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合集下载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市场的供求关系。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供应商生产的商品,供需的变化也决定着价格的波动,经济学原理便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比如,最近油价天天在上涨。

由于日益增长的全球油价,汽油与柴油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消费能力会受影响,这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

由于柴油价格节节攀升,消费者的需求量正在下降,反映出消费者正在有选择地控制消费,而这也与经济学原理有关。

另一个例子,夏天到了,夏装价格也随之大幅上升,这是市场供需关系所决定的。

夏季是消费者最大“支出”的季节,许多商家都利用夏天这个机会把原本贵得令人发指的衣物定价得“便宜”,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把自己的商品推到市场上去。

从市场的供需关系上来看,夏装的价格正是在消费者对衣服的旺盛需求下出现的涨价现象,与经济学原理及定价理论息息相关。

再如,我们会发现套餐食品的价格也在上涨,这又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

当外界经济变化,民众拥有的购买力减弱时,套餐食品价格也就相应上涨,以此满足消费者对便宜快餐的需求。

而这种价格变动又是市场供求关系在某一次特定背景下发生的变化,这又是经济学原理在现实中的体现。

所以,经济原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量体现,从油价上涨,夏装价格攀升,到套餐食品价格上涨等,都反映出普遍的市场供求关系。

当供应少于消费需求,价格就会上涨;反之,当供应多于消费需求,价格就会下降,这就是经济学中关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描述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学科。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供需关系: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时,价格通常会上升。

例如,当某种水果的季节性供应减少时,价格会上涨,因为需求量不变,但供应量减少。

2.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在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例如,在购买一件衣服时,你需要考虑到购买一件衣服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和成本。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你做出某种选择时,你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例如,当你选择去旅游时,你放弃了在家休息或工作的机会成本。

4.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工厂排放污染物时,这些污染物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

5.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

例如,当某个行业存在垄断时,价格会被人为地抬高,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以上是一些生活中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例子。

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现象分析

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现象分析

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有限资源的分配与使用。

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都能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经济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供求关系、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经济周期等基本原理,经济学可以为现实经济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出发,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原理分析实际的经济现象。

一、供求关系与市场机制一是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

供给与需求的互动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及市场的资源配置。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价格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在特定价格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价格会上涨;当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会下降。

这一供求模型是解释价格波动的基础。

二是均衡价格与市场出清。

供求关系的交点即为市场均衡价格,在这一价格下,市场上所有的供给都能被需求消化,市场处于 “出清”状态。

若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市场上将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价格下跌。

反之,若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市场上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价格会上涨,直到市场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三是价格弹性与市场反应。

供求关系中的弹性概念描述了价格变化对供给和需求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越大,供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显著。

例如,奢侈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价格略有下降就可能导致需求量大幅增加,而必需品如食物的需求弹性则较小,即便价格上涨,需求量也不会有明显减少。

二、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性一是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的其他可能选择的最大价值。

在经济决策中,机会成本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所有经济主体在进行选择时,都需要权衡各种可能选项的机会成本。

例如,当企业选择投资于新技术时,放弃了投资于市场扩展的机会,后者就是其机会成本。

二是资源稀缺与选择的必要性。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源于资源的稀缺性。

由于资源有限,而人类的欲望无限,社会需要通过选择来决定资源的最优配置。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修订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修订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修订]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2010年02月16日星期二19:02 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

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卒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 曼昆在第18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 “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

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 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

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

《经济学原理》第20 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 :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 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

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

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曼昆在第18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

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

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

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

《经济学原理》第20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

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

不仅如此,在那些年代,父母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身边的现象概述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关注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理性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身边的各种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经济情况。

本文将通过引入一些经济学原理来分析一些常见的身边现象。

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需求和供给是经济活动的核心。

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给市场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价格和数量的确定。

以手机市场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随着需求增加,手机制造商会增加生产,并提供不同类型和规格的手机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当供给超过需求时,竞争将变得激烈,价格可能下降。

相反,如果需求超过供给,价格可能上涨。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价值并不仅仅取决于商品本身,而是由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供求关系决定。

了解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在购买手机或其他产品时做出明智的决策。

消费者选择与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面对有限的收入和多种选择时,会通过效用最大化原理进行决策。

效用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或享受程度。

理性的消费者将考虑价格、品质和个人偏好等因素,并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满足的商品或服务。

举个例子,假设今天你想买一杯咖啡。

咖啡的价格、品质和口味将影响你的选择。

如果有两家咖啡店,一家价格较低但品质一般,另一家价格较高但品质很好,你可能会考虑自己的预算和对品质的要求,做出最优选择。

通过了解消费者选择和效用最大化的原理,我们可以在购物时更加明智地作出决策,避免浪费和满足自己对产品的要求。

机会成本和决策机会成本是指选择某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活动。

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考虑做出某个选择的机会成本。

以出行方式的选择为例。

当你面临去国外旅行的机会时,你可以选择乘坐飞机,但这个选择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可能的出行方式,如开车、坐火车或骑自行车。

关于我们周围一些现象的解释(经济)

关于我们周围一些现象的解释(经济)

关于我们周围一些现象的解释农业是我们所熟知的一个行业,毕竟这关乎国计民生,粮食危机所带来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是很严重的。

回首2008年中国的冰雪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价格节节攀升,国家为此甚至出台了限制粮食出口政策,国际玉米、小麦的期货价格更是高得惊人,国际米价创出20年来的新高,大约是国内粮价的三倍。

这一方面和自然灾害有关,比如中国的冰雪灾害,越南发生了洪水等等,海地甚至因为缺少粮食而发生了社会动乱,导致了海地总理的下台。

从市场经济上来讲价格的涨涨跌跌是很正常的,我所要谈的是农业背后的问题,为此首先我先解释所谓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把某种资源用于某一目的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的可能得到的最大价值。

举个例子,你有一块土地,你既可以自己种水稻,也可以租给别人建房子,假设土地只有这两种用途,那么你自己种水稻的机会成本就是把田租给别人可能得到的租金。

在农村我有切身的体会,土地的用途是非常少的,除了种农作物外别的用途几乎没有,在城市就不一样了,你可以用它建楼房,高尔夫球场,尤其是城市土地的自然功给是非常有限的,你不可能创造出土地来。

房价并不是因为地价高而高,土地价格却是因为房价高而高。

对于居住来说的住房时相当缺乏弹性的,所谓的弹性就是当房价变化时,需求变化非常小。

比如说,你可以租房用作商铺,可以赚很多钱。

一方面供给很少,另一方面需求很大,于是房子价格自然就高了,这就导致提低价格水涨船高。

前面我已经提到过土地的用途是很少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建房子不需要土地的话,那么土地的价格的最大值就是种农药作物的最大收入。

土地的用途非常少,那么只要种水稻一年的收入大于种子+农药+化肥+自己外出务工的所得的总和,那么种田便是有利的。

可是在农村,由于土地的用途非常少,那么只要中的还有点利润可赚,哪呢不能外出务工或者从是其他行业有更大收入的人便会种田。

所以你就在农村经常看到这种现象,种地的都是老头老太太,年轻人非常少。

暑假毕业实习时如果你在农药公司做销售,你会发现前来买农药的大是老年人。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选择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购买食物到选择工作,从理解通货膨胀到分析市场竞争等等。

下面是几个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的例子: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原理之一、当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往往下降;反之,需求增加,供给不变,价格往往上升。

例如,在夏季,西瓜供应增加,而需求持平,价格下降;相反,在冬季,西瓜供应减少,而需求相对不变,价格上升。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出一种选择时,放弃了其他可行的选择的成本。

例如,当我们选择去看电影时,花费的金钱和时间就是机会成本,因为这些金钱和时间本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休息。

3.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在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时,相对于其他商品或服务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例如,假设国家A擅长生产电子产品,而国家B擅长生产纺织品,两国通过贸易可以互惠互利,因为国家A可以以更低的机会成本获得纺织品,而国家B可以以更低的机会成本获得电子产品。

4.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指在增加一单位资源时,所产生的额外效益逐渐减少。

例如,当我们要决定是否继续玩游戏时,最初几分钟可能非常兴奋和有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将逐渐降低,再玩一小时的边际效益就会较小。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地分配资源造成的问题。

例如,环境污染是一个市场失灵的案例,因为企业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场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成本,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这些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并非详尽无遗,但它们包含了经济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现象,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周围的经济现象姓名:刘旭班级:信管094学号:200904034415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基于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的分析摘要: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态。

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特殊性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本文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分析了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认为由涨价预期所带来的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是短期内房价上涨的动力。

从长期来看,这一动力无法持续。

近年来,云南、四川等地的花卉市场频频爆出天价兰花,某些原本售价仅仅几十元的小小兰草,在投资客的炒作之下竟然能够卖到几百万元。

这些兰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效,买家所看重的并不是它们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一路飙升的价格所带来的预期收益,此时的兰草已经被当作纯粹的投资工具了。

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节节上涨的房价。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是否出现房地产泡沫还存在争议,但勿庸置疑,我国某些城市的房价已经畸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

本文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对房地产泡沫形成机制进行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的涵义经济学中所说的泡沫,就是资产价格严重背离基础价值而暴涨的现象。

房地产泡沫是指主要由投机性购买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

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的这种上涨不是以真实需求的增长为基础的,而主要是由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的。

当发生房地产泡沫时,土地和房屋价格高涨,大大高于由真实需求所支撑的市场价值,并且交易频繁,形成了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价格泡沫的经济领域,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决定的。

第一,房地产业的资源基础是土地,而土地是现代社会最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供给量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第二,房地产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对房地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增加的;第三,房地产行业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供给量在短期内难以增加。

正是这些特征,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实现稳定的均衡,价格波动剧烈,这是诱发房地产泡沫的重要因素。

此外,房地产的相对价值比较大、交易过程比较规范、交易场所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其交易成本较低,这是房地产市场易产生价格泡沫的诱发条件。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房地产泡沫事件,其中典型的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日本发生的地产泡沫,九十年代中国香港、海南、北海相继发生的房地产泡沫。

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的一种较为典型的形态。

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一般特征住房需求的一般特征包括:第一,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住房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因此,人们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刚性的,其价格弹性较小。

第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追求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对住房的质量、结构、装修、安全以及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种不断追求高品质住房的需求必定会诱导出相应的住房供给。

由于住房品质提高,即使在供求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第三,由于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普遍实施,潜在的购房意愿转化为现实的住房购买力往往只需要较少的当前收入。

也就是说,住房市场的有效需求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水平,在住房抵押贷款制度的支持下,大约有七成购房款使用的是人们未来的收入,有三成购房款使用的是家庭过去积累的收入或资产。

因此,与收入波动相比,住房需求的波动更大。

第四,住房需求不仅是消费需求也可以是投资需求。

住房是资产,购买住房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因此,住房具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

特别是当通货膨胀发生时,货币资产缩水,实物资产增值,人们更倾向于将货币资产转化为房产,因此住房购买需求增加,而住房供给在短期内难以相应地增加,结果必定导致住房价格上升。

住房供给的一般特征包括:一是住房供给受资源条件约束大。

住房建设需要土地,而一个地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住房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资金的供给受到信贷政策、资金总量、融资渠道和成本等多方面的约束;住房建设需要钢材、水泥、木材等建筑材料,建材资源的充沛或短缺对住房的供应速度影响较大。

所以资源条件是住房供给的硬约束条件。

二是住房供给成本和级差地租关系密切。

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成本决定住房价格,但决定住房供给成本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尤其是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是城市住房供给成本的主体。

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处于城市中心地区、交通便利地区或具有某种独特环境条件的地区(如靠近海滩、公园、学校等),土地稀缺程度加剧,地租和地价上升,房价自然会水涨船高。

三是住房供给受建设周期制约。

由于住房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工厂内部通过流水线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因此住房供给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不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与住房供给的滞后性相比,住房需求却容易受收入、人口、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波动,由此导致住房市场的供求关系极不稳定,在一个时点上非常容易出现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的状态。

上述特征说明,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供给较为稳定,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易于错位,可能同时出现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总量矛盾容易导致价格大起大落,而结构性矛盾则会引起房屋空置,这是形成房地产泡沫的内在基础。

三、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制根据经济学原理,多数商品遵循供求定理,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相应增加,反之,价格下降则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相应减少。

也就说,一般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斜率为正。

在房地产市场上,出于追求住房使用价值的目的,人们对住房的真实需求与普通商品遵循相同的规律,即在收入、预期、个人偏好等其他诸多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房价上升则需求量会随之下降,而房价下降则需求量会相应增加。

因此,对于真实的房地产需求来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但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仅有真实的居住需求,而且有出于追求增值收益的投资需求两类,这两类需求很难区分。

由于房地产商品的特殊属性,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投资品看待,购买房地产的目的除了追求其使用价值,还有追求投资收益的成份,这种投资收益与房价上涨预期密切相关。

因此,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很多时候并不遵循供求定理。

与股票等虚拟资产的市场需求规律类似,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与房价和房价的上涨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房价上升时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而当房价下降时需求量反而随之减少。

这是因为,高速上涨的房价会强化人们对于房价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此时将住房作为投资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而真实居住需求的减少被投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所抵消,总需求是增加的。

相反,当某种外部因素的冲击导致房价上涨速度下降甚至房价绝对下跌时,住房的投资需求会迅速减少甚至变为负值,也就是说,房价下跌使得一部分出于投资目的而购买的住房变为市场供给,这种情况无疑会加速房价的进一步下跌。

研究房地产价格泡沫的形成机制需要充分考虑到供求弹性的差异。

经济学中的弹性是指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是一个相对值。

供求弹性分别是指,当价格按照一定比率变动时所引起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

当价格变动的比率较大而需求量变动的比率较小时,表明供求缺乏弹性,相反则表明供求富有弹性。

由于土地供给的有限性,在短期内住房供给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房地产市场的最大特征就在于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

表现在供求关系上,就是需求曲线较为平缓而供给曲线近乎垂直。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率提高、居民现期或预期收入增加、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抵押贷款条件的放松都会引起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这种需求增加表现在供求均衡图上,就是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

短期内,由于住房供给难以随需求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交易量不会有明显的增加而价格却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也就是说,此时需求的增加仅仅引起了均衡价格上升。

但是,从长期来看,住房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它可以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

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如十年、二十年,如果房价持续上涨,投资于房地产的利润增加,开发商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城市空间的限制,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住宅。

如:可以将城市住宅区向郊外拓展,可以建造更多高层住宅,也可以增加住宅楼的密度。

这样,供给的增加无疑能够抑制房价上涨,因此,从长期来看,房价不可能始终上涨。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住房供给增加的速度可能小于住房需求增加的速度,房价仍然有上涨的趋势。

但是,由于供给增加能够改变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使投机性需求迅速减少,结果必然导致房价上涨失去动力,甚至引起房价下跌和房地产泡沫破裂。

这就是房地产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内在机制。

对上述过程,可以运用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原理和弹性理论做出更具体的解释。

如图所示,短期内住宅供给弹性极小,供给曲线斜率很大,几乎呈现出垂直状态,而需求富有弹性,需求曲线较为平缓。

由于涨价预期、收入增加、城市化、房改等因素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房价上涨,涨价预期导致投资需求剧增,需求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房价暴涨。

在收入效应作用下,房价上涨使得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真实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有所减弱。

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住宅供给是富有弹性的,高房价必将引起供给增加,而供给的增加会使得人们的涨价预期减弱。

此时,如果出现利率上涨、土地供给放松等因素,人们对房价将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可能会彻底消失,这样,住房的投资性购买需求就会锐减,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引起房价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

但是,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垄断性较强,房价具有向上的刚性,超额供给更多地表现为空置率上升,而不是房价下降。

四、结论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过程实际上是房地产价格机制作用的必然结果,这个过程完全可以用弹性理论、供求原理等最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予以解释。

可以说,房地产泡沫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种典型形式。

但是,其结果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出现市场失灵。

由于土地市场和房产市场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比,该领域更易于出现市场失灵。

房地产领域的市场失灵,从微观经济视角来看,主要体现为垄断所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外部性导致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而高档住宅供给过剩、投机盛行导致贫富分化加剧等;从宏观经济的视角来看,则体现为由于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行业发展大起大落和宏观经济波动,从而浪费经济资源,造成诸多社会问题。

这些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都说明房地产行业更需要政府干预。

但政府也是经济人,政府干预不是万能的,政府失灵甚至比市场失灵更可怕。

因此,如何在房地产领域既克服市场失灵又防范政府失灵,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