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供给侧改革”最近成为财经界的热词。

这个词在经济学界却不陌生,它背后是一个影响巨大的经济学派——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

注明的拉弗曲线(见右图)就是来自这个学派。

供给学派是1980年代市场化潮流的理论基础,里根经济政策依据的就是拉弗曲线。

②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是供给学派的鼻祖。

大名鼎鼎的萨伊定律这么说:供给创造需求。

比照今天流行的各色谬论,萨伊定律具备了真理的简洁特点。

萨伊定律是19世纪古典经济学的主流思想,真是那时几代人的幸运。

③供给创造需求是指,一项商品生产出来,与人交换,这使生产者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需求。

人们总是拥有无穷的欲望,欲望却不都是需求。

只有提高生产水平,创造和他人交换的价值,才算是具有消费能力。

这个道理很简单,穷人消费面包不是宝马,这是由他的支付能力决定;太空旅行无法成为大众消费品,这受限于人类整体的经济水平。

④人类经济活动不是为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而是为了消费。

为提高消费水平,唯一出路是提高生产力。

从个人看如此,国家社会的繁荣也循此道。

唯有节制当下欲望,努力发展生产,经济才能发展,发展能力才能增强。

农民不将粮食挥霍一空,他储存种子,将多余粮食用于交换,换取金钱,购买生产资料;猎人不将猎物一吃而空,最好驯养储存,用它作交易,换取工具改进的资本。

持家有道者绝不鼓励挥霍,而是将目光放得长远,蛋孵鸡,鸡换羊,牛羊成群无穷尽也。

在此过程消费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生产发展的自然结果,却不说明消费拉动生产发展。

这里面的逻辑关系需要理清楚。

...⑤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横空出世。

凯恩斯奉行需求决定论,他批评萨伊定律,他说商品生产出来之后,人们并不总是对它有需求,怎么能叫“生产创造需求”?请注意,凯恩斯歪曲了萨伊定律的含义。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及答案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机杼(jīzhù)天姥(tiānlǎo)稼穑(jiàsè)庇护(bìhù)B青荇(qīngxìng)侮辱(wǔrǔ)芳菲(fāngfēi)慰藉(jiè)C纶巾(lúnjīn)青苔(qīngtái)雾霭(ǎi)追溯(zhuīsù)D荆棘(jīngjí)纤细(xiānxì)贾人(jiǎrén)将(qiāng)子无怒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燃烧脑筋河畔铜枝铁干B.榆阴斑斓荡漾儒子牛C.蝙蝠咒骂典压斑斑点点D.青苔荆芨辉皇周游世界3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葛优已经成为冯小刚影片的招牌,它既是不可或缺的喜剧元素,也是冯氏贺岁片吸引人眼球的屡试不爽的招数。

B在人民币汇率尚属适度的情况下,人为地贬值将被视为以邻为壑的做法,这不利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

C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他都横眉冷对,毫不妥协。

D学生遇到问题有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要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这孩子是陈师兄的一条根,是革命的后代。

我要把她――――成人,继承革命!②火箭输给了爵士,休斯敦媒体对此评价说:“实力差距太过明显,纵然拼命也——。

”③杜丽娘看到大自然万紫千红、一片生机,青春萌动,感慨不已。

自思美好年华被——,忽然扫兴,怏怏而归。

A.抚养枉然埋没B.扶养惘然埋没C.扶养惘然淹没D.抚养枉然淹没5、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他开创的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B王维,唐诗人、画家。

深研佛理,人称“诗仙”。

北宋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江西省宜市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江西省宜市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杜甫很忙我们无须紧张最近,一组名为“杜甫很忙”的图片爆红网络,而今年又恰逢唐朝大诗人、有着诗圣之称的杜甫诞辰1300周年,因而,这一组让杜甫“时而手端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的图片,让许多人痛心疾首,因为,被恶搞的是诗圣杜甫,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对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诗中圣哲,我们怎能如此作践呢?但是,我们的这种紧张,是不是“反应过敏”了?从看到的“杜甫很忙”的系列图片中,我们不难发现,年轻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无中生有地为杜甫“添枝加叶”时,基本还是能够摆脱低俗的,他们更多地,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嫁接”到这位诗人身上,其中,将杜甫“洋化”成NBA球星形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而如果着眼于所添加的内容与课本中“原创头像”的关系,那天衣无缝的衔接与那独出心裁的构思,确实能够让我们惊叹于这些学生的想像力之丰富。

因而,当我们要批评这些年轻人的胡思乱想时,我们自身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

一方面,我们哀叹今天的学生想像力严重缺乏,毫无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他们稍微出格的表现又大加挞伐。

我们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这位被学生折腾成“很忙”的人是诗圣杜甫,不过,我们也不要忘了,去年就已经有人指出:“高中历史课本古人长相惊人一致。

”课本中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竟然长得一样,统一的“倭瓜脸、肿眼泡、鹰钩鼻”,唯一的变化是胡须的形状与长短。

虽然现在的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使用这些历史人物头像,但是,80后之前的一代又一代人,对此依然是印象深刻,他们戏称:“上了这么多年学,所有人都被骗了。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杜甫其实只是一个符号,而不再是那位忧国忧民的诗圣,类似杜甫的辛弃疾等古人的头像,都被学生“添枝加叶”过。

事实上,这样的“添枝加叶”,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鲜事,随便翻开一名学生的课本,几乎都能看到他们对课本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改装”的情况,只不过,在网络的推助之下,“杜甫很忙”显得更为社会所知而已。

2021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2021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最新】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朱拓(tuò)汀渚(zhě)惘(wǎng)然陈抟(tuán)老祖B.榫头(shǔn )匙箸(chízhù)琵琶(bá)敛声屏气(bǐng)C.纨绔(kuā)盥沐(ɡuàn )悯然(mǐn)穿红着绿(zhuó)D.甬路(yǒng )思忖(cǔn )罥烟眉(juàn)呕哑嘲哳(zhā)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杜饌懵懂彩秀辉煌良晨美景转轴拔弦B.阑干台玑偏僻乖张金碧辉煌轩峻壮丽C.撕混玷辱一愁莫展不经之谈轻拢慢捻D.膏粱丫鬟暮去朝来疯疯颠颠浑世魔王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________也许会使我们吃惊。

()②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______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③它们________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

④李白的诗歌一向喜欢选用夸张的艺术手法,“________”一句,他就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来写山势的盘旋曲折和高危。

A.阐释轻易仰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B.阐释随便依仗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C.解释随便仰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解释轻易依仗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在林黛玉看来,王熙凤实在是放诞无礼....。

但这恰恰是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身份。

B.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体会到一种“侯门似海....”的感觉。

C.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吗?D.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宜春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本试卷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书写(10分)等级说明:一等:书写整洁,字体美观,10分;二等:书写整洁,字体较好,8分;三等:书写一般,字体一般,6分;四等:书写潦草,字体不清,4分;五等:书写马虎,字体难以识别,2分。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宋词谢桃坊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三百余年。

这段时期的文学以词为极盛,其艺术成就亦最突出,因而被誉为“时代文学”。

词调今存八百余调,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为宋人创制和使用的。

宋代词人一千四百余家,词存二万余首。

宋词的作家作品的数目与唐诗相比约少一半,若与宋诗相比则少得更多。

它是倚声而作的,要求作者精通音律,否则便可能遭到“不当行”之讥,而那种不谐音律的作品就被视为“句读不葺之诗”了。

所以像这样精巧严密的古典格律诗体能有如此众多的作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属罕见的文学现象。

词之为时代文学,虽然因体性的局限,不可能像宋诗那样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而获得重大的意义,但仍有不少言志遣怀、登临怀古、感时伤世或歌颂升平的题材,也有表达林泉逸兴、善良祝愿、情操高尚、人格伟大的作品,尤其当汉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词人发出了悲壮激烈的时代强音,汇为一股振奋人心的爱国思想的潮流。

在宋词里,估计最少有百分之六十的作品都属艳科,即涉及恋情的。

我们对这部分作品应当怎样认识呢?我以为应从文化的意义上去理解。

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各个时代的人们却赋予它特定的内容与色彩,因此我们可见到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一般历史,还可见到一种很真实的时代精神。

宋人多在小词里赞赏女性的形态之关,大胆地描述男欢女爱,表现心灵的颤动,歌颂甜蜜的幸福。

正因宋人在词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服从了新的规律,词才成为时代文学的。

在艳科题材里,作者流露了真实情感,于是往往不自觉地表现了主体的精神品格。

因此这类作品就其品格而言,是存在各种等级的。

宋人许多春愁闺怨与离别相思之作,虽然表现了蔑视礼法、冲破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争取爱情自由的愿望,敢于向阻碍获取幸福的社会因素斗争,但他们并不坚决,没有付出最大的代价,结成的是苦涩的果实,留下了永生的遗憾。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doc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附答案)②、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四、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14题(12分,每小题3分)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

13、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合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夜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色。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他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4、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的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的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影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湖的山水景物描写的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淮村兵后戴复古(南宋)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5、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简要概括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江西省奉新一中高一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精校】.doc

江西省奉新一中高一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精校】.doc

奉新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14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笨拙.(zhuō)狙.击(jū)熨.帖(yù)蓊蓊..郁郁(wěng)B.仓颉.(jí)坍圮.(qǐ)跌宕.(dàng)少不更.事(gēng)C.船舷.(xuán)朱拓.(tà)蓓.蕾(péi)放诞.无礼(dàn)D.间.或(jiàn)拮据.(jù)柏.油(bǎi)敛声屏.气(bǐ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窈陷隐遁弥望汗流夹背B.残骸岑寂寒喧沸返盈天C.蹙缩肆虐倩影百无聊赖D.慰籍惊蛰敕造哀声叹气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

B.记者在此次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了解到,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西部的基础设施、民生、生态都有了明显改善。

C.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D.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作品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而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B.《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而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的灵活运用,使它成为了形象清新、脍炙人口....的名篇。

一中学15—16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一中学15—16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奉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16.3温馨提示:1.本试卷分卷面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学校和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

3.所有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

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

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

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

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

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

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

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

《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

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

《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

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奉新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2016.3温馨提示:1.本试卷分卷面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学校和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

3.所有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在建筑物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采光,《红楼梦》中的窗首先以其通透实用功能而存在。

此外,作为小说中众多景象之一的窗,不仅与亭台轩院、花草树木完美融合,而且通透的特点又使其成为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从而体现了其审美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一个诗化的环境。

首先,具有作为采光和通风功能的窗,它形成了大观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大观园外看,“那门栏窗隔,皆是细雕新鲜花样,并无朱粉涂饰”。

大观园内,潇湘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幽窗,蘅芜院的绿窗清雅而不失富丽,怡红院更有五色纱糊就的小窗。

侵窗的月光不仅使大观园的女儿凭窗读书成为可能,也赋予了她们诗人般的气质。

小说第一回贾雨村与甄家丫鬟隔窗一见钟情,第二十四回中贾芸与小红之间的恋情,与窗户有着不解之缘。

窗户采光和通风的功能,使之成为小说中人物眉目传情的重要渠道。

作为传情的通道,窗在宝黛爱情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显著。

黛玉生气时,窗户为宝玉提供了传达心声的通道;宝玉挨打时,黛玉通过怡红院的纱窗去观看宝宝,窗户又为黛玉表达关切之情提供场所。

其次,窗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为它的借景、对景、隔景、分景的功能。

这一点古人早已发现。

《古诗十九首》中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之句,描述了一个满怀愁思的女子凭倚楼窗,望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而引动对心中所爱的怀想的情景。

古人对窗户借景、对景的注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主动的审美眼光。

《红楼梦》中的窗同样体现了其取景、对景之功用。

小说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对紫娟说:“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此处,取下纱屉后的窗户,以花草树木为背景,大燕子盘旋其间,构成了想象中的一幅“燕归图”。

窗户还有隔景、分景之功能。

小说第四十回,“贾母论窗纱”一节对窗纱作了精辟的介绍,无论是软烟罗,还是霞影纱、蝉翼纱,均以薄透为特色。

虽然薄透,但窗纱对窗外之景还是起到了隔的作用,窗外之景在窗纱的阻隔之下变得朦胧而隐约,使人在这一边看到另一边,本来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在恍惚迷离中扩大了空间感觉,从而使空间得到了延伸。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黛玉让丫头将那能吟《葬花吟》的鹦鹉连架子摘下来,挂在月洞窗外的钩子上,自己则坐在屋中,“只见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

这里的月洞窗不仅成为黛玉取景的佳处,更在空间上起到了一种隔的作用。

“黛玉无可释闷,便隔着纱窗逗鹦哥作戏,又将素日所喜的诗词也教与他念。

”美人与鸟儿隔窗对语,既有隔窗取景的韵味,又将原本同一幅画面分隔成了内外两个场景,增加了画面的立体空间感。

小说中窗的借景、隔景等功能,既营造了一种审美意境,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

这情形有如现代作家宗白华所说:“无论是借景、对景,还是隔景、分景,都是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创造艺术的意境。

”(摘自《<红楼梦>中的窗意象》,有删改)1.下列关于“《红楼梦》中的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传情的通道,促进了宝玉和黛玉爱情的发展。

B.《红楼梦》中的窗既有通风采光之功能,也有审美之功能,并为小说营造了诗化的环境。

C.《红楼梦》中的窗和亭台轩院、花草树木构成一个整体,是欣赏美景的最佳观察点。

D.《红楼梦》中的窗是大观园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大观园的女儿诗人般的气质。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窗是《红楼梦》中众多景象之一,能丰富读者的审美感受。

B.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窗的审美功能,并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运用。

C.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的窗各有特点,作用各有不同。

D.黛玉与鹦哥隔窗对语体现了窗户在《红楼梦》中隔景、分景的功能。

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窗有使咫尺相望的景物变得含蓄幽深、增加画面的立体空间感等作用。

B.曹雪芹受到古人启发,创作《红楼梦》时充分发挥了窗户隔景、分景等功能。

C.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如果缺少了“窗”这一意象,那它就缺少了很多精彩。

D.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视窗户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白居易,字.乐天,敏悟绝人,工.文章。

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迁.左拾遗。

会王承宗叛,帝诏吐突承璀率师出讨,居易谏:“唐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韩全义讨淮西,贾良国监之;高崇文讨蜀,刘贞亮监之。

且兴天下兵,未有以中人专统领者。

恐四方闻之,必轻.朝廷。

后世且传中人为制将自陛下始,陛下忍受此名哉?且刘济等洎诸将必耻受承璀节制,心有不乐,无以立功。

此乃资承宗之奸,挫诸将之锐。

”帝不听。

既而兵老不决,居易上言:“陛下讨伐,本委承璀,外则卢攸史、范希朝、张茂昭。

今承璀进不决战,已丧大将,希朝、茂昭数月乃入贼境,观其势,似阴.相为计,空得一县,即壁不进,理无成功。

”亦会承宗请罪,兵遂罢。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

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为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

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

鸡林①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

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

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减)【注】①鸡林:朝鲜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敏悟绝人,工.文章。

工:擅长,善于B.恐四方闻之,必轻.朝廷。

轻:看不起,轻视C.观其势,似阴.相为计,阴:暗中D. 终不附离.为进取计,离:离开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是古代男子成年后才起的,由于其同辈或属下等不便直呼其名,便另取一与本名含义有某种关系的别名,称之为“字”。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会试的人,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但是还没有被正式授予官职)。

“擢进士第”即“获得了进士”的意思。

C.在古代官职变动的词中,其中“补”是补任空缺官职。

“黜”,降职或罢免。

“迁”,调动官职,汉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称为右迁,左迁是降低官职。

D.卒,多义词,文中指死亡。

我国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去世有不同的称谓。

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白居易善于写诗,最初,与元稹相互酬咏,交情深厚,后来元稹得到宰相之职,白居易也随之声名显赫。

B. 白居易认为如果让四方节度使知道朝廷让宦官担任实际统帅去讨伐叛贼王承宗,必将助长王承宗的反叛气焰,而且让各路将军深感耻辱,诸将的锐气也会受挫。

C.白居易劝谏承璀为统帅讨伐王承宗一事,令穆宗不悦,幸好有李绛的进言,白居易才免遭罢黜,且皇上仍然像过去那样待白居易。

D.白居易坦率耿介,常诤谏为政之安危,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仍然不改别变自己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5分)(2)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

(5分)(二)古诗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①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②篠(xiǎo):细小的竹子。

③裛(y ì):滋润。

8.颔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了狂夫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三)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10.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②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两句借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现境况,表达了“迁谪意”。

③《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增添神奇色彩并赞扬其神力和开路者勇力的句子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神医王十二冯骥才天津卫是码头。

码头的地面疙疙瘩瘩可不好站,站上去,还得立得住,靠嘛呢——能耐?一般人能耐也立不住,得看你有没有非常人所能的绝活儿。

换句话说,凡是在天津站住脚的,不管哪行哪业,全得有一手非凡的绝活,比方瞧病治病的神医王十二。

要说那种“妙手回春”的名医,城里城外一挑一筐,可这只是名医而已,王十二人家是神医。

神医名医,一天一地。

神在哪儿,就是你身上出了毛病,急病,急得要死要活,别人没法儿,他有法儿,而且那法儿可不是原先就有的,是他灵光一闪,急中生智,信手拈来,手到病除。

王十二这种故事多着呢,这儿不多说,只说两段。

一段在租界小白楼,一段在老城西马路。

先说租界这一段。

这天王十二在开封道上走,忽听有人尖叫。

一瞧,一个在道边套烟筒的铁匠两手捂着左半边脸,疼得大喊大叫。

王十二急步走过去问他出了嘛事,这铁匠说:“铁渣子崩进眼睛里了。

”王十二说:“别拿手揉,愈揉扎得愈深。

”王十二抬起头往两边一瞧,这条街全是各样的洋货店,王十二喜好洋人新鲜的玩意儿,常来逛。

他灵光一闪,扭身就朝一家洋杂货店跑去,进门伸出右手就把挂在墙上的一样东西摘了下来。

顺手将左手拿着的出诊用的绿绸包往柜台上一撂,说:“我拿这包做押,借你这玩意儿用用,用完马上还你!”话没说完,人已夺门而出。

王十二跑回铁匠跟前说:“把眼睁大!”铁匠使劲一睁眼,王十二也没碰他,只听“叮”的一声,这声音极轻微也极清楚,跟着听王十二说:“出来了,没事了。

你眨眨眼,还疼不疼?”铁匠眨眨眼,居然一点也不疼了,跟好人一样。

再瞧,王十二捏着一块又小又尖的铁渣子举到他面前,就是刚在他眼里那块要命的东西!不等他谢,王十二已经转身回到那洋货店,跟着再转身出来,胳肢窝夹着那个出诊用的绿绸包朝着街东头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