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拼音

合集下载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

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杜甫《月夜忆舍弟》古诗《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⑴戍鼓断人行⑵,边秋一雁声⑶。

露从今夜白⑷,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⑸,无家问死生⑹。

寄书长不达⑺,况乃未休兵⑻。

词句注释: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白话译文: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作品鉴赏: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

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原文《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盼望大家喜爱!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解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头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相互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始终,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斗还没有结束。

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

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许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家乡的最光明。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经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凡,不落俗套,单凭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需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

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

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一、原文《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朝代】唐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三、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1.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4.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5.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6.长:一直,老是。

7.达:到。

8.况乃:何况是。

9.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四、赏析: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首诗是公元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秋夜本是美好的,但在战乱年代,这样的良辰美景却笼罩在悲凉的气氛中。

更鼓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愈显凄切。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诗人的思绪乘着月色飞翔,他在设想故乡的月亮应该更明更亮。

可是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苦是悲,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才知道。

诗人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写边地秋夜,诗句流利婉转,特别是在“有”“无”的对比中,抒发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也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原文: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我虽然有兄弟却都在战乱中分散了,我无家可归,无法探问兄弟的死活。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我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更何况安史之乱的战争还没有停止。

注释:舍(shè)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戍(shù)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况乃〕何况,况且。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注释

《月夜忆舍弟》是唐朝杜甫的诗作。

全文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

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

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
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寄书长不达:经常寄信却不能到达。

8.况乃:何况是。

9.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

《yuè yè yì zhè dì》《月夜忆舍弟》zuò zhě:dù fǔ作者:杜甫xūɡǔ duàn rén xíng, qiū biān yī yàn shēnɡ。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lù cónɡ jīn yè bái, yuè shìɡùxiānɡ mín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 jiē fēn sàn, wú jiā wèn sǐ shēn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 shū chánɡ bù dá, kuànɡ nǎi wèi xiū bīn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①戌鼓: 戌楼上的更鼓。

②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③长: 一直,老是。

【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月夜忆舍弟翻译注释

月夜忆舍弟翻译注释

月夜忆舍弟翻译注释
月夜忆舍弟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可以让人探问亲属生死的家。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shù),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uèyèyìzhèdì》
《月夜忆舍弟》zuòzhě:dùfǔ
作者:杜甫
xūɡǔduàn rén xíng,qiūbiān yīyàn shēnɡ。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lùcónɡjīn yèbái,yuèshìɡùxiānɡmín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jiēfēn sàn,wújiāwèn sǐshēn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shūchánɡbùdá,kuànɡnǎi wèi xiūbīn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①戌鼓: 戌楼上的更鼓。

②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③长: 一直,老是。

【译文】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
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
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
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
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