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赛课用)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doc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2. 激发学生对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回顾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

2. 引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题。

教学方法:1. 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2. 讲解法:介绍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的图片和概念。

2. 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DNA分子的结构。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提问学生染色体和基因的定义。

2. 讲解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解释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基因是染色体上的特定DNA序列。

3. 引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题,讲解D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4. 展示教学视频或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DNA分子的结构。

5. 总结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强调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理。

教学内容:1. 介绍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包括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理。

2. 解释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的,碱基配对原理是指腺嘌呤与胸腺嘧啶、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的配对关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碱基配对原理。

2. 互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DNA分子的结构如何支持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DNA分子的结构图片和模型。

2. 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过程。

教学过程:1. 讲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包括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原理。

2. 展示教学视频或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碱基配对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DNA分子的结构如何支持其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提问学生关于DNA分子结构的问题。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多篇)篇:《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设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学科学素养,因此,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以及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体验科学家的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及学法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法”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按如下6步探究模拟科学发现过程,发展其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学法:1)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过程探究1――对照分析体验方法;4)过程探究2――设计实验分析评价;5)过程探究3――引导分析突破难点;6)反思――提高认识,建立知识体系。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一)复习旧知――由已知引入未知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的证明和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的证明及其他科学家的发现提出问题:谁是遗传物质?设计意图:以史导史,认同科学是一个过程。

同时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对照分析体验方法探究过程1 体内转化实验――格里菲思等指导学生阅读: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及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掌握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定义和结构2. 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3. DNA的作用和意义4. 实验:DNA的提取和观察5. 拓展: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和作用。

3. 开展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实验材料和仪器:鸡血细胞、蒸馏水、氯化钠、酒精、玻璃棒、滴管等。

3. 小组讨论问题清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细胞核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 介绍DNA的定义和结构特点:用实物模型展示DNA双螺旋结构,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空间结构。

2. 讲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通过举例说明DNA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如亲子鉴定、基因遗传等。

3. 讲解DNA的作用和意义:阐述DNA在生物进化、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3. 实验操作1. 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两人。

2. 实验步骤:按照实验指导书,引导学生完成DNA的提取和观察实验。

3. 实验结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DNA的提取量、颜色、形状等。

4. 实验讨论:小组内交流实验心得,探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拓展学习1. 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对DNA技术应用的看法和体会。

5. 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1. 对DNA概念和结构的理解是否清晰?2. 是否掌握了DNA作为遗传物质的证据和作用?3. 实验操作过程中是否学会了合作和解决问题?4. 对DNA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何认识?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定义和结构。

解释DNA如何携带遗传信息。

强调DNA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深入理解DNA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DNA的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描述DNA的双螺旋结构。

让学生了解DNA的碱基配对原则。

2.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双螺旋结构和特点。

解释DNA的碱基配对原则(A-T,C-G)。

2.3 教学方法:使用模型或图解来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观察DNA的碱基配对。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报告或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结构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DNA的复制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DNA复制的重要性和意义。

3.2 教学内容:介绍DNA复制的步骤和机制。

解释DNA复制的重要性,如遗传信息的传递。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展示DNA复制的过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模拟来观察DNA复制。

3.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报告或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复制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DNA的遗传变异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DNA的遗传变异现象。

让学生理解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意义。

4.2 教学内容:介绍DNA的遗传变异类型,如点突变、插入和缺失。

解释遗传变异对生物进化的影响和意义。

4.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研究或实例来说明遗传变异的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探讨遗传变异的意义。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或问题回答来评估学生对DNA遗传变异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DNA的遗传实验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DNA的遗传实验方法。

让学生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案教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DNA的结构及功能,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技能目标:能够描述DNA的结构和功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DNA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DNA的结构和功能。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PPT、图片、视频等。

2.实验器材:若干个DNA模型,显微镜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0分钟)1.与学生谈论遗传的概念,引出DNA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2.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物质,并解释图片中物质的重要性。

Step 2 探究DNA的结构(20分钟)1.展示DNA的结构模型,解释DNA的双螺旋结构。

2.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DNA的组成及其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Step 3 DNA的功能(20分钟)1.讲解DNA的功能,包括存储遗传信息、复制遗传信息和转录遗传信息。

2.通过实例和图片等,让学生了解DNA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Step 4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0分钟)1.通过实验,观察DNA在显微镜下的形态,让学生亲自体验DNA的存在和重要性。

2.进一步讲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3.通过展示相关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DNA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Step 5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强调它在遗传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DNA,人类会是什么样子?3.汇总学生的回答,展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DNA的重要性的短文,并提交到班级共享文件夹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让学生了解到DNA是遗传的基础,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

2. DNA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和氢键。

3. DNA的遗传功能:遗传信息的存储、复制和表达。

4. 实验操作:DNA的提取和观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DNA的结构特点。

3. 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

2. 实验材料和器材:鸡血细胞、酒精、盐、玻璃棒、纱布等。

3. 实验报告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DNA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DNA,为什么它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讲解:介绍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功能,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进行讲解。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DNA提取实验,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DNA的提取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特点和作用,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DNA的重要性和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作用。

6. 作业:布置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DNA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DNA遗传功能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讲解DNA的研究前沿和应用领域。

2. 组织学生参观基因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DNA研究的过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探索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科学世界观的树立。

二、学情分析①高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观察能力强,但综合分析能力较差。

对理科班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对染色体和DNA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②学生通过半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和科学家的思维进行有力的碰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兴趣,是现代中学生缺乏的科学素养,也是生物新课程的要求。

加深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重点难点1.重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生物的遗传物质1、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2、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1)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如:各种细胞生物、很多病毒(噬菌体)(2)极少数不含DNA、只含RNA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RNA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公开课教案.doc教案章节: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DNA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DNA的基本概念: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

2. DNA的结构特点: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

3. DNA作为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的传递、基因控制生物性状、DNA的复制和转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DNA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DNA的结构和功能。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出DNA这一主题。

2. 讲解DNA的基本概念:讲解DNA的定义、组成和分布,让学生了解DNA 的基础知识。

3. 展示DNA的结构特点:利用课件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讲解碱基配对规律。

4. 讲解DNA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性:阐述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让学生了解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DNA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DNA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DNA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遗传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分析作业和测验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内容:DNA的定义、组成、结构特点、遗传信息的传递以及DNA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的结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N 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赛课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瓜州一中焦文杰
一、教材内容分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第3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首先以“问题探讨”的形式呈现了曾经在科学界争议了很久的问题:“DNA和蛋白质到底谁是遗传物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介绍了20世纪早期人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推测,在此基础上教材详细讲述了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引导学生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悟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本节是从分子的层次上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为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的突变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策略
回顾前两章的主干知识,体会早期科学家对于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了解到遗传物质位于染色体上,引出新的问题“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究历程,领会实验选材的巧妙、思维的严谨和实验方法的科学;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认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五、教学设计流程
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六、课堂实施
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设疑:
这种转化因子究竟是什么物质
呢?S菌的化学成分很多,要找到
转化因子,最关键的思路是什
么?如果让你来设计实验来进一
步探究“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你
将如何设计实验?
Ⅱ、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

讲述并投影:
思考:
1、该实验的巧妙之处是
什么?蕴含了哪些实验设计原
则?
学生思考、
分析、讨论得出
结论:把DNA和
蛋白质分开,单
独地直接地观察
这两种物质的作
用。

学生思
考、讨论,展示
学习成果:
1、控制变
量原则,将多个
变量分解为单个
变量进行研究;
对照性原则。

2、结
论:DNA是转化
因子即遗传物
质。

进一步
培养学生探
究问题与设
计实验的能
力及创新意
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