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病害—细菌干茎腐病的研究
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韩佩珆1,2陈晓露1,2*李东育1,2王春巧1,2(1伊犁师范大学,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师范大学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新疆伊宁835000)摘要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以真菌侵染为主的病害,在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
玉米是典型的高产作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饲、工业原料,在食品、医疗以及化工等行业中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种植模式、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玉米茎基腐病表现出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并且给种植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从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与优势致病菌、侵染过程、致病力、致病机理、生物学特性以及玉米抗病性鉴定等方面阐述了国内玉米茎基腐病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玉米茎基腐病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侵染过程;致病力;致病机理;生物学特性;防治策略中图分类号S435.1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2-0103-06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2.025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ogress on Maize Stalk RotHAN Peiyi1,2CHEN Xiaolu1,2*LI Dongyu1,2WANG Chunqiao1,2(1Yili Normal University,Yining Xinjiang835000;2Key Laboratory for the Microbi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Yining Xinjiang835000)Abstract Maize stalk rot is a disease mainly caused by fungal infection,which commonly occurs in maize producing areas in our country.Maize is a typical high-yield crop,which is the food,feed and industrial raw materials that people rely on for survival.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ustries such as food,medical treatment and chemical industry.Due to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planting mode,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climate environment,the occurrence of maize stalk rot in various regions has shown a trend of increasing year by year,which seriously affects maize yield and cause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o farmers.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aize stalk rot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s of pathogen types and dominant pathogens,infection process,pathogenicity,pathogenesi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identification of maize disease resistance,and proposed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maize stalk rot.Keywords maize stalk rot;pathogen;infection process;pathogenicity;pathogenesi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ontrol strategy玉米茎基腐病又名玉米茎腐病、玉米青枯病,为典型的土传复合性病原病害,病原菌以致病真菌为主。
玉米茎腐病病原

玉米茎腐病病原玉米是全球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许多病害的影响,其中玉米茎腐病是影响其产量的一种主要病害。
本文将介绍玉米茎腐病的病原、病因、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一、病原玉米茎腐病的病原是具有大量不同的致病菌。
据研究,玉米茎腐病的病原主要分为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其中真菌病原包括镰刀菌、根腐菌属、芽孢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则包括根茎腐菌属等。
镰刀菌是玉米茎腐病病原的主要来源之一,该菌会附着在废弃的茎秆、残留物和萎凋植株上,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入玉米植株茎段内生长繁殖而致病。
革兰氏阴性菌的特点是能够产生大量的外膜多糖和荧光素来侵入玉米细胞,从而导致茎腐病。
二、病因玉米茎腐病的发生有着许多的病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栽培管理不良以及病原侵染等。
环境因素方面,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气候条件往往成为影响茎腐病发生的关键因素,例如高湿度、高气温、多雨等,都会给茎腐病的发生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
栽培管理不良的情况下,超常施肥、连作等因素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抗病性能,从而给茎腐病的病害发生带来更多的风险。
病原侵染是茎腐病的最主要原因,一旦病原菌侵入了玉米茎内,就会发生代谢和物质循环异常,继而导致茎段软化、腐烂。
三、症状玉米茎腐病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1、玉米茎段表现为软化开裂或腐烂,并随之呈黄绿色、黑色或鲜红色。
2、茎段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色菌丝或分泌物。
3、通过切口观察,可以看到茎段内侵染的位置呈棕色,同时出现异味和糊油状物质。
4、当玉米茎被严重侵染时,植株会失去支撑力,可能导致植株倒伏或死亡。
四、防治方法针对玉米茎腐病产生的条件和症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来防治该种病害。
1、合理的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适量浇水、加强病虫害预防、注意换土及轮作等,可以有效地减少玉米茎腐病的发生。
2、清除有害秸秆:清除秸秆和减少茎秆残留可以减少镰刀菌的感染,降低茎腐病的发生率。
3、化学防治方法:使用适量的化学农药可以有效控制茎腐病发生。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控

职教研究农业科学N O N G YE KE X U E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控中牟县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马庆凤伊川县科技局李成摘要: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高危性的病害,该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具有分布广、侵染性强、传播快、危害重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变化,现已成为影响玉米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并呈逐年加重趋势。
笔者自2016年起,已连续3年对该病田间症状、发生特点、致病因素、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对该病的识别及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特点;防治措施玉米是中牟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采用大蒜—玉米或小麦—玉米1年2熟制种植模式,全县玉米年种植面积1.3万hm2,总产9.75万t。
由于玉米连年重茬种植,致使土壤中遗留大量菌源,尤其是2018年6月份以来,连续几次降雨后,不少农民反映自家种植的玉米茎秆出现软腐,叶片干枯,经现场调查鉴定,为细菌性茎腐病。
由于该病在玉米田属偶发性病害,常被人们所忽视。
据6月23至28日对全县玉米病情调查结果,该病在中牟县韩寺、官渡、黄店、刁家等乡镇部分地块发生,发病田块呈点片发生,一般田块发病株率为8%~23%,严重田块达50%,现已成为影响中牟县玉米安全生产的危险性病害。
一、症状识别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又叫烂腰病,主要危害玉米茎秆基部、叶鞘和叶片。
玉米茎基部受害时,发病初期在近地表第一茎节有不规则的坏死斑,并逐渐向上部茎节蔓延,初呈灰褐色至黑褐色,随后病部组织逐渐软化,伴有腥臭味,严重时病斑绕茎一周,呈黑褐色腐烂并有黄褐色菌脓溢出,茎基部气生根坏死,须根少,剖开茎基部维管束呈黑褐色,易在病部折断。
叶片受害时,一般在玉米第9至11片叶发生,初在叶鞘上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条形水渍状,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
发病轻时,植株叶片叶缘和中间叶脉呈紫红色,似缺磷状,剥开叶鞘,可见茎秆呈灰褐色至黑褐色,叶片微卷、扭曲。
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

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NONG YAO YU ZHI BAO农药与植保是禾谷镰孢菌,广西主要是串珠镰孢菌和同色镰孢菌,湖北主要是串珠镰孢菌,山东主要以瓜果腐霉菌为主,并以禾谷镰孢菌复合侵染所致。
河南省玉米茎腐病是由多种镰孢菌单一或者复合侵染引起的,其中包括禾谷镰孢菌、半裸镰孢菌(F. semitectum )、层出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及其中间变种(F. moniliformevar intarmadium),还有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 )。
其中禾谷镰孢菌分布广,分离频率高,致病性最强;轮枝镰孢菌次之。
田间病原菌可侵染玉米的根、茎和穗等组织,导致苗枯、根腐、茎腐和穗腐等病害。
从开始发现病细胞壁分解后产生大量的细胞壁碎屑和微纤丝,使寄主维管束的纹孔膜堵塞而导致萎蔫症状。
三、玉米茎腐病鉴定评价方法目前,针对玉米茎腐病的鉴定方法主要采用人工接种方法。
根据接种部位不同,分为地上部茎基节间髓组织注射接种、牙签接种和米粒接种和地下根部土壤接种。
接种时间多数在抽雄期到散粉期,接种部位在地上第2节间,于接种后21~28d 进行鉴定。
其中,牙签接种和注射接种均属感染茎基节间髓组织,其结果比较一致,牙签接种和注射接种的致病性受环境影响较小,因此,2节髓部的变褐,并不5株正常生长;1级,1~2节无症状;2级,1/2左右,茎基1~2节级,青枯叶片占2/35个等级:1级,发病株率在0%~5.0%,高抗(HR);3级,发病株率在5.1%~10.0%,抗病(R);5级,发病株率在10.1%~30.0%,中抗(MR);7级,发病株率在30.1%~40.0%,感病(S);9级,发病株率在40.1%~100%,高感(HS)。
目前,在国家玉米新品种审定中,针对玉米茎腐病的评价标准与王晓鸣的相一致。
四、玉米茎腐病遗传研究进展(一)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机制玉米对病原菌的抗性是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代谢协同作用的结果。
玉米灌浆期叶面积大小、茎节密度、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茎秆硬度、根系拔力都可以对玉米的抗病性产生影响。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
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其发生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对玉米茎腐病进行探析。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候条件。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是土壤条件。
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有机质含量过高或过低,缺乏养分等都会增加玉米茎腐病的发生风险。
三是玉米种植因素。
连作玉米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增加发病的可能性。
四是病原菌侵入。
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有拟谷胞菌、镰刀菌等,它们通过根部、叶片或伤口侵入玉米茎内,引起茎腐病。
针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选择抗病良种。
选用具有抗病性好的玉米品种,可以减少发病的风险。
二是合理的田间管理。
做好土壤调理工作,保持土壤的肥力和供水能力。
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避免有机质过高或过低的情况。
充分深耕,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
三是适时的播种和间作。
避免长时间连作玉米,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来控制玉米茎腐病的发生。
四是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措施。
定期巡视田间,观察玉米茎的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喷洒杀菌剂、剪除病部等。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玉米种植因素和病原菌侵入等因素密切相关。
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如选择抗病良种、合理的田间管理、适时的播种和间作以及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和防治措施等,对于控制玉米茎腐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玉米,茎腐病,病菌

内蒙古,玉米,茎腐病,病菌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其中,玉米作为内蒙古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当地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茎腐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
茎腐病是由特定的病菌引起的,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茎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袭玉米的茎部。
病菌主要通过土壤或种子传播,当环境条件湿度较高时,病菌会在玉米茎上生长并感染植株。
茎腐病的病菌主要包括革褶孢菌、赤霉菌等。
茎腐病的症状表现为玉米茎部出现褐色或黑色的腐烂斑点,逐渐蔓延并导致茎部软化,植株易倒伏,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茎腐病的发病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土壤湿度、温度、土壤质地、作物品种等。
茎腐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和合理管理。
首先,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可有效降低茎腐病的发生率。
其次,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过度湿润或干旱的环境,减少病菌生长的机会。
此外,适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在病害初期,可采用化学药剂喷洒进行防治,但需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喷洒时间,避免对环境和作物产生不良影响。
茎腐病的发生也与土壤有密切关系。
因此,合理轮作和土壤改良也是预防茎腐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定期进行土壤调查和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和理化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在实际生产中,农民还应加强茎腐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定期巡视田间,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茎腐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茎腐病是内蒙古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对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农民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茎腐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及防治.doc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及防治
今年时常有一些农民反映,自己种植的玉米茎秆莫名其妙软化,发出难闻的臭味,情况严重的玉米茎秆腐烂倒折。
这种病情大多是因为细菌性茎腐病引起的,该病发病田块呈点片发生,一般田块发病株率10-20%,严重田块达80%。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及防治。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
玉米10多片叶时,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
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
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作。
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减少菌源。
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促进玉米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
(1)喷雾: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25%叶枯灵或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60%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预防效果。
发病后马上喷洒5%菌毒清水剂6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防效较好。
(2)茎秆涂抹药液:必要时于发病初期剥开叶鞘,在病部涂刷石灰水。
用熟石灰1kg,对水5~10kg涂刷有效。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的发生为害调查

4 降雨 。降雨有 利于发 病 , 别是连 续 f ) 特 早 后突降暴 雨 , 田问湿 度大 , 菌侵 茎率 高。如 病 19 9 8年 7月 6日降 雨 , 7月 7日即发现 病株 , 病 抹 率 8 左右 , 每次降雨 后调查 , % 且 都有新 的病 株 出 现 。 19 9 9年 夏 、 干 旱 少 雨 , 度 小 , 害 秋 湿 病 再 侵染 受 阻 ,病斑 多数发生在 叶鞘 上 ,侵 茎率 低 。2 0 0 0年 夏 、 降雨 多 , 般 田块病 株 率达 秋 一
软化 , 并有腥 臭味 。一 般从小 喇叭 口期 , 7月 即 上 旬 开 始 发 病 。 最 初 在 植 株 基 部 叶 鞘 上 出 现 褐 色不规则病 斑 , 条件适 宜时病斑 逐渐扩 大 , 侵 并 入茎秆 、 叶 , 成组织腐 烂 、 心 造 坏死 , 散发 出腥 臭 气 味 , 株 自病 部 倒 折 。 玉 米 抽 雄 后 , 上 各 茎 病 地 节、 叶鞘 、 雌雄穗 、 叶 、 苞 穗轴 等部位均 可感 病 , 引起 腐烂 , 后期才感 病的植株 , 数不倒折 。 但 多 2 病 原 及 侵 染 特 性
栾川 、 川 、 阳等地发 生面积 由 1 9 伊 宜 9 6年最 初
发 现 时 的 30h 2 展 到 201年 的 46 7h 0 m 扩 0 6 m ,
一
般发病 田病株 率 2 %左右 , 0 严重 田块病株 率
达 10 , 重 影 响 夏 玉 米 生 产 。 1 9 1% 严 3 经 9 8—2 0 00 年 3a的调 查 研 究 , 步 了解 了 该 病 发 生 规 律 , 初 探 索 出有 效 防 治措 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新病害—细菌干茎腐病的研究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近年来生产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在玉米生产中,
病虫害是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子,而一些新的或已往仅在极少区域发生的病虫害,对我国玉米生产带来了新的威胁。
2006年7月,在新疆和甘肃玉米制种区的制种亲本PS056上发生了一种不同于已往报道的茎腐病,植株发病率80%-100%,对杂交种种子的生产造成了明显的
影响。
病害症状主要为植株矮小,发病部位组织表现为褐色干腐。
实验表明,从PS056茎秆上病组织中获得的细菌分离物具有致病性,该病与
已往报道的以软腐为特征的玉米细菌茎腐病不同。
因此,确诊该种细菌茎腐病是玉米上的一种新记录病害,命名为玉米细菌干茎腐病(Bacterial Dry Stalk Rot)。
本文对该病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2006到2009年,干茎腐病在新疆、甘肃玉米制种地父本PS056茎秆上连续发生。
病害的典型症状为植株矮小,茎部叶鞘表面出现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茎节发病处表皮消失,茎髓组织变褐并形成不规则的缺刻,褐变组织表现为干腐。
病株茎秆扭曲、发脆,遇风极易倒折。
根据对发病组织的显微镜检查、病原菌分离和形态鉴别、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测定、16S rRNA序列分析及全细胞
脂肪酸鉴定等结果,将引起新疆和甘肃干茎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
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由P. agglomerans引起的玉米细菌干茎腐病的病害。
2.测定了P. agglomerans 16S rDNA和16S-23S rDNA (ITS)序列,设计并筛选到一对特异性引物Pa1/Pa2(正向引物Pal:5’GCTACAATGGCGCATACAA3’,反向引物Pa2:5’CGTCCTGCTCGTTACTTTT3’),能够在P. agglomerans中特异性扩增出375
bp的条带。
构建了P. agglomerans分子检测技术,利用引物Pa1/Pa2能够进行玉米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的检测。
3.种子带菌检测结果表明,父本PS056和F1金玉9856种子均为外部不带菌,内部带菌;母本OSL190种子的内、外部均不带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表明,F1金玉9856种子中分离菌Pag1和父本PS056种子中分离菌Pag2都可以扩增出相同的P. agglomerans特异性目标条带(375bp)。
温室和田间实验表明,引起干茎腐病的病菌P. agglomerans可通过种子传播,十壤带菌也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之一,而花粉带菌可能是病害从父本向杂交种种子传播的主要方式。
4.利用转座子技术,构建了致病性菌株P. agglomerans XJ1突变体库。
通过对突变菌株的接种筛选,获得11个致病力丧失的突变体。
经对Tn5插入位点的侧翼扩增,确认突变体PA121和PA71是由于yhfK基因和flhD基因的插入突变而失去致病力,Tn5在突变体PA121和PA71中为单拷贝插入。
yhfK基因通过调控成团泛菌中hrpA基因的表达而导致病菌对玉米致病性丧失;flhD基因的突变导致了成团泛菌鞭毛发育受阻、细菌泳动性丧失并进而引起致病力丧失。
5.利用病原菌P. agglomerans XJ1菌株对OSL190(抗病亲本)×PS056(感病亲本)的F2分离群体及其相关的亲本材料进行抗性鉴定,分析了玉米对P. agglomerans的抗性遗传规律。
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父本PS056为100%发病,母本OSL190均抗病,正交和反交的后代F1均表现为抗病,F2群体的抗、感分离比均符合3:1的比例,表明母本OSL190含有显性抗病单基因,父本PS056含有隐性感病基因。
与自交系PS056有亲缘关系的其他自交系78599-1、沈137、齐319、E28和X178表现抗病,丹
341和丹340则严重感病,推断PS056的感病性可能来源于丹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