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图像成像及显像知识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总结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总结1. 图像的性质1.1 实物与图像实物是我们能直接看到和接触到的物体,而图像是通过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形成的,我们无法直接触摸和感知的物体。

实物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实物的形态、大小等特征都可以在图像中找到。

1.2 实像与虚像实像是通过光线真实交汇形成的,可以在屏幕上或者物体上投下影子。

虚像则是通过光线的延长线上虚拟出来的,不能在屏幕上或者物体上投下影子。

1.3 放大与缩小图像的放大与缩小取决于物体与图像之间的距离关系。

当物体与图像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图像会变得更小,即缩小;当物体与图像之间的距离缩小时,图像会变得更大,即放大。

2. 光的传播与成像原理2.1 光的传播方式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波状传播。

在空气中,光线会沿着直线传播;而在介质中,光线会发生折射和反射,呈现出波状传播的特征。

2.2 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遵循折射定律,即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满足一个关系式。

这个关系式可以用来解释光在水中折射时的现象。

2.3 光的反射定律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的同时也产生了反射。

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即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同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上。

2.4 成像原理光线在通过透镜或者反射镜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从而形成图像。

透镜和反射镜根据成像原理分为凸透镜、凹透镜、凸面镜和凹面镜。

透镜和镜面的形状和位置不同,会造成图像的成像方式不同。

3. 光的色散与衍射3.1 光的色散光经过介质时,由于折射率的不同,光会按照不同的波长分离出来,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我们可以观察到七彩光线在经过三棱镜后分离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3.2 光的衍射当光通过一个小的孔或者细的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衍射会使光线发散,形成波纹状的分布。

这种现象在摄影、天文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4. 光的干涉与偏振4.1 光的干涉当两束或多束光线汇聚或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点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点

高中物理图像知识点高中物理中的图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在考场上会经常出现,而且在生活中也非常实用。

由于它的重要性,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知识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物理中的图像有哪些种类。

在物理学中,图像主要分为真实像和虚像。

真实像是在物体与其成像物之间存在的一种实像,可以显示物体的大小、形状等特征,与实物体非常相似;虚像则是一种不能成立的想象中的像,仅是像的位置和方向等几何属性与实物体的这些属性相似。

接着,我们需要了解物理中的图像成像规律。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物理中的成像是有条件的。

成像的条件有三个,分别是能否让光线从物体上方或侧面入射,能否让光线在入射面上折射,能否在折射面上反射。

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根据相应的规律来计算物体的成像位置、成像大小、成像性质等。

其中,最基本的成像规律是“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物距是指物体到凸透镜或凹透镜的距离,而像距则是指成像后像点到透镜的距离。

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可以通过透镜的折射原理求得:物距与像距的乘积等于透镜焦距的平方减去透镜曲率半径的平方。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成像位置。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像规律,就是“像的特点”。

像的特点包括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和像的性质三个方面。

其中,像的位置是指成像后像点与透镜的相对位置;像的大小是指成像后像点的大小;像的性质则是指成像后的像是真实像还是虚像。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中的成像规律,并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灵活地运用。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物理中的图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物理中的图像在生活中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投影仪中看电影等等,这些都涉及到了成像规律。

而在现代科技中,图像技术更是得到广泛应用。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照片,通过电视观看电影,通过电脑处理图像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应用物理中的图像成像规律而实现的。

总之,物理中的图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它的作用。

照相机成像知识点总结

照相机成像知识点总结

照相机成像知识点总结照相机是人们用来记录生活和瞬间的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也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照相机成像是通过光学、电子、机械等多种原理相互配合完成的,了解照相机成像知识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 光学成像原理光学成像原理是照相机成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照相机通过镜头将外界景物的光线聚焦到感光材料上,形成像差。

在照相机中,主要使用的是透镜组来实现光学成像。

透镜组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当光线垂直射入凸透镜时,凸透镜将光线聚焦到焦点上,形成一个倒立和缩小的实像。

而当光线垂直射入凹透镜时,凹透镜将光线发散,无法形成实像。

而在照相机镜头中,通常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通过这种方式使光线聚焦于感光材料上,形成清晰的像差。

2. 曝光原理曝光是指相机感光材料所接受的光线的量。

在照相机成像的过程中,曝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曝光过度会导致图像过曝,而曝光不足会导致图像暗淡。

曝光的控制需要通过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来完成。

快门速度指的是相机感光材料感光的时间长短,快门速度越快,感光时间越短,适合拍摄运动或者快速动作。

光圈大小指的是透镜孔径的大小,光圈越大,进入镜头的光线越多,适合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拍摄。

通过调整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可以控制曝光的量,保证图像的亮度适中。

3. 感光原理感光原理是照相机成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感光材料通常是以银盐晶体为基础的胶片或者数字传感器。

银盐晶体感光材料在受到光线的照射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暗影和明影,通过显影和定影的方式将暗影和明影固定在感光材料上。

而数字传感器则是通过像素单元对光信号进行捕捉和转化,形成数字图像。

不同的感光材料对于光线的反应速度和敏感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拍摄的时候需要根据环境光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感光材料。

4. 色彩成像原理色彩成像是照相机成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色彩成像原理是通过透镜组和感光材料的组合来实现的。

《成像的基本概念》课件

《成像的基本概念》课件
摄像机性能参数:感光元件、像素、光学变焦、数字变焦 等。
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种类 家用数码相机 单反数码相机
微单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工作原理:通过镜头采集光 线,将景物反射的光线转化为数字信 号,经过处理后形成图片。
数码相机性能参数:传感器类型、像 素、镜头规格、对焦方式等。
医用影像设备
医用影像设备种类 X光机
VS
详细描述
医学影像领域中,成像技术用于诊断和治 疗,如X光、超声和MRI等;安全监控领 域中,成像技术用于监控和侦查,如红外 和夜视等;科学研究领域中,成像技术用 于观察微观和宏观世界,如显微镜和望远 镜等;娱乐产业中,成像技术用于电影、 游戏和虚拟现实等。
CHAPTER
02
成像原理
光学成像原理
05
成像技术展望
高清成像技术
总结词
高清成像技术是指通过高分辨率的显示设备,呈现出更加清晰、逼真的图像效果。
详细描述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清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成像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高清成像技术能够 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丰富的色彩表现,使图像更加细腻、逼真,为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提供了 更加优质的视觉体验。
CHAPTER
03
成像设备
光学摄像机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摄像机种类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模拟摄像机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数字摄像机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高清摄像机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摄像机工作原理:通过镜头采集光线,将景物反射的光线 转化为电信号,经过处理后形成视频信号。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成像技 术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创造 出虚拟或增强的三维场景和对象,并呈现给 用户。

图像的成像原理

图像的成像原理

图像的成像原理
图像的成像原理是指通过光的折射、反射和传播等过程,将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信息转化为可见的图像。

它涉及了光学、物理学和视觉感知等相关知识。

在成像过程中,首先光线从物体上的各个点发出,并以直线传播。

当光线遇到边界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使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当光线经过折射或反射后,进入眼睛或相机等成像设备中。

在这些设备中,光线通过镜头或透镜等光学元件的聚焦作用,使得图像能够清晰地投影在感光元件上。

感光元件可以是胶片、传感器等,它们能够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

在拍摄静态图像时,感光元件记录下图像的亮度和颜色等信息。

而在实时成像领域,例如摄像头和电视等设备中,感光元件能够以更高的速率连续接收光信号,从而实现视频的录制和传输。

最后,通过对感光元件记录下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和解读,就可以将光学信息转化为可见的图像。

这些处理包括放大、滤波、增强对比度等,以及对色彩和细节的修复和优化。

总而言之,图像成像原理的核心在于光线的传播和感光元件的转换。

通过光学系统的聚焦和电子信号的处理,我们能够获得清晰准确的图像。

这一原理为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等各种成像设备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三讲-DSA成像技术

第三讲-DSA成像技术

2.4 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是80年代继CT之后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心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是继CT之后X线诊断技术方面又一重大突破。

幻灯片3●血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

采用光学减影技术(将显影剂注入血管里,X光穿不透显影剂。

)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是影像医学、临床医学、计算机技术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技术。

幻灯片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意图幻灯片5●1895年发现X线后仅2个月Haskek和Lindental首次在离体上肢的动脉内注入白垩溶液进行动脉造影的尝试。

●随着血管造影技术和造影剂的不断改进,尤其是1953年Seldinger设计的循导引钢丝插入导管,使经皮穿刺法成为简便、安全的动脉造影术。

●1963 年Ziedes des platnes B.G首先利用同一患者的脑血管与颅平片互相重叠,将此重叠的两片覆盖于未感光的X线胶片上,用可见光曝光,经冲洗印成减影片。

此方法手续繁琐,不易重叠而产生伪影,因此在临床上没有推广应用。

●7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70年代后期,美国的Wisconsin和Arizona大学的小组和西德Keil Kinder Klink医学中心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研究。

●1977年Nudelman教授获得了第一张DSA影像。

●1980年11月的北美放射学会公布●1981年布鲁塞尔国际放射学年会上DSA得到了一致推崇。

血管造影术简史幻灯片6发明者●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的Mistretta小组●亚利桑纳大学的Nadelman小组首先研制成功1980年11月的北美放射学会公布近20年来,由于计算机、电视系统、X线影像增强器和数字电子储存设备的改进,其DSA的影像质量日臻完善,使DSA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各方面。

第三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成象原理与图象解释 ppt课件

第三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成象原理与图象解释  ppt课件
从上节已知,衍衬衬度与布拉格衍射有关, 衍射衬度的反差,实际上就是衍射强度的反映。 因此,计算衬度实质就是计算衍射强度。它是 非常复杂的。为了简化,需做必要的假定。由 于这些假设,运动学所得的结果在应用上受到 一定的限制。但由于假设比较接近于实际,所 建立的运动学理论基本上能够说明衍衬像所反 映的晶体内部结构实质,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苏玉长
因此,如何对一张电子图象获得的信息作出 正确的解释和判断,不但很重要,也很困难。 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理论才能对透射电子象作 出正确的解释。如前所述电子束透过试样所得 到的透射电子束的强度及方向均发生了变化, 由于试样各部位的组织结构不同,因而透射到 荧光屏上的各点强度是不均匀的,这种强度的 不均匀分布现象就称为衬度,所获得的电子象 称为透射电子衬度象。
ppt课件
14
暗场像——用物镜光栏挡住透射束及其余衍射束, 而只让一束强衍射束通过光栏参与成像的方法, 称为暗场成像,所得图象为暗场像。
暗场成像有两种方法:偏心暗场像与中心暗场像。
必须指出: ① 只有晶体试样形成的衍衬像才存 明场像与暗场像之分,其亮度是明暗反转的,即 在明场下是亮线,在暗场下则为暗线,其条件是, 此暗线确实是所造用的操作反射斑引起的。
ppt课件
11
第二节 衍射衬度形成机理 明场像与暗场像
• 前面已经讲过,衍射衬度是来源于晶体试样各部 分满足布拉格反射条件不同和结构振幅的差异 (如图)。
设入射电子束恰好与试样OA晶粒的(h1k1l1)平面 交成精确的布拉格角θ,形成强烈衍射,而OB
晶粒则偏离Bragg反射,结果在物镜的背焦面
上出现强的衍射斑h1k1l1。若用物镜光栏将该强
.
ppt课件厚,则质厚衬度 可近似表示为: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培训课件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培训课件

X线成像技术与应用
X线成像技术
X线成像技术包括普通X线摄影、特殊X线摄影(如点片、体层摄影等)以及数 字X线摄影等。
X线成像应用
X线成像在医学诊断中应用广泛,如骨折、关节病变、肺部疾病、腹部疾病等, 同时也可用于治疗和手术导航。
03
CT成像原理及技术
CT成像原理及过程
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计算机重建图像
功能成像技术:如fMRI、ASL等,用于 研究脑功能和血流动力学。
分子成像技术:利用特定分子探针,对 特定分子或生物标志物进行成像,用于 疾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05
超声成像原理及技术
超声波产生与性质
超声波的产生
通过高频电信号激励压电晶体或磁致 伸缩材料,使其产生振动并向外辐射 超声波。
超声波的性质
信息。
疾病治疗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还可以用于疾病 治疗,如放射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医学教育和科研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还可以用于医学 教育和科研,帮助医学生和科研人 员更好地了解人体结构和疾病特征 。
02
X线成像原理及技术
X线产生与性质
X线产生
X线是由高速电子撞击物质时产生的 电磁波,波长范围为0.01-10nm。
动态容积CT
通过连续扫描和重建,获 得动态容积数据,用于评 估器官功能和血流情况。
特殊技术应用
如CT血管造影、CT灌注 成像等,可对特定部位进 行高分辨率成像,用于诊 断和治疗。
04
MRI成像原理及技术
MRI成像原理及过程
核磁共振原理
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自旋和能级跃迁,通过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实现核磁共 振信号的检测和成像。
X线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产生散射 和吸收,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不同,从而形成图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图像成像及显像知识1. 视觉暂留效应人的眼睛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是视觉惰性,即光像一旦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将会对这个光像的感觉维持一个有限的时间,这种生理现象叫做视觉暂留现象。

对于中等亮度的光刺激,视觉暂留时间约为0.05至0.2秒。

视觉暂留现象是近代电影与电视的基础,因为运动的视频图像都是运用快速更换静态图像来得到的。

正因为人眼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我们的眼睛在看任何东西时,都会产生一种很短暂的记忆。

把这些记忆记下来,连结在一起,我们就会看到动作,从而在大脑中形成图像内容连续运动的错觉。

这也是目前卡通动画,计算机动画的基本原理。

我国采用PAL制的电视制式,即每秒钟传送25幅(帧)图像,每幅图像又分两次(场)扫描,从而实现活动图像的传送。

根据视觉暂留现象,当一幅图像消失后,人眼对图像亮度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有瞬时的保留,然后才逐渐消失,若每两幅图像出现的时间间隔小于人眼视觉暂留的时间(0.1s),人们就能看到流畅变化的电视画面。

2. 三基色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走近看电视屏幕或是用放大镜看电视屏幕,你会发现彩色图像是由很多红绿蓝三点构成。

这是利用人眼空间细节分辨力差的特点,将三种基色光分别投射在同一表面的红绿蓝三个荧光粉上,因点距很小,人眼就会产生三基色光混合后的彩色感觉,这就是空间相加混色法。

人们在进行混色实验时发现: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彩色,几乎都可以用某三种单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而得到。

具有这种特性的三个单色光叫基色光,这三种颜色叫三基色。

电视技术中使用的三基色是红、绿、蓝三色,其主要原因是人眼对这三种颜色的光最敏感,且用红、绿、蓝三色混合相加可以配出较多的彩色。

根据三基色原理,我们只需要把要传送的各种彩色分解成红、绿、蓝三种基色,然后再将它们转变成三种电信号进行传送。

在接收端,用彩色显像管将这三种电信号分别转换成红、绿、蓝三色光,就能重显原来的彩色图像。

利用三基色原理,将彩色分解和重现,实现视觉上的各种彩色,是彩色图像显示和表达的基本方法。

3. 电视成像及传像原理我们看到的是彩色图像,彩色是光的一种属性,没有光就没有彩色。

在光的照射下,人们通过眼睛感觉到各种物体的彩色,这些彩色是人眼特性和物体客观特性的综合效果。

电视技术就是根据人眼的视觉特性来传送和接受彩色图像的。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人们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大自然景物。

由物理学的光学理论可知,光是一种以电磁波形式存在的物质。

凡是能引起人眼视觉反应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即波长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通过人眼,能够辨别光线的亮度和颜色。

对于彩色光可以用亮度、色调和饱和度三个物理量来描述。

在电视技术中,传输彩色图像,实质上就是传输图像的亮度和色度。

电视是根据人眼的视觉暂留特性和视觉心理,运用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传送活动图像和声音信息的系统。

通常由摄像、传输、显像三部分组成。

我们先用摄像机将景物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光图像转换为电信号,即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经过放大、调制等过程,将图像电信号调制在一个高频载波上,通过天线以无线电波的形式发送出去。

在接收端(电视机)利用显像器件把电信号还原成光信号,重现人眼看得见的图像信息。

由此可知,电视传像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光-电变换、信号传送、电-光变换而实现的。

4. 图像的清晰度与分辨率图像清晰度(Picture Definition)和图像分辨力(Picture Resolution)是行业标准SJ/T 11324-2006和SJ/T 11346-2006中提出的两个参数,是描述显示设备对图像细节重现能力的重要指标。

图像清晰度指影像上各细部影纹及其边界的清晰程度,规定用屏幕上能分辨清楚的最高线数来表示,单位是“电视行(TV Line)”也称电视线。

电视和录像通常用清晰度来比较图像的质量,而摄像机一般使用分解力一词来衡量它。

在PAL制的电视广播中,一幅图像在垂直方向上有625行,似乎垂直清晰度就等于625TV线,但由于场消隐以及电子束扫描误差和聚焦误差的影响,垂直清晰度总是小于每幅图像的实际扫描行数,一般介于有效扫描行数的0.5—1倍之间,通常为65%左右,因此,垂直清晰度≈625×0.65,大约是400TV线。

对于4:3的图像模式,水平清晰度≈400×4/3,大约是533TV线。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将有效垂直清晰度计为576行,水平清晰度为720行。

分辨率与清晰度不同,是指在摄录、传输和显示过程中所使用的图像质量记录指标,以及显示设备自身具有的表现图像细致程度的固有屏幕结构,具体来说就是指单幅图像信号的扫描格式和显示设备的像素规格,其单位不是“电视线”,而是“像素”。

像素是组成图像的最小单位,在黑白电视中像素是一个黑点,在彩色电视中像素则由红、绿、蓝三色的三元组组成,构成一幅图像的像素越多,图像就越清晰、逼真。

图像信号的分辨率和显示设备的分辨率是由制式和规格决定的,其数值固定不变。

在知道图像的清晰度之后,我们可以大致推算出图像的分辨率,用“水平像素×垂直像素”来表示,例如PAL制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尽管色彩鲜艳、画面逼真,但是,在图像的清晰度、层次细腻程度和稳定性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大屏幕电视、投影电视,越是靠近观看越觉得不清晰。

这是因为目前的电视画面还不能满足人眼分辨图像细节能力的要求。

人的视力需要电视图像的实际扫描行数要在900行以上才能满足人眼分辨能力的要求,这时看起来画面才显得层次清晰、细腻,这种能满足人眼分辨能力要求的电视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清晰度电视,其画面可提供相当于标准清晰度电视画面五倍的信息量,具有更高的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

高清晰度电视采用16∶9的图像模式,而不是传统的4∶3模式,标准清晰度电视则采用兼容16∶9和4∶3模式。

5. 电视制式完成模拟电视信号的发送和接收,需要采取某种特定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特定的方式就是彩色电视制式,根据模拟电视信号的编码和高频调制方式的不同,目前世界上主要有PAL制、NTSC制和SECAM制。

中国、德国、英国及非洲一些国家采用PAL制;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采用NTSC制;前苏联、法国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SECAM制。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电视机、影碟机都兼有PAL、NTSC制。

PAL制,每秒钟传送25幅(帧)画面,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NTSC制,每秒钟传送30幅(帧)画面,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需要说明的是,摄像机也是有制式的,我国使用PAL制式,在我国销售的数码摄像机都是PAL制式的,NTSC制式的摄像机拍摄出来的图像不能在PAL制式的电视机上正常播放,使用时需要注意。

6. 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隔行扫描(Interlaced)和逐行扫描(Progressive)都是在显示设备表示运动图像的方法,通常电视显示画面的扫描方法都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每秒钟扫描固定的帧数。

一幅图像如果分两次扫描,即分两场,第一场扫1、3、5……(单数行),称为奇数场,第二场扫2、4、6……(双数行),称为偶数场。

奇数场和偶数场组合起来,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这种扫描方式,通常叫隔行扫描。

由于视觉暂留效应,人眼将会看到流畅的运动画面而不是闪动的半帧半帧的图像,但是画面闪烁仍然存在,只是不易察觉,人眼容易疲劳。

例如,显示模拟电视图像(CRT)时,把一幅由625行组成的画面分成两场来扫,第一场称奇数场,只扫描625行中的奇数行(依次扫描1、3、5、…行),而第二场(偶数场)只扫描625行的偶数行(依次扫描2、4、6、…行),通过两场扫描完成原来一帧图像扫描的行数,因此,隔行扫描时帧频为25Hz、场频为50Hz就是这个道理。

逐行扫描是指显示屏显示图像进行扫描时,从屏幕左上角的第一行开始逐行进行,整个图像扫描一次完成,较好地解决了图像画面闪烁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一般通过插场或插帧处理获得逐行扫描的效果,相当于把隔行场变成逐行场或帧,这样就使得逐行扫描的场频提高,一般为50 Hz,若场频超过50 Hz,则会导致较高的成本。

对于模拟电视图象,以扫描行表示,PAL制表示为625/50i;数字电视图像是以像素和分辨率来表示,例如PAL制节目,分辨率为720×576,逐行可表示为576P,隔行为576i。

随着数字电视的发展,为得到高品质的图像质量,逐行扫描成为电视扫描的优选方案。

7. 高清(High Definition)通常意义上说,高清包含高清电视(HDTV)、高清设备、高清格式、高清电影等四种含义,目前视频显示格式主要有720p、1080i、1080p三种,其中p指逐行扫描,i指逐行扫描,720p 的标准分辨率为1280×720,1080i和1080p的标准分辨率均为1920×1080。

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的最大分辨率为720×576。

高清电视(HDTV)是由美国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确定的高清晰度电视标准格式,视频数据传输量巨大,现在的高清视频压缩格式主要有H.264、WMA-HD、MPEG2-TS、MPEG4和VC-1等,其中,H.264格式最为流行。

下面列举了五种电视扫描格式:D1为480i格式,525条垂直扫描线,4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4:3 或16:9,隔行/60Hz,行频为15.25KHz。

D2为480P格式,和逐行扫描DVD规格相同,525条垂直扫描线,4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4:3 或16:9,分辨率为640×480,逐行/60Hz,行频为31.5KHz。

D3为1080i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9,分辨率为1920×1080,隔行/60Hz,行频为33.75KHz。

D4为720p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750条垂直扫描线,72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9,分辨率为1280×720,逐行/60Hz,行频为45KHz。

D5为1080p格式,是标准数字电视显示模式,1125条垂直扫描线,1080条可见垂直扫描线,16:9,分辨率为1920×1080逐行扫描,专业格式。

此外还有576i,是标准的PAL电视显示模式,625条垂直扫描线,576条可见垂直扫描线,4:3或16:9,隔行/50Hz,记为576i或625i。

高清电视就是指支持1080i、720P和1080P的电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