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1,2王庆祥1

(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10866,辽宁沈阳;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秆;倒伏;抗倒性

倒伏是玉米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还会给玉米机械收获带来严重障碍[1-2]。目前,随着玉米杂交种高密度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倒伏引起产量损失呈现加剧的趋势。玉米倒伏一般分为根倒、茎倒和茎折。据研究,玉米倒伏的30% 60%以上为茎折[3]。茎折破坏了茎秆的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的输导系统,往往造成的产量损失比根倒更为严重。玉米倒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外界风雨、栽培技术、玉米本身特性以及支持土壤系统等的多重影响。引起玉米茎折或茎倒的因素很多,比如密度、肥水、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但是更主要的是品种本身的茎秆强度和植株结构。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玉米茎秆的形态结构、倒伏类型、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玉米茎秆形态结构特征、组织化学等方面与抗倒伏关系以及茎秆倒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进展进行综述,为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

1.1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关系

关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马延华,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庆祥为通讯作者,教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11-15相当广泛,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穗下节间长、近地面节间长度和茎粗等均有涉及,但由于所用试材和研究环境等因素不同,。大量研究认为,株高、穗位高、茎粗与抗倒伏性关系比较密切。

丰光等选取3个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茎粗、株高和穗位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茎粗和穗位高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4]。Pickett等认为玉米抗倒伏性受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近地面节间长度、茎粗和茎秆质量的影响[5]。Albrecht等的研究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近地面节间长、茎粗、茎皮厚度、单位茎秆体积的茎秆重和茎皮重等都对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产生影响,茎秆抗倒能力随茎秆变粗、茎皮加厚而提高,随着节间延长、植株增高而下降。茎粗对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影响最大,基部节间短而粗则抗倒能力较强[6]。贾志森等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对植株抗倒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株高,穗位高影响较小[7]。王永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倒伏率与茎粗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叶夹角呈正相关[8]。Martin等研究得出,玉米穗位以下茎秆粗细与茎秆强度显著相关,其中以第3节间与倒伏关系最密切,倒伏率与第3节间粗度呈显著负相关[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茎倒伏与株高、穗位、节间长度等无一致相关性。Dudley通过对两个玉米群体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增强了群体的抗倒性,却导致了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10]。Martin等对茎秆强度和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都增强了抗倒性,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使玉米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增加,导致株高增加;对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使玉米节数和节间长度减小,导致株高变低[11]。

笔者认为玉米果穗的着生部位,控制着株高/穗位高的比例,影响穗位的相对高度和重心的高低,从

01

而直接影响其后期的抗倒伏能力。闫洪奎等的研究认为穗位高/株高和穗位高/穗位上高度在评价植株抗倒性方面存在高度的相关性[12]。程富丽研究表明,用玉米的穗位高系数(穗位高/株高)、茎秆长粗比(株高/基部节间粗)可以估测玉米的抗倒能力,认为穗位高系数低、茎长粗比小的植株,抗倒伏能力较强[13]。付志远等研究认为穗位高/株高性状,可以用来作为衡量植株抗倒伏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增加穗上节间数来降低穗位高是一种提高植株抗倒伏性的可行途径[14]。

此外,玉米一些其他性状也和倒伏有关系,如植株叶片的面积和分布、玉米雄穗的大小等。玉米的叶片是光合产物的来源,其长势、形态直接影响田间的通风透光,而且也是接受外力(风、雨等)的主要部位,因此与品种的抗倒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叶片上举,茎叶夹角越小,植株的抗倒伏能力越强。玉米雄穗过大会增加玉米地上部分的自重,同时在风力的作用下产生更大的力矩。因此,减少雄穗的大小也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倒能力[15]。

总之,玉米的抗倒伏性与植株的高度、穗位、茎粗、叶面积、叶向值等农艺性状缺乏直接的相关性,只对一两个形态性状指标选择,并不能代替抗倒性选择,但对茎秆形态性状的改良可以提高耐密性,对抗倒伏育种也具有间接的指导作用。

1.2茎秆质量性状与抗倒伏关系

玉米茎秆质量包括茎秆压碎强度、硬皮穿刺强度、茎秆拉弯强度等。茎秆压碎强度是将茎秆近地面节段采回室内,自然干燥,再用自动水压机垂直压榨,测定使茎秆破碎时的压力值[16]。Zuber等分别选取玉米地上第二节和第三节测定茎秆压碎强度,结果表明,第二节和第三节的压碎强度与倒伏高度负相关,达到-0.53和-0.82[17]。Zuber等利用两个玉米综合群体进行了茎秆压碎强度的高向和低向轮回选择,结果显示,压碎强度与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能有效的评价茎秆的抗倒伏能力[18]。勾玲等以茎秆抗倒伏性不同的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茎秆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抽雄前玉米茎秆压碎强度与收获期玉米最终倒折率呈高度负相关,通过茎秆压碎强度来评价茎秆的抗倒伏能力是有效和可靠的[19]。

茎秆硬皮穿刺强度是用一定横截面积的探头,在茎秆基部节间垂直于茎秆方向刺入,读取穿透茎秆的最大读数[20-21]。Martin等研究表明硬皮穿刺强度与茎秆倒伏性和压碎强度高度相关,在压碎强度和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中引起倒伏的显著下降[22]。Dudley研究两个玉米综合群体6个轮次开花前后的茎皮抗穿刺强度,结果表明,对开花前的茎皮抗穿刺强度选择引起了茎倒伏的显著线性下降[10]。丰光等利用自行设计的茎秆穿刺仪,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我国41个不同玉米杂交种茎秆进行穿刺试验,结果表明,地上部第3茎节穿刺能较好反映出穿刺阻力与倒伏的关系,茎秆穿刺阻力与倒伏性呈极显著相关[23]。勾玲等对3个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研究表明,茎秆外皮穿刺强度变化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节位的上升而逐渐下降,耐密品种茎秆穿刺强度对密度反应不敏感,且各节间强度变异幅度较小,植株整体茎秆强度保持较好的同质性[19]。

贾志森等利用侧向拉引测定茎秆拉弯强度,对236份玉米自交系进行抗倒性筛选评价认为,最大拉力与田间倒伏率高度负相关,拉力值的大小能够真实反映出植株在田间生长状态下的抗倒伏能力[7]。李得孝选用10个抗倒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配制的双列杂交组合和22个推广杂交种进行倒伏抗性评价指标的确定,结果表明,茎倒伏主要受茎粗、穿刺强度和最大拉折力的影响,其中茎秆拉折力的影响最大,茎秆最大拉折力是茎秆强度的综合指标,以其为基础构造的茎秆支持力能综合反映品种抗倒能力的强弱[24]。勾玲等用WDW3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不同抗倒性品种进行悬臂梁弯曲试验。结果表明,茎秆最大抗弯应力反映品种茎秆的抗折能力,而茎秆直径不能作为评价茎秆抗弯强弱的主要指标。玉米抽雄前期与蜡熟期茎秆抗弯性状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利用抽雄前茎秆基部弯曲力学性能鉴定与评价玉米茎秆抗倒、耐密性是可行的[25]。丰光等选取3个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喇叭口期60?和45?拉力、灌浆期60?和45?拉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茎秆拉力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26]。

同样是茎秆质量性状,其中反映的内容是有差别的,田间抗拉弯强度能综合反映玉米抗茎倒和根倒能力的强弱,茎秆抗穿刺强度仅与茎倒伏关系密切。前人的育种实践也证明,利用任何一种茎秆质

11

量指标都能改良玉米抗倒伏性。基于茎秆穿刺强度的有效性、易测性和无损伤性,建议在玉米育种群体的早期阶段利用其对抗倒性进行筛选。

1.3茎秆解剖特征与抗倒伏关系

玉米的茎秆有支持地上部的功能,且有贮藏和运输养料的作用,它由节和节间组成,节可以增加玉米茎秆的刚度,使其抵抗外部的弯曲载荷能力得以提高。

抗倒伏特性不同的玉米品系茎秆纤维结构有明显的差异。许多研究强调了玉米茎秆结构与解剖特征对茎秆强度和抗倒伏性的重要性。Chang等利用两个玉米综合群体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结果表明,随着茎秆强度的增加,茎秆的硬皮组织增厚,木质化薄壁细胞壁加厚,维管束鞘厚度增大和硬皮细胞腔隙加厚[27]。孙世贤等分析了茎秆解剖结构和

,认为玉米茎秆的硬皮组织厚度、维管束及其周围机械组织面积大小与倒伏率呈极显著相关[28]。王立新等通过对抗倒性不同的12个玉米杂交种的解剖观察,发现地面上第3节间的茎外围维管束的长宽、维管束内部厚壁细胞的厚度及皮层厚度与田间倒伏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同一视野内维管束数目与倒伏率呈显著正相关[29]。王群瑛等选用茎秆抗倒特性有明显差异的3个玉米品种,对其茎的形态解剖结构研究表明,抗倒能力强的品种,茎秆硬皮组织厚,机械组织发达,维管束鞘厚度大,单位面积内维管束数目多,纤维细胞机械性能好,木质化薄壁细胞多[30]。Esechie等对两个玉米群体进行茎秆倒伏组分比较,结果表明,倒伏与玉米茎皮厚度、茎秆抗断强度呈负相关[31]。王娜等以两种不同耐密性的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在不同密度压力下茎秆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田间倒伏率与茎秆第三节中央大维管束单位视野个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第三节中央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呈负相关[32]。

1.4茎秆化学成分与抗倒伏关系

玉米茎秆的化学成分,特别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与抗倒伏能力之间有紧密的联系。Zu-ber等通过比较6个抗倒自交系和6个不抗倒自交系成熟时茎秆的总灰分含量,发现抗倒自交系的总灰分和钾的含量均明显低于不抗倒自交系;茎秆压碎强度、茎皮厚度和5cm茎秆干重与茎秆的总灰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钾的含量也呈负相关,但不显著[33]。Zuber等研究认为茎秆可溶性糖含量与抗倒伏性呈正相关[18]。Stojsin等研究发现,茎秆穗下节间含水量与抗倒伏性呈正相关[34]。Muldoon等研究表明,玉米茎折率与可溶固形物相关系数为正值但不显著,与茎秆pH值无一致相关性[35]。Albrecht 等从玉米茎秆营养状况角度研究茎秆抗倒折性,发现茎秆中木质素、蛋白质、钾以及总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其茎倒折呈负相关[36]。孙世贤等从氮、磷、钾的用量对玉米的倒伏影响研究表明:玉米倒伏率与茎秆含钾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8737),与茎秆的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05),与茎秆溶液pH值无一致相关性,而茎秆的含钾量与粗纤维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46),增施钾肥可提高茎秆的强度,减少倒伏[28]。王群瑛等研究显示,在玉米生育后期,茎秆贮藏物质的含量与茎秆的抗压强度直接相关,其中抗倒伏品种茎秆干物质的积累往往较多,木质素含量较高,再转运物质少,因此表现秆硬、抗倒[30]。Djordjevic等通过对玉米群体ZPS14进行抗倒伏遗传研究表明,茎秆含水量与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r=-0.46*)[37]。Appe-nzeller等研究表明,玉米穗下节间纤维素的含量对茎秆弹性强度贡献达到85%[38]。

木质素具有增加细胞壁强度,提高细胞壁的不透水性和茎的机械强度的功能。Whetten等在玉米的bm突变体中发现了1个COMT突变基因,他们推测,由于COMT的突变抑制了木质素单体的合成,从而造成了木质素含量和植株的抗倒伏能力的下降[39]。Sherry等对玉米抗倒伏性进行QTL定位研究表明,在与茎秆强度QTL相互重叠的基因中,有参与木质素合成的基因[40]。而Twumasi等对玉米茎秆轮回选择表明,木质素含量不受选择影响,外皮木质素含量在不同群体中增加或无变化[41]。Pedersen等研究表明,自然群体中正常玉米的木质素含量差异对抗倒性无显著的影响[42]。

总之,玉米茎秆木质素含量与抗倒伏性或正相关或不相关,可能与材料不同有关,但茎秆强度增幅明显大于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2茎秆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玉米茎秆抗倒性受到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表现为复杂的数量性状遗传特征[43]。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研究数量性状的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

21

者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一些与玉米抗倒伏能力关系密切的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进行标记定位已有一些报道。

2.1茎秆形态性状QTL研究

株高、穗位高是玉米重要的农艺性状,与抗倒伏性和种植密度密切相关。应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玉米株高、穗位高QTL鉴定已有大量报道,到目前为止,在Gramene网站上共登录了219个玉米株高QTL位点信息,这些QTL主要分布在染色体1.06 1.08、1.11、3.04 3.07、4.05 4.06、4.08、5.03 5.06、7.03 7.04、8.03、8.05 8.06、9.03 9.05和10.03 10.04bin,已定位的穗位高QTL26个,除第2和第8条染色体外均有分布[44]。

汤华等利用“豫玉22”构建的266个玉米F2?3家系为材料,对玉米茎秆直径进行QTL定位分析,发现8个与茎粗相关的QTL,这些QTL解释茎粗的表型变异方差介于6.46% 12.20%之间,两个环境共有的QTL分布在1号和3号染色体上[45]。

Mickelson等用B73?Mo17的RIL群体对玉米叶片夹角进行QTL分析,在两个环境分别检测到7个和3个QTL,分别位于第1、2、4、5、7染色体,其中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QTL为主效QTL,可以解释27.7%的表型变异[46]。于永涛等应用H21?Mo17、自330?K36、B73?L050共3个F2?3群体,对玉米叶片夹角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9个QTL,其中在H21?Mo17群体中检测到7个QTL,分别位于染色体1、2、3、8、9和10上。自330?K36群体中检测到2个QTL,分别位于第1、8染色体[47]。路明等以掖478?丹340的F

2

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6个控制叶夹角的QTL,分别位于第1、2、3、5染色体,其中在第1、3染色体上各存在一个效应较大的QTL,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0.8%和11.2%[48]。

张君等利用豫82?沈137构建的F2?3群体,对玉米穗上节间距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出与节间距有关的14个QTL,分布在第1、2、3、4、7和9染色体上[49]。

2.2茎秆质量性状QTL研究

Heredia-Diaz等筛选到12个与玉米茎秆抗穿刺强度有关的位点,其中有3个位点共解释了99%的表型变异[50]。Jampatong等找到了9个与茎秆抗穿刺强度有关染色体区段[51]。Sherry等利用4个玉米F2?3群体对穗下节茎皮抗穿刺强度进行QTL检测,各获得8、10、8和9个单效应的QTLs,以及4、2、0和5个上位性互作QTLs,可分别解释33.4%、44.7%、48.4%和58.7%的表型变异[40]。

2.3茎秆化学成分QTL研究

木质素、纤维素等作为细胞壁以及植物机械组织的主要成分,可能在强化茎秆机械强度,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ardinal等利用B73?B52构建的RILs群体对茎秆中木质素、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进行QTL定位,分别检测到19个、22个和23个QTL,其中位点相同的QTL 分别为2个、3个和2个[52]。Krakowsky等利用B73?De811构建的RILs群体对茎秆中木质素、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进行QTL定位,分别检测到24个、31个和31个,其中有1个、4个和5个QTL均被检测到,分别占 4.21%、12.9%和16.%[53]。

玉米的倒伏与很多性状有关,如何真正提高QTL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是将来QTL研究的重点之一,虽然目前已定位到一些与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的QTL,但这些QTL对玉米抗倒伏性贡献较小,且这些标记还未利用在抗倒伏育种中。因此,加快玉米抗倒伏性相关基因的发掘,对玉米抗倒伏性的分子遗传学深入研究,选育抗倒伏性强的优良品种是防止玉米倒伏的最有效措施。

3展望

玉米倒伏是限制其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减小穗位高系数(穗位高/株高)和茎秆长粗比(株高/基部节间粗),增加茎中厚壁组织(机械组织)细胞的层数、壁厚和木质化程度,提高茎秆单位体积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提高茎秆中碳水化合物的积累,以及增施钾肥等均能有效地增强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的研究工作为产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具体分析,采用适当的办法进行应对。目前,茎秆抗倒伏相关的QTL定位相继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抗倒伏相关的QTL定位与作物育种结合还不够密切,今后应通过多学科的合作,从生理学、生态学、力学角度分析,对抗倒性相关性状进行量化研究,进一步结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深

31

入探明玉米抗倒伏数量性状的遗传学基础,验证倒伏相关QTL定位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其表型效应,并应用到实际的育种工作中。玉米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这将促进玉米基因定位、比较基因组分析、功能基因组分析等手段的应用,加快对抗倒性状基因的克隆、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分析,今后应利用各种生物技术来不断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从而选育出更优良的玉米品种。

参考文献

[1]刘战东,肖俊夫,南纪琴,等.倒伏对夏玉米叶面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107-110.

[2]张世煌.中美两国玉米育种思路和技术水平的比较.种子世界,2007(4):9-10.

[3]勾玲,赵明,黄建军,等.玉米茎秆弯曲性能与抗倒能力的研究.作物学报,2008,34(4):653-661.

[4]丰光,景希强,李妍妍,等.玉米茎秆性状与倒伏性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华北农学报,2010,25(增刊):72-74.

[5]Pickett L K,Liljedahl J B,Haugh G G,et al.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corn stalk subjected to transverse loading.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Agricultural Engineers,1969(12):392-396.

[6]Albrecht K A,Martin M J,et al.Chemical and in vitro digestible dry matter composition of maize stalks after selection for stalk strength and stalk-rot resistance.Crop Science,1986(26):1051-1055.[7]贾志森,白永新.玉米自交系抗倒伏鉴定研究.作物品种资源,1992(3):30-32.

[8]王永学,张战辉,刘宗华.玉米抗倒伏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及通径分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1):1-6.

[9]Martin G C,Russell W A.Response of a maize synthetic to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stalk quality.Crop Science,1984,24:331-337.

[10]Dudley J W.Selection for rind puncture resistance in two maize pop-ulation.Crop Science,1994,34(6):1458-1460.

[11]Martin G C,Russell W A.Correlated responses of yield and other agronomic traits to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stalk quality in a maize

synthetic.Crop Science,1984,24:746-750.

[12]闫洪奎,李娜,郭志友,等.玉米株高及叶片的相关性.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2,24(4):254-256.

[13]程富丽.密度和钾肥对夏玉米抗倒伏能力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14]付志远,邵可可,陈德芝,等.穗上节间数与玉米抗倒伏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2):149-154.[15]山东农业大学植物遗传学教研室.现代植物育种.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193-196.

[16]Loesch P J,Zuber M S,Grogan C O.Inheritance of crushing strength and rind thickness in several inbred lines of Corn.Crop Science,1963,3:173-175.

[17]Zuber M S,Grogan C O.A new technique for measuring stalk strength in corn.Crop Science,1961,1:378-380.

[18]Zuber M S,Colbert T R,Darrah L L.Effect of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crushing strength on several stalk components in maize.Crop Sci-ence,1980,20:711-717.

[19]勾玲,黄建军,张宾,等.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作物学报,2007,33(10):1688-1695.

[20]李景安,冯芬芬.3YC-1型玉米根茬拔出测力仪,3YJ-1型玉米茎秆硬度计研究报告.玉米科学,1994,2(4):76-78.

[21]胡建东,鲍雅萍,罗福和,等.作物茎秆抗倒伏强度测定技术研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34(1):77-80.

[22]Martin M J,Russell W A.Correlated responses of yield and other

agronomic traits to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stalk quality in a maize synthetic.Crop Science,1984,24:746-750.

[23]丰光,刘志芳,李妍妍,等.玉米茎秆耐穿刺强度的倒伏遗传研究.作物学报,2009,35(11):2133-2138.

[24]李得孝.玉米抗倒性指标及其遗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25]勾玲,赵明,黄建军,等.玉米茎秆弯曲性能与抗倒能力的研究.作物学报,2008,34(4):653-661.

[26]丰光,景希强,李妍妍,等.玉米茎秆性状与倒伏性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华北农学报,2010,25(增刊):72-74.

[27]Chang H S,Loesch P J,Zuber M S.Effects of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crushing strength on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stalk traits in corn.Crop Science,1976,16:621-625.

[28]孙世贤,戴俊英,顾慰连.氮、磷、钾对玉米倒伏及产量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8-33.

[29]王立新,郭强,苏青.玉米抗倒性与茎秆纤维结构的关系.植物学通报,1990,7(8):34-36.

[30]王群瑛,胡昌浩.玉米茎秆抗倒伏特性的解剖.作物学报,1991,19(1):70-74.

[31]Esechie H A,Rodriguez V,Al-Asmi H.Comparison of local and ex-otic maize varieties for stalk lodging components in a desert climate.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4,21:21-30.

[32]王娜,李凤海,王志斌,等.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对密度的响应及与倒伏的关系.作物杂志,2011(3):67-70.

[33]Zuber M S,Loesch P J.Total ash and potassium content of stalks as related to stalk strength in corn(Zea mays L.).American Society Agronomy,1966,4(58):426-428.

[34]Stojsin R,Ivanovic M,Kojic L,et al.Inheritance of grain yield and several stalk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t in resistance to stalk lodging maize(Zea mays L.).Maydica,1991,36:75-81.

[35]Muldoon J F,Leask W C,Daynard T B,et al.Potential use of stalk pH and stalk percent dry matter as estimators of lodging susceptibili-ty in corn.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1984,64:559-564.[36]Albrecht K A.Selection reversal in strains of corn previously long-term selected for chemical composition.Crop Science,1986,26(5):

1051-1055.

[37]Djordjevic J S,Ivanovic M R.Genetic analysis for stalk lodging re-sistance in narrow-base maize synthetic population ZPS14.Crop Sci-ence,1996,36(4):909-913.

[38]Appenzeller L,Doblin M,Barreiro R,et al.Cellulose synthesis in maize:isol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cellulose synthase (CesA)gene family.Cellulose,2004,11:287-299.

[39]Whetten R,Sederoff R R.Lignin biosynthesis.The Plant Cell,1995,7:1001-1013.

[40]Sherry A,Flint-Garcia,Chaba Jampatong,et a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analysis of stalk strength in four maize populaions.Crop Sci-ence,2003,43:13-22.

[41]Twumasi-Afriyie S,Hunter R B.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stalk quality in short-season corn genotypes.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1982,62(1):55-60.

[42]Pedersen J F,Vogel K P,Funnell D L,et al.Impact of reduced lig-nin on plant fitness.Crop Science,2005,45:812-819.

[43]Radu A,Paraschivu U,Iicevici S,et al.Use of genetic estimates in breeding maize for resistance to stem breakage.Lucrari Stiintifice (Romania),1994(7):70-80.

[44]张岩.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定位与遗传基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45]汤华,严建兵,黄益勤,等.玉米5个农艺性状的QTL定位.遗传学报,2005,32(2):203-209.

[46]Mickelson S M,Stuber C S,Senior L,et al.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leaf and tassel traits in a B73?Mo17population of maize.Crop Science,2002,42:1902-1909.

41

单倍体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及其问题探讨邢锦丰1张如养1,2段民孝1赵久然1黄长玲3

(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100097,北京;2北京农学院,102206,北京;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100081,北京)

摘要介绍了在玉米育种中应用单倍体技术的优点,分析了应用单倍体育种技术的难点,探讨了决定该技术应用成败的关键,并提出了该技术在育种中应用的创新点。

关键词玉米;单倍体;育种

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育种就是利用单倍体诱导系结合标记性状诱发,再通过染色体组加倍(包括自然加倍和人工处理加倍)等手段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的一种育种方法[1]。与传统育种方法相比,单倍体育种技术在选育自交系上因其快速、准确、高效的特点越来越受到育种家的重视。国际上已将单倍体育种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玉米育种实践,据不完全统计国外大约有60%的马齿型自交系和30%的硬粒型自交系是通过单倍体育种技术手段选育出来的。在国内多家单位对该技术从多个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育种工作中[2-3]。针对在玉米育种中应用单倍体技术的优点、难点和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推进其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进程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邢锦丰,副研究员,从事玉米育种工作

赵久然为通讯作者,研究员,主要从事玉米研究

基金项目:首都现代农业育种服务平台建设:玉米DH工程化育种研究与利用(D111100001311001)

收稿日期:2011-08-22;修回日期:2011-10-131在玉米育种中应用单倍体技术的优点

1.1获得纯系快,育种周期短

通常利用传统常规育种方法选育玉米自交系,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纯系需要6代以上,按每年两季计算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而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一般只需2代[4],诱导和加倍2个环节,使自交系选育从原来的6代以上缩短为2代,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

1.2无基因互作效应,选择准确性高

采用传统常规育种方法选育自交系,由于基因处于杂合状态,等位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如果育种家单从表型上选择,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选择效果。而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不存在基因互作效应,能够利用单倍体进行配子选择。该技术所见即所得,劣基因高度淘汰的效率明显,目标性状选择的准确性高[5]。

1.3所得DH系高度纯合和稳定

通过传统育种方法所得到的自交系,只是相对的稳定和纯合,在以后长期制种、繁育中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和衰退等现象[6-7]。而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得到的DH系是经过染色体的加倍所得,可达到100%纯合,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存在分离的现象,能够长期应用于玉米育种实践。

1.4所得DH群体遗传类型丰富

育种家在采用传统常规育种手段育种时,

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每个

[47]于永涛,张吉民,石云素,等.利用不同群体对玉米株高和叶片夹角的QTL分析.玉米科学,2006,14(2):88-92.

[48]路明,周芳,谢传晓,等.玉米杂交种掖单13号的SSR连锁图谱构建与叶夹角和叶向值的QTL定位与分析.遗传,2007,29(9):1131-1138.

[49]张君,库丽霞,张伟强,等.玉米穗上节间距的QTL定位.玉米科学,2010,18(4):45-48.

[50]Heredia-Diaz O,Alsirt A,Darrah L L,et al.Allelic frequency chan-ges in the MoSCSSS maize synthetic in response to bi-directional re-current selection for rind penetrometer resistance.Madica,1996,41:

65-76.

[51]Jampatong C.Effect of one-and two-eared selection on stalk strength and other characters in maize.Univ of Missourim,Columbia,1999.[52]Cardinal A J,Lee M.Gene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istance to stalk-tunneling by the European corn borer and cell-wall components in maize population B73?B52.Theor Appl Genet,2005,111:1-7.

[53]Krakowsky M D,Lee M,Coors J G.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cell-wall components in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of maize(Zea mays L.)I:stalk tissue.Theor Appl Genet,2005,111:337-346.

51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1,2王庆祥1 (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10866,辽宁沈阳;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秆;倒伏;抗倒性 倒伏是玉米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还会给玉米机械收获带来严重障碍[1-2]。目前,随着玉米杂交种高密度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倒伏引起产量损失呈现加剧的趋势。玉米倒伏一般分为根倒、茎倒和茎折。据研究,玉米倒伏的30% 60%以上为茎折[3]。茎折破坏了茎秆的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的输导系统,往往造成的产量损失比根倒更为严重。玉米倒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外界风雨、栽培技术、玉米本身特性以及支持土壤系统等的多重影响。引起玉米茎折或茎倒的因素很多,比如密度、肥水、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但是更主要的是品种本身的茎秆强度和植株结构。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玉米茎秆的形态结构、倒伏类型、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玉米茎秆形态结构特征、组织化学等方面与抗倒伏关系以及茎秆倒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进展进行综述,为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 1.1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关系 关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马延华,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庆祥为通讯作者,教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11-15相当广泛,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穗下节间长、近地面节间长度和茎粗等均有涉及,但由于所用试材和研究环境等因素不同,。大量研究认为,株高、穗位高、茎粗与抗倒伏性关系比较密切。 丰光等选取3个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茎粗、株高和穗位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茎粗和穗位高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4]。Pickett等认为玉米抗倒伏性受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近地面节间长度、茎粗和茎秆质量的影响[5]。Albrecht等的研究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近地面节间长、茎粗、茎皮厚度、单位茎秆体积的茎秆重和茎皮重等都对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产生影响,茎秆抗倒能力随茎秆变粗、茎皮加厚而提高,随着节间延长、植株增高而下降。茎粗对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影响最大,基部节间短而粗则抗倒能力较强[6]。贾志森等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对植株抗倒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株高,穗位高影响较小[7]。王永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倒伏率与茎粗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叶夹角呈正相关[8]。Martin等研究得出,玉米穗位以下茎秆粗细与茎秆强度显著相关,其中以第3节间与倒伏关系最密切,倒伏率与第3节间粗度呈显著负相关[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茎倒伏与株高、穗位、节间长度等无一致相关性。Dudley通过对两个玉米群体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增强了群体的抗倒性,却导致了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10]。Martin等对茎秆强度和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都增强了抗倒性,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使玉米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增加,导致株高增加;对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使玉米节数和节间长度减小,导致株高变低[11]。 笔者认为玉米果穗的着生部位,控制着株高/穗位高的比例,影响穗位的相对高度和重心的高低,从 01

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一)

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一) 作者:许正学李福林张淑琴肖增民邬生辉 摘要介绍通化市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几种倒伏类型,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预防玉米倒伏的几种方法和倒伏后的处理措施,以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倒伏原因;类型;防止措施;吉林通化 通化市是吉林省玉米的重要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特殊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玉米倒伏后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肥水供给失调,光合产物运输不畅,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5%~10%,中度减少20%~30%,严重倒伏的地块减产50%以上,个别品种会因倒伏造成绝收。玉米发生倒伏后还造成田间常规管理的复杂化,给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造成不便。 1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 1.1品种选择不当 玉米品种根系不发达、植株高大、茎秆细弱、韧性不足,容易引起倒伏。目前当地农民盲目追求玉米产量,越区种植严重。有的品种不适合通化自然条件及土壤条件,品种本身根系不发达,株高较高熟期较晚,茎秆嫩脆,茎基部节间长而细,抗倒能力差造成玉米倒伏。 1.2种植密度不合理 高密度玉米品种郑单958及美国先玉335的大面积推广,使广大农民产生密度越大产量越高的心理,玉米机播后少间苗或不间苗,造成玉米田密度过大,个别地块可达9万株/hm2以上,造成秸秆细弱,节间拉长,穗位增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危机,遇大风大雨,造成倒伏。 1.3肥水管理不科学 农民为了省工省时,普遍喜欢使用一次性复合肥料,导致玉米苗期旺长,株高增加,容易倒伏,或玉米苗期及拔节期大水大肥、重氮轻磷,少施或不施钾肥,造成钾肥缺乏。使基部2~3节间过度伸长,植株和穗位增高,给后期倒伏造成潜在威胁。而钾肥的缺乏直接导致玉米苗弱、茎秆韧性减弱,增加倒伏的风险。盲目浇水也是玉米倒伏的原因之一,浇后遇雨极易倒伏。 1.4化控过晚 喷施玉米生长调节剂药物品种不合适或药量不准及喷施时间没掌握好,使药剂没充分发挥作用,降低株高不明显,极易发生倒伏。 1.5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苗期对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粘虫等防治不及时,抽雄后玉米螟危害严重,茎秆虫蛀率高;后期病害严重,特别是茎腐病、纹枯病危害,造成倒伏。 1.6气候原因 通化市玉米倒伏主要发生在连续降雨或灌水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玉米植株吸水量大,重量增加,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倒伏的现象较重。倒伏的时期多发生在7—8月。6月以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0~1.5m左右,暴风雨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很少发生倒伏。7—8月,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增多,是玉米倒伏的多发期。从当地土壤条件看,高产地块较中低产地块容易发生倒伏,高水肥地块较一般水肥地块容易发生倒伏,涝地玉米较旱地玉米容易发生倒伏。 2玉米倒伏的类型 2.1根倒 由于玉米根系发育未完成或生长发育不良,横向和纵向生长不足,在大雨或过度浇灌后,随着土壤湿度过大或过于松软,根系的支撑作用减弱而发生倒伏。一般发生在玉米生长前期和中期。这时玉米根系不发达,磷肥不足,根系生长不良,或整地质量差,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一旦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出现根倒。

玉米育种的选育方法及程序

玉米育种的选育方法及程序 玉米属于异花授粉作物,易于进行杂交,生产上应用的玉米良种多为杂交种。玉米杂交种是由2个或2个以上相异类型的亲本杂交育成的。按其亲本类型、数量不同,可分为品种间杂交种、品种与自交系间杂交种、自交系间杂交种以及综合杂交种4种。 1 育种的特点 现代玉米育种的主流是杂种优势育种,基本途径是先选育纯合的亲本自交系,再将亲本自交系杂交,选育出杂种优势强的杂交种。生产上利用的是F1代的杂种优势。自交系的选育不但要求本身性状优良,还要求配合力高。这就大大提高了育种的难度,延长了育种的周期。不仅如此,自交系的性状同杂交种的性状虽然有关系,但仍然有距离,在杂交种水平上还要对农艺性状进行选择鉴定,同时对主要目标性状的杂种优势水平进行比较,最终育成优良杂交品种。 2 自交系的选育方法 2.1 常规选育法 这种选育方法就是在分离的原始群体中选择个体自交系,经若干世代按目测自交选择之后,进行配合力的测定,最终选出优良的自交系。在育种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常规选

育法,更多地依靠育种者的经验。 2.2 单倍体选系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自然或人工的诱发、培育的单倍体植株经过人工的染色体加倍或自然加倍获得纯合的二倍体,然后再从中选育优良的单株,成为自交系。单倍体育种一般只需2年就能获得纯合的自交系,比常规方法缩短了育种的周期,对育种家有很大的吸引力。 2.3 辐射与化学诱变选系法 此种方法的诱变机理主要以损伤恢复,在恢复过程中发现有利的变异,因而在选择原始材料上要兼顾遗传基础丰富和抗损伤能力强,在选系过程中要注意淘汰各种畸形株和不利变异,选择突变性状明显的健康的植株。 2.4 分子选系法 所谓分子选系法是在DNA水平上开展的自交系选育,包括转基因选系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系法。转基因选系就是借助遗传转化技术,将一些其他动植物有利的外源基因导人自交系或杂交种内,育成有外源基因控制性状的优良自交系,这种方法对于改造玉米基因库中不具备的某些目标性状是致关重要的。 2.5 自交系的改良 改良自交系最常用的方法是回交转育法。回交转育法就是以被改良的自交系为轮回亲本,以目的基因供体亲本为非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第五节 与综合防治枝术 玉米田的主要病虫害有地下害虫、玉米丛生苗、玉米花白苗、玉米根腐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蚜、玉米螟等,现就其发生特点和防治疗法介绍如下: 一、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1.地下害虫的发生种类玉米的地F害虫主要种类有: xx、xx、蝼蛄等。 地下害虫主要为害作物的种子幼根、幼芽等部分,常造成缺 苗、断条及“小老苗”的产生,使种植密度下降,并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减产。 2.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 (1)整地秋冬及叫深翻地,将地下害虫翻于地表使之无法越冬。同时破坏地下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害虫基数,从忻减轻地下害虫的为害程度。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包农处理,推广种子包衣技术,杜绝白籽下地,是防治玉米田地下害虫的统防统治的重要措施.一般每20千克玉米种子拌种衣制500克左右。 二、苗期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1_玉米丛生苗(君子兰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丛生苗病,俗称君子兰苗,南于干旱、低温、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活动等斟索引起的一种玉米田茼期病害,常造成玉米生长畸形、不结实,从而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丛生苗病的有效措施是实施种子包衣处理。用含有杀虫剂有效成分含量的种丧剂,在玉米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一般每20千克种子拌50。克左右的种农剂。 2.花白苗的发生与防治玉米花白苗居由于土壤巾缺锌引起的,一般在玉米3~4片叶出现,病斑在叶片基部或中部出现黄色或黄白色短条状,叶脉仍为绿色。 防治技术: 在施底肥时增施锌肥,每亩1-1.5千克,也可叶面喷洒,用 0.1%~ 0.2%的硫酸锌在玉米3~4叶期喷1~3次。 3.玉米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由于出苗后温度持续较低,雨水多或涝洼地易戋生此病害,造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不良,叶色发黄,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苗枯死。 防治技术: 选择新鲜生命力旺盛的品种,或用50%福美双3%拌种处理, 三、xx大斑病、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大、小斑病常同时发生.田其发生造成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合成,从而严重影响产量。发生严重的年份,感病品种减产达50%左右。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购买玉米种子时-注意选购那些抗玉米大、小斑病的品种。 从而避免xx大、小斑病的发生儿率。 (2)轮作换茬有条件的农区实施轮作换茬消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牛羊生物学特性

牛羊生物学特性 一、对环境的适应性:绵羊最怕湿热,南方分布少;瘤牛耐热性较强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牛羊的生长和生产性能的发挥。 二、采食性能:牛羊是草食性家畜,味觉和嗅觉敏感,喜欢青绿的禾本科与豆科牧草,喜欢 采食带甜味的块根饲料与带咸味的饲料(能依靠牧草的外表和气味识别不同的植物)牛:依靠灵活有力的舌卷食饲草,咀嚼后将粉碎的草料混合成食团吞入胃中,牧草矮于5厘米,不易牛的采食。 山羊:靠灵活的上唇采食牧草,喜欢采食牧草幼嫩的尖叶部分与灌木叶。 三、合群性:牛羊的群居家畜,具有合群行为,牛羊通过角斗形成群体等级制度和群体优胜 序列(当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的个体混群时,打斗较为明显,尤其为公牛、种公牛),育肥群体一般不随意加入陌生个体。 一般羊比牛合群性要强,绵羊比山羊强,粗毛羊最强,长毛羊和肉毛羊较差。 四、抗病力性能:牛羊的抗病力很强,在潮湿且多寄生虫的地方也能很好生存。牛的抗病性 能强于羊的抗病力,牛羊疾病多见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五、爱清洁:牛羊爱清洁,对有异味、受粪便污染的草料及水源拒食(尤其为山羊),所以不 管是放牧还是舍饲,都应搞好舍内外的卫生,舍饲时最好设置草架以方便采食。 牛羊的消化特点:牛羊是典型的反刍动物 一:唾液腺及唾液分泌:牛羊主要是靠腮腺分泌唾液,其唾液中不含淀粉酶,所以牛羊在口腔中对富含淀粉的精饲料消化不充分,但含有大量的碳酸氢盐和磷酸盐,可中和瘤胃发酵产生的有机酸,维持瘤胃内的酸碱平衡。注:牛羊唾液可混合嗳气中的大部分NH3,重返回瘤胃吸收。 成年母牛的腮腺1天可分泌唾液100~150升、高产奶牛1天分泌唾液可达250升 二:反刍和胃的组成 (一)、反刍:牛羊摄食时,饲料不经过充分咀嚼即吞入瘤胃,在瘤胃内浸泡和软化, 在休息时,较粗糙的饲料刺激网胃、瘤胃前庭和食管沟黏膜的感受器,能将这些未经充分咀嚼的饲料逆呕到口腔,经仔细咀嚼后重新混合唾液在吞入胃,这一过程即为反刍。 反刍时,网胃在第一次收缩之前还有一次附加收缩,使胃内食物逆呕到口腔。 反刍的生理意义:把饲料嚼细,并混入适量的唾液,以便更好的消化。 牛的日反刍时间一般为6~8小时,翻出周期14~17次,食后反刍来临时间1~2小时。 犊牛:一般在生后3周出现反刍。 (二)胃 瘤胃:体积最大,是细菌发酵饲料的主要场所,有发酵罐之称。牛的94.6升,羊为23.4升饲料内的可消化干物质的70%-80%,粗纤维约50%经过瘤胃的细菌和原生动物分解,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同时还可合成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 网胃:又称蜂窝胃,靠近瘤胃,功能同瘤胃。网胃是水分的贮存库。同时能帮助食团逆呕和排除胃内的发酵气体。网胃体积最小,成年牛的网胃约占宗伟的5%(金属异物被吞入胃中,易留存在网胃,引起创伤性网胃炎。 瓣胃:也称‘百叶肚或千层肚’,主要起过滤作用,位于瘤胃右侧面,占总胃的7%。 皱胃:也称真胃,胃体部处于静止状态,皱胃运动只在幽门窦处明显,半流体的皱胃内容物随幽门运动而排入十二指肠。 三:食管沟及食管沟反射:食管沟是由两片肥厚的肉唇构成的一个半关闭的沟。 四:瘤胃发酵及嗳气:瘤胃内的饲料发酵和唾液流入产生的大量气体,大部分必须通过嗳气排除体外(嗳气是一种反射动作),当瘤胃气体增多、胃壁张力增加时,就兴奋瘤胃背

玉米倒伏怎么办

玉米倒伏怎么办 玉米是高秆作物,虽然根系扎的算深,但是外界作用稍微施加,玉米就会倒伏。倒伏以后,一般很难扶植起来,直接影响产量。所以必须要避免倒伏,倒伏后需要及时正确的操作。尽量挽回损失。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倒伏原因和预防改善方法。 1、洪涝倒伏 因为洪水倒伏不稀奇,一些在山谷之间,地势较低,离河较近的田块,在夏季涨洪水以后,很容易被冲倒,一般都是因为根系部分的土壤被水冲泡以后整个植株倒伏,根系被翻出泥土。这样的情况可以从倒伏方向扶起,然后重新培土。及时排水之后,更换松一下土,尽快散发水分,但是要在冲倒当天扶起。

2、大风影响 如果是因为极端天气,比如大风天造成的,一般情况可能是茎干倒伏,也就是根系,茎基部没有折断,只是上部分茎干变形,一时不能自动恢复。这样的应该就是可以稍稍扶起来,相互支撑一下,或者是设一下支撑物。一短时间会恢复生长。如果被吹折了,一般就需要拔掉,结实后折的可以保留。

3、暴雨倒伏 因为大雨施压植株,冲刷地面土壤,头重脚轻的容易茎干弯曲,但是一般不会从根倒伏。只要抖落雨水,浮起来,脚下培些土,过不了几天天晴了就能恢复。抖水要早,雨一停就去,不然,积压久了,情况加重。用竹竿轻抖水,不能损伤叶子。

4、加强管理 倒伏处理以后需要追施磷钾肥,帮助生长恢复。另外倒伏之后容易发病,所以要注意防治玉米大斑病、小斑病、使用50%的多菌灵500倍溶液喷洒。一周使用一次,接连使用几次以后看效果。玉米螟钻蛀容易断茎干倒伏,重点防治。 一般玉米时常发生倒伏现象,原因可能不一致,但是结果都是需要改善挽救。有时候提前巩固生长,也是最好的预防。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摘要:本文对化控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重点阐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种子萌发、生长及相关抗性的影响,并对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玉米;化控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 作物化控技术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而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源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农业应用”,至今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过程,已在基础理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作物化学控制技术体系及技术原理的形成和完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传统农业技术措施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使用浓度低、剂量小、费用低、见效快、在植物体和土壤中可迅速分解、对人类及环境很少有副作用等优越性[1]。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通过调节植物内源激素水平而影响作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已成为我国作物生产当中高产、稳产和高效农业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已超过小麦而跃居粮食作物第二位。玉米又是优质饲料作物,有“饲料之王”之称,其生产总量约有75%用于饲料,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玉米种植面积受到一定限制,如何提高单产成为今后玉米生产的关键。尽管提高种植密度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但种植密度的增加往往容易出现倒伏、空秆和贪青晚熟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此外,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还经常

受到干旱、高温和低温等逆境胁迫的危害,造成玉米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不高不稳,质量偏低,这不仅影响农民收益,也给粮食储运带来一定困难。面对这一现状,可以采用化学控制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化控技术可以帮助玉米克服遗传上的缺点,使之有效地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减少环境胁迫的危害,对于玉米高产、稳产、优质和抗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有关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已有许多报道,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综合分析,以便于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可以更好地运用化学控制这一有效手段解决实际问题。1作物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 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改变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主要在于它们可以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运输、代谢、与受体的结合以及此后的信号转导过程。因此,作物化学控制的发展与植物激素生理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此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筛选具有农业应用价值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品种,并在生产实践中推广。20世纪50年代后,才陆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至今,在作物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方面,已经明确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几个重要过程:①三唑类的多效唑(MET)、嗡类化合物的缩节安(DPC)等植物生长延缓剂,通过抑制赤霉素(GAs)的生物合成来控制植株地上部的伸长生长;②三碘苯甲酸(TIBA)、整形素(2-氯-9-羟基芴9-羧酸甲酯)等植物生长抑制剂,通过阻断生长素(IAA)的极性运输来破坏植株的顶端优势,促进测枝发育;③乙烯(Eth)发生抑制剂A VG(氨基乙烯基甘氨酸)及AOA(氨基氧乙酸)的作用是抑制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ACC合成酶的活性,引起乙烯合成的下降;④Ag+,降冰片二烯(2,5-norbornadient)、1-甲基环丙烷(1-MCP)等乙烯作用抑制剂,通过非竞争或竞争的方式与乙烯受体结合,阻断乙烯促进衰老的作用;⑤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可以刺激乙烯的发生;⑥果树树种之间或同一树种不同品种之间对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敏感性与其在体内的代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一、分类和名称 香菇在分类学中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无隔子菌亚纲、伞菌目、白蘑科、香菇属(斗菇属)。 香菇由于树种、光照、温湿度、纬度、海拔高度等生活条件差异、其形态、品种、色泽上亦有变异,目前香菇已有许多符合人们经济目的的品种。例如按季节分,有春、夏、秋、冬出菇种。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引进适宜的品种培养、驯化使用,通江县属大陆季风性气候,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温度、湿度变化大,所以我县主要选用春、秋品种。 二、香菇的形态结构 香菇是由营养器官菌丝体和繁殖器官子实体组成,两者均由无数的菌丝交织而成。 1、菌丝体:菌丝体由孢子萌发而成,白色、绒毛状,有横隔和分支。细胞壁薄,粗2—3微米。菌丝体全是香菇的营养器官,由许多菌丝体连接而成,互相结合呈蛛网状,可以在枯木、木屑和秸杆培养基中漫延生长,不断繁殖,聚合菌丝体,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条件下,菌丝体会组结成盘状组织,继而分化出菇蕾,逐渐形成子实体,这是香菇菌丝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2、子实体:子实体是香菇繁殖器官(如同高等植物的果实),成熟香菇子实体,象一把撑开的小伞,可以明显地看出有菌盖、菌褶、菌柄三部分。子实体分单生、丛生或群生(图一)。

菌盖:又叫菇盖、菇伞,圆形,位于香菇的顶部,半肉质,肥厚,直径3一10厘米,有时达20厘米。幼小时边缘开头内卷呈半球形,菌盖边缘与菌柄间有毛状菌膜连接,而后菌盖平展呈伞状。 在低温、干燥气候的作用下菌盖上面分裂成菊花状的裂纹,露出白色的菌肉组织,称花菇。 菌褶:又叫菇叶、菇鳃,位于菌盖下,呈辐射状排列,白色、柔软、刀片状结构,褶子表面的子实体层上,生有许多担子;每个担子上生着4个孢子,数目众多的担子,能产生大量的担孢子。 菌柄:又叫菇柄,菇脚,生于菌盖下边,圆柱形或稍扁,是支撑菌盖、菌褶和输送养料的器官。幼时柄上有纤毛。子实体开伞后,菌柄残留环形白色膜状物,称菌环,它不久便会自行消失。 1、菌盖 2、菌褶 3、菌环 4、菌柄 5、菌丝束 三、香菇的生活史 香菇的孢子成熟后,从菌褶中弹射出来,随风飘散,当落到被砍伐的适合香菇生长的树皮缝里或木屑堆里,得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孢子就会生出芽管,芽管进行顶端生长并分枝发育成菌丝。由于这种菌丝没有核,叫第一次菌丝。两根性别不同的第一次菌丝丁肌质结合后,组成每个细胞含有一个核的菌丝,也叫做第二次菌丝。两个单核

玉米育种基本知识点-参考模板

玉米育种学的基本知识点 1、玉米的生物学基本特性 玉米是禾本科玉米族玉米属作物,雌雄同株异花,雌花着生在植株中部的叶腋中,是肉穗花序;雄花位于植株的顶部,是圆锥花序,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在95%以上。 根据玉米籽粒的形状、胚乳中淀粉的性质、籽粒表面有无稃片,可将玉米分为:马齿型、硬粒型、中间型(半马齿型、半硬粒型)、甜玉米、糯玉米、爆裂型、粉质型和有稃型; 2、全世界及全国玉米生产概况 全世界玉米的种植面积约22亿亩,美国是世界上种植玉米最多的国家,年种植面积约5亿亩,平均亩产约650公斤左右;中国玉米的种植面积仅次于美国,近几年来的年种植面积4.5-5亿亩,平均亩产350公斤左右。 3、生产上玉米的类型及特点 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可分为: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高赖氨酸玉米、爆裂玉米等类型。 普通玉米即常见的食用玉米(作为口粮)或饲用玉米(作为禽畜的饲料)甜玉米可分为普通甜玉米(由隐性的su1或su2基因控制)和超甜玉米(由隐性的sh2基因控制)两种类型,普通甜玉米乳熟后期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为8-12%,超甜玉米则为16%以上,主要用于鲜食或制成罐头,籽粒的颜色主要是白色;成熟后的甜玉米籽粒干瘪、皱缩,我国华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 糯玉米(由隐性的wx基因控制)籽粒的颜色有白色、黄色、紫色或杂色(通常白中带紫色),主要用于鲜食,我国江、浙、沪及以北地区种植面积较大; 高油玉米:籽粒中油份含量一般在7%以上(目前种植面积不大); 高赖氨酸玉米:籽粒中赖氨酸的含量一般可达0.4%以上(目前种植面积不大); 爆裂玉米籽粒小、爆裂性强,通常制成爆玉米花作休闲食品。 4、生产上玉米品种的主要特点 玉米果穗上的籽粒行数在8-24行之间,目前生产上推广种植的玉米品种的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玉米常见的十大虫害汇总 1、玉米蓟马蓟马在玉米上发生2代,行孤雌生殖,主 要是成虫取食玉米造成为害,主要是苗期为害重,玉米和中茬玉米在6月下旬已过心叶期或心叶末期时,蓟马便转向处于苗期的夏播玉米和高梁上为害。形态特征雌成虫分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体小,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黄色,长而窄,翅脉少但显著,翅缘毛长。半长翅型翅长仅达腹部第5节,短翅型翅略呈长三角形的芽状。卵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体色乳青或乳黄,体表皱榴有横徘隆起颗粒。蛹或前'蛹'体淡黄色,有翅芽为淡白色,蛹块羽化时呈褐色。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适时浇灌,及时 清除杂草,有效减轻蓟马为害。 (2)药物防治:当蓟马为害严重时应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2%毒死蜱.吡虫啉乳油2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 (3)人工防治:对于已形成“鞭状”的玉米苗,可用锥子从鞭状叶基部扎入,从中间豁开,让心叶恢复正常生长。2、黏 虫玉米黏虫为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为当前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黏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玉米叶片,使之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光秆,造成绝收。危害特

点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内取食嫩叶叶肉,3龄食叶成缺刻,5龄食量最大,可将叶片吃光。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叶腋和穗部苞叶中。有假死性,3龄后有自残现象,4龄以上能群集迁移扩大危害。幼虫取食活动以傍晚、清晨及阴雨天最盛。成虫喜取食蜜源植物,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有很强趋性。黏虫喜温暖高湿条件。降雨一般有利于发生,但大雨、暴雨和短时间的低温,不利于成虫产卵。生长茂密、地势低、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重。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在黏虫幼虫3龄前每亩用20%杀灭菊酯乳油15~45克对水50公斤喷雾,或用5%灭扫利1000~1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或10%大功臣2000~2500倍液喷雾防治。 (2)生态防治:在低龄幼虫期以灭幼脲1~3号防治,不杀伤天敌,对农作物安全,用量少不污染环境。在黏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诱集成虫。3、玉米粘虫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形态特征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

玉米实验报告

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 受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为验证其生产的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 田中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的作用,我站特安排本试验,为该 产品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供试秸秆腐熟剂 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由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2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自2013年开始,在天津市宁河县进行,种植作物为小麦。 2.3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表1 试验地块基本肥力 土壤类型有机质 (g/kg) 11.8 速效氮(mg/kg) 74.7 速效磷(mg/kg) 14.2 速效钾(mg/kg) 116 2.4玉米秸秆中的养分含量 表2 玉米秸秆养分含量 作物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2.5供试腐熟剂用法 将玉米粉碎均匀平铺在田间,均匀撒施腐熟剂2 kg/亩,并根据当地施肥习惯施适量的n、 p、k肥。 2.6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60 m2(10 m*6 m) 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栽培管理相同。 处理1:对照(常规施肥不施秸秆); 处理2: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 处理3: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阿姆斯秸秆腐熟剂)。 3.结果与分析 3.1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程度的影响 调查结果如表3,玉米秸秆还田后施用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颜色转变、手感软化程度、 腐烂度提早5-10 d。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 黄微黄褐黄褐黄黑黄微软软轻度腐烂腐烂腐烂霉味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 味腐臭味 微黄褐黄黑黄黑黄黑软腐烂腐烂腐烂腐烂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味腐臭味 浓腐臭味 秸秆颜色 秸秆手感软化程度 秸秆气味 3.2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与秸秆不还田(对照)的养分含量相比,处理2的有机质含量提高65.3%, 速效氮含量提高39.0%,速效磷含量提高39.4%,速效钾含量提高2.5%;处理3有机质含量

玉米倒伏空秆缺粒防止技术

教学设计 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 作者:常志强 学校:方正县综合高级中学 专业:种植专业

一、基本情况 学校名称:方正县职业高级中学 授课教师:常志强 授课班级:二年农学班 授课时间:2010年6月23日 二、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一)本专业使用的教材是种植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主编:马新明、郭国侠,2005年6月第二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授课内容的分析及处理: 本节所要讲授的是第4章玉米生产技术,第六节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 1、本小节教材包括如下内容: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玉米倒伏的补救措施。 2、本小节主要讲述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玉米倒伏的补救措施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主要讲述玉米倒伏类型及原因,提出玉米倒伏概念,分析倒伏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讨论、思考、演示、讲解、设问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方面主要讲述空秆和缺粒的原因,归纳玉米空秆缺粒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第三方面主要讲述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 3、本小节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小节内容对于指导玉米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本班学生大部分是城镇的,虽然有农村的学生,只有几个男生从事过玉米生产,但不管城镇还是农村的学生对一些农业相关知识比较新奇,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动力。 2、根据不同学生认知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推进。 3、通过多媒体演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 掌握:玉米倒伏空秆和缺粒的防止技术。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讨论—演示—总结 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专业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有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为农村生产服务的决心。 2、指导玉米生产。 四、重点及落实方案 重点: 1、玉米倒伏的原因 2、玉米空秆和缺粒的原因 3、防止倒伏、空秆和缺粒的措施 落实方案: 1、利用各种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玉米在种植时倒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抽穗结实之间倒伏可能会造成绝收情况,而后结实后倒伏也会产量和质量有所影响,造成减产和品质较差的情况。那么造成玉米倒伏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一起来亲农网看看吧。 1、倒伏类型 根据玉米的倒伏情况可分为根倒伏、茎倒伏和茎倒折三种类型。 跟倒伏:表现为种植的茎叶没有发生变化,不弯不折,只是玉米的根系在土壤中的位置发生改变,都发生在生长拔节抽穗期。 茎倒伏:变现为根系无明显变化,还在土壤中固定位置,但植株的茎杆发生弯曲现象,一般发生在种植密度高或者玉米茎杆韧性较强的品种上。 茎倒折:茎倒折则是茎倒伏的升级版,根系无明显变化,但茎杆从某一节间直接折倒,这种情况影响最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2、倒伏原因 玉米倒伏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品种,有些品种植株生长高度高,但是茎杆细弱,根系不发达,导致结实后,茎杆承受不住结实的重量而倒伏;二是人为,人为原因的有很多,比如种植密度大,植株间通透性差,导致生长不良造成大面积倒伏,还有就是施肥不当造成的倒伏;三是天气,所谓天灾人祸,在暴雨和大风季节(台风),磅礴大雨和强劲的风力直接将其压倒或吹倒。

3、预防措施 三种造成倒伏的原因中,除了天气不能掌控外,另外两种皆能提高人为预防,选种时选择植株生长强健,抽穗较矮,茎杆较粗的品种。种植时要合理掌握密度,不宜过密,根据不同的品种,一般每亩保持在3500-4500株之间。在7-11月及时化控,喷施叶面肥,加强植株生长,合理施肥,在抽穗期时可隔行去雄,待授粉后将雄穗全部去除,防倒伏的效果较好。

4、解决方法 在玉米抽穗期前发生倒伏情况,不可动,不可伏,在倒伏几天后会自然折起,靠近地面的茎节会自然的扎根,后期不会发生二次倒伏,相反增加了根量,不会到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如果将其扶起,可能会发生二次倒伏现象,而且还不会扎根,影响产量。在抽穗后倒伏,不能剪叶,不能去头,只能将其扶起,再对其进行扎把,扎把的颗数不宜过多,一般3-4棵即可,扎把要扎紧,不能松动,最好时当天倒,当天扎,超过三天不宜进行扶起,否则对根系会造成伤害。

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

【农技校讲课稿】 第一课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 第一讲玉米种植技术 一、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生育期 玉米从出苗至成书的天数,称为生育期。玉米生育期的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读等有关。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晚熟品种生育期较长;播种期 早的生育期长,播种期迟的生育期短;温度高的生育期短,温度低的生育期就长 (二)生育时期 在玉米一生中,由于自身量变和质变的结果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不论外部形态特征还是内部生理特性,均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这些阶段性变化,称为生育时期,如出苗、拔节、抽雄、开花、吐丝和成熟等。各生育时期及鉴别标准如下。 (1)出苗期:幼苗出土高约2cm的日期。 三叶期:植株第三片叶露出叶心3cm。 (2)拔节期:植株雄穗伸长,茎节总长度达2~3cm,叶龄指数30左右 小喇叭口期:雌穗进入伸长期,雄穗进入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46左右 大喇叭口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雄穗进入四分体期,叶龄

指数60左右,雄穗主轴中上部小穗长度达左右,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 (3)抽雄期: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 (4)散粉期:植株雄穗开始散粉。 (5)抽丝期:植株雌穗的花丝从苞叶中伸出2cm左右。 子粒形成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体积基本建成,胚乳呈清浆状,亦称灌浆期。 乳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迅速增加并基本建成,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 蜡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接近最大值,胚乳呈蜡状,用指甲可划破。 (6)完熟期:植株子粒干硬,子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 一般大田或试验田,以全田50%以上植株进入该生育时期为标志。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土地准备 (1)土地耕翻,施足基肥:冬前土地应进行秋翻、冬灌或春灌。耕翻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要求耕深一致,翻垄均匀;秸秆还田和绿肥地要切茬,翻埋良好。结合耕翻,将全部有机肥料、氮肥的40%~50%及磷肥的70%~80%作基肥全层深施。

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

xx常见病虫害防治 一、xx大斑病 1.症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2.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良种; 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二、玉米小斑病 1.症状: 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 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2.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2号、商单4号、丹玉6号等;自交系有吉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50-75千克,隔7-10天喷1次,共防2-3次。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 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2.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

玉米的分类

玉米的分类 玉米类型的变化:本身类型很丰富,气候、土壤环境的变化,人为的育种追求,对玉米用途的要求,引起玉米类型的变化之众多。(1)硬粒型 植物学特征 ①果穗多为圆锥形,子粒坚硬,有光泽; ②胚乳以角质淀粉为主; ③子粒有黄、白、红、紫等颜色,以黄色最多,白色次之。 ④穗轴以白色为多。 生物学特性 一般硬粒型品种具有早熟、结实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

(2)马齿型 形态特征 ①果穗多为圆柱形,子粒较大; ②胚乳以粉质淀粉为主。 ③子粒顶部凹陷呈马齿状,凹陷程度随子粒粉质淀粉含量而不同,粉质淀粉含量越多,凹陷越深。 ④子粒颜色以黄色为多,次为白色,其他颜色 (紫色、红色)较少。生物学特性 马齿型品种增产潜力较大,是栽培品种的主要类型。 (3)半马齿型(中间型)

子粒形态 ①玉米果穗长锥形或圆柱形,与马齿型比较,子粒顶端凹陷不明显或显白顶。 ②角质淀粉较多,品质比马齿型为好,系马齿型与硬粒型的杂交种衍生而得到的。 (4)糯质型 糯质型亦称蜡质型,胚乳为角质淀粉组成,子粒不透明,无光泽如蜡状,色泽有黄色和白色。淀粉呈黏性,遇碘显红色反应。 糯质型是玉米引入我国后形成的一种新类型。由于起源于我国,故有“中国蜡质种”之称。栽培面积不大。 (5)甜质型

甜质型玉米(甜玉米) 普通甜玉米 (su 1) 超甜玉米 (sh 2 ) 乳熟期含糖15%-18%。 甜玉米为玉米属的1个甜质型玉米亚种,可分为普甜型、超甜型、加强甜型、甜脆型和甜糯型。 甜玉米子粒在乳熟期含有较多的糖分,含糖量达10%-20%,为普通玉米的2-8倍;水溶性多糖为普通玉米的2.5-10倍;蛋白质含量在30%以上,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18种氨基酸,鲜嫩多汁,又称“水果玉米” (6)爆裂型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和防灾减灾对策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和防灾减灾对策 作者:胡长华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7期 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胡长华 安阳市地处河南省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生态类型区划分上属黄淮夏玉米区北片。受地 理区位和积温条件限制,安阳市夏玉米以套垄套种为主,生育期间大致从5月下旬至9月底, 全生育期约110d。玉米生育期间,每年7—8月份为安阳市传统雨季,强风雨天气多发,夏玉 米倒伏现象时有发生,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本文通过调查掌握夏玉米倒伏情况,客观分析 倒伏原因,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对保障豫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安全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安阳市夏玉米倒伏情况分析 (一)倒伏类型 安阳市夏玉米倒伏从生育时期上看,可分为苗期倒伏、中期倒伏和灌浆期倒伏,其中,中 后期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特别是玉米抽雄散粉后倒伏,由于背地曲折生长能力下降,往往只 有果穗以上部位茎秆能够自行直立,下半部匍匐层叠,基本丧失光合能力,对产量影响较大。 玉米倒伏根据受损部位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根倒伏、茎倒伏和茎倒折。根倒伏:多发生在玉 米生长拔节以后至大喇叭口期,此期气生根数量尚少,支持能力不足,而棒三叶甩出后头大招风,易因强风雨天气或浇地后遇强风造成倒伏,表现为植株地上部分正常,根系在土壤中固定 的位置发生改变,常出现根系外露被拉伤。茎倒伏: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特别是扬花散粉后 遇强风雨天气导致,表现为植株根系位置固定不变,地上部分弯折并和地面呈一定角度倾斜, 多因强风雨天气导致,密度过大,茎秆细弱,基节伸长地块容易倒伏。茎倒折:玉米植株受强 外力作用,从茎节中部折断或从茎节处断为两截,前者多与强风机械作用有关,后者则与品种 特征特性或土壤缺钾导致节间较脆有直接关系,此种倒伏对产量影响最大。2013年9月安阳市 农技站在安阳县泉门村调查,一农户种植的3335m2玉米中约1334m2遇强风倒折,有近40%植 株从穗位以上第2节至第3节间处断为两截,平均每667m2产量352.6kg,较同地块未倒折对 照每667m2产量646.0kg减产293.4kg,减幅达45.4%。 (二)不同品种的倒伏情况 从安阳市近年组织开展的玉米倒伏调查情况看,大田利用的玉米各品种均有倒伏现象发生,但品种间倒伏程度存在一定差别。2009年安阳市农技站在全市调查倒伏面积0.45万hm2,其中重度倒伏0.027万hm2,占总倒伏面积的6.0%。调查浚单20品种200块地,其中倒伏20块地,倒伏率10%,倒伏面积占0.5%;调查郑单958玉米120块地,其中倒伏6块地,倒伏率5%,倒 伏面积0.2%;调查滑丰9号10块地,倒伏5块,倒伏率50%,倒伏面积20%。倒伏时间为8月 下旬,倒伏类型以茎倒伏为主,占总面积的90%以上,约10%为根倒伏。从调查情况看,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紧凑型品种抗倒性好于稀植大穗型品种,根系发灰、茎秆弹性好,抗倒能力 强的品种倒伏程度较轻。从农民种植习惯来看,近几年安阳市玉米种植密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稀植大穗型品种的种植密度普遍超过适宜密度,导致抗倒伏能力明显下降。因此,在当前全市 大田一般种植密度下,郑单958和浚单20等紧凑耐密型品种抗倒性表现总体好于稀植大穗型品种。因此,在品种选用上,抗倒性仍应作为安阳市推广利用玉米品种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不同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下玉米倒伏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