能力,经矿委会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领会通知精神,结合矿井的实际情况,通过讨论研究。特制定该建设规划和方案。 一、简介 XXXX公司乡宁县管头镇上善村,井田面积11.9837km2,被批准开采2-10#煤层。确定原冷坡煤业公司为过渡矿井,现开采10#煤层,机采30万吨/年生产能力核定报省进行批复。 根据掌握的资料,井田水文地质属简单类型,瓦斯等级为低瓦斯矿井。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级,自燃倾向性属自燃煤层。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爆炸指数22%。

六大系统现状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江苏三恒型号KJ-70N; 人员考勤定位系统煤科院重庆分院型号KJ-251; 消防防尘主管路为DG40钢管; 地面购置有QTD-110H型螺杆空气压缩机2台。 通信系统为上海丽波电子设备公司型号HY-128通讯交换机1台; 安全避险配备有AZ-60自救器。 二、成立“六大系统”建设规划和方案实施领导组 组长: 张元甲 副组长: 常智慧李彬常克俭张世民田应平 成员: 张金平师向鹏王郑红石国栋祁伟玮 李烈火王宇翔 具体分工: (一)检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通防科负责 (二)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安全科负责 (三)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通信联络系统。机电科负责

第五节 控制系统方案的初步设计教案

第五节控制系统方案的初步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结构、流程、系统、控制与设计的关系。设计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技术与设计2》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设计这个主题来展开的。 结构是设计的基础,流程是设计的方法,系统是设计的保障,控制是设计的关键。 本节是这单元的收尾部分,让学生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只有这部分内容理解了,才能有效的进行下一个内容——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案例。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一些产品有一定的使用经验,通过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使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从控制与设计的角度重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简单的被控对象的基本特性,能确定被控量、控制量,画出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并形成初步的控制系统设计的方案。 (2) 能根据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制作一个控制装置;或者根据简单闭环控制系统的方案进行模拟实施,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式的探讨和实践改良的技术活动,提高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学习权衡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分析,体会产品设计中人性化的设计思想。 (2)培养认真严谨的态度,进而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思路,了解简单的被控对象的基本特性,确定相关的量,会画系统框图。 (2)能根据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制作一个控制装置并学会调试运行,提出改进方案。 2.教学难点 闭环系统的设计,被控量和控制量的确定,系统框图的绘制。 五、教学策略: (1)通过一些前沿的无人驾驶汽车的例子视频材料来导入有关控制的设计方法,从而引入课题。 (2)寻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典型的案例,分析其控制的设计过程与方法。 六、教学资源准备: 将学生提前分好组,四个人一个小组。 以设计方框图与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制作避障车设备模型。 七、教法设计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实例,探究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的含义。 (2)通过体验活动,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归纳总结控制系统设计与实施的方法。(3)讲解设计的一般思路,要有所侧重,从众多的因素中选出重点。

金属矿山六大系统方案设计

XXX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 技 术 方 案 森科润德科技

概述 根据省安监局颁发的《关于推进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实施意见》(2011)56号文相关要求,结合矿山自身安全生产实际,积极开展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工作,并做好系统的调试和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安全避险和生产调度中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地下矿山灾害防水平。 XXX公司位于XXX峪,有2个坑口,在距一坑入口1300米处贯通,年含金矿石产量0.6万吨。该矿生产规模小,本着尽量减轻矿方经济负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的设备、设施,开展“六大系统”建设,整体费用为XXX万元。该项目,我方负责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系统的建设;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紧急避险系统由矿方自行建设,我方进行技术指导。 该矿监测监控系统需要建设2个KJ66N中心站,12个模拟量信号监测,8个视频观测点;人员定位(包含考勤)系统需要建设6个分站;调度通讯联络系统需要1台调度交换机、9部矿用本安型。 一、监测监控系统: KJ66N型矿山安全监控系统是一套集安全、生产、网络管理、工业电视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矿山监控系统。系统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处理模式,主干连接为树型结构,具体组成如下: 1、地面监控中心站及网络终端等,是整个监控系统的核心。地面监控中心站及网络终端等设备之间的连接采用局域网方式;主要有主控机、数据传输接口、打印机、稳压电源、大屏显示等设备; 2、监控分站主要完成对所监测的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分类显示、报警、断电控制、与地面监控中心站的数据通讯、所接传感器的集中供电等; 3、各类模拟量传感器及断电控制器、摄像头等,负责对各监测点的物理数据采集、显示、超限报警、信号传输、对分站控制指令的执行等。 二、人员定位系统: KJ271矿用人员管理系统由系统管理软件和系统硬件两大部分组成。

完善六大系统建设的方案

完善六大系统建设的方案 措施名称:完善六大系统建设的方案 施工单位: 编制人: 技术负责: 审核: 编制单位: 编制时间:2012年5月25日

完善六大系统建设的方案审批意见表

完善六大系统建设的方案 我矿的六大系统建设现状为五大系统建设已完成,只有井下紧急避险系统还处于设计阶段,根据我矿的现状就六大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作出如下方案: 一、六大系统现状: 监测监控系统: 人员定位系统: 紧急避险系统: 压风自救系统: 供水施救系统: 通信联络系统: 二、成立“六大系统”建设和完善实施领导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具体分工: (一)监测监控系统、通信联络系统由机电部负责完善。 (二)人员定位系统由负责完善。 (三)压风自救系统和供水施救系统由生产部负责完善。 (四)紧急避险系统由生产技术部负责。 三、建设完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目标要求 (一)建设完善矿井检测监控系统。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

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瓦斯、一氧化碳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强化系统设备维护,定期进行调试、校正,及时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和监控范围,确保设备性能完好,系统灵敏可靠。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和事故应急预案,落实值班、带班人员责任,监测监控系统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当系统发出报警、断电、馈电异常信息时,迅速采取断电、撤人、通知作业等应急处置措施,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的预警作用。 我矿的监测监控系统为重庆院生产的KJ90监控系统,监控系统一直运行正常,于今年4月份进行过系统的升级,现在根据矿井的生产水平的延伸,到689水平进行开拓掘进时,分站数量不足,导致现有的分站容量不能满足现有的安装需求,为确保监控系统能正常运行,我矿准备再进一台FA16的大分站,0-4%的瓦斯传感器10台,放到689水平安装,保证689水平开拓掘进时安装所有传感器的需求,保证瓦斯电闭锁的需求。完善好监控系统。等设备到货后及时进行安装。该项工作准备抽放10万元进行完善。 (二)、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严格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做好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或具有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确保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制度,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信息系统项目初步设计方案模板

文档控制变更记录

目录 一、项目概况 (1) 1.1项目名称 (1) 1.2建设单位 (1) 1.3项目建设目标 (1) 1.4项目建设内容 (1) 1.5项目建设周期 (2) 1.6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 (2) 1.7设计依据 (2) 二、建设单位概况 (2) 2.1基本概况 (2) 2.2主要职责 (2) 2.3 内设机构 (2) 2.4人员编制 (3)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3.1项目背景 (3) 3.2现状分析 (3) 3.2.1建设现状 (3) 3.2.2存在的问题 (3) 3.3必要性分析 (3) 3.4可行性分析 (4) 3.4.1基础设施 (4) 3.4.2政策支持 (4) 3.4.3技术支撑 (4) 3.4.4资金支撑 (4) 四、需求分析 (4) 4.1用户分析 (4) 4.2业务需求 (5) 4.3功能需求 (5) 4.4性能需求 (5) 4.5数据需求 (5) 4.6其他需求 (6)

五、总体设计方案 (6) 5.1总体思路 (6) 5.2指导思想 (6) 5.3建设原则 (6) 5.4建设目标 (7) 5.5建设任务 (7) 5.6总体架构 (7) 5.6.1总体逻辑架构与系统划分 (7) 5.6.2总体网络架构 (7) 5.7部署设计 (7) 5.8技术路线 (8) 六、项目建设方案 (8) 七、环保、消防与节能 (8) 7.1环境保护 (8) 7.2消防措施 (8) 7.3节能措施 (8) 八、项目组织实施 (9) 8.1项目组织机构 (9) 8.2项目管理 (9) 8.2.1建设管理 (9) 8.2.2进度管理 (9) 8.2.3风险管理 (10) 8.2.4变更管理 (10) 8.2.5管理制度 (10) 8.2.6项目验收 (10) 8.3项目建设工期 (10) 九、项目投资概算 (11) 9.1编制说明 (11) 9.2投资概算 (11) 9.2.1项目总投资概算 (11) 9.2.2分项概算表 (11) 十、风险和效益分析 (12) 10.1风险分析 (12)

煤矿“六大系统”的建设标准及管理制度

煤矿“六大系统”的建设标准及管理制度

————————————————————————————————作者:————————————————————————————————日期:

安监总局发布煤矿井下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规范 (中新网3月24日电)据安监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是《规范》全文: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一、总则 1.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标准,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及检查验收工作。 3.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4.煤矿企业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煤矿企业要落实建设完善“六大系统”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分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组织做好“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5.地方各级负有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会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

“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日常监管。驻地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对辖区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监察执法。 二、监测监控系统基本要求 6.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 7.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 8.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要装备2套主机,1套使用、1套备用,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 9.煤矿企业应按规定对传感器定期调校,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10.监测监控系统在瓦斯超限后应能迅速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的电源,并保持闭锁状态。 11.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在矿井调度室或地面中心站,以确保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12.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紧急避险设施内外的甲烷和一

商业广场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方案v2.0.doc

商业广场智能化系统 初步设计方案 一、工程概述 1、概述 商业广场位于新城区,建筑面积达14 万平方,为城市商业广场,由1# ~ 8# 楼组成,地上部分5 层为商业,地下2 层主要为停车场和设备房。 2、本商业广场定位于高档城市商业广场,所有硬件设备的选型、尤其是公共设备的选型,充分考虑其品牌效应及外型精美度。 3、城市广场智能化系统的硬件在选型时应具有先进性,避免短期内因技术陈旧造成整个系统性能不高和过时淘汰;硬件系统立足于用户对整个系统的具体需求,优先选择先

进、适用、成熟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 4、无论系统设备还是网络拓扑结构,都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优先考虑采用支持TCP/IP 通信协议的产品, 系统设备优先选择根据国际标准设计、生产的标准化设备。 5、依照工程设计和建设原则,智能化方案应提供由安全防范系统、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大部分有机结合而组成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各子系统的管理统一规划设计成空间的集中,运行上尽量集成于同一个可靠的平台,方便值班员管理、操作,减少配备管理人员数量

6 、本广场智能化系统根据相关智能化规范,划分为以下12 个子系统: 1)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2)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3) 智能化广播系统 4) 智能门禁系统 5) 无线对讲覆盖系统 6) 防盗报警系统 7) 巡更系统系统 8) 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 9) 设备监控管理系统 10) 客流统计系统 11) 综合布线系统 12) 中心机房系统

二、系统功能说明 1、闭路电视监控系统1.1 安装位置

1.2前端系统:摄像机性能及选择 传统监控用摄像机均为模拟摄像机,其最高像素为40 万像素。随着IT 技术的发展,从2001 年开始逐步推广使用网络摄像机,其主要优点如下: (1 )分辨率高,能达到百万像素,能提供更清晰画面细节。 (2 )图像信号基于IP,不会受到干扰,图像不会衰减。 (3 )扩充性强,只要有网络点,均可安装网络摄像机。如果使用模拟监控摄像机,建议摄像机性能如下:成像器件:1/3 彩色日/夜转换型 像素:768*582 (PAL)水平分辨率:》650 线最低照度: 《0.05LUX/F1.2 电源:AC24/DC12V 均可根据项目情况摄像机选择如下: (1 )一层8 个出入口使用百万像素高清网络摄像机,一方面可实时监控录像,另一方面把视频信号传输至客流统计服务器进行分析,减少重复安装和降低安装费用。 (2 )汽车出入口安装具有逆光补偿高清模拟摄像机。 (3)其他摄像机建议采用650 线以上模拟摄像机,一方面具有良好视频 质量,另一方面降低安装费用 推荐品牌:国产品牌,如海康、天地伟业 1.3传输系统 一般图像信号使用SYV75-5 同轴电缆传输,在实际使用中常常画面模糊、 有干扰信号,结合本商业广场,建议如下:

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 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基本规范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 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 安监总煤装〔2011〕33号 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司法部直属煤矿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精神,规范和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研究制定了《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已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确保2011年底前,所有煤矿都要完成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所属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矿井、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都要完成“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全部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一、总则 1.为规范和促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煤矿安全规程》和相关标准,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及检查验收工作。 3.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是指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所有井工煤矿必须按规定建设完善“六大系统”,达到“系统可靠、设施完善、管理到位、运转有效”的要求。 4.煤矿企业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责任主体,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建设完善“六大系统”的第一责任人。煤矿企业要落实建设完善“六大系统”分管负责人和具体分管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组织做好“六大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5.地方各级负有煤矿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管部门)会同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日常监管。驻地各级煤

应急平台建设方案

应急平台建设方案 1

1 应急平台总体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总体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总体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设计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2系统组成与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系统概要设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指挥中心设计布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功能与组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 视频图像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1 大屏幕显示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2 LED显示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 有线语音调度与通讯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1 有线调度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2 IP电话.............................................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3 数字录音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4 多路传真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5 综合值班席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5 会议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5.1 IP视频会议的应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六大系统建设情况简介

燕煤公司程庄煤矿“六大系统” 建设完成情况 程庄煤矿 2013年12月

燕煤公司程庄煤矿六大安全避险系统 建设完成情况 为促进和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以及《推进全省煤矿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晋煤救字【2010】1644号)的要求,煤矿必须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通信联络、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目前程庄矿六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具体情况如下: 1、监测监控系统 我矿现装备的瓦斯监控系统型号为重庆煤科院研发生产的KJ90NB监控系统。2007年10月底开始对全矿井监控进行升级改造,由原来的KJ38系统升级为KJ90NB系统,2009年11月12日前对矿井监控系统改造全部完成。 目前,地面中心站主控软件、网络终端软件、图形工作站及联网上传功能完善。程庄煤矿KJ90NB监控系统经过几年时间的调试及试运行,对系统性能特点及功能得以全面考核表明,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各项功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原设计要求,与传统监控系统比较,在快速反应、系统容量、通讯稳定性、兼容及扩

展、软件功能等方面体现出宽带监控系统的强大优势,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KJ90NB监控系统及设备具备合格有效的标志证书.能与市局联网。具备风电、瓦斯电和故障闭锁功能。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上岗人员经培训且取得相关证件。 2、人员定位系统 我矿现装备的人员定位系统重庆煤科院研发生产的型号为KJ251A煤矿人员监控系统。 KJ251A煤矿人员监控系统于2006年12月正式启用,系统具有图形显示功能,人员跟踪功能、员工考勤功能、中断取数功能、门禁功能、报警功能等。 KJ251A人员定位考勤管理系统平时进行日常的考勤,督促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到位。井下发生异常情况时,可以知道人员的分布位置及数量,及时找到被困人员。发生事故后,可为事故调查提供参考依据。人员定位系统软件采用三层架构体系。数据采集与分析、存储、应用表示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是有机融合。 2010年由重庆煤科院对系统进行升级,由原来的KJ251升级为KJ251A人员定位系统。 3、通讯联络系统 燕煤公司通讯系统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矿用IP网络广播对讲系统。三个系统均已通过验收,目前运行正常。具体情况简介如下: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重庆XX集团摩托车事业部生产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初步设计方案 一、总论 1.初步设计思想

1.1 初步设计的出发点 生产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XX集团公司摩托车事业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和信息平台。该系统开发的目的是:(1)实现要货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财务计划的一体化运行; (2)实现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的混批作业方式,支持混线生产; (3)实现准时制供货逻辑的物流管理; (4)实现产品配置、技术变更等产品工程管理; (5)实现整车质量从生产过程到配套厂商的追溯性; (6)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 (7)支持CKD作业; (8)支持COP管理; (9)支持集团公司集中式财务管理; (10)支持企业未来发展电子商务; XX集团摩托车事业部生产与物流管理系统经过实现摩托车总装厂级计划、生产、采购、物流、财务、质量和产品工程的信息化来提升管理,经过推行准时制的生产模式,实现混批生产,进而实现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一体化运作,达到提高产品市场响应速度、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率。 同时,为满足将来公司实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需要,系统应

能够实现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XX集团摩托车事业部生产与物流管理系统将是一个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需求的工厂级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将具有兼容性、软件技术先进性、功能适应性和灵活性、系统开放性。 1.2 整体的管理解决方案 XX集团摩托车事业部生产与物流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得全过程优质的咨询服务、先进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和实际可行的实施方案。因此,整体解决方案不但仅是一套满足摩托车生产与物流管理需求而且功能先进的企业管理应用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更重要的是融合了为用户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培训和项目管理的、适用的、针对性强的整体管理解决方案。 1.3 系统技术平台 XX集团摩托车事业部生产与物流管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对将来电子商务的需求决定了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平台来开发其中的软件系统,而不是普通的或个人级软件语言和工具。可持续发展性需求包括软件系统必须能保证支持对未来新技术的吸纳,必须对XX集团未来可能发生的系统规模的变化能持续支持,以最大限度地保护XX集团在应用系统上的投资。对电子商务应用的支持需求确定了技术平台不再是局部的网络范围,而必须考虑更广泛的资源。 2.初步设计依据 <重庆XX项目调研原始文档>

某煤矿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方案1

陕西某能源有限公司 某煤矿建设工程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设计方案 2011年4月

目录 1 任务来源----------------------------------------------------------------------------------------------------------------------1 2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 3 本次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范围-----------------------------------------------------------------------3 4 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3 基本情况------------------------------------------------------------------------------------------------------------3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8

1 任务来源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以及《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的要求,北京华宇工程有限公司受陕西某能源有限公司某煤矿委托,根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相关技术规范,编制本矿井“六大系统”设计方案。 2 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0年7月19日,国务院为进一步加强国家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提出了煤矿和非煤矿山企业3年内建设完成“六大系统”的要求。 2010年8月24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关于“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并于3年之内完成”的要求,为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全面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2011年1月25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规范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在安全避险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了并下发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推荐-某某煤矿六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精品

某某煤矿“六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编制单位:*****公司某某煤矿 二0一一年八月

目录

前言 建立并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国家安全发展的需要,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国家强制推行的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为规范和促进某某煤矿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和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XX】23号)精神和安监总煤装【20XX】15号文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精神以及四川省古叙煤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煤矿“六大系统”建设实施规划》和《压风施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系统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规定,结合宏达煤业公司某某煤矿实际情况,特编本方案设计。 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是指建设完善紧急避险系统与矿井安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压风施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等系统相连接,形成井下整体性的安全避险系统。 宏达煤业公司为四川省古叙煤田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一个全资质子公司,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采矿行可证,矿井范围由9个拐点圈定,面积0.9423km2,井田内保有储量7618Kt,设计可采储量6467.1 kt。 根据批准的某某煤矿初步设计,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150Kt/a,采用平硐开拓,矿井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达产共布置两个采区。 矿井从20XX年7月初正式投产。目前,矿井建设的相关情况具体如下:

一、瓦斯等级情况 某某煤矿于20XX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二、通风系统情况 矿井通风方式为抽出式通风方式,其最大通风风量可达9800m3/min(现矿井总进风量3800m3/min,矿井总回风量3860m3/min)。 主要回风井均安设了两套同型号FBDCZ№27B型对旋防爆轴流式通风机(配10kV、220kW隔爆电动机)作为矿井主要通风设备,能够满足矿井不同时期的用风量。用风主要来自主平硐、排矸上山,新鲜风流经+370m水平运输大巷、一采区上山系统、轨道和运输石门进入采掘工作面,泛风经回风石门、回风上山,最后由回风平硐和回风斜井排出地面。 二采区的用风主要来自+370m水平运输大巷,经二采区上山系统、轨道和运输石门进入掘进工作面,泛风经回风石门、回风上山,最后由回风大巷和回风斜井排出地面。 矿井抽、掘、采接替正常;矿井通风系统采用中央边界式通风式,采区进、回风巷贯穿整个采区,矿井通风系统中不存在一段为进风巷、一段为回风巷的现象;按照要求设置了采区专用回风巷,矿井采掘工作面和各硐室的风量分配合理,能够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不存在无风、微风、不合理串联通风现象。局部通风机按照规定要求完全实现了“三专两闭锁”。 三、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情况 矿井在20XX年11月安装了KJ90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配备有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已进行了系统扩容和软件升级。

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前言 (2) 第一章矿井概况 第一节矿井的基本情况 (4) 第二节矿井电源及供电、水源、通讯及监控情况 (6) 第二章矿井六大系统设计 第一节监测监控系统 (8) 第二节人员定位系统 (8) 第三节压风自救系统 (9) 第四节供水施救系统 (10) 第五节通信联络系统 (10) 第六节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10) 第七节现有系统情况 (14)

一、企业概况 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以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监总煤装[2011]15号):《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根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相关技术规范,特编制本矿井“六大系统”初步设计方案。 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是根据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文件《关于长治市长治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方案(部分)的批复》(晋煤重组办发【2009】37号)和山西省煤炭工业厅文件《关于加快兼并重组整合煤矿改造建设工作安排意见》(晋煤办基发【2009】83号)批准的资源重组整合煤矿,是由山西长治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山西长治南山煤业有限公司、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新鑫煤业有限公司和部分新增井田重组整合而成。当时批复的重组整合主体企业为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矿山名称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采矿许可证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2009年11月31日发放,证号为C1400002009111220048753,采矿权人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批准开采煤层为9号至15号煤层,井田面积为6.1516km2,新增井田面积3.6439 km2,批准生产规模为60万吨/年,新增能力30万吨/年。 2009年11月,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晋)名称变核内[2009]第008387号文核准,该矿名称核准为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 2010年7月,该矿的地质报告已由长治市煤炭工业局以长煤局行发[2010]252号文件“关于山西长治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兼并重组整合矿井地质报告的批复”批复通过。 2010年9月份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以晋煤重组办发【2010】68号文,“关于长治市山西三元沟里煤业有限公司调整变更方案的批复”,同意本矿井主体由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有限公司调整变更为长治县雄山业炭有限公司。 2011年11月份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为本矿延长了采矿许可证的有效期限,采矿有效期延长至2012年11月26日。采矿权人名称变更为山西长治县雄山沟里煤业有限公司。

(完整版)VNFM开发技术方案初步设计

VNFM开发技术方案初步设计 北京神州泰岳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总设计思路 VNFM管理平台的所有功能开发采用开源Tacker项目作为原生系统,在此项目的基础上修改源码架构、添加新功能等,参照中国移动的企业标准、ETSI以及社区规范来统一设计,所有研发工作分六步,分别如下: 第一步:NFVO和VNFM拆分 拆分是所有功能研发的前提工作,依据需求,我们把VNFO和VNFM从源码架构、功能两个部分分别做了拆分。 从tacker源码架构拆分后NFVO和VNFM作为两个独立的server, NFVO和VNFM各有一套Restful API,共用conductor模块与DB交互。NFVO和VNFM作为两个独立的进程,可以单独启动、停用等操作。 源码架构拆分后,从功能的拆分角度考虑主要把例如VNFD、VNF软件、镜像、配置文件等功能拆分到NFVO服务中管理,VNFM服务跟NFVO服务订阅。 第二步:从安全、性能、运维等角度考虑整体技术和功能的设计 第三步:VNFM和NFVO的功能开发 第四步:系统设备管理功能开发 第五步:集成测试工具的开发及测试

第六步:集成对接及运维测试工作 二、tacker架构设计(改造后) 依据tacker作为原生系统改造后的架构图,将NFVO和VNFM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服务进程,各有一套Restful API,都支持Horizon和CLI;重新启用Condutor服务模块与DB交互;NFV Catalog拆分到NFVO中管理,VNFM去NFVO中订阅。 三、功能架构设计 依据通用VNFM开发功能列表设计(后面参考详细的需求说明书可能需要调整)。按阶段性 要求的时间点迭代完成功能研发工作。

煤矿关于“六大系统”组织机构及建设情况汇报

柳巷煤矿 关于“六大系统”组织机构及建设情况汇报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和延安市煤炭工业局延市煤转【2012】1号《关于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进展情况的通报的通知》精神,依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要求及检查验收暂行办法》,为确保建立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根据本矿制定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工作方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专项组织机构: 组长:张同彬 副组长:马建华 成员:葛鹏、袁宗艾、徐传高、许良松、牛文国、徐勤胜、周世民。 二、我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现状 1、矿井监测监控系统 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要求,本矿井制定了完善的安全仪表计量检验制度。矿井安全检测仪配备情况:中速风表5个,微速风表8个,光学瓦斯检定器40个,便携式瓦斯监测报警仪80个,风电瓦斯电闭锁装置4套,矿用数字压力表280台,单体液压支柱测力计3台,自救器100台,确保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行,并对设备进行调校和升级。为煤矿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此项工作由通风工区周世民负责。

2、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要求,我矿使用KJ236人员监测系统,所有入井人员均携带识别卡,能够实时掌握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及变化情况,现装有8台人员定位系统分站,覆盖了全井下各个重要场所,发挥人员定位系统在定员管理和应急救援中的作用,该项工作由生产技术科牛文国专门负责。 3、矿井压风自救系统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我矿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配备3台LU110-8A —20/0.80型螺杆地面固定空压机,2台工作一台备用,额定排气量 20m3/min,额定排气压力0.80MPa。配用YB255M-2型电动机,功率110kW,电压380V,转速2980rpm。压风管路:干线选用DN150mm型无缝钢管;支线选用DN80mm型无缝钢管。空气压缩机房内设低压配电室,采用双回路供电。空气经空压机加压后,通过干线管路、支线管路输送至各掘进开拓、采煤工作面供风及钻机使用,该项工作由机电工区专门负责。 4、矿井供水施救系统 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矿井生产用水主要由地面矿井净化水供给,生活用水水源取自本矿深井水。 地面建有700m3和400 m3的静压清水池2座,净化车间一座,保证了井下静压供水水量及水压需要。 井下主要运输巷、回风大巷、掘进巷道等地方安装了主要隔爆水棚及辅助隔爆水棚,起到了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的作用。 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人员较集中的地点都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输送营养液提供条件,该项工作由机电矿长袁宗艾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