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思考题
中国民族民俗学复习思考题

中国民族民俗学复习思考题《中国民族民俗学》复习资料一.选择题练习1.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A.民间文学B.国家或民族的民俗文化C.物质民俗 D社会生活民俗2、西汉学者班固认为受生态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是A、风俗B、习俗C、水土D、民风3. 西方民俗学传入中国的时间为:A.20世纪初B.20世纪20年代.C. 20世纪30年代D. 20世纪40年代4. 将民俗分为有形文化、语言艺术和心理现象三大类的学者是A、柳田国男(日本)B、傅振伦C、哥麦D、班尼5. 中国的采莲习俗主要盛行在:A.中原地区B.华北地区C.两湖地区D.江南地区6、中国民族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是A、中国少数民族B、汉族C、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 B、中国少数民族文化7居住在西南的少数民族有A、彝B、哈尼C、纳西 B、白8. 每个家庭都必须供奉“吉雅奇”(牲畜之神)的民族是:A.鄂温克B.柯尔克孜C.蒙古D.维吾尔9、中国民俗文化的具体范围包括A、已消失或仅见于文献与传说的民俗B、仍流行但内容与形式已变的民俗C、现实生活中新产生的民俗 B、陋习10将民俗分为社会生活、民间文艺和丛谈三大类的学者是A、塞比约B、傅振伦C、山狄夫D、陈锡襄11、民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指A、民俗的集体性B、民俗的民族性C、民俗的地方性D、民俗的时代性12. 最好饮青稞酒的是: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13. 己婚女子盛行“两把头”(改头上盘辫为倌髻)典型发型和头饰的是:A.满族B.藏族C. 壮族D.傣族14。
楚王“爱高髻”、“喜细腰”,致使楚国宫中“髻高三尺”、“美女多饿死”说明了民俗的特征具有A、民族性B、集体性C、传承性D、地方性15、属传统“四大菜系的”有()。
A、川菜B、鲁菜C、沪菜D、东北菜16. 盛行吊脚楼民居的是:A.土家族B. 羌族 C 黎族 D.哈尼族17在中国民间称为“四茶”的是A、春茶B、夏茶C、秋茶D、冬茶18. 黄河以北的农耕民族的最主要的粮食是:A.高粱B.小米C. 麦类D.稻谷19、山西大同的“雷音寺踏青”属A、道教节日B、农村市集C、庙市D、节日市集20. 傣族的典型民居为:A.“竹楼”B.毡房C.“船形屋”D.土围楼全家人围聚火塘,边吃熊肉边学乌鸦叫的少数民族是21.A、鄂温克族 B、鄂伦春族 C、蒙古族 D、哈尼族22.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街”是A、伊斯兰教节日B、庙市C、节日市集D、农村市集23.西南凉山地区彝族以马助行的主要工具为:A.“伊犁马”B.“巴布马”C.“果下马”D.“蒙古马”24.“富不过三代”的中国民间俗谚反映了:A.世代退化规律B.家族的分化C.家庭悲剧D.子孙不争气25长年吃鱼,春秋二季晒鱼干,夏季熏烤鱼干,贮存“炒鱼毛”,吃凉拌生鱼的民族是A、赫哲族 B、京族 C、鄂温克族 D、鄂伦春族26.喜戴丝绒绣花帽(“朵帕”)的少数民族是A、哈萨克族B、维吾尔族C、乌孜别克族D、塔吉克族27.“娅”这种亲属称是指:A.夫为兄弟B.两婿相称C.儿女亲家D.兄弟姐妹28、东北内蒙少数民族民间喜欢在鞋中垫的“东北三宝”之一是A、人参B、鹿耸C、貂皮D、乌拉草29.清代闽、台民间最有影响的结社是:A.天地会B.“结同年”C.“红灯会”D.“义和团”30多由石块垒砌的碉楼建筑流行地区是A、西南羌、藏、彝族区B、湘西、黔东C、江南D、湘、滇31.“四水归堂”这种中国民居建筑流行地区是A、华北B、江南C、湘、滇D、湘西、黔东32乘滑杆习俗主要流行在()。
民俗学练习题答案

学号:12011170 姓名:包露婷院系:文学院中文系12级5班1.简析民俗学的内涵与结构。
答:①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
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②民俗学的内容结构包括:a、研究对象——民俗研究和民俗事象b、研究方法——民俗学一般方法和民俗学的特殊方法c、研究意义——民俗学理论意义和民俗学现实意义d、概念范畴——民俗学概念体系和民俗学主要范畴2.简述民俗的功能。
答:民俗主要有五种社会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审美功能。
①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社会地位。
②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社会规范有很多种形式,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
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
③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
民俗能维持社会稳定。
任何一个社会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加以调整。
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社会的稳定性。
④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节的功能。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
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
(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
(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
(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
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
(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
(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
思考题

一、列举题1.直系亲属:直系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及其配偶、曾祖父母、曾外祖父母2.窑洞式建筑的主要分布区及类型:黄土高原..靠崖窑地坑窑锢窑3.社会民俗的构成服饰民俗的类型:家族和亲族民俗,社会集团民俗,人生礼仪习俗。
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物,具有装饰作用的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4.饮料的种类: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矿泉水饮料,运动型饮料。
5.诞生仪礼: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
报喜,命名,满月,百日,周岁等。
6.市的民俗形态:原始的无言交易,按需进行的自然交易,按数量质量进行的物质交换,用商品媒介和支付手段进行交易。
7.服饰民俗的表现:服饰民俗的性别年龄表现,服饰民俗的季节表现,服饰民俗的职业表现,服饰民俗的节日(如婚丧服)。
8. 民俗调查常见的具体方式与方法::①方法论、②民俗的社会调查方法(1)间接资料,这是从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中获得的,实地资料都是他人记述的,以这样的资料为背景的一切研究只能算书斋(圈椅)式的研究;(2)直接资料,是研究者亲赴实地调研、观测所获得的资料,这样的资料具有亲历性和可信性。
9. 民俗学研究的范围1.物质生活民俗(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等物质资料的初级生产方面)(2)共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1)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2)岁时节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2)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1)游艺民俗(游戏、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2)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二、概念题1.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关于民俗学的思考

关于民俗学的思考民俗学,毋庸置疑,自然是研究民俗的一门学科。
当然这样简洁的语句是不能概括民俗学内涵的,要真正理解民俗学的学科内涵和理念,对民俗的阐释和理解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民所包含的奥秘也就成为民俗学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价值,因而民俗的本质决定了民俗学的理念及最终发展归宿。
无论我们怎样解释“民俗”这个词语,将它分成“民”和“俗”分别进行阐释,还是合二为一进行整体阐释,都不能抛弃它的本质。
民俗的起源始终伴随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会说民俗开始于物质生产,而后作为人的伴生物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民俗并不是起源于人类的创造和无端的遐想,而是以人类生存和发展为动力的。
先民谋求生存的途径是产生民俗的土壤,为了生存他们集体狩猎,共同劳作,克服严酷的自然条件,抵御猛兽的侵袭,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先民必须药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以期望在自然环境中利益最大化,于是在漫长的生存岁月中,他们根据长期狩猎和种植经验,逐渐形成了最佳的组织方式,久而久之,他们在潜意识中默认了这些组织方式,而后就出现了遵循这些方式的自觉行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俗。
因此,就其起源来看,实质上民俗最初是一种生活组织形式,产生的目的便是生存。
人类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民俗的产生满足了人类的生存繁衍,那么民俗作为一种生活组织形态就会代代传承,人类的生生不息就成为民俗的依托,在人类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但原有的生活组织形式得以保留,随之又产生了更多新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民俗不但具有传承性,还具有衍生性。
人类追求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并没有改变,民俗的生存土壤依旧存在,只是生根发芽而已,衍生出更多适应人类生存发展的形态。
当人类的生存趋于稳定的时候,便逐渐有了精神上的追求,给予物质条件和精神追求,人类便有了崇拜,传说,神话等,而这些就成为民俗新的组织形式,究其实质,依旧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既然民俗是人的伴生物,那么民俗学的落脚点和归宿也应该是人。
从民俗的起源来看,人便是民俗的载体,从民俗的发展来看,人也是民俗的最终归宿。
民俗学题目答案

民俗学题目答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异彩纷呈的特点,显示了多种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从各式民居中我们也可探知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l)实用性民居是一种为人们生活所迫切需要的人工产物,因此,它也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文化。
像一切社会文化事物一样。
现在的民居,也是一种历史进化的产物。
由于各地人群生活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天我们大陆上,既有数十层的高楼大厦,也还有洞穴式的窑洞,或用茅草、竹木盖成的小屋,但不管什么形式,它的作用是住人,是为人们生活的安全、舒适服务的。
因此,它是一种最实用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
所以在现在的世界各地,只要有人的足迹存在,就必然会有这种文化产物,尽管形态是那么复杂多样。
(2)艺术性民居既是一种实用的文化产物,同时又是一种艺术的文化产物(或者说,多少带有一定审美意味的文化产物)。
即使是很简陋的民居形式,跟它的实用性一起存在,在我们感觉上多少要产生一些审美作用。
因为,它在形体的构成和材料的选择、安排等方面,制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遵循了某些美学的法则。
例如蒙古包,它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住宅。
不管它的内部安排怎么样,单就它的外形来看,它那四周圆形和穹形的屋顶等,不就给观者一种美的享受吗?——特别是把它放在大草原和蓝天的背景之中去看,更是如此。
至于那些较高层次的楼房建筑以及附有各种装饰点缀的住宅,它的审美意义就更为丰富了。
(3)伦理性一般民居,除了体现了它的有用和美观性质外,还体现着一种社会伦理的性质。
就我国汉族的情形来说吧。
一家民居,大部分为几个房屋,在名称上有正房,有偏房,有前房,有后房。
有的还有附带房室,如厨房、厕所、仓库等。
在那些正式的房间里,谁住正房,谁住偏房,谁住后房……大都有一定讲究,不能随意搞乱的。
有的还有一定禁忌,如女儿的闺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如兄弟等也不能随便进入。
外来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
这种住居上的安排,伦理色彩是相当浓厚的、这种居室的伦理意义,在少数民族也有相似情形。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
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间文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民间文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选择题:1.D2.C3.D4.A5.D6.B7.C8.D9.D 10.D 11.A 12.D 13.B 14.C 15.B 16.A 17.C 18.C 19.A 20.C 21.D 22.A 23.D 24.C 25.A 26.C 27.A 28.A 29.A 30.C 31.B 32.A 33.C 34.B 35.D 36.D 37.C 38. C 39.A 40.C 41.A 42.B 43.D 44.B 45.D 46.D 47.A 48.D 49.B 50.D二、填空题:1.变异性、立体性2.牛郎和织女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3.忠实记录、准确翻译、慎重整理4.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5.丹尼斯∙特德洛克、杰诺姆∙鲁森伯格《黄金时代∙民族志诗学》6.曲艺7.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认识价值(文学价值)8.人民群众集体9.字迷10.民间叙事长诗、民间说理长诗11.汤姆森、1846年.12.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13.田野调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法。
14.《伏羲考》15.《山海经》、《楚辞》16.天地开辟神话、日月星辰神话、雷电神话17.天鹅处女、灰姑娘18.始祖神话、洪水神话、盗火神话19.传奇性、寻源性和地方性20.人物传说、事件传说、习俗传说21.《药王传说》22.系统分类23.《挖金子》、《换地》24.《田螺姑娘》25.仙鹤妻子、天鹅姑娘26.《人参娃娃》27.笑话28.《笑林广记》29.巴拉根昌、登巴叔叔、阿一旦30.创世史诗、英雄史诗31.民间叙事诗32.傣族33.《钟九闹漕》、《崇阳双合莲》34.《中国民间谚语集成》35.歌谣36.歌、谣37.花儿会38.车水号子、装卸号子、船夫号子39.阿达婆吠陀40.悲嫁41.情歌42.谐音双关43.谚语44.谜语45.疑难性、知识性46.评书47.原始劳动歌舞与祭祀活动48.金德顺49.采风50.郭茂倩、乐府诗集51.万物有灵论52.记忆的具体性53.民俗信仰54.《格林童话集》(或《儿童与家庭故事集》)55.民间歌谣56.“百戏”三、名词解释:1.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思考题1、说说传统服饰所承载的社会观念。
传统服饰是反应过去时代文化和人们对地域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标志之一。
中国的传统报馆在各个时代有不同的特色,在某些方面,可以了解其时其境的历史风貌。
它们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生活,对美的种种追求向往。
第四阶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不同,服饰也就不同。
服饰涵纳了复杂的社会内容。
3、服饰的民俗表现时代习尚,民族风气,地方色彩,以及民族气质生产、生活方式与条件,决定着服装的形式,颜色和装饰。
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在服饰上也都有些不同需要和表现。
”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服饰成为观念变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中国服饰为例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居重要地位。
儒家重礼仪伦常,重视孝行。
中国的宗教信仰最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
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中有很突出的表现:在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的礼仪伦常和崇宗敬祖观念。
5、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
这种趋向反映在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装饰是其中重要方面。
比如,彝族妇女戴的鸡冠帽,来源于雄鸡鸣叫吓走恶魔的传说,认为戴这种帽子可以避邪,缀饰帽上的大小银泡,则是头顶月亮星星的象征,以示光明永在,幸福长存。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在许多方面,服饰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服饰是各民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穿着同一种服饰的人时时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我们是同一民族的人,并因此而强调同一民族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还十分敏感地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
历史上实行明治维新的日本人和推行洋务运动的我国清朝官吏之间关于服饰问题的一场争论,就很能说明问题。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不仅接受西方的科学技术,还同时改穿西装。
对此,推行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很不以为然,他坚持穿清代朝服,其理论根据是“易其器而不易其道”。
这场争论,实际表明了对于按受西方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比较彻底的革新;一种是在维持旧体制旧观念基础上的修修补补。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历史上,某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也常常会引起服饰的相应变化。
服饰中所包含的各种观念,往往交叉组合,多向延伸。
总括来说,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由此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民族房屋十分简陋,服饰却十分讲究,甚至不惜花费重金,用很长时间制作各种服饰了。
现代人崇尚个性发展服饰的个性化是其主要的表现之一,服饰风格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体现2、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讲的是适应。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习俗。
如生活在大草原上的蒙古、藏、哈萨克等族的牧民,食肉饮乳;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三江水乡,鱼是最主要的食物;而生活在兴安岭密林中的鄂伦春人,食必鸟兽肉……这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时代,更是不可改变的饮食模式。
南方适于种水稻,故南方人民普遍以大米为主食;北方多种小麦、杂粮,故北方人民以面、杂粮为主食;青藏高原宜种青棵,故生活在这里的各族农民主食青稞。
蜀湘湿气重,人多食辣;晋、陕、甘、湘、贵及许多山区,或因水土矣系,或因历史上长期缺盐,人喜食酸……饮食上的这些地方特色使中国饮食文化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食文化”。
长期以来,各地由于选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配料,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因而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味和不同的菜系。
其中,较为著名的八大菜系指川、粤、苏、湘、闽、徽、浙、鲁等。
3、以传统四合院为例谈谈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一、春节溯源岁时节日节期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当时,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逐渐形成了风俗。
先秦时期节日的节期难以固定,地域的差异也难以调和,还处于岁时节日形成的萌芽阶段。
人们庆祝丰收、迎接春耕,欢聚“过年”。
汉代是节期的定型期。
至汉武帝时,汉朝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政治中央集权国家。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在全国恢复实行夏历,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古称“元旦”,春节则是指立春。
春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起,至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为止,几乎大半个月的时间,可以说名目繁多,丰富多彩。
下面拣主要的方面介绍。
1. 迎春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到腊月,春节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打扫房屋,拆洗被褥,粉刷墙壁,干干净净迎新年。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
有人认为,早在尧舜时代,人们就有了“扫年”的习俗。
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
”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的时间。
另外,这段时间也是人们忙着贴挂窗花、年画和春联,置办年货,筹备过年的物品的日子。
2. 除夕守岁3. 祭祀神祖〔3〕祭祀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祭祖4. 走访拜年拜年一般从大年初一开始,见面的人总要笑脸相迎互相恭贺新年,说吉利话,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更是要互相拜年。
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送礼品,庆贺新年。
6. 娱乐狂欢在新年期间,平时的禁律都可以不管,大人小孩都可以想方设法地娱乐狂欢。
二、春节习俗的形成和发展基础岁时节日历时悠久,流传面广,它和其它民俗事象一样,都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和世事变迁才发展到今天这一样式的。
追溯其渊源,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的节俗活动内容,从而帮助我们分析这些特别而又饶有趣味的活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无庸讳言,岁时节日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蕴涵着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作用。
但是,岁时节俗的形成和发展基础根本来说在于三个方面。
1. 物质生产从岁时节俗的名称本身我们即可以看出它的衍生地。
“岁”,即年岁,“时”,即时令,也就是说,岁时节俗的产生是根据时令的变化规律,以年岁为周期,围绕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断发展演化出的风俗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而所谓的“岁”、“时”都是通过天文和历法来确定的。
人们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和记录,对日月星辰、寒来暑往的时间周期性规律的掌握,发明了最初的历法,即夏历。
夏历又称农历,随着历法的不断完善,人们又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如立春、清明、夏至、冬至等等。
于是,对于时间的周期,人们有了准确的排定。
岁时节日即在此基础上形成。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历法、天象、物候的测定,都是为了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制定的。
只有农业文明,才需要从时间、天气、物候的关系中总结出规律性变化,因为人们每天每时每刻的劳动和作息都与之密切相关。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之所以能达到当时如此发达的水平,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是分不开的。
岁时节日的形成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适应的反映,它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春节即为正月岁首,为新年伊始。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正月及腊月,此时天寒地冻,农活较闲,人们有较充裕的时间,而且农业收获的季节刚刚过去,草木凋零,万物皆休,农业生产暂时告一段落。
在忙碌了一个年头之后,人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休养生息,娱乐狂欢,庆祝丰收,同时,也在下个农业生产周期来临之前,酬神祈福,祝愿来年也能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2. 原始信仰正如前面所说,人们的心里总是盼望丰收、幸福、平安、吉祥的。
这种内心的盼求无论在什么年代都始终存在。
区别在于,早期人类将这种祈求与原始信仰紧紧联系起来。
原始信仰的产生,从巫术建立的两个原则来看,“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体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
〔9〕现象的出现和事件的发生,“取决于被原始人以最多种多样的形式来想象的‘互渗’:如接触、转移、感应、远距离作用,等等。
” 〔10〕古代的原始信仰时形成节俗 7 2 1 ⊕余园从春节看岁时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文化�9�9 历史内容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节俗活动的很多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最明显的是,爆竹的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
荆楚地区在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11〕所以,祭鬼驱鬼也是春节习俗活动的内容。
至于年画、春联,其起源也都与神鬼之说相关。
年画由古时的门神画演变而来,目的是“刻画效象,冀以御凶”。
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之称。
古人认为“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
“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 〔12〕至于耍龙灯、舞狮,则是人们认为龙为四灵之一,有吉祥之意,狮则在广东地区民众的心中有驱邪镇妖之功,表现人们追求风调雨顺,祈求龙、狮保佑之意。
另外,在春节食俗中,也往往表现出人们祈求团圆、长寿、吉祥等心理。
3. 社会价值春节节俗能不断延续、发展至今,显示了民俗活动蓬勃的生命力。
民众在传承节俗的过程中,往往会不断推陈出新,淘汰不合时宜的东西,创造社会生活需要的东西。
这就是民俗活动能绵延几千年,到今天仍深深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缘故,这种生命力来自节俗的社会价值。
价值是“指行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对象对行为主体具有价值,另一是行为主体对对象感兴趣”。
如果把社会体系看作是一种价值体系,“社会关系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兴趣一致的个人之间,通过对共同兴趣的强化和对不同兴趣的限制或调整,社会关系逐步形成”。
也就是说,“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个体成员对于他们所认识的价值应该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社会关系需要有共同兴趣和共同社会价值的存在”。
〔13〕节俗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共同社会价值和社会成员的共同兴趣的表现,是我们民族性的体现,反映了一种民族认同的民族归属感。
它们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与他族他社会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这个角度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节日,其中体现的社会价值是它存在和发展延续的根本。
在此基础上,人们不断发展变化春节的习俗内涵,使之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联系。
三、节俗变迁的文化内涵现在,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加上我们对本土文化在认知上缺乏热情,对传统节日及民俗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春节等传统节俗文化被步步推向娱乐化、平庸化,大众的参与也变得简单化、粗糙化。
于是,人们纷纷觉得,春节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