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PPT

合集下载

《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1.对该首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联从视觉、听觉写战时边塞秋天的凄凉景象,渲染悲凉气氛。 B.“雁声”点明时间在秋季,强调大雁南归之景,引发忆弟的情怀。 C.颈联将诗人有弟和无家的情况进行对比,抒发强烈的思念之情。 D.尾联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担忧战乱中流散的家人的情感。
2.明明同一个世界同一轮月亮,诗人为什么在“月是故乡明”中用 “是”这样的肯定语气说故乡的月更明亮?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就是 《月夜忆舍弟》 。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
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舍,用于对别人谦称比自己 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 弟、舍妹、舍侄。题目中舍弟就 是谦称自己的弟弟。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意。 2.赏析诗歌,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 3.品析诗歌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4.知人论世,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故乡的月更明亮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用一个“是”字将个 人感受说的十分肯定,更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3.本诗与苏轼《水调歌头》都提到了“月”,请分 析两首诗词借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①本诗借“月”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 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② 《水调歌头》借“月”表达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 的矛盾心理,抒发了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 以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体现出词人乐观豁达的胸襟。
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 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 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品悟诗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件24张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课件24张

长 沙 【过 唐贾 】谊 刘宅 长 卿
预习检测·了解作者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唐代诗人。唐德宗建中年间,任随 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因被权贵中伤,贬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后虽呗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预习检测·把握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 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春天,由苏州长洲 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年迁谪在公元773年至公元 777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 为睦州司马。
表层:寂寞凄冷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 因何天涯飘零。
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 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 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同时对强加在他们身上 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重点探究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借古伤今,诗人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 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 行了强烈的控诉。。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整体感知·疏通大意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们的来往,边境的秋夜里, 传来了孤雁的鸣叫声。
恰逢白露时节,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 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况且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
颔联通过对“秋草”“寒林”和“人去”“日斜” 等景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独寻”“空见”,渲 染出一种萧条冷落、荒废孤寂的氛围。
主旨探究
3.颈联中对汉文帝与贾谊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月夜忆舍弟 精品课件(大赛一等奖作品)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月夜忆舍弟 精品课件(大赛一等奖作品)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 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还是觉得家
乡的月亮更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 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 旧战乱不能太平。
班主任: 我觉得何旋今天取得这样的成绩, 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何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 二中的学生,二中的教育理念是综合培养学生 的素质和能力。我觉得何旋,她取得今天这么 好的成绩,一个来源于她的扎实的学习上的基 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我觉得特别想提的, 何旋是一个特别充满自信,充满阳光的这样一 个女孩子。在我印象当中,何旋是一个最爱笑 的,而且她的笑特别感染人的。所以我觉得她 很阳光,而且充满自信,这是她突出的这样一 个特点。所以我觉得,这是她今天取得好成绩 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是非常重要的。
诗词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
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
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
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 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 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 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 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 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却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 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 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 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 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 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第五讲-杜甫《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第五讲-杜甫《月夜忆舍弟》ppt课件
19
•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又遇40岁的高适(官至刑 部侍郎),三人同游梁、宋(开封、商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会当击凡鸟, 毛血洒平芜 。 《画鹰》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诗》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遣怀》• 杜甫: 斗志昂扬、年轻气盛
39
3.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 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 对仗高超的体现。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 创新,如,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 作的独到之处。
40
4、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 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 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 国忧民情怀杜诗善于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 映现实生活的本质。体现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 如“三吏” 、“三别”。
5
• 苏轼: “李太白、杜子美以英伟绝世之姿, 凌跨百代, 古今诗人尽废。 ”• 严羽: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 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 太白不能作。 ”• 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6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 不同的诗歌题材:李白写任侠、求仙学道,写祖国的壮丽 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 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 的诗篇。杜甫也写祖国的壮丽河山,也抒发个人 的失意的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 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 贫富悬殊、战乱灾难、生民疾苦的诗篇。
49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白 露的夜晚,寒意逼人。“月是故乡明”,亦写景之语,突出了诗人对 故乡的感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优秀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优秀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自主学习
1、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 了解诗的大意。 2、思考: (1)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 以见得? (2)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 以见得? (3)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 哪里?
月夜忆舍弟
• (一)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1、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 3、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 4、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
喻兄弟分散。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 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译文: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 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合作探究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鼓声 和雁鸣体现了什么?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 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结合全诗,请指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赏析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鼓声和雁鸣体 现了什么?
4、《月夜忆舍弟》与《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 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 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简要赏析“断人行”
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 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 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 主旨: • 抒发作者在安史之乱中对家乡和弟弟的思念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 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 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 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 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 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 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 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 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 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 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 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 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 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 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 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 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 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 “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 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 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赏析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 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 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 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 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 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 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 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 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长:通“常”,常常,总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杜甫
(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 杜少陵、杜工部等。汉族,河南巩县 (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 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 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 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 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 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 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 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 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 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 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 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 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 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 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 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 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 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 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月夜忆舍弟》教学课件

杜甫《月夜忆舍弟》教学课件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 的图景的诗句是: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板书设计
月夜忆舍弟(杜甫)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边塞秋景 思念故乡 弟兄离散 担心忧虑
身在他乡 心忆舍弟
课题《月夜忆舍弟》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联系电话:18305679165
品读诗歌
首联:“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1、在战乱时代,本来美好的秋夜却被笼罩在悲凉的 气氛之中,本诗首联是如何体现这种悲凉的?
教师点拨:首联通过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更鼓 响过,行人断绝,孤雁的叫声逾显凄切。沉重单调的更鼓 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 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 氛。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要求:
1、范读,了解诗歌的大意,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把握重音和节奏 3、 齐读诗歌,读出牵挂、思念的感情。
月夜忆舍弟
杜甫
shù
yàn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sàn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新课导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 万金。”一封家信胜过万金 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是安史 之乱的灾难让杜甫家忧国愁 齐上心头。今天,让我们走 进杜甫的诗歌《月夜忆舍 弟》,再次感受诗人面对着 月亮,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胸 中涌动的爱和哀愁。
课题《月夜忆舍弟》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优秀课件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优秀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长沙过贾谊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商山早行
2020/3/4
月夜忆舍弟
杜甫
2020/3/4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他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 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作品大多集于 《杜工部集》《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遭此 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愤慨、悲伤。潮州距离京师长安有 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 上来,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 行。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
读准字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同情人民,如“三吏”“三别”,“羌村”三首等; 二、热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 北》等; 三、揭露统治阶级的种种罪行,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夜喜雨》等。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
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 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 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韩愈
zhāo chóng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wèi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hé横ng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rǔ yīng
zhà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是死是活。 • 书信寄出去一直收不到,何况现在还没有
停止战争。
作者简介(1)
•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 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 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 “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 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 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 院等。
• D. 全诗处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望“月”照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忆舍 弟”;“无家”照应“寄书不达”;人“分散”照应“死生”不明,一 句一转,一气呵成。
• 3. 请用自己的话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文朗读
诗文赏析(1)
•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 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 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 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 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 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 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 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 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 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 ④况乃未(休)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指出对此诗理解不当的一项 ( )
• A. 诗人从边塞凄凉的秋景写起,是为“月夜”渲染悲凉气氛。
• B. 颔联写客观实景,“见寒露”、“望明月”无不间接表现诗人对亲人 的思念之情。
• C.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里的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 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两句写得伤心折肠,表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 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杜甫相关链接
• 杜甫生平 • 杜甫死因 • 杜甫思想 • 杜甫年谱 • 杜甫著作 • 杜甫草堂 • 个人影响
实战演练
• 1. 解释下列加括号词的含义。
• ①戍鼓(断)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有弟(皆)分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寄 书(长)不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简介(2)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 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大李杜”,杜甫也常被 称为“老杜”。虽然杜甫 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 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 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 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 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诗文赏析(2)
• 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思乡之作。
• 首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断人行”交代背景, 表明战事频繁;“秋边一雁声”从视觉、听觉的 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为“月夜”渲染一种压抑 气氛。
•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露从今夜白”交代 时令,即“白露节”,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 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 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 之情。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本来一样洁白 的霜露,可在今晚更加苍白;本来一样明亮的月 亮,可偏在故乡最为明亮,这完全是诗人在自然 景物描写中融注的主观想象,是诗人思念家乡和
参考答案
• 1. ①断:使……阻断。 • ②皆:都、舍 • ③书:信 • ④休:停止 • 2. B (虚写) • 3. 示例: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描
写中融注主观感受,绪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 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将“今夜露白”、“故乡月明”的词序稍 作变换,语气矫健有力,意亦深稳、化平板为神 奇,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诗句。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文翻译
• 戍楼的更鼓响过,禁止行人通行,边境的 秋天,只听见一只孤雁的叫声。
• 今夜恰逢白露节,明月是故乡的更明亮。 • 有兄弟都已离散,无固定家,无从知道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