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倒伏现象,不仅影响产量,还会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为了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近年来对玉米抗倒伏性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理和生物化学机制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对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的研究,揭示了一些生理和生物化学机制。
研究发现,玉米抗倒伏性一定程度上与植物生长素的合成和信号传导有关。
植物生长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调节因子,对植物的形态和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一些生长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玉米的抗倒伏性相关。
研究还表明,玉米抗倒伏性还与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植物的结构和稳定性。
通过对这些生理和生物化学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分子遗传学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玉米抗倒伏性是一种多基因性状,受到多个基因的共同调控。
在过去的研究中,已经鉴定出了一些与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基因,例如ZmASR1、ZmGRF、ZmEXPB1等。
这些基因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植物的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性具有调控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了一些微小RNA分子对玉米抗倒伏性起到调控作用。
通过对这些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为培育抗倒伏性良种提供重要的分子遗传学依据。
三、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基因工程育种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作物的抗倒伏性进行改良的重要手段。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与抗倒伏性相关的基因导入到玉米中,从而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进行了基因工程育种,通过转入一些与植物生长素合成和信号传导相关的基因,成功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性。
也有研究通过转入一些与细胞壁合成相关的基因,改善了玉米的抗倒伏性。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近年来对玉米抗倒伏性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生理和生物化学机制、分子遗传学以及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
玉米抗倒伏的研究进展

可 以更好 的指 导育 种工作 和生 产 实践 。
作者简介: 丰光 , 在读硕 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玉米育种研 究工作 , 中国 农 业 科 学 院 作物 科 学研 究所 ,0 0 1 北 京 10 8 , 黄 长玲 ( 讯 作 者 ) 邢 锦 丰 , 通 , 通讯 地 址 同 第 对 2 1个 玉 米 组 合进 行 穿刺 试 验 , 个 组 合 分 别 设 置 3 0 彬 h 每 000 m、
4 0 v h 6 0  ̄ / m 、 5o o  ̄ / m 50 0 ̄ / m 、 00 0 v h 7 o vh 和 9 0 vh 5种 密 度 处 理 , 验 结 果 表 明 , 00 0 ̄ /m 试 同一 个 品种 茎秆 穿刺 强度 随着 密度 的增 大而 降低 。灌浆 期 地 上 部 分 第 3茎 节 中部 穿刺 强 度 范 围 在 2 6~ .
节 间长度 以显性 效 应 为 主 ; 下 节 间含 水量 以加性 穗
玉 米个 体与 群体不 协 调易造 成倒 伏 。随着 种植 密度 的增加倒 伏 率增 大 , 伏 率 与 密 度 之 间呈 显 著 倒 正 相关 。密度 加 大 导致 玉 米争 光 、 水 、 肥 , 秆 争 争 茎
细 弱 , 间相对 比例伸 长 , 系在不 同层 面上 的分 布 节 根 有所 改 变 , 系 的 伸 展 受 到 抑 制 , 以容 易 发生 倒 根 所
自下 而上依 次生 长 , 时期 若 随 意灌 溉 将 造 成 基部 该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是,玉米在生长期间容易出现抗倒伏能力较弱的情况,给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探究和研究玉米抗倒伏性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抗倒伏性的定义、形成原因、评价指标、遗传机制及针对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抗倒伏性的定义及形成原因抗倒伏性(lodging resistance)是指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承受外部因素作用时,特别是在遇到强风或者雨等天气情况时,作物株体能够保持直立姿态的能力。
抗倒伏性是反映作物的立株性,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而玉米的抗倒伏性差,主要是其茎秆粗壮和纤维素含量低所致。
二、评价指标评价玉米的抗倒伏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茎秆强度玉米茎秆强度是影响抗倒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茎秆的强度取决于其直径、壁厚和组织特性等因素。
因此,在评价抗倒性时,需要对玉米茎秆的强度进行考虑。
(2)基径比基径比是指茎秆末节与中节的直径比。
茎秆基径比越小,其抗倒性就越差。
(3)根系特征玉米根系的分布、形态和长度等,都与抗倒性有关。
根系深、繁、强,对提高玉米的抗倒性有一定的作用。
(4)生产实践检验在玉米的生产实践中,需要进行适时的田间检验,以了解玉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抗倒性情况。
三、形成机制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机制极为复杂,既包括单基因控制的易感性因素,也包括多基因控制的抗性因素。
目前,已发现的与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基因有许多,在这些基因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是ZmMRP-1。
四、针对性措施(1)改善土壤肥力条件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湿度,能够增加玉米的根系深度和茎秆强度。
(2)选用优良品种通过选用秆力强、侧枝少、根系发达的玉米新品种,可以提高其抗倒性。
(3)合理密度管理通过正确的密度管理,可以使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达到最佳分布密度,提高玉米的抗倒性。
总之,改善土壤肥力、合理密度管理和选用优秀品种等,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
玉米茎秆性状与倒伏性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Ke o d : i ( e a s . ;ulP ntr ;o g grs t c ; o ea o nls ;a nls y w r s Ma e Z am y ) P l u c e L d i i a e C r l i a a i P t a a i z L ; u n esn tn ys h ys
( . a dn cdm f g c l rl c ne ,e gh n 18 0 , hn ; 1 D n o gA a e yo r ut a S i esF n c eg 1 19 C ia A i u e
பைடு நூலகம்
2 Is tt o rpS i c , hn s cd m f gi l rl c ne , e ig 10 8 , h a .ntue f o ce e C ieeA ae yo r ut a Si csB in 0 0 1 C i ) i C n A c u e j n
0. e e . a tn n i se p n t r te gh, tr a tr a d e r h ihtwe e t rn i ld r c a tr 05 l v 1 Pln i g de st t m u c u e sr n t sen dime e n a eg r he p cpa ie tf co s y, i frv rey ld i g r ssa c 。 e o l c h a g tfrv rey ldgn e itn e. o a it o g n e itn e Th y c u d a tt e tr e o a it o i g r ssa c
d n i s m u l se p n tr t n t se d a tr p a th ih n a eg tw r in f a tr lt n h p e s y,t p l , tm u cu e s e g t e r h, tm imee , l n e g ta d e r h ih e e sg i c n eai s i i o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1. 引言1.1 玉米抗倒伏性研究背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主要用途包括食用、饲料和工业原料。
玉米在生长期间易发生倒伏现象,导致产量损失和农民收益减少。
研究玉米的抗倒伏性成为当前玉米遗传育种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玉米抗倒伏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长期间的植株结构、根系发育情况、生物逆境胁迫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些与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式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通过对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分子机制和农艺措施的研究,可以为提高玉米的抗倒伏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对玉米抗倒伏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益的提高。
【字数: 204】1.2 研究意义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玉米栽培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玉米折断倒伏,影响产量和质量。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倒伏的玉米植株易受病虫害侵袭,导致产量减少;倒伏的玉米也会增加收获困难,影响收获效率。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可以有效减少农民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也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粮食品质和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可以增加玉米单产,提高玉米品质,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对于提高农业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正文2.1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研究进展玉米抗倒伏性是指在恶劣环境下玉米植株不易发生倒伏现象的能力,是玉米育种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的发现和功能解析。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转录组学和基因定位分析,已经发现了一些与玉米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的基因。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

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具有重要影响。
由于玉米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倒伏现象,导致产量减少和作物质量下降,成为制约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
研究玉米抗倒伏性成为当前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1. 研究背景玉米的倒伏是指玉米植株在生长期间因受到风力、降雨等外力作用而发生弯曲、折断或倒伏的现象。
倒伏不仅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作物质量下降,增加农民的劳动成本。
提高玉米抗倒伏性成为当前玉米生产中的迫切需求。
2. 研究方法和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玉米抗倒伏性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利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和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探究了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基础、分子机制及调控网络。
通过材料筛选、田间试验和组学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玉米抗倒伏性的关键基因和调控途径,为玉米抗倒伏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3. 研究进展(1)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表明,玉米抗倒伏性是受到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而且与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多种生理和形态特征相关。
一些研究发现,玉米抗倒伏性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玉米自交亲和育种的不同材料和种质资源中。
利用不同的遗传材料和遗传分析方法,研究人员鉴定了一些与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候选基因和QTL位点,为后续的分子机制研究和抗倒伏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线索。
通过比较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玉米抗倒伏性相关的关键基因和调控网络。
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到细胞壁合成、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氧化还原反应等生理过程,对于维持植物茎秆强度和韧性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还发现,一些转录因子和miRNA等调控元件也参与了玉米抗倒伏性调控网络的建立和调节,为进一步理解玉米抗倒伏性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人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功能验证,发现了一些关键基因在玉米抗倒伏性调控途径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基因涉及到植物细胞壁的合成代谢、植物激素的合成和信号传导、内源和外源胁迫响应等生物学过程。
夏玉米根茎主要性状与倒伏性的关系研究

倒伏 一直 是影 响玉 米产 量 和 品质 的重 要 因素 。
玉 米 倒 伏 后 打 乱 了 叶 片 在 空 间 的正 常 分 布 秩 序 , 叶 使
水平 的不断提 高 , 密植 与倒 伏 的矛盾 日益 突出 , 米 玉
倒 伏 引 发 的产 量 损 失 呈 加 剧趋 势 。据 统 计 , 玉 米 群 在
粗 和 穿刺 力 是 影 响 茎秆 倒 伏 的 直 接 因 素 , 以 作 为衡 量 玉 米 倒 伏 的 指 标 。 可 关 键 词 :玉 米 ;根 ;茎 ;倒 伏 ; 关 分 析 ;通 径 分 析 相 中图分类号 : 53 S l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3 6 ( 0 0 1 一 0 0 3 0 4 2 8 2 1 ) l 0 2 —0
( . n o g Acd my o rc l rl ce c s La nn r vn e Iio igDa y ed S in ea d 1 Da d n a e fAg iut a in e , io ig P o ic / a nn n u S e ce c n u S
Chn s a e fAg iut rl ce cs B in 0 0 1 C ia ie eAc d my o r l a in e , e ig 1 0 8 , h n ) c u S j
Ab t a t s r e :Twe y s mm e az brd ha r a t d wi l n Ch n r e e t d t t dy nt u rm iehy i st twe epl n e dey i i a we e s lc e o s u t ea i nsofr o n t m h r c e s he r lto o t a d s e c a a t r wih l d n e it n e The r s t n c t d ha t t o gi g r ss a c . e ul i dia e t t he pl n i g d n iy,s e pu ln te gt a tn e s t t m li g s r n h,s e pu t r t e gt t m nc u e s r n h,s e d a t ra u po tr t t m i me e nd s p r oo nu mbe s h d sg fc n e a i ns p wih l g ng r ss a c .Plntn e st r a i niia tr l to hi t od i e it n e a i g d n iy,s e d a e e n t m im t ra d s e pu c u e t e gt we e he t m n t r s r n h r t ma n r c —a t r a f c i t l d ng e it c i die t f c o s fe tng he o gi r s san e。 s t e o hy c l s d a h ee to a g tf r l dg n e i t nc fma z a i te . ou d be u e s t e s l c i n t r e o o i g r ss a e o ie v re i s
玉米自交系灌浆期抗倒性评价及抗倒性状的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 S 5 l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1 0 0 2 — 2 7 6 7 ( 2 0 1 4 ) 0 7 — 0 0 0 5 0 5
倒 伏 是指 由多种 因素 引发 的植 株茎 秆从 自然
据 调查 , 灌浆 期倒 伏 可导 致 玉 米减 产 7 ~3 0 , 在 倒伏严 重 年 份减 产 可 达 5 O 以上 ¨ 3 引。有 关 玉 米 倒伏 形成 原 因 、 机 理 以及 抗 倒 伏 鉴定 指 标 的 研 究 很多 l l 6 , 然 而有关 抗 倒伏 种 质 鉴定 、 筛选 的 研 究 报道 相对 较 少 。近 年 来 , 随 着 玉 米 高密 度 育 种
@ 1 6 3 . C O I T I 。
省 部分地 区出现 强 降 雨 大 风天 气 , 其 中哈 尔 滨 市 局 部地 区降 雨量超 过 I o o mm, 阵风 风力 达 8 级
S t u d y o n t he Re s p o n s e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0 f
( 1 . Ha r b i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Ha r b i n, He i l o n g j i a n g 1 5 0 0 8 6 ; 2 . Da q i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Da q i n g, He i l o n g j i a n g 1 6 3 7 1 2; 3 . He i l o n g j i a n g Ac a d e my o f Ag r i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 Ha r b i n , He i l o n g j i a n g 1 5 0 0 8 7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马延华1,2王庆祥1(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10866,辽宁沈阳;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150086,黑龙江哈尔滨)摘要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
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秆;倒伏;抗倒性倒伏是玉米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还会给玉米机械收获带来严重障碍[1-2]。
目前,随着玉米杂交种高密度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倒伏引起产量损失呈现加剧的趋势。
玉米倒伏一般分为根倒、茎倒和茎折。
据研究,玉米倒伏的30% 60%以上为茎折[3]。
茎折破坏了茎秆的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的输导系统,往往造成的产量损失比根倒更为严重。
玉米倒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外界风雨、栽培技术、玉米本身特性以及支持土壤系统等的多重影响。
引起玉米茎折或茎倒的因素很多,比如密度、肥水、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但是更主要的是品种本身的茎秆强度和植株结构。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玉米茎秆的形态结构、倒伏类型、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玉米茎秆形态结构特征、组织化学等方面与抗倒伏关系以及茎秆倒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进展进行综述,为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1.1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关系关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资料作者简介:马延华,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王庆祥为通讯作者,教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收稿日期:2011-11-15相当广泛,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穗下节间长、近地面节间长度和茎粗等均有涉及,但由于所用试材和研究环境等因素不同,。
大量研究认为,株高、穗位高、茎粗与抗倒伏性关系比较密切。
丰光等选取3个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茎粗、株高和穗位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茎粗和穗位高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4]。
Pickett等认为玉米抗倒伏性受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近地面节间长度、茎粗和茎秆质量的影响[5]。
Albrecht等的研究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近地面节间长、茎粗、茎皮厚度、单位茎秆体积的茎秆重和茎皮重等都对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产生影响,茎秆抗倒能力随茎秆变粗、茎皮加厚而提高,随着节间延长、植株增高而下降。
茎粗对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影响最大,基部节间短而粗则抗倒能力较强[6]。
贾志森等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对植株抗倒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株高,穗位高影响较小[7]。
王永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倒伏率与茎粗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叶夹角呈正相关[8]。
Martin等研究得出,玉米穗位以下茎秆粗细与茎秆强度显著相关,其中以第3节间与倒伏关系最密切,倒伏率与第3节间粗度呈显著负相关[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茎倒伏与株高、穗位、节间长度等无一致相关性。
Dudley通过对两个玉米群体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增强了群体的抗倒性,却导致了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10]。
Martin等对茎秆强度和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都增强了抗倒性,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使玉米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增加,导致株高增加;对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使玉米节数和节间长度减小,导致株高变低[11]。
笔者认为玉米果穗的着生部位,控制着株高/穗位高的比例,影响穗位的相对高度和重心的高低,从01而直接影响其后期的抗倒伏能力。
闫洪奎等的研究认为穗位高/株高和穗位高/穗位上高度在评价植株抗倒性方面存在高度的相关性[12]。
程富丽研究表明,用玉米的穗位高系数(穗位高/株高)、茎秆长粗比(株高/基部节间粗)可以估测玉米的抗倒能力,认为穗位高系数低、茎长粗比小的植株,抗倒伏能力较强[13]。
付志远等研究认为穗位高/株高性状,可以用来作为衡量植株抗倒伏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增加穗上节间数来降低穗位高是一种提高植株抗倒伏性的可行途径[14]。
此外,玉米一些其他性状也和倒伏有关系,如植株叶片的面积和分布、玉米雄穗的大小等。
玉米的叶片是光合产物的来源,其长势、形态直接影响田间的通风透光,而且也是接受外力(风、雨等)的主要部位,因此与品种的抗倒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
叶片上举,茎叶夹角越小,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越强。
玉米雄穗过大会增加玉米地上部分的自重,同时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更大的力矩。
因此,减少雄穗的大小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倒能力[15]。
总之,玉米的抗倒伏性与植株的高度、穗位、茎粗、叶面积、叶向值等农艺性状缺乏直接的相关性,只对一两个形态性状指标选择,并不能代替抗倒性选择,但对茎秆形态性状的改良可以提高耐密性,对抗倒伏育种也具有间接的指导作用。
1.2茎秆质量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玉米茎秆质量包括茎秆压碎强度、硬皮穿刺强度、茎秆拉弯强度等。
茎秆压碎强度是将茎秆近地面节段采回室内,自然干燥,再用自动水压机垂直压榨,测定使茎秆破碎时的压力值[16]。
Zuber等分别选取玉米地上第二节和第三节测定茎秆压碎强度,结果表明,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压碎强度与倒伏高度负相关,达到-0.53和-0.82[17]。
Zuber等利用两个玉米综合群体进行了茎秆压碎强度的高向和低向轮回选择,结果显示,压碎强度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能有效的评价茎秆的抗倒伏能力[18]。
勾玲等以茎秆抗倒伏性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茎秆质量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抽雄前玉米茎秆压碎强度与收获期玉米最终倒折率呈高度负相关,通过茎秆压碎强度来评价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是有效和可靠的[19]。
茎秆硬皮穿刺强度是用一定横截面积的探头,在茎秆基部节间垂直于茎秆方向刺入,读取穿透茎秆的最大读数[20-21]。
Martin等研究表明硬皮穿刺强度与茎秆倒伏性和压碎强度高度相关,在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中引起倒伏的显著下降[22]。
Dudley研究两个玉米综合群体6个轮次开花前后的茎皮抗穿刺强度,结果表明,对开花前的茎皮抗穿刺强度选择引起了茎倒伏的显著线性下降[10]。
丰光等利用自行设计的茎秆穿刺仪,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我国41个不同玉米杂交种茎秆进行穿刺试验,结果表明,地上部第3茎节穿刺能较好反映出穿刺阻力与倒伏的关系,茎秆穿刺阻力与倒伏性呈极显著相关[23]。
勾玲等对3个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研究表明,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变化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节位的上升而逐渐下降,耐密品种茎秆穿刺强度对密度反应不敏感,且各节间强度变异幅度较小,植株整体茎秆强度保持较好的同质性[19]。
贾志森等利用侧向拉引测定茎秆拉弯强度,对23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抗倒性筛选评价认为,最大拉力与田间倒伏率高度负相关,拉力值的大小能够真实反映出植株在田间生长状态下的抗倒伏能力[7]。
李得孝选用10个抗倒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配制的双列杂交组合和22个推广杂交种进行倒伏抗性评价指标的确定,结果表明,茎倒伏主要受茎粗、穿刺强度和最大拉折力的影响,其中茎秆拉折力的影响最大,茎秆最大拉折力是茎秆强度的综合指标,以其为基础构造的茎秆支持力能综合反映品种抗倒能力的强弱[24]。
勾玲等用WDW3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不同抗倒性品种进行悬臂梁弯曲试验。
结果表明,茎秆最大抗弯应力反映品种茎秆的抗折能力,而茎秆直径不能作为评价茎秆抗弯强弱的主要指标。
玉米抽雄前期与蜡熟期茎秆抗弯性状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利用抽雄前茎秆基部弯曲力学性能鉴定与评价玉米茎秆抗倒、耐密性是可行的[25]。
丰光等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
结果表明,倒伏性与喇叭口期60ʎ和45ʎ拉力、灌浆期60ʎ和45ʎ拉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秆拉力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26]。
同样是茎秆质量性状,其中反映的内容是有差别的,田间抗拉弯强度能综合反映玉米抗茎倒和根倒能力的强弱,茎秆抗穿刺强度仅与茎倒伏关系密切。
前人的育种实践也证明,利用任何一种茎秆质11量指标都能改良玉米抗倒伏性。
基于茎秆穿刺强度的有效性、易测性和无损伤性,建议在玉米育种群体的早期阶段利用其对抗倒性进行筛选。
1.3茎秆解剖特征与抗倒伏关系玉米的茎秆有支持地上部的功能,且有贮藏和运输养料的作用,它由节和节间组成,节可以增加玉米茎秆的刚度,使其抵抗外部的弯曲载荷能力得以提高。
抗倒伏特性不同的玉米品系茎秆纤维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许多研究强调了玉米茎秆结构与解剖特征对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性的重要性。
Chang等利用两个玉米综合群体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结果表明,随着茎秆强度的增加,茎秆的硬皮组织增厚,木质化薄壁细胞壁加厚,维管束鞘厚度增大和硬皮细胞腔隙加厚[27]。
孙世贤等分析了茎秆解剖结构和,认为玉米茎秆的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及其周围机械组织面积大小与倒伏率呈极显著相关[28]。
王立新等通过对抗倒性不同的12个玉米杂交种的解剖观察,发现地面上第3节间的茎外围维管束的长宽、维管束内部厚壁细胞的厚度及皮层厚度与田间倒伏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同一视野内维管束数目与倒伏率呈显著正相关[29]。
王群瑛等选用茎秆抗倒特性有明显差异的3个玉米品种,对其茎的形态解剖结构研究表明,抗倒能力强的品种,茎秆硬皮组织厚,机械组织发达,维管束鞘厚度大,单位面积内维管束数目多,纤维细胞机械性能好,木质化薄壁细胞多[30]。
Esechie等对两个玉米群体进行茎秆倒伏组分比较,结果表明,倒伏与玉米茎皮厚度、茎秆抗断强度呈负相关[31]。
王娜等以两种不同耐密性的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在不同密度压力下茎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田间倒伏率与茎秆第三节中央大维管束单位视野个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第三节中央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呈负相关[32]。
1.4茎秆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玉米茎秆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与抗倒伏能力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Zu-ber等通过比较6个抗倒自交系和6个不抗倒自交系成熟时茎秆的总灰分含量,发现抗倒自交系的总灰分和钾的含量均明显低于不抗倒自交系;茎秆压碎强度、茎皮厚度和5cm茎秆干重与茎秆的总灰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钾的含量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33]。
Zuber等研究认为茎秆可溶性糖含量与抗倒伏性呈正相关[18]。
Stojsin等研究发现,茎秆穗下节间含水量与抗倒伏性呈正相关[34]。
Muldoon等研究表明,玉米茎折率与可溶固形物相关系数为正值但不显著,与茎秆pH值无一致相关性[35]。
Albrecht 等从玉米茎秆营养状况角度研究茎秆抗倒折性,发现茎秆中木质素、蛋白质、钾以及总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其茎倒折呈负相关[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