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腐病鉴定及分级标准

合集下载

玉米茎基腐病病害

玉米茎基腐病病害

检查茎部症状
观察茎基部是否有水渍状 病斑,病斑是否环绕茎基 部,以及病斑的颜色和扩 展情况。
结合果穗症状
观察果穗苞叶颜色和果穗 下垂情况,以及籽粒的饱 满程度,进一步确认病情 。
易混淆病害区分
与玉米纹枯病的区别
玉米纹枯病主要为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茎秆和果穗。病斑初期为水渍状椭圆形,后变为云纹状大斑, 病斑边缘褐色,中央淡褐色或灰白色。与玉米青枯病相比,纹枯病的病斑颜色较浅,形状不同,且不会导致茎秆 倒折。
1 2 3
生物农药防治
利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木霉菌、芽孢杆菌等 生物制剂,对玉米青枯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诱抗剂应用
诱抗剂能够诱导玉米产生抗病性,提高玉米对青 枯病的抵抗能力,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生物防 治技术。
生物防治优势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安全、可持续等优点, 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未来玉米病害防治 的重要方向。
玉米茎基腐病病害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病害概述 • 症状识别与诊断 • 病原菌种类与传播途径 • 防治措施与建议 • 田间管理与应急处理 • 农民培训与科普宣传
01
病害概述
定义与命名
定义
玉米茎基腐病,又称玉米青枯病,是 一种由镰刀菌或腐霉菌等病原菌引起 的玉米病害。
命名
该病害之所以被称为玉米茎基腐病, 是因为它主要侵染玉米的茎基部,导 致基部腐烂;而青枯病则是指病株在 发病后期整株青枯死亡的现象。
土壤贫瘠、排水不良、连作等条件有 利于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从而加重 病害的发生。
04
防治措施与建议
农业防治策略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玉米青枯病有较好 抗性的品种,是防治该病 害的根本途径。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孙艳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5期郸城县农业局孙艳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是指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

现已查明它是由多种真菌和细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

一、症状表现(一)真菌性茎腐病症状在玉米灌浆期根系开始发病,乳熟至蜡熟期为显症盛期。

病菌自根系侵入,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

条件适宜时,病情发展迅速,从始见青枯病叶到全株枯萎,一般只有5~7d,发病快的仅需1~3d,长的可持续15d以上。

玉米茎腐病在乳熟后期,玉米常突然成片萎蔫死亡,因枯死植株呈青绿色,特别是雨后猛晴时,萎蔫和青枯更为明显,因此,该病也被称为青枯病。

先从根部受害,最初病菌在毛根上产生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逐渐扩大至次生根,直到整个根系呈褐色腐烂,最后粗细根变成空心。

根的皮层易剥离、松脱,须根和根毛减少,整个根部易拔出。

逐渐向茎基部扩展蔓延,茎基部1~2节处开始出现水渍状梭形或长椭圆形病斑,随后很快变软下陷,内部空松,一掐即瘪,手感明显,后期植株易倒伏。

节间变淡褐色,果穗苞叶青干,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子粒干瘪,脱粒困难。

(二)细菌型茎腐病症状主要为害中部叶茎和叶鞘,玉米10片叶时,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

叶鞘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3~4d后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病菌存于土壤中病残体上,自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

高温高湿条件下,害虫为害产生伤口时发病严重。

以上两种病常混合发生,区分关键是看病组织是否有腐臭的菌液,如有则为细菌型茎腐病,没有则为青枯型茎腐病。

二、发病条件(一)气象因素夏季降雨多,土壤湿度大,最适宜玉米茎基腐病病菌繁殖蔓延。

凡是7—8月间降雨多、雨量大,玉米青枯病发生就严重,因为此时降雨造成了病原菌孢子萌发及侵入的条件,使9月上旬玉米抗性弱的乳熟阶段植株大量发病。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NONG YAO YU ZHI BAO农药与植保是禾谷镰孢菌,广西主要是串珠镰孢菌和同色镰孢菌,湖北主要是串珠镰孢菌,山东主要以瓜果腐霉菌为主,并以禾谷镰孢菌复合侵染所致。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单一或者复合侵染引起的,其中包括禾谷镰孢菌、半裸镰孢菌(F. semitectum )、层出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及其中间变种(F. moniliformevar intarmadium),还有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

其中禾谷镰孢菌分布广,分离频率高,致病性最强;轮枝镰孢菌次之。

田间病原菌可侵染玉米的根、茎和穗等组织,导致苗枯、根腐、茎腐和穗腐等病害。

从开始发现病细胞壁分解后产生大量的细胞壁碎屑和微纤丝,使寄主维管束的纹孔膜堵塞而导致萎蔫症状。

三、玉米茎腐病鉴定评价方法目前,针对玉米茎腐病的鉴定方法主要采用人工接种方法。

根据接种部位不同,分为地上部茎基节间髓组织注射接种、牙签接种和米粒接种和地下根部土壤接种。

接种时间多数在抽雄期到散粉期,接种部位在地上第2节间,于接种后21~28d 进行鉴定。

其中,牙签接种和注射接种均属感染茎基节间髓组织,其结果比较一致,牙签接种和注射接种的致病性受环境影响较小,因此,2节髓部的变褐,并不5株正常生长;1级,1~2节无症状;2级,1/2左右,茎基1~2节级,青枯叶片占2/35个等级:1级,发病株率在0%~5.0%,高抗(HR);3级,发病株率在5.1%~10.0%,抗病(R);5级,发病株率在10.1%~30.0%,中抗(MR);7级,发病株率在30.1%~40.0%,感病(S);9级,发病株率在40.1%~100%,高感(HS)。

目前,在国家玉米新品种审定中,针对玉米茎腐病的评价标准与王晓鸣的相一致。

四、玉米茎腐病遗传研究进展(一)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机制玉米对病原菌的抗性是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代谢协同作用的结果。

玉米灌浆期叶面积大小、茎节密度、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茎秆硬度、根系拔力都可以对玉米的抗病性产生影响。

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抗茎腐病鉴定

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抗茎腐病鉴定

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抗茎腐病鉴定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玉米茎腐病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Fuariumgraminearum)和瓜果腐霉菌(Pythiumaphanidermatum)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危害较重的土传病害,发生在玉米乳熟后期,防治较为困难。

为了筛选对茎腐病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指导大田生产,于2022-2022年间,笔者对山东地区主推的35份杂交种和50份自交系进行了抗性鉴定。

结果表明,35份杂交种中抗性品种16个,占比45.71%;50份自交系中抗性品种30个,占比60.00%;玉米茎腐病抗性品种多为晚熟品种,在抗性杂交种和自交系中分别占比68.75%和23.33%;50份自交系中有32份可以列入Reid、Lancater、黄改和PB四个类群中。

表明,杂交种中齐单1号、诺达1号为高抗茎腐病品种,可用于大田生产;自交系中PH6WC、印尼选系1、TL10B为高抗品种,可为玉米茎腐病抗性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茎腐病;杂交种;自交系;抗性鉴定KeywordCorntalkrot;Hybrid;Inbredline;Reitanceidentification近年来,由于大面积种植单一高产玉米品种、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原因,玉米茎腐病在我国呈现加重趋势[1]。

玉米茎腐病受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影响,玉米乳熟后期过高的土壤湿度是诱发茎腐病发生的重要因素[2]。

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较为复杂,混合病原和单一病原都能引起玉米茎腐病的发生[3-5],这一特点给茎腐病的研究和防治增加了困难。

玉米品种间对茎腐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性,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茎腐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6]。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地区主推的35份杂交种和50份骨干自交系进行茎腐病抗性鉴定,筛选茎腐病抗病种质资源,为优良抗性品种的推广和进一步培育抗病新品种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试验杂交种均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部分自交系来自合作单位。

玉米茎基腐

玉米茎基腐

玉米茎基腐病Corn Stalk Rot玉米茎基腐病又称茎腐病或青枯病,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其中美国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我国该病在20世纪20年代即有发生,60年代后由于主推的自交系和杂交种对茎基腐病多数抗性不强,因此很快成为玉米上亟待解决的重要病害问题。

目前在我国广西、浙江、湖北、陕西、河北、山东、辽宁等18省(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10%~20%,严重年份达20%~30%,个别地区高达50%~60%,减产25%,重者甚至绝收。

症状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

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

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

茎部症状:开始在茎基节间产生纵向扩展的不规则状褐色病斑,随后缢缩,变软或变硬,后期茎内部空松。

剖茎检视,组织腐烂,维管束呈丝状游离,可见白色或粉红色菌丝,茎秆腐烂自茎基第一节开始向上扩展,可达第二、三节,甚至第四节,极易倒折。

叶片症状:主要有3种类型:青枯、黄枯和青黄枯,以前二种为主。

青枯型也称急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迅速枯死,呈灰绿色,水烫状或霜打状,该类型主要发生在感病品种上和条件适合时。

黄枯型也称慢性型,发病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黄枯,该症状类型主要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或环境条件不适合时。

青枯、黄枯、茎基腐症状都是根部受害引起。

研究表明,在整个生育期中病菌可陆续侵染植株根系造成根腐,致使根腐烂变短,根表皮松脱,髓部变为空腔,须根和根毛减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现青枯或黄枯症状。

茎基腐病发生后期,果穗苞叶青干,呈松散状,穗柄柔韧,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困难。

除腐霉菌和镰刀菌引起的青、黄枯症状以外,该病在国外和我国一些地区可因不同病原菌的侵染而表现其他一些症状特点:①干腐型茎基腐(干腐病):该病曾是我国的检疫对象,由玉蜀黍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a zeae)引起。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抗性标准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及抗性标准

5.霜霉病
6.苗期根腐病
7.穗腐病
8.棉铃虫
9.粘虫
10.蚜虫
11.蓟马
12.叶螨
13.金龟子(蛴螬)
14.地老虎
15.其它—日灼
其它—除草剂危害
其它—遗传性条纹病
其它—缺素症
其它—缺素症
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 及抗性鉴定标准
东北老农
诊断
诊断
诊断
穗部病害
病毒病
叶部病害
茎部病害
根部病害
主要病虫害识别
1. 大斑病
2. 小斑病
2. 小斑病
3. 灰斑病
Common smut
Common smut
7. 丝黑穗病
Head smut
HR R
MR
S
HS
4.病毒病抗性标准
5%10% 30% 50% 100%
HR R
MR
S
HS
玉米螟对心叶危害程度的分级标准
1mm 虫孔 直径 2mm
数量
1-2
3-6
7以上
级别
1
2
3
其它常见病虫害
1.褐斑病
Common rust
Common rust
Southern rust
3.圆斑病
4.粗缩病
8. 茎腐病
9. 纹枯病
10.玉米螟
抗病鉴定标准
1. 叶斑病抗性标准
5%10% 30% 70% 100%
HR R
MR
S
HS
分级标准
5%
10%
30%
70%
2.穗部病害抗性标准
5% 1% 10% 40% 100%
HR MR R

特用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与评价

特用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与评价

鉴 定地 点设在 山西省农 科 院玉米 研究所 试验 农
收 稿 日期 :2 1 .90 0 10 -8 .
基金项 目: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 目 ( 0 93 0 2—3 ;山西省农科 院科技攻关项 目 ( G 9 7 2 00 110 ) YG 0 2 ) 作者简介 :王建军 ( 97一) 17 ,男 ,助理研究员
抗病种质 的筛选。大多数研究表 明,茎腐病 的抗性 属 于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 , 加性 效应 占主导
地位 ,存在部分显性和上位性效应 ,所 以抗病材料 的选择将成为抗病育种的关 键 ,而对材料 的抗病性 鉴 定则是抗病育种 的重要环节 。在 自交 系和品种 的抗病 性鉴定 中 ,要考 虑 病原 菌 种类 、发 病 条 件 、接 种 方
供试 品种 为 2 0 0 1—2 1 0 0年 参 加 山西 省 玉 米 区
域 试验 的青 贮 、糯 、甜 、高油等 特用 玉米 品种 ,由
山 西省农作 物 品种审定 办公 室提供 。供 试茎腐 病 菌
种从 病株 上分离 获得 ,接种 用腐 霉菌在 玉米碎 粒 培
养基 上扩繁 。
1 2 田 间设 计 与 接 种 方 法 .
在鉴 定 的 2 8份 材料 中 ,对 玉米茎 腐病 表现 高 3
抗 的有青 试 8 5 、中青 1号 、饲 O —、青 贮 1号 、 61 81
科饲 9号 、甜糯 1 — 、大 丰糯 2号 、汾糯 1号 、瑞 33 得 1 、加 甜 6号 ,大 丰甜 1号 、绿 北超 甜 、真 甜 号 美 8号 、超 甜 2号 、大 丰 高 油 2 9 2 、同 油 1号 等
3 小 结 与 讨 论
3 1 品 种 抗 病 性 .
采用 土壤接 种方法 对 2 8份次特 用玉 米品 种进 3

玉米种质抗腐霉茎腐病鉴定及抗病基因挖掘

玉米种质抗腐霉茎腐病鉴定及抗病基因挖掘

玉米种质抗腐霉茎腐病鉴定及抗病基因挖掘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该病发生在玉米生育后期,在生产实践中很难进行有效防治,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本研究利用人工接种的方法鉴定了1213份玉米种质对腐霉茎腐病的抗性反应,并对抗腐霉茎腐病种质进行了标记基因型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发掘和定位了玉米自交系W21携带的抗腐霉茎腐病基因,为培育抗腐霉茎腐病玉米品种提供基础材料和参考信息。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抗腐霉茎腐病种质资源鉴定。

采用人工接种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

总共鉴定出高抗(HR)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占鉴定总数的17.1%,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

抗性(R)材料159份,占鉴定材料数的13.1%,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

由此可见,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

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HR)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2.抗腐霉茎腐病玉米种质标记基因型鉴定。

为阐明玉米抗腐霉茎腐病种质的抗病基因背景,利用14个与抗玉米茎腐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抗腐霉茎腐病玉米种质进行抗病标记基因型鉴定,将196份种质鉴定为128种标记基因型,表明存在多样的抗性基因组合方式。

191份种质获得与齐319、X178或1145中一个或多个的相同的扩增,表明97.45%种质可能含有与3个抗玉米茎腐病材料相同的抗病基因;粤61、郑653、赤L136、白53和18--14共5份种质均未扩增出与齐319、X178和1145相同的标记基因型,可能携带其他抗茎腐病基因;遗传背景相近的抗性种质分属不同的标记基因型,表明抗病种质携带的抗病基因可能在育种选择中发生了分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茎腐病鉴定及分级标准
:玉米茎腐病(Pythium spp.; Fusarium spp.)抗性
1 观测时间:乳熟末期(75)。

2 观测部位:整个植株。

3 观测量:整个小区。

4 鉴定方法:
1、病原菌准备:用培养液培养肿囊腐霉菌/禾生腐霉菌/瓜果腐霉菌,以得到游动孢子和菌丝;麦粒扩繁培养禾
谷镰刀菌,诱导产生分生孢子;以两菌培养物的混合物为接种病原体。

2、田间鉴定。

按正常田间管理和株行距于5月初播种。

每份材料不少于20株,3次重复。

每二十份申报材料增种
一套标准品种。

散粉前一周进行人工接种。

按行均匀接种病原体于根部附近,埋土覆盖,并在行间实行大水漫灌。

接种后如遇干旱,则需灌溉以保持土壤湿度,确保充分发病。

3、田间调查:在玉米乳熟末期、成熟期调查二次病株率与病情指数,以标准品种的感病表现确定接种是否成功。

第二年以同样方法重复鉴定一次。

以发病株率为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其抗病性。

表1 玉米茎腐病分级标准(植株个体受害程度)
表2 抗性评价标准(根据群体发病株率划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