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墨西哥危机
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第六次货币战争

历史上的十次货币战争——第六次货币战争拉美债务危机本章导读:l 22位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学派是怎样炼成的?l 芝加哥学派是怎样给全世界洗脑的?l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经济学家说胡话?l 你下套,我收索,美国政学两界的邪恶组合!l IMF真的是为了帮助拉美才援助他们的吗?1.四百年屈辱史和民族工业强国梦拉丁美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上曾经孕育过灿烂的玛雅文化和强大的印加帝国,但这里也是个苦难深重的地方。
最早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是印第安人,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就在这里进行着无休止的杀戮和掠夺。
最初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后来是荷兰、法国和英国,最后加入但也最善于掠夺是美国。
1494年6月7日,在教皇的调停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签定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瓜分殖民地,美洲也被这两个国家垄断。
到1541年,北起加利福尼亚湾,南至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几乎完全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所占领。
为了最大限度地压榨殖民地,保护本国的工业,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产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只是把殖民地当作独占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
例如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生产棉、毛织品,不许开采铁矿和制造铁器,而且殖民地只能与宗主国进行贸易,不得与其他国家往来。
所有开往殖民地的船只必须由塞维利亚起航(1717年改为由加的斯起航),所有货物必须由西班牙船只装运。
这些限制性的规定,造成了殖民地的产业极其单一,例如巴西当时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主要的产业就是“巴西木”的出口和甘蔗种植。
16、17世纪,荷兰与英法相继崛起,面对美洲的财富,他们先是以海盗的形式参与掠夺,到后来直接发动战争,进行武装侵略,夺取他国的殖民地。
由于饱受剥削和压迫,拉丁美洲殖民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行了独立运动,多个国家相继独立。
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今阿根廷)独立,1819年建立哥伦比亚共和国,1821年墨西哥独立,1822年又建立了包括厄瓜多尔在内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独立。
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的影响

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the Mexican debt crisis of 1982:1.拉丁美洲各国负债累累1. The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n debt70年代,许多拉美国家或是依靠本身拥有丰富的石油或其它矿产资源,或是由于经济持续多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便开始大肆举借外债,企图借用外资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
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拉丁美洲变成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地区。
据统计,到1982年底,在发展中国家六千二百六十亿美元的外债中,有三千多亿美元的债务集中在拉美。
按人口平均计算,拉美地区每人负债为八百多美元,按经济自立人口计算,拉美每个劳动者负债达二千五百多美元。
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是世界上负债最多的国家,三国的债务共计二千多亿美元,占拉美外债总额的70%左右,占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的37%。
In the 70 s, because of having the rich resources of oil or the other mineral, or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continue for years has been in a state of rapid growth, many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began to borrow external debt unbridled, in an attempt to use the foreign capital to realize the modernize in the short term.After the Mexican debt crisis in 1982, Latin America became the world's most indebted areas.According to statistics, by the end of 1982, $six hundred and twenty-six billion of deb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re are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of debt is concentrated in Latin America.Brazil, Mexico and Argentina is the world's most indebted country, the three countries debt totaling more than $two thousand, accounts for about 70% of the total amount of Latin American debt, accounting for 37% of the total amount of deb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拉丁各国的股市指数大幅下跌2. The Latin countries stock market index fell sharply墨西哥比索汇率浮动之后,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等国股市指数大幅下跌。
债务危机:我的应对原则

债务危机:我的应对原则作者:瑞·达利欧著赵灿熊建伟刘波译来源:《党员生活·中》2019年第11期当 1978 年通胀率开始上升时,我觉察到美联储可能采取行动收紧货币供应。
1979 年,通胀明显失控,吉米.卡特总统任命保罗.沃尔克为美联储主席。
几个月后,沃尔克宣布美联储将把货币供应增速限定为 5.5%。
根据我当时的计算,5.5% 的货币增速将打破恶性通胀,但也将扼制经济和各个市场,并有可能造成一场灾难性的债务危机。
最惨重失利1982 年 8 月,墨西哥对美国债务违约。
那时,几乎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很多其他国家也会步其后尘。
这件事非同小可,因为美国银行正在向像墨西哥一样高风险的其他国家提供贷款,总额约为其资本金总和的 250%。
美国的商业贷款活动逐渐陷于停顿。
在墨西哥违约之后,作为对经济崩溃和债务违约的回应,美联储增加了货币供给。
这使得股市出现了创纪录的涨幅。
尽管这让我意外,但我将这一现象解读为市场对美联储行动的条件反射式反应。
毕竟,在 1929 年,股市上涨 15% 之后,就出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崩盘。
1982 年 10 月,我在一份备忘录中写下了我对事态的诊断。
我认为,美联储的努力失效,经济走向崩溃的概率是 75% ;美联储的行动一开始成功刺激经济,但最终仍然失败的概率是20% ;美联储提供了足够的刺激来挽救经济,但最终触发恶性通胀的概率是 5%。
为了通过对冲规避最不利的可能性,我开始买入黄金和国债期货,作为对欧洲美元的对冲,这是一种押注于信贷问题加剧的风险控制方式。
但我大错特错了。
在经历了一段延迟期后,美国经济对美联储的努力做出了回应,以一种无通胀的方式复兴。
换言之,在通胀率下降的同时经济增长加速。
在接下来的 18 年里,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史上最繁荣的无通胀增长时期。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最终,我找到了原因。
随着资金大举撤出那些借债国,回流美国,一切都改变了。
这使美元升值,给美国经济造成了通缩压力,从而使美联储可以在不加剧通胀的情况下降息。
对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前后利弊的分析3000字

对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前后利弊的分析3000字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概述1.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于1985 年3 月被初次提出。
时任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与美国总统里根在会议上探讨两国未来经济发展构想,双方一致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应该加强经济合作、促进自由贸易。
而事实上两国同处北美洲,文化风俗相近,经济上互相依赖。
所以两国从1986 年5 月开始正式协商与谈判,并最终于1987 年10 月达成了协议。
1988 年1 月,两国正式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次年1 月生效。
墨西哥是一个移民国家,而墨西哥与美国有较好的地缘优势,接壤的土地为墨西哥移民提供了进入美国的机会,久而久之,相当数量的墨西哥人进入美国。
这些人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经济发展的先驱者,促使两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1992 年8 月12 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共识,并于12月17 日正式签署。
1994 年1 月1 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
2.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1)特有的南北合作模式成员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经济互补能促进各方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美国依赖于能源进口,而加拿大和墨西哥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
尤其是墨西哥,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供应大国,其石油储量为世界第四位。
相反,美国每年石油消耗量相当可观,其主要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于中东地区的进口。
而动荡的中东局势并不利于美国选取中东为长期能源供应商,相对安定的墨西哥自然会成为更好的选择。
与此同时,对墨西哥来说这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摆脱落后的生产模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2)大国主导型在任何经济一体化组织中,都会存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而这种差异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尤为显著。
北美自由贸易区以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为主导,墨西哥和加拿大处于依附地位。
(3)战略过渡性美国热衷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其目标只是试图更好更快地完成控制整个美洲的战略部署,从而获得一个潜在的受其控制的市场,与欧洲争夺世界主导权。
拉美债务危机

(一)对债务国的影响
1.国内投资规模大幅缩减
压缩进口 生产企业萎缩 生产活动受挫 建设资金不足
国际资信降低
筹资受阻 国际投资者投资减少
国内资金的持有者抽回资金
投资规模萎缩
(一)对债务国的影响 2. 通货膨胀加剧 供应危机:
资金流出
即物流流出
企业生产能力受限,产品的生产
进口商品中的基本消费品
(一)对债务国的影响 3.经济增长减慢或停滞
拉美债务危机
11会计2班
探究方向
拉美地理位置 拉美债务危机简介 拉美债务危机爆发背景及原因 拉美债务危机的影响 解决债务危机的措施及启示
一、拉美地理位置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 南的美洲地区,地处 北纬32°42′和南纬 56°54′之间,包括 墨西哥、中美洲、西 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二、拉美债务危机简介
4.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战后,拉美许多国家急于实现国民经 济现代化,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 速度。用这些外债资金来投资在短期 内无法获得较高的受益的公共事业
1.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进入70年代, 西方世界经济陷入了停滞与膨胀并存的局 面。为自身利益, 发达国家在采取紧缩政策的同时, 加强 了贸易保护主义, 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 使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债务沉重的拉美国家深受其害。除提高关税以外, 西方发达国家还设置各种非关税壁垒, 包括进口限额, 进 口最低限价以及严格的海关手续, 质量检查等。前几年 西方国家实行所谓“ 自愿限制” ,这对以出口贸易为 外汇收入主要来源的拉美国家是一个严重打击。
大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 通力协作;
承认债务问题是偿付能力危机而 非资金周转失灵的危机,必须采 取措施加以解决。
实际上,在布雷迪计划执行之后 ,债务危机到1992年已基本宣告 结束。
国际债务危机分析

国际债务危机的比较研究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重大特征。
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
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
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1982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最典型的代表是80年代,发生在拉美的债务危机,其最早起始于墨西哥。
最初,墨西哥由于不能按照原计划偿付外债,进而向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寻求贷款援助,向有关的商业银行请求延展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期限,并且要求对近期将要到期的债务进行重新安排。
不久巴西也出现类似情况。
债务危机爆发了。
实际上当墨西哥提出债务问题时,其它拉丁美洲国家,乃至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面临同样的偿债困难。
此外,一些非洲国家、东亚国家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也面临着严重的偿债问题。
结果墨西哥的偿债危机充当了这种严重局面爆发的导火线。
债务危机的原因(1)从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首先产生于它们债务负担的日益加重。
(2)偿债负担的加重还由于发展中国家难以用商品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
(3)拉美国家对国际金融市场过分乐观,大量举债。
以及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对拉美经济过度乐观,不顾其偿债能力,以各种形式向拉美国家提供贷款。
(4)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结构配置不合理,及其对引入外资应用不当债务危机的处理:(1)强调国际调整,通过各种渠道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
要求商业银行与债务国合作,为债务国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支持,包括减免债务和债务清偿以及提供新的贷款;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减少债务或清偿债务”提供资金;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变这样一个规定,即当商业银行不承诺借款给债务国时,就拖延该组织对债务国提供贷款的做法。
从墨西哥经济改革看第三世界的战略调整

从墨西哥经济改革看第三世界的战略调整㊀㊀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㊂这种变化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将产生何种影响,第三世界将采取哪些对策,这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㊂本文拟以当前墨西哥进行的经济改革为例,分析第三世界面临的挑战和抉择㊂一㊀实行战略调整是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墨西哥是第三世界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战后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㊂但是,从7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速度放慢,贸易不平衡加剧,债务不断增加,通货膨胀持续上升,1982年终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债务危机㊂这次危机成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危机的先导,债务危机的爆发至今已整整10年㊂在10年期间,拉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9 6%,通货膨胀率曾一度由56%上升到1200%,拉美国家以偿付外债形式向工业国转移的资金达2500亿美元㊂10年衰退的惨痛教训使墨西哥以及其他拉美国家认识到,这场危机绝非某项政002㊀陈芝芸集策失误引起的扭曲,而是具有深刻的国际国内原因㊂从外部因素来看,这次危机反映了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南北经济关系出现的新的不平衡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结构与新的国际经济形势的不适应㊂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㊂新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引起物质生产领域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兴材料的广泛使用使西方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依赖不断减轻;国际贸易㊁国际投资和技术转移主要在发达国家相互之间进行;传统国际分工条件下形成的相互依赖关系不断削弱㊂拉美国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以初级产品出口为特征的经济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发达国家对拉美地区初级产品需求的减少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使拉美国家㊁其中包括墨西哥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国际资本的流向集中于发达国家,使拉美国家资金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㊂这些不利的国际因素导致拉美地区以至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出现边缘化的趋势,它们越来越远离技术发达的中心,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日益缩小㊂从内部因素来看,拉美地区的危机反映了战后30多年来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以及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形成的经济结构已经过时㊂战后,墨西哥以及所有拉美国家基本上都是遵循发展主义的理论,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工业化减少经济上的对外依赖,达到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的目的㊂在这种战略指导下,工业化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而农业等经济部门则被忽视㊂在经济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增加公共投资修建基础设施,发展基础工业并通过财政㊁金融等手段为私人资本在工业部门投资创造有利条件㊂为了保护幼小的民族工业免受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拉美国家对工业消费品的进口。
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38论坛How Did the Latin American Debt Crisis Arise in the 1980s 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任泽平 马家进 等● 分析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以1982年8月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外债为标志,拉美债务危机爆发,随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
债务危机使拉美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和“中等收入陷阱”。
起源:宽松放任的借债环境,不合理的发展战略,推升外债规模原油涨价背景下,石油输出国美元收入充足,美联储维持低利率,共同提供了宽松的外部借债环境。
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原油价格大涨,石油输出国获得了巨额美元收入,资产增值保值需求强烈,国际市场美元供给充足。
另一方面,20世纪70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整体宽松,除石油危机期间,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见下页图1),1970年全年平均利率为7.2%,1975年回落至5.8%,低利率环境降低了拉美国家的借贷成本。
伴随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欧、美商业银行加大了对拉美国家的信贷投放。
拉美国家经济扩张激进,盲目举债,但外债使用效率低下。
一方面,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主要拉美国家在20世纪30~80年代相继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急于实现现代化,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方针。
庞大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其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普遍较低,本国资金匮乏,只能依靠国际资本,大举外债。
另一方面,外债缺乏良好的规划管理,使用效率低下。
大量外债被用于投资项目周期长、效率低、流动性和变现能力差的大型公用事业,并且部分被用于非生产性支出(如弥补国有企业亏损、购置军火等)。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误,导致经济陷入严重通胀和衰退,进一步刺激举债。
为推进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危机前拉美主要国家长期实行赤字财政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从而成为世界通胀最严重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拉美债务危机的解决
1、拉美国家以调整国内经济来摆脱经济危机。
(1)压缩公共开支,减少财政赤字。
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拉美许多国家立即采取措施压缩政府的支出,巴西在1983年和1984年削减预算10%,1987年巴西宣布,把该年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7%的公共赤字降至3.5%,阿根廷政府也下令削减公共开支,把预算赤字从1983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降到1984年的4%。
(2)调整金融政策,以促进出口,防止资金外逃。
危机开始后,拉美各国都先后放弃固定汇率政策,加强外汇管理。
巴西1982年开始,对银行和外汇进行管制,把私人银行外汇存入国库的最低限额从和%提高到60%,并规定一切向国外汇出外汇的业务,统由巴西中央银行集中办理。
1983年巴西还将货币贬值30%,同年拉美各国均宜布本国货币贬值。
(3)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改善国际收支。
巴西在1986年制定的新经济规划中要求在自前进口水平上,扩大出口,争取1987年外贸盈余86亿笑元,以后每年100亿美元。
不少国家限制非必需品,尤其是奢移品进口。
国内战略性调整包括:
(1)修改发展计划,放慢经济增长速度。
80年代以后,拉美许多国家修改了原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使经济发展速度与本国国力相适应。
(2)调整工农业比例,加强农业部门,使经济在部门关系协调基础
上稳定增长。
主要通过增加农业贷款,减免农业税收,培育良种,推广先进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业发展。
(3)实行能源多样化措施,以避免只依赖一种能源所带来的危害。
一些国家在发展石油的同时,注意煤炭、水力、核能、地热能等能源的发展,收到了很大的效果。
(4)整顿国营企业,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并关闭部分长期无经济效益的企业,以减轻亏损与国家的债务负担。
1986年墨西哥出售、合并、取消了大约261家国营企业。
2、国际上克服拉美债务危机的若千对策
(1)进行债务展期和重组
债务展期即将大量的短期债务调整为中长期债务,重新安排债务包括贷新还旧和推迟还本付息,这是自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在解决拉美债务问题上采用的最主要对策。
如墨西哥政府通过谈判将1983 年到期的200 亿美元外债全部转换成1990 年到期的中长期债务,又将1984 年到期的489 亿美元外债展期到1998 年。
这样,墨西哥每年可以少付利息3.5 亿美元。
这种方式只能缓解债务到期的短期压力,并不能彻底解决债务危机。
图墨西哥外债结构在危机前后的变化
(2)IMF 专家恢复外部平衡
IMF的紧缩政策包括:货币贬值、停止补贴、提高公共产品价格、控制工资增长、减小公共部门债务规模、提高利率、降低信贷增长率、放松对贸易和投资的控制、采取市场导向政策等等。
这些措施确实有利于改善拉美国家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这些国家也因此获得了一些新贷款。
但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拉美国家在这一期间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形势危急。
(3)贝克计划
由于IMF 救助计划的失败,欧美商业银行向拉美国家政府大量发放贷款,截至1982 年底这些对拉美国家的贷款就占其总资本的176.5%。
但拉美债务危机的久拖不决使得美国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危机方向滑落,于是美国政府提出了贝克计划来化解拉美债务危机从而挽救本国的商业银行。
贝克计划的核心是以经济发展来缓解债务危机,标志着债务危机的严重程度使得紧缩必须让位于增长,也标志着美国政策转向,从而逐步营造了化解债务危机的外部环境。
但前提还是拉
美国家必须进行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这些调整包括: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国家干预,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鼓励国内外投资,实行外贸自由化等等。
但贝克计划忽视了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问题,如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提高利率、限制借款等,正因此,贝克计划抛出后就遭到债务国的反对,也未能得到私人银行的支持,贝克计划并没有获得成功。
图LIBOR数据由于拉美危机久拖不决而逐步上升超过前期高点
资料来源:World Bank,招商证券研发中心
(4)布雷迪计划
1989年,美国又提出了用于解决债务危机的布雷迪计划,核心是通过有序的债务减免计划来最终解决拉美债务危机,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拉美国家以债务资本化为主要形式的减债要求,具体内容包括:将拉美国家总额为3400 亿美元的外债减免700亿美元,由IMF和World Bank 建立一个金额为300亿美元的特别基金为拉美国家的剩余外债提供担保。
布雷迪计划中增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商
业银行提供贷款的担保,受到商业银行的支持,虽然比贝克计划更进一步,但也未能彻底解决拉美债务危机,主要是由于减债幅度不足,资金来源依然未能落实,计划还是以紧缩国内经济为前提等,这些条件依然未能摆脱以内部经济停滞换取外部平衡的传统思路。
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尽管在短期内缓解了拉美债务危机的消极影响,但未能消除拉美地区债务危机的根源,为日后1994 年墨西哥危机和2002 年阿根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五、经验教训
前述可见,墨西哥债务危机,但从根本上看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危机,是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产生的结构性危机,这种危机在债务危机发生的10年前就已经初露端倪,表现为“有增长无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民众消费不足,接着提出的“分享发展”的战略却只能建立在“双赤字”上。
之后提出的“以石油为发展动力”的发展战略,以未来的石油出口和石油资源为抵押,为恢复民众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可而大量举债发展,通过政府赤字实行再分配政策,但好景不长,当国际石油价格暴跌之后,脆弱的“石油支柱”倒塌,墨西哥陷人了灾难性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
墨西哥现代化转型的经验说明了很多问题,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启示是:
第一,一国经济发展,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关键。
所谓正确的发展战略就是适合本国国情的、能够充分发挥本国比较优势战略。
与东亚国家相比,墨西哥所选择的第二阶段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未能
面向国际市场,未能发挥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因而造成了越发展国际收支赤字越大的陷阱。
第二,一国的经济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争取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墨西哥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收人分配两极分化严重的局面,这种不全面、不协调的发展,最终被证明也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稳健的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是避免经济危机的根本因素。
举债发展并不新鲜,问题的关键在于举债不能超出自己的偿还能力,不能越过国际警戒线,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在本国经济有实力的基础上。
埃切维利亚和波蒂略两届政府都是举债发展,前者在税收改革失败和本国储蓄不足的情况下,利用财政赤字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重工业部门的公共投资,增加国有企业的数目,以及实行“分享发展”战略,这种建立在“双赤字”基础上的经济运行机制显然不会持久。
波蒂略政府则以未来的石油收人和资源作抵押,同样依靠财政赤字推行超出国力的发展计划和分配政策,一旦“石油支柱”倒塌,经济也就随之崩溃。
第四,要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
在耐用消费品进口替代的进程中,跨国公司发挥了作用,以至于有人称墨西哥第二阶段的工业化是跨国公司主导的工业化。
因此,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大量进口资本品和原材料、汇出利润、收取技术费等行为,对墨西哥宏观经济的运行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如法齐贝尔指出,在1963年,工业部门跨国公司债务占国家债务的20%,到1970年这个部分已经提高到了26%。
在1965一1966年跨国公司52%的资产的增长是由当地资金扶助的,到1969
一197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61%。
①跨国公司主导的汽车工业产生了巨大的贸易赤字,1981年占整个墨西哥商业贸易赤字的58%,产生的外汇赤字达20亿美元。
制药业也产生了巨大的贸易赤字。
而这些表现在国际收支中的逆差都需要用外债来弥补。
1982年墨西哥私人外债已经达到239亿美元,占到墨西哥整个外债的26%,这些私人外债中,跨国公司占主要部分。
②另有资料揭示,跨国公司在国际收支中所产生的赤字从1971年的2亿美元上升到1981年的43亿美元。
1971一1982年累计的外汇赤字达到了142亿美元,它是同期1“亿美元贸易赤字的主要因素,尽管同期资本账户的盈余为135亿美元。
③因此,应该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尽量减少跨国公司的副作用。
第五,要争取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防止发达国家转嫁危机。
从墨西哥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看,国际银行债务利率陡升、国际石油价格暴跌、发达国家在经济衰退面前采取保护主义减少对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和其他初级产品的进口,并造成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和贸易条件的恶化,这些因素都是来自外部的冲击,它们催生和引发了墨西哥的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
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对墨西哥所强加的一些限制也不利于墨西哥经济的迅速恢复。
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决定了它们在国际体制中具有决定性的话语权,它们所确定的游戏规则往往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它们往往可以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团结,争取改变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