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著名设计师 及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春之绽放系列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和传统文化,通过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搭配展现出浓 厚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该系列注重细节处理,每一件作品都经过精心制作,呈现出完 美的品质。
作品赏析点三
01
创意独特
春之绽放系列的设计创意独特,将春天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展现出别具
一格的风格。该系列的设计充满了想象力和艺术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设计师五以其对时尚的独特见解和对细节的关注而受到赞 誉。他的设计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 的魅力。
代表作品五
• 代表作品五是设计师五的经典之作,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理念而备受瞩目。该作品采用了高品质的材料,注重细 节的处理,展现出设计师五对时尚的执着追求。
作品赏析点五
• 作品赏析点五在于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 设计师五通过巧妙的剪裁和细致的处理,将时尚与 实用性完美结合,使作品既具有时尚感又具有实穿 性。同时,该作品还展现了设计师五对细节的关注 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作品赏析点四
作品四的赏析点在于其简约而不简单 的设计风格。设计师四通过巧妙的剪 裁和线条处理,将一件看似简单的连 衣裙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突出了女性的曲线 美,还让整个作品显得更加高贵和典 雅。
此外,作品四还展现了设计师四对细 节的极致追求。无论是面料的选择、 缝线的处理还是装饰的搭配,都体现 了设计师对品质和完美的执着追求。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提升了整个作 品的品质感,也让穿衣者感受到了设 计师的用心和关怀。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目录
• 设计师一: • 设计师二: • 设计师三: • 设计师四: • 设计师五:
01
设计师一: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五位现代派建筑大师

1.格罗皮乌斯(1887~1969)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主要建筑理论①建筑要随着时代向前发展,“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的变革”。

②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建筑,格罗皮乌斯坚决的同建筑界的复古主义思潮进行论战。

“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

”,“美的观念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

”③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20年代和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法古斯工厂和科隆展览会);到了美国以后,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认为艺术最重要的是对形式、空间和色彩的感觉和体验。

一个人的建筑观点总是反映着时代和环境的烙印。

他从没有轻视建筑的艺术性。

之所以20年代末前比较强调功能、技术、和经济,主要是的德国工业的发展和德国战后的经济条件。

■建筑教育家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教学特点:一、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

二、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

三、强调各艺术间的交流,让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理论素养。

四、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

让包豪斯成为一种风格——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多样灵活。

■《全面的建筑观》1)反对复古主义,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主张用工业化方法供应住房机构。

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

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2)强调三大美术一体。

将美术、雕塑、绘画有机融合。

3)他对建筑功能的重视还表现为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强调造型与功能的协调性,包括井然有序的平面和良好的比例。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靳埭强曾出任香港设计师协会三任主席、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
计学院院长,现任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 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景德镇 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荣誉教授、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 比利时国际商标中心荣誉大使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出版有《平 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海报设计》、《广告设计》、 《日本设计师对谈录》及《商标与机构形象》。
《消除口臭》(End Bad Breath)是切瓦 斯特在1968年(37岁)设计的反战海报, 反对美国在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 中对河内进行轰炸。这幅海报以浓郁的色 彩、简洁的标语、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反战 主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海报里 男子口中描绘的正是飞机轰炸的战争场面, 而标语“End Bad Breath”中的“Bad Breath”在英文中是“口臭”的意思,以 “消除口臭”来影射“反对战争”,传递 热爱和平的愿望。海报以标志美国的“星 条旗”为背景,以此来讽刺美国对越南的 无理干涉,并激发美国民众考虑受战争侵 袭的越南人民的感受,从中可看得出切瓦 斯特作为一名艺术家其热爱民主、和平的 人文主义情怀。
这是澳门回归祖国的招贴设 计,很好的体现了对中国传 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巧 妙结合。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大家熟悉的中国银行的标 志设计以及多幅招贴,都能 体现这一特点。这些都是很 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作品提取了中国的传 统元素:毛笔的笔触,结 合日式的构图,巧妙的体 现了沟通交流的主题。让 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智 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 对话。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 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 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 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 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他往往把平面设计 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中的书被手握住, 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 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 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 计理念。

五位建筑大师最精辟赏析资料

五位建筑大师最精辟赏析资料

五位建筑大师分析现代建筑五位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赖特、阿尔瓦??阿尔托格罗皮乌斯:建筑思想: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他的建筑设计讲究充分的采光和通风,主张按空间的用途、性质、相互关系来合理组织和布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空间的最小极限等。

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他创立包豪斯学校等在现代建筑教育上的贡献是被一致肯定的。

格罗皮乌斯参加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在1914 年发表的《包豪斯纲领》和格罗皮乌斯宣言中有两个指导思想:第一,综合全部造型活动,使之凝集于建筑之下,创造绘画、雕塑、建筑为一体的统一艺术。

第二,造型活动的基础是手工艺,美术家都必须重新回到手工艺(或手工劳动)中来。

从而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

代表作品分析:包豪斯校舍概要: 包豪斯校舍由教学楼、实习工厂和学生宿舍三部分组成。

空间布局的特点是根据使用功能组合为既分又合的群体,既独立分区,又方便联系。

教学楼与实习工厂均为四层,占地最多。

宿舍在另一端,高六层,连接二者的是两层的饭厅兼礼堂。

居于群体中枢并连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师办公室和图书馆。

建筑占地面积为2630 平方米形式特点:这样不同咼低的形体组合在一起,既创造了在行进中观赏建筑群体给人带来的时空感受,又表达了建筑物相互之间的有机关系,更体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

在这里格罗皮乌斯首次提出了建筑要从内向外设计的思想,即先确定各部分的功能,再确定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最后确定整体的外观。

在构图上他大量使用不对称构图,主要入口也不只一个。

虽然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任何装饰,但各部分之间的高低错落,自然具有一种和谐的外貌。

工业设计追求极致的经典人物案例

工业设计追求极致的经典人物案例

工业设计追求极致的经典人物案例1. 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官。

乔纳森·伊夫是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官,他在苹果的所有产品中都有重要的世纪级贡献。

例如iPod、iPhone、MacBook和iPad等,伊夫通过工业设计和创新的想法,将这些设备变得更加优美、更加人性化。

2. 马丁·豪斯(Dieter Rams)–德国工业设计师。

马丁·豪斯是德国的工业设计师,他曾为Braun公司设计了许多经典的电器,包括收音机、电视、照相机和手表等。

豪斯的设计风格简约、实用、优美,被誉为“功能主义”的代表。

3. 菲利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意大利工业设计师。

菲利普·史塔克是一位著名的工业设计师,他的设计作品涉及家具、精品、电器、酒店和建筑等领域。

史塔克的设计以大胆、前卫和富有诗意的形式和思想在设计界占有重要位置。

4. 杰·艾弗斯(Jony Ive)–苹果公司首席设计师。

杰·艾弗斯是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他曾设计出了许多备受推崇的产品,包括iMac、iPod、iPhone、iPad等。

他所追求的工业设计风格是极简、实用、优美,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细节、品质和可重复使用性。

5. 保罗·莱特(Paul Rand)–美国平面设计师。

保罗·莱特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作品涵盖了广告、海报、图书和商标等领域。

莱特善于运用各种形式,包括颜色、图形和字体等,制作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平面设计作品。

他的设计风格是经典、简洁、明亮和有力的。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五名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姓名:苏鹏
班级:14级广告班
学号:1407020130
冈特·兰堡
A
冈特·兰堡(Gunter Ram bow,见图1)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 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1958~1963年(20岁~25岁)在卡 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 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毕业于 卡塞尔美术学院,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 福 创 办 个 人 设 计 事 务 所 。 1974 年 至 今 为 国 际 平 面 设 计 联 盟 会 员 (AGI)。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 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1993年(55岁)至今任 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1997年(59岁)担任 江南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冈特·兰堡被 称为"德国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 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这是澳门回归祖国的招贴设 计,很好的体现了对中国传 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巧 妙结合。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 如大家熟悉的中国银行的标 志设计以及多幅招贴,都能 体现这一特点。这些都是很 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作品提取了中国的传 统元素:毛笔的笔触,结 合日式的构图,巧妙的体 现了沟通交流的主题。让 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智 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 对话。
设计中张力的凸显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那 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通过元素的 密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 图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用这种方法的典 型代表。我们在感知这些画面不动的式样时,又 感受到了一种运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图中密 密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压抑,人群似乎在由远而 近地蠕动,并有向纸边涌出的运动趋势。这种"不 动之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幅静止的平面 作品的运动感往往和构成平面作品本身的骨架有 关,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和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 一致

五个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五个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五个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五位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们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风格,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设计理念、构思和材料使用都代表着当时的文化、经济和技术水平。

这些建筑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

1.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现代建筑之父”。

他的设计风格充满现代主义和机能主义的思想,强调建筑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材料的自然性和建筑的符号性。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就是纽约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它是一栋光滑的白色建筑,呈螺旋状排列,造型简洁富有动感。

同时,这座建筑也充分考虑了艺术品展示的要求,在内部的空间设计方面极具创意,令人印象深刻。

2. 托马斯·希瑟威克托马斯·希瑟威克是当代建筑界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风格被称为“未来主义”,充满各种前卫的思想和理念,强调科技、环保和可持续性。

其代表作品之一是世界顶级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

希瑟威克为卢浮宫重新设计了一个神奇的空间,结合了光,音乐和图像的艺术元素,旨在为观者提供一种独特的、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体验。

3. 菲利普·约翰逊菲利普·约翰逊是一位英国建筑大师,他的设计风格被誉为“新古典主义”,是探索建筑传统的一种现代表现形式。

在约翰逊的作品中,理性的几何形式和建筑元素被赋予了一种浪漫和诗意的精神,并受到了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希尔顿酒店大楼,它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之一,体现了约翰逊对建筑造型和功能的综合思考。

4. 伊恩·里奇伊恩·里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风格是"假设主义",也叫"后现代主义"。

他追求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和创意,强调建筑的特殊性和融合性,并运用了各种非常规材料和结构形式。

建筑艺术家与名人作品解析

建筑艺术家与名人作品解析

建筑艺术家与名人作品解析在建筑艺术领域,一些杰出的建筑艺术家们凭借其独特的才华和创造力,创作出许多备受赞誉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设计上独树一帜,还融入了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和观点。

本文将会探讨几位建筑艺术家以及他们的名人作品,分析其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

1.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谷中屋”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被誉为现代建筑的先驱,他的作品深受自然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谷中屋”(Fallingwater),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卡尼福尔斯。

“谷中屋”是一座悬挑在瀑布上方的房屋,其设计理念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赖特通过使用大量的玻璃墙和开放式布局,让室内外交相辉映,使居住者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美景。

此外,他精心挑选了与周围景色相协调的材料,如天然石材和木材,进一步融合了建筑与自然。

2. 伊·米·佩尼·豪斯与巴黎的蓬皮杜中心伊·米·佩尼·豪斯(Ieoh Ming Pei)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以其现代风格和激进设计而闻名。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巴黎的蓬皮杜中心(Louvre Pyramid)。

蓬皮杜中心是蓬皮杜艺术馆的入口,以其独特的玻璃金字塔造型而闻名。

豪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大胆的几何形状和材料选择,创造出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

这座金字塔代表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成为巴黎的一个标志性地标。

3. 托马斯·赫茨利与布尔乔亚公寓托马斯·赫茨利(Thomas Heatherwick)是一位英国建筑师和设计师,以其创新的设计和对细节的关注而受到赞誉。

他设计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建筑作品,其中包括伦敦的布尔乔亚公寓(Boulevard Theatre)。

布尔乔亚公寓是一座翻新后的剧院,赫茨利通过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为公寓营造了一种戏剧性的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书籍设计
• 图中书上的手有只笔,这只笔将书的 一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空间转化, 自然而有力。笔在背景上写出出版社 的名字,宣传意味油然而生。这种视 觉的空间转换自然地引导观赏者的视 线开始流动最终定格在下面的字母上。 这种视觉引导式的宣传方法让人过目 难忘。
-
6
书籍设计
• 将光线巧妙地运用在书籍的投影上, 似乎书籍由内向外透着一股亮光。书 上的窗户和灯泡都是将书从平面转换 到空间的一个过渡,这些过渡让人们 更想探寻亮光后面的另一个空间。
在由远而近地蠕动,并有向纸边涌出
的运动趋势。这种"不动之动"具有强
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幅静止的平面作
品的运动感往往和构成平面作品本身
的骨架有关,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和
-
8
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一致
靳埭强

• 靳埭强1957年定居香港,做学徒,满师后当 裁缝师,如此10年之外。其后在香港中文大 学部攻读设计课程。1967年开始从事设计工 作,屡获奖项,享负盛名;1967年创办设计 公司,作品受高度评价,成为驰名中外的设 计师。靳埭强曾在各种竞赛中,获奖数百项; 其中包括数十项纽约创作历年展优异奖;于 1991及1994年亚洲广告奖之最佳企业形象设 计;美国洛杉矶国际艺术创作展金奖;多项 美国纽约CLIO大奖总决赛状;日本字体设计 年刊之最佳作品;纽约水银金奖;多项美国 《传递艺术》奖;波兰第1届国际电脑艺术双 年展冠军。在香港,靳氏于1979年成为首位 入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设计师;1984年 更是- 唯一的设计师给颁赠市政局设计大奖;9 又于1991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之设计师年奖,
著名设计师及作品赏析
姓名:苏鹏
班级:14级广告班
学号:1407020130
-
1
冈特·兰堡
冈特·兰堡(Gunter Ram bow,见图1)1938年出生 A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1958~ 1963年(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 绘画和实用美术。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 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 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 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1974年 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AGI)。同年,36岁 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1987年 (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1993年(55岁) 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 1997年(59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广告 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冈特·兰堡被称为"德国视觉 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 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作。
-
13
“湿笔取韵,枯笔取气”。[3] 靳先生在台湾印象海报展邀请参展 作品《汉字》系列中饱含浓情的 “山”、“水”、“风”、“云” 磅礴大气让人心仪,使人深感山之 “伟岸博大”、风之“骤动无影”、 云之“飘逸非凡”、“水之灵动幽 远”,以及其中天地万物潜藏的天 人合一的阴阳脉动,可谓将水墨的 性灵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视觉上给 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
7
设计中张力的凸显
•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
个规律,那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
视觉效果。通过元素的密集获得张力
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
图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用这
种方法的典型代表。我们在感知这些
画面不动的式样时,又感受到了一种
运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图中密密
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压抑,人群似乎
-
2
冈特·兰堡作品探析
• 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可以看到兰堡在自己的平面 世界里追求艺术的自由。兰堡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 "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它无处 不在,人们只要去观察它就能发现它。兰堡的作品 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活中 常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 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含义。同时他的作品容易让人 联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思想--冷静而执着。兰堡 承认自己是左翼激进分子,他执着地用理性主义、 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结构理论看待当今社会的进步。 他的这种执着直接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
14
福田繁雄
福田繁雄,1932年生于日本,1951 毕业于 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1956年毕业于东京 国立艺术大学,1967 IBM画廊个展(纽约), 1997 日本通产省设计功劳奖--紫绶勋章, 1998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评委,曾任日本平 面设计协会主席、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
-
3
作品赏析:土豆
• 作品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 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 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 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 土豆"玩"到极致,将对土豆的深 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 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积极 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深度分离 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 视觉冲击
这是澳门回归祖国的招贴 设计,很好的体现了对中国 传统元素和现代设计思想的 巧妙结合。
类似的作品还有很 多,如大家熟悉的中国银行 的标志设计以及多幅招贴, 都能体现这一特点。这些都 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
10
此作品提取了中国的传 统元素:毛笔的笔触,结 合日式的构图,巧妙的体 现了沟通交流的主题。让 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智 慧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和谐 对话。
-
11
在靳埭强先生的许多 作品中都出现了一个 重要的元素——红点, 一个朱红而鲜亮的红 点。他说“红点是我 在八十年代开始衍生 的一个视觉元素,也 是精神元素,它可以 融汇我的设计意念, 有生命地传递着丰富 的讯息。
-
12
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 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 中间一个巧妙的" 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 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 Nhomakorabea4
书籍设计
•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 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 他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 招贴。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 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他往往 把平面设计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中 的书被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 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 一种失重的空间感。它传达了把握住了 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