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第7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什么是条形统计图,以及其基本构成元素。
2.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够分析并解读条形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二、教学重点1.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
2.掌握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3.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并能准确解读图形。
2.制作条形统计图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图形的规范性。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实例、学生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数学书、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概念•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来表示数据大小的统计图,其中长方形的高度或宽度通常代表数量或频率的大小。
•基本构成元素:包括长方形、数据标签、坐标轴等。
3. 制作条形统计图1.介绍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确定数据类型、绘制坐标轴、绘制长方形、添加数据标签。
2.通过示例向学生演示如何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练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4. 分析和解读1.引导学生分析制作好的条形统计图,解读数据含义。
2.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问题,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5. 拓展练习在课堂结束前,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课堂结束时,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回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解答。
•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针对性地指出可改进之处。
七、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题目。
2.从生活中收集数据,制作一份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写下你的分析。
八、教学延伸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将条形统计图的应用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例如语文、科学等,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教案,希本能夠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在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顺序计算、运算定律的应用、简便计算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对于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也已经有所接触。
但是,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运算顺序、运算定律的应用等问题而出现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运算顺序,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运算定律的应用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例子;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演示运算过程;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如购物、做菜等,引导学生发现需要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问题。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如23 + 45 × 6。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答。
教师讲解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强调运算顺序。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总体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总体设计(学历案)教学目标- 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有一定的语音语调。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表达。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和课件。
- 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
- 录音设备和相关音频资源。
教学过程导入- 利用教学卡片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1. 预习导入: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本单元话题的理解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集体阅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 课文解读:教师逐段解读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和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文内容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 语音练习: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跟读,练习课文的朗读,并纠正发音错误。
6. 语言运用:设计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
巩固练习1. 听力训练: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后回答相关问题。
2. 词汇练习:设计词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掌握。
3. 语法练习:设计简单的语法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4. 课外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与本单元话题相关的课外书籍或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结反馈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和要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
- 课后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通过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习作写信》教案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习作写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信件的格式和写作要求,在课堂上完成一封简单的信件。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信件的实际应用场景。
3.增加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化素养,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
2.授课工具:白板、黑板、笔、音响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首先,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引导,如问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写信吗?写信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说向朋友道别、祝福家人等。
然后,老师可以通过举一些例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让他们可以认识到写信的重要性和用途。
2.探究接着,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单元的《习作:写信》,并让学生回答课本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1.什么是书信?2.书信的格式是什么?3.书信需注意哪些要点?4.书信谈话的慰问、祝贺等,应该使用哪些词语/语句?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一起完成课本中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书信知识的掌握。
3.演练在探究阶段结束后,老师可以布置一篇简短的写作练习,学生需要根据特定的情景和对象,撰写一封约60字的书信。
下面是一些课堂练习的建议:题目:假设你是Jane,写一封祝愿生日快乐的信给你的好朋友Mike。
书信封面:收件人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票 Jane收收件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件人地址书信内容:Dear Mike,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热闹的庆祝活动、美味的蛋糕、还有一份别具意义的礼物都属于你。
很抱歉不能出席你的生日晚宴,但我相信这将是一个特别的夜晚。
你是一个如此特别的朋友,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希望你过得愉快且幸福。
最好的祝福,Jane注意对书信格式、字体规范等数据的要点进行解释和演示。
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写作练习,老师可以在完成后逐一点评。
相信,在本环节之后,学生们将能够从书信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和书信的价值和意义。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单元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苏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7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理解和掌握整数的概念。
2.能灵活运用整数加、减、乘、除的运算方法。
3.能解决有关整数的口算和应用问题。
4.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整数的概念。
2.整数的加、减、乘、除法及运算规则。
3.整数的口算和应用问题。
三、教学重点1.能正确灵活地运用整数的四则运算。
2.能解决有关整数的口算和应用问题。
四、教学难点1.整数的应用问题。
2.整数的小数和分数转换。
五、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挥。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和交流。
3.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步骤1. 整数的概念1.提出问题,引入学习内容。
2.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自己找出正数和负数的联系和区别。
3.教师补充讲解正数、负数和0的概念。
4.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如何表示正数和负数,完成“实物语言——数学语言——表示法”的转化。
2. 整数的加、减、乘、除法及运算规则1.教师讲解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法则。
2.练习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的基本技巧。
3.制定“0为加减法的中立元素”“两个同号数相加或相减,绝对值相加再决定符号”等运算规则。
4.练习一些混合运算的例题,培养学生对整数的加减乘除性质的理解,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3. 整数的口算和应用问题1.整数计算口算练习,巩固学生计算技能。
2.整数应用问题探究,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探究整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整数的四则运算,内容繁琐,但基础知识较为简单,可以通过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注重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培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整数乘除法操作时会出现格式不规范的问题,导致结果不准确。
因此,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的小细节,通过多练多做,培养起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学习态度。
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案

④审美创造: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接过革命前辈手里的接力棒,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有国才有家,国力才能民安,国富才能民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遗志,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④审美创造: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思政元素: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教学准备:PPT 课时预习卡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单元导读,发现语文要素
1.聚焦“单元导语”。
2.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四、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时代背景,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感受人物的情怀。
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21、古诗三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5.学生在书上或字帖上描红,临写生字。注意书写要点。看清字的结构,严格按笔顺书写。
活动意图:四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有意识地归类整合后,再进行教学。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灵活识字,多元识字。此环节除随文识字外,着力于体现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明晰。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识惜”的教学设计

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识惜”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识惜,以及了解它的重要性。
同时,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终,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识惜”,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1.课程背景介绍教师应该介绍一下“识惜”的概念。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识惜”,其实是一个包含许多方面的概念。
这些方面包括珍惜自己的生命、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感激、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环境。
2.识惜小故事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小故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识惜。
例如,讲述一个人在战争中经历的故事,他学会了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或讲述一个生活拮据的人成为富豪后,更加珍惜自己每一分钱的故事。
这些小故事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识惜”是什么,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3.生活实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来培养学生学会识惜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回忆一些平常经常发生的小事,例如妈妈做的好吃的、朋友的帮助等等,从而让他们感激生活中的点滴。
或者,让学生观察校园或家里的环境,了解环境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让他们更加珍惜环境。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问答法教师要掌握启发式问答法。
教师需要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识惜”。
例如,“你第一次学会珍惜生命是什么时候?”、“你觉得珍惜环境对你的生命和健康有哪些好处?”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概念。
2.朗读法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的必要手段。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相关的资料,增强他们的语感和语音模式。
3.课外阅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籍,例如《阿Q正传》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识惜”。
四.总结在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感激态度。
通过启发式问答、朗读、课外阅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识惜”的概念,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第七单元

2.单词连线
Wednesday Friday week Thursday Sunday
星期星期三星期日星期五星期四
课堂小结
能听懂、会写、会读、会说Sunday,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Saturday,week,day, today。
S:It’s...
T:What day is it before today?
S:It’s...
二、新授对话、句型
自主读part A的Let’s talk的句子,师生一起理解句子意思。We have...
We don’t have ...
三、展示交流
班级展示
指名学生上台读句子,全班交流。
四、点拨升华
学生根据提示背对话。
学生尝试自己理解歌词大意及节奏。
学生跟唱歌曲。
小组对唱歌曲。
学生上台表达。
达标检测
1、找出本课所学单词,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2、学生根据中文写出相对应的单词。
星期星期六做游戏画画星期四看电英语星期日语文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本单元所学单词和句型。
课后作业
本单元试卷
板书设计
Unit7 It’s Tuesday
五、巩固操练
1、Let’s play
将学生分成两组,教师转动转动转盘并提问:What day is it today?同时发出指令:1,2,3.Ready?Go.教师拨动指针,学生回答:It’s Monday/Tuesday...
2、Put the seven days in it
教师指导学生在3到5分钟内完成Put the seven days in it部分。完成后,教师核对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2课时。
学情分析及策略建议: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世界及自身开始了思索,有所得,也有困惑.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犹如良师,为他们指明方向,解除困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如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想象画面等,同时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具体分析,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在每课教学的最后中,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单元教学目标预设:1、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的诸多优秀品质,并产生仿效的意识。
3、对文中的人和事有自己的认识和分析。
4、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备课时间:11月2 0日课题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计划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上课时间:月日课时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
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教学重点学会12个生字,理清课文的顺序。
教学难点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二、初读(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2)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
“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
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上课时间:月日课时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切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2、由文字想象画面,根据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3、梳理周恩来的立志历程,体会到其志向是经过成熟思考而确立的。
4、对读书的目的展开讨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产生确立志向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的立志历程。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
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
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
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四课外延伸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
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
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教学反思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小学部教学设计备课时间:11 月 25 日课题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计划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上课时间:月日课时目标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读通课文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1、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
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
(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读题: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出示预习目标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⑴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推荐亲切平和平易近人融洽黄昏余晖蕴含摇曳真诚质朴堪称楷模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修改作文邀请做客第二课时上课时间:月日课时目标1、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2、由叶圣陶的行为感受其平易近人的人品,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3、深入分析课文对爬山虎的描写,领会题目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叶圣陶的平易近人和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导入激疑二、品读悟情:1、复习引入: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师: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作家,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吗?(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2、出示句子,读读。
师: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堪称楷模。
3、激疑:既然是写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课文又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请大家再来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划出来,读读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1、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划2、交流,出示相关句子,生谈体会①“刚进四合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引导学生将阳光和爬山虎与叶圣陶先生和“我”进行对比思考。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a、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一种美、生机与活力、作者对叶老的敬佩······)b、师: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读出一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吗(指生朗读、齐读)c、师小结: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
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生齐答:不是)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叶老人格的美)对!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你能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叶老的人格美?重点引导理解:Δ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生读,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2)你从哪些句子也可知道叶老批改是那样的认真?(3)师:(课件出示修改稿)大家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我修改过的稿子,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叶老先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是呀,作者看到被叶老先生修改的稿子后,感觉跟大家一样,他一下子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