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拼音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月夜忆舍弟》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月夜忆舍弟》

中学语文古诗赏析—《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

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注释】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达:到。

8.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

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露水变白。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

后用来表达在异乡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2】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凉的白露了;在异乡望明月,觉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月是故乡明”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圆圆的月亮,真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感。

(谌容《真真假假》)【译注3】【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

“露从今夜白”一句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

诗人将词序调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

[例]“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故乡的“凉月子”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二、用以形容月夜的思乡之情。

[例]特别是中秋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们思乡之情的一天。

他和妻子王承书,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全诗】[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

《yuè yè yì zhè dì》《月夜忆舍弟》zuò zhě:dù fǔ作者:杜甫xūɡǔ duàn rén xíng, qiū biān yī yàn shēnɡ。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lù cónɡ jīn yè bái, yuè shìɡùxiānɡ mín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 jiē fēn sàn, wú jiā wèn sǐ shēn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 shū chánɡ bù dá, kuànɡ nǎi wèi xiū bīn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①戌鼓: 戌楼上的更鼓。

②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③长: 一直,老是。

【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唐诗三百首全集拼音版(现代汉语翻译带注释)

唐诗三百首全集拼音版(现代汉语翻译带注释)

唐诗三百首全集拼音版(现代汉语翻译带注释)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唐诗三百首》的全集拼音版,配以现代汉语翻译和注释。

这些诗作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通过拼音版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该文档将按照《唐诗三百首》的顺序呈现,每首诗都包括以下内容:1. 诗名:列出诗作的名称。

2. 作者:指明诗作的作者。

3. 拼音版:提供诗作的拼音版本,方便读者阅读和发音。

4. 现代汉语翻译:将诗作翻译为现代汉语,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作的意境和表达。

5. 注释:对诗作中一些生僻、隐晦或有特殊含义的词句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作。

本文档的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份简明扼要但内容丰富的《唐诗三百首》全集拼音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名篇。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带给读者愉悦和启发,同时对于研究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也有所帮助。

请注意,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代表全面或权威的解读。

读者如果对于某些诗作有更深入的兴趣,建议进一步阅读相关的研究和评论,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目录1. 李世民 - 《登金陵凤凰台》- 英文篇名:Ascend the Phoenix Terrace in Jinling- 拼音版:Dēng jīn líng fèng huáng tái- 现代汉语翻译:登上金陵凤凰台- 注释:凤凰台指的是位于南京的观音山,此诗以寓意深远的方式表达了李世民对帝位的渴望和意志坚定。

2.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英文篇名:Moonlit Night, Remembering My Brothers at Home- 拼音版:Yuè yè yì shě dì- 现代汉语翻译:月夜怀念舍弟- 注释:此诗是杜甫怀念已故弟弟,表达衷心思念之情的作品,通过描绘月夜的寂静和清朗,唤起了对亲情的思念。

(继续列出第3至第300首诗的内容)….(省略部分诗作)300. 王之涣 - 《登鹳雀楼》- 英文篇名:Ascending the Stork Tower- 拼音版:Dēng guàn què lóu- 现代汉语翻译:登上鹳雀楼- 注释:描绘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仕途的无尽期许,展示出王之涣对自然景致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月夜忆舍弟》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全文带拼音

《月夜忆舍弟》全文带拼音yue4 ye4 yi4 she3 di4明月别枝惊鹊ming2 yue4 bie2 zhi1 jing1 que4清风卷地鸷鸟qing1 feng1 juan3 di4 zhi4 niao3留人间liu2 ren2 jian1落花含露铺香径luo4 hua1 han2 lu4 pu1 xiang1 jing4苦雨催春滋鲜草ku3 yu3 cui1 chun1 zi1 xian1 cao3羡离人xian4 li2 ren2青楼无数秋风夕qing1 lou2 wu2 shu4 qiu1 feng1 xi1一壶浊酒喜相逢yi1 hu2 zhuo2 jiu3 xi3 xiang4 feng2思故乡si1 gu3 xiang1解析:这首诗词名为《月夜忆舍弟》,全文通过描绘月夜中的景物和自己对舍弟的思念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首先,诗人用明月惊起鹊鸟的描写揭开了诗的序幕。

明月高挂枝头,鹊鸟受到惊扰,展现了一个寂静的夜晚被打破的场景,给人以惊喜和活力的感觉。

接着,诗人描绘了清风卷地鸷鸟的景象,清风翻过大地,带着一片鸟儿的歌声。

这一句是对大自然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然后,诗人表达了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他说落花含露铺满了香径,苦雨催春使鲜草生长。

这里的落花含露和苦雨催春在意象上表达了诗人对舍弟离别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人描述了青楼吹过秋风的景象,同时又描绘了一壶浊酒的场景,意味着诗人思念故乡和舍弟的心情。

整首诗描绘了月夜中的景物和诗人思念舍弟的情感,以诗人内心的感受和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相结合,展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眷恋。

整体表达了一种孤寂寒夜中的温情和情感的抒发。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月夜忆舍弟》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 [1] ,秋边一雁声 [2] 。

露从今夜白 [3]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 。

寄书长不达 [5] ,况乃未休兵 [6] 。

【注释】[1]戍鼓:戍楼夜时所击禁鼓。

断人行:谓宵禁戒严。

[2]秋边:一作“边秋”。

一雁:即孤雁。

古以雁行喻兄弟,说“一雁”,即暗喻自己孤独。

[3]“露从”句:谓今日适逢白露节。

[4]无家:时杜甫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老家毁于安史之乱,已无人,故云。

《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月夜忆舍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基础过关】1.《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朝代)诗人,字,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答案】杜甫唐代子美现实主义李杜【解析】考查与杜甫及本诗相关的文学常识。

平时要注意积累。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舍()弟②戍()鼓【答案】①shè②shù【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

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舍弟:(2)戍鼓:(3)断人行:(4)边秋:(5)况乃:【答案】(1)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兄弟五人,他是长兄。

(2)边防驻军的鼓声。

(3)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何况,况且。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

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4.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案】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理解。

结合诗文内容具体分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国破家亡,诗人也在外漂泊,离家时所,处于对故乡的思念,在诗人眼中什么都是家乡的好,就连天上的那轮明月也是在故乡才更显得明亮。

【实战过关】一、理解性默写2、《月夜忆舍弟》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的诗句3、《月夜忆舍弟》中写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诗句同时含蓄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深化主题。

5.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杜甫偏偏说:“”。

6.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月的诗句是:【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5、月是故乡明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解析】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

《月夜忆舍弟》全文与赏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是一首饱含深情、意境深沉的诗作,全诗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荒凉冷落的边塞秋景。

戍楼上的更鼓阻断了人们的行路,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这两句营造出一种压抑、寂静的氛围,“断人行”三个字,生动地写出了战争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们生活的艰难。

而那一声孤雁的鸣叫,更是增添了凄凉之感,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痛苦和思乡的愁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细腻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在这清冷的月夜,诗人触景生情,觉得眼前的露水都因今夜而变得格外洁白,而那高悬天空的明月,也只有故乡的才最为明亮。

其实,露水哪里有不同,明月又哪里有分别,只是因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使得他在心理上产生了这样的错觉。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痛苦和忧虑。

兄弟们分散在各地,家园也已不复存在,无法打听他们的生死存亡。

战争让亲人离散,生死未卜,这种不确定性和担忧让诗人倍感煎熬。

这里的“无家”不仅仅是指房屋的毁坏,更是指心灵失去了归宿,那种漂泊无依的感觉愈发强烈。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人想要给弟弟们寄去书信,却常常无法送达,更何况战乱还没有停止。

这反映了当时通信的艰难和战争的残酷,也让诗人的思念和牵挂无处寄托。

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亲人间的联系被无情地切断,诗人的无奈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以景衬情,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杜甫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而是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直抒胸臆,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痛苦和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yuè yè yì shě dì
月夜忆舍弟
zuòzhě:dùfǔ
作者:杜甫
sh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ǔduàn rén xíng,qiūbiān yīyàn shēng。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lùcóng jīn yèbái,yuèshìgùxiāng míng。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jiēfèn sàn,wújiāwèn sǐshēng。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shūchángbùdá,kuàng nǎi wèi xiūbīng。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戍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