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阅读理解和答案

合集下载

温庭筠《苏武庙》阅读答案附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阅读答案附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⑴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前所写。

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6分)⑵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⑴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2分)想到的是: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担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1分)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1分)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1分)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1分)⑵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4分)二、24.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销魂”却是另一种意蕴。

请说说诗中“魂销”所指的内容。

25.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26.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24.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铜陵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或答辛酸的追忆,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25.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

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淤积绿菌场娇健独占鳌头B.联结抠字眼引申拾人牙惠C.融资殊不知传诵委曲求全D.繁衍冠名权坚韧磬竹难书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街,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D。

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近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C.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D.由20多个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成册.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2016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6年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

解析:A项,《苏武牧羊》节选自《汉书·苏武传》,取材自史事“苏武杖汉节牧羊”。

作者重在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身陷匈奴,后历尽艰辛、饱受苦难,持节19年而不改其志的历史典故,突出苏武“威武不屈”的操守,似并未对这一典故及人物进行评说,故不选。

B项,《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

杜牧借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出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并以此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阿房宫赋》是评说历史的文章。

C项,《赤壁之战》出自北宋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

本文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其中又以描述战前准备为主。

作者重点描述了战略决策的巧妙运用、孙刘联盟的结成过程以及最终抗曹计策的制定,但并未对这段历史多作品评,故不选。

D项,《烛之武退秦师》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寻衅合攻郑国,而郑国烛之武只身涉险与秦穆公交涉,最终以不卑不亢之态、剖析利弊之言,退秦国之兵的史实。

文中也无品评之论,故不选。

本题当选B项。

2.【答案】D。

解析:“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常用以比喻读书勤奋。

《史记》言“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即赞颂孔子为研究《周易》而反复翻读,以致穿连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断了好多次。

“闻鸡起舞”最早出自《晋书·祖逖传》,用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晋书》中记载,相传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在年轻时便立志报国,为精进武艺,振奋精神,半夜一听到鸡鸣,就与好友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洛阳纸贵”出自《晋书·左思传》。

比喻作品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晋书》中记载:西晋时期左思的《三都赋》历经曲折后为世人所知,风靡京都,盛行一时,“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温庭筠《苏武庙》阅读答案附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阅读答案附赏析

温庭筠《苏武庙》阅读答案附赏析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⑴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前所写。

诗人见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6分)⑵通过写所见所想,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⑴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2分)想到的是:一是首联想到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担十九年的各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1分)二是颔联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两幅画面,概写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1分)三是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1分)四是尾联想到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1分)⑵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4分)阅读练习二24.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销魂却是另一种意蕴。

请说说诗中魂销所指的内容。

25.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

26.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24.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铜陵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或答辛酸的追忆,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25.第一幅是望雁思归图。

画面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

第二幅是荒塞归牧图。

画面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苏武传》

《苏武传》
3.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 民族自豪感。(难点)
【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 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 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辞赋家。 代表作:《汉书》《答宾戏》《幽 通赋》《两都赋》等。
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 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 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 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 基础上撰写《汉书》。
以回报他的好意。
第二自然段
判断句,标志 是……者……也
暗地里
缑王者,昆邪王姊单
于母阏氏归汉。 平素,平常
互相、一起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
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
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苏武不答
苏武不应
3.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
【提示】 苏武昔日的同僚,匈奴的又一位降将,他来到 北海,李陵以苏武对“国”对“家”的念想,对团聚的 期待为突破口,从两个方面展开劝降。
残酷 的事实
家 母丧兄亡,妻离子散 国 君主昏庸,法令无常
结论:“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乎?”“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乎?
翻译:单于得知我与子卿一向交情深厚,所以派我来 劝说您,单于准备以礼相待。您终究回不了汉朝,白 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 表现在哪里呢?
精神恍惚
超过
关押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
3.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2)使动用法
欲因此时降武 反欲斗两主
壮:以……为壮
降:使……投降 斗:使……争斗

《苏武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苏武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0.《苏武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常存感恩之心陈小红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乡村医生马文芳,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偏僻的乡村行医?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说:“就是那1961年的169元钱。

"那年,在他母亲得伤寒病去世后的第五天,弟弟也得了这种病。

在全家陷入绝境的时候,一分、二分、五分,一个庄又一个庄,乡亲们几乎全部出来,竟然凑起了169元钱。

这笔在当时近乎天文数字的救命钱,让马文芳泪流满面。

虽然弟弟没能救过来,但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喊着:“在农村,一定要有医生,一定要有为父老乡亲们治病的医生!”解放日报曾以“感恩的心"为题报道了河南省这名乡村医生的事迹。

从最初的报答之情,到责任之感,再到奉献之举,一颗感恩的心,成就了他的业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到“衔环结草,以谢恩泽",再到“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恩文化传统,也深深地滋养着一代代人。

今天,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无论是王乐义身患癌症不辞辛苦推广大棚蔬菜技术,还是华益慰以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彰显济世良医的仁慈心怀,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升华为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恩之情。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无论生活还是生命,都需要感恩。

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阳光。

你只知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有研究表明,在正面激励因素中,感恩被认为是培养道德良知、增强人格魅力和提升成长力量的最好催化剂。

感恩之心驱使下的人有别于常人,他们执着而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A)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A)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A)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起源于古希腊的摹仿说的基本观点是:文艺起源于人天生具有的摹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本能天性。

这种观点在欧洲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文艺起源于人的摹仿天性和天赋的美感能力。

摹仿出自人的天性,人们既从摹仿中获得知识,又从摹仿的作品中获得快感。

因此,文艺作为摹仿,总体上是一种理性的创造行为,其中也包含着感性的愉悦。

文艺摹仿的对象是现实人生。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文艺的摹仿对象是“在行动中的人”。

在谈到悲剧时他又指出,悲剧的摹仿对象是人的行动、遭遇、性格和思想。

可见,亚里士多德是把人的生活确立为文艺的摹仿对象。

摹仿的文艺能够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普遍本质和必然规律。

亚里士多德把诗与历史作了比较,认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也就是说,与历史相比,诗对生活的描述更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

之所以如此,在于历史叙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个别事情,而诗则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诗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它对生活中的事件做出如实的摹仿,而在于它描写的事情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一方面,历史学家记述的事情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可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未必具有普遍必然性。

而诗人所描述的事情,则是某一种人可能或必然要做出的事情。

另一方面,在历史学家的记述中,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之间可能只有时间上的承续关系。

但在诗人的描写中,前后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因果必然关系。

因此,诗人所描写的事件,虽然也是特定人物的特定行动,也具有个别性,但其中却能见出普遍必然性。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真实,文艺需要虚构,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

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含答案

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含答案

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本试题卷5道大题,15道小题,共5页。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18分。

选择题12分,每小题3;第5题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拓.片(tà)反馈.(guì)骁.勇(xiāo)焚膏继晷.(jiù)B.桑梓.(zǐ)接洽.(qià)央浼.(měi)锲.而不舍(qiè)C.憎恶.(wù)河畔.(pàn)纸鸢.(yuān)投笔从戎.(róng)D.熨.帖(yù)联袂.(mèi)纤.细(xiān)酣.畅淋漓(hān)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抱怨辩护撰合安然无恙B.临摹度假邂逅轻歌曼舞C.砥砺斑驳磐石通宵达旦D.绊倒绵密噩梦川流不息3.填入下面语段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戏在民间,让历史有了动感。

大幕、二幕层层拉开,历史便开合在人间戏剧里。

舞台两边经常写着“上场______,张口_______。

”历史上的英雄,不少是通过戏剧演绎出来的。

《苏武牧羊》里的苏武,一身单薄的青衫,一切________都隐藏在那副严峻的面孔后面,仿佛世间没有人能从精神和信念上战胜他。

A.花拳绣腿咬定牙关悲欢离合B.舞刀弄枪咬文嚼字辛酸苦辣C.花拳绣腿咬文嚼字辛酸苦辣D.舞刀弄枪咬定牙关悲欢离合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工匠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归旨,却足以为成功铺就天大道。

①是企业的金色名片②是手工艺人的安身之本③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④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B.①④②③A.①②④③D.②③①④C.②④①③5.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6分)《红楼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______回是总纲,后面的回目是基于总纲铺叙的背景展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牧羊》阅读理解和答案
苏武牧羊(8分)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白单于(2)乃幽武
(3)与旃毛并咽之(4)羝乳乃得归
小题2:“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单于愈益欲降之B.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3:翻译划线句子(2分)
小题4:这段文字表现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表现出“
的骨气(用孟子的名言填空)。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报告、禀告(2)囚禁(3)一起(4)喂奶/产子/产奶/哺乳
小题1:D
小题1:苏武手持汉节放羊,由于每天从早到晚的把握,节毛都落尽了。

小题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加点字的用法。

D项中“之”为“助词、无意义”,其他三项都为“代词”。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