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意(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意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本文将结合我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些创新的教学创意。
1. 教学内容创新(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趣味性实验。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一些有趣的生物实验,如“植物的生长与光合作用”、“制作泡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入前沿科技,拓展学生视野。
将一些生物科技前沿内容引入课堂,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让学生了解生物科技的发展动态,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
(3)注重跨学科整合。
将生物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相结合,如与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创新(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如“为什么植物需要光合作用?”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实施分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结合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创新(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既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问题解决等,也关注学生的实验成果,如实验报告、作品等。
(2)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相结合。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让学生互相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3)多元化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实验操作等方式外,还可以采用访谈、观察等非正式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1)开发校本教材。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编写具有特色的生物实验教材,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2)丰富实验器材来源。
除了学校提供的实验器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实验教学设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愈加深入,我省今年将实验操作纳入升学考试的计分中,更加突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亲自操作,学科知识得分率以及理解掌握程度都会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实验教学模式,增进我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激发我们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培养我们勇于探索、科学创新精神,因此实验教学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突破点。
赛前准备12019年9月21日,七星关区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在七星关区北大附属实验学校拉开帷幕。
来自全区102名教师参加比赛,各学校有近200多名教师到现场观摩学习。
此次比赛将评选出21名优秀教师参加毕节市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创新大赛。
大赛设初中、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小学科学、综合学科等八个学科进行比赛。
我校苏霞、朱铁钢、阮履军、黄忠、付坤、宋雨、吉梦雪、周猛、王世霞、屈卫、胡多多、梁艳、李梦琪、梅元庆、曹开奉等15位老师参赛。
在参赛之前,我校经过精心准备与策划,安排好活动流程、比赛场地、后勤安全等。
参赛人员报到、抽签、熟悉场地有序进行,专业评委赛前构建评分细则,区教育科技局教仪股副股长李云宣读了竞赛目的及评分标准。
聘请参加本次竞赛的物理组评委:詹绍强、陈泽山、邓武生;生物组评委:吴玉琴、符娟、彭凯,化学组评委:陈艳、吴长权、韩德余,小学科学、综合学科组评委:谢帮建、熊杰、肖劲华,随后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竞赛。
在比赛过程中,每位参赛老师准备好各项实验仪器和实验所需材料,保证实验可操作性;依次介绍本实验名称、实验课程主要内容、实验器材的作用,其后正式操作实验,边操作边讲解,实验步骤清晰明确,突出实验效果,个别参赛教师用手机把实验过程投影在屏幕,由浅入深的讲解,让观摩教师耳目一新。
参赛教师秉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件,以赛促改”的原则,科学教育教学理念运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把握、实验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实验的操作等方面都展示出了各自的创新之处,精彩纷呈的实验比拼。
生物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生物创新实验设计方案题目:基于生物的创新实验设计方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对生物的研究和利用,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方法和途径,促进生物科技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1. 天然材料的生物创新利用实验:选择一种天然材料,如蜡状物、植物纤维等,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改造与利用,以提高其性能和功能。
例如,将蜡状物与微生物结合,制备出具有吸附污染物能力的生物纤维材料。
2. 新型生物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实验:选取一种生物材料,如蛋白质、多糖等,通过改变其结构和性质,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和应用价值的材料。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将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结合,制备出导电性能较好的生物材料,用于柔性电子器件的制备。
3. 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与优化实验:基于生物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和信号转导机制,设计并构建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
通过对不同环境因子的监测和测定,实现对生物体和环境的精确监测和预警。
例如,利用嗅觉受体和荧光探针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生物气体传感器,用于有毒气体的检测和监测。
4. 生物酶的改造与应用实验:通过对酶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酶进行改造,以扩展其在生物催化和生物修饰领域的应用。
例如,通过构建突变株,改造酶的底物特异性和催化效率,实现对特定底物的高效转化。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和进展;确定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2. 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并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3. 实验操作:a. 准备试样和反应体系:根据实验设计,准备所需的天然材料或生物材料,并配制适当的反应体系。
b. 变量调控:根据实验目的,调整实验中的关键变量,如温度、pH值等。
c.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
5. 结果总结与报告: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一、设计目标:1.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2.掌握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材料和器材:1.鲜活植物(如水生植物、陆生植物等);2.高锰酸钾溶液;3.光合色素提取液(乙素、甲素等);4.酒精灯、试管、滴管、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收集不同种类的鲜活植物,用隔音幕布遮挡植物,使其暗处静置2天,以消除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实施实验:(1)提取叶绿素:将被遮挡的植物中的叶片剪下,放入试管中加入酒精,并加热,再使用滤纸进行过滤,得到叶绿素提取液。
(2)制备高锰酸钾溶液:用烧杯称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溶解,直到所加的高锰酸钾全部溶解。
(3)植物光合速率测定:-取一定的摄氏滴管球菌从水龙头放入溶液中,将碘液滴到人体物健前大量滴到下温馨后察,比方说人,水族馆等不同地方在进行3天左右的观察。
-浸泡于高锰酸钾溶液中的叶片变色,记录变色时间;-此时,取一片报纸,将其中的一小块剪下,覆盖在叶片上既亏心涨,记录下覆盖报纸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移开报纸,记录叶片恢复颜色的时间;-多次实验,记录并计算每次高锰酸钾溶液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多次实验,记录并计算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四、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统计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溶液下叶片变色时间的数据,并绘制折线图分析数据;2.统计不同浓度高锰酸钾溶液下覆盖报纸的时间和叶片恢复颜色的时间的数据,并绘制柱状图分析数据;3.统计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数据,并绘制折线图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结论:1.高锰酸钾溶液的浓度越高,叶片变色时间越短,光合速率越低;2.放置覆盖报纸的时间越长,叶片恢复颜色的时间越长,光合速率越低;3.光照强度越高,光合速率越高。
六、实验总结与延伸:通过该实验,学生不仅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还提高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案例一、引言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以“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探究活动为例,介绍如何设计并实施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活动。
二、实验探究活动设计1.主题选择:本次实验探究活动的主题是“植物光合作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2.目标设定: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植物、光照、温度计、二氧化碳吸收量计、氢氧化钠溶液、清水等。
(2)将植物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记录下温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
(3)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在植物叶片上,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记录下温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
(4)用清水清洗叶片,再次记录下温度和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变化。
(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评价标准:学生是否能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记录数据是否准确,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实验探究活动实施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完成实验任务。
2.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记录数据。
3.观察: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时纠正错误和不足之处。
4.讨论: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收获,提出问题和建议。
5.总结:教师对实验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案例分析在本次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验器材、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深刻理解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
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安全:在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可靠,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伤害。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创新思路

标题: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创新思路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思路,旨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文章从更新教学理念、优化实验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评价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引言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然而,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设备落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因此,创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二、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实验教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将生物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实验教学的地位。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效果实验设计是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教师需要对实验设计进行优化。
首先,实验设计应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实验的实例,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其次,实验设计应注重探究性,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最后,实验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使每个学生在实验中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等,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创新

七、创新实验的优点及不足
1、低成本,生活化:实验器材少且来源于生活,便于学生在课 后自备实验材料,验证不同种子的呼吸作用,可充分锻炼学生 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更简洁,更环保:虽然是三实验合一,但是实验装置简单、 操作简便,效果更明显,而且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可以重复使 用不浪费。
谢 谢!
3、更直观、更科学:一套装置验证了四个实验现象,更有利于 学生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 并释放出了热量
不足点:
实验时间长,没法在10分钟时间内展示整个实验过程,但 是,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值得推广、也能推广的创新实验,所以 我和我的老师把它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您们的实验教学有帮助, 谢谢!
四、改进实验装置的过程
五、改进后的实验材料及装置
萌发黄豆种子、 炒熟黄豆种子、 大小塑料瓶各2个、 澄清的石灰水适 量、带有阀门输 液管2根、小烧杯 2个、蜡烛2根。
六、实验操作过程
1、课前准备实验: 将两个大塑料瓶分
别编号为甲、乙,在实 验开始前一天,用镂空 的小塑料瓶装入萌发的 种子100g套在甲瓶内; 用另一个镂空的小塑料 瓶装入炒熟的种子100g 套在乙瓶内,盖上带有 探针式温度计的瓶塞, 检查气密性。
贵州省贵州省第九届中小学教师实验教学技 能创新大赛活动(初中生物组) 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创新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实验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初 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个重点知识,也是一个学习难点。 为了学生更好的理解呼吸作用,我和我的老师对这 节内容中的三个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我们的 创新实验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有机物彻底分解时所发 生的物质变化的直观认识。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备课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备课教案
实验目的:
1. 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
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 提高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实验材料:
1. 鼠尾草叶片
2. 盐水
3. 显微镜
4. 盖玻片
5. 刀片
6. 水滴管
7. 试管
实验步骤:
1. 将叶片放入盐水中浸泡片刻,使之软化
2. 用刀片切割出一小块叶片,并用水滴管滴入一滴水
3. 用盖玻片盖住叶片样本,将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4. 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一个清晰的位置后,再转到高倍镜观察
5. 观察叶片中的细胞壁、叶绿体、细胞核等结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总结:
1. 植物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细胞核等组成的
2. 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找准位置,再转到高倍镜观察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显微镜和刀片等器具时的安全性
延伸实验:
1. 用碘液染色,观察淀粉粒在叶绿体中的位置
2. 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实验的能力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方案xx市中学生物教师实验创新大赛教学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本课题的实验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P28课外探究实验——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
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
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本实验在苏教版教材中是课外探究实验,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
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高锰酸钾溶液。
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少,反之,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低,使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需的量就越多。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高锰酸钾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高锰酸钾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
振荡、边观察现象,直至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记下滴数。
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液滴加到第二支试管中,记下滴数,直到三种新鲜果蔬的汁液以及果蔬饮料全部滴加计
数完毕。
将三种果蔬的滴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讨论:1. 三种果蔬汁液是否都含有维生素C?
2. 果蔬饮料与新鲜果蔬汁液,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更高,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七、实验结果
三种果蔬汁液都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褪色所需滴数不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
青椒橙子鲜橙多
滴数
八、自我评价
本实验编排成课内演示实验,能让学生在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如何开展实验,同时也培养了关注自身以及他人身体健康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