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立秋科普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节日立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立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立秋节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秋季的开始。

立秋节在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左右,是中国人民庆祝季节变化和农耕文化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感受秋天的气息和美好。

一、立秋的由来立秋这个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在那个时候,人们以农事为主,将立秋定为秋季的开始。

立秋的名称来源于《周礼》中的“秋烝”。

烝,古代指一种祭祀活动,因此立秋也具有祭祀的意义,人们会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二、传统习俗立秋节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传统习俗:1. 吃重阳糕: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食用重阳糕。

重阳糕是一种传统的节日食品,制作材料包括糯米、核桃、花生等。

吃重阳糕象征着祈求健康长寿和辟邪驱灾。

2. 穿秋衣:立秋是进入秋季的开始,人们会在这一天穿上秋衣。

秋衣一般是白色的,有时也会带有花纹和图案。

3. 赏菊花:立秋的时候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会去花坛、园林等地欣赏菊花的美景。

赏菊花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4. 登高望远:立秋节正值天气转凉,人们会选择登高远望的方式来迎接秋季的到来。

登高望远可以欣赏到秋天的美景,同时也可以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

5. 祭祖祈福:立秋节也是祭祖和祈福的好时机。

人们会整理祖先的墓地,祭拜祖先并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敬意。

同时,人们也会祈福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三、立秋与农耕文化立秋节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它代表着中国人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和热衷。

立秋之后,夏季的炎热逐渐消退,进入秋季意味着农民可以开始收获他们的辛勤劳动所种植的庄稼。

立秋节是农民们庆祝丰收的开始,也是他们感恩大地和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时刻。

立秋节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谢之情。

中国的农业文明历史悠久,丰富的农耕经验让人们对自然界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立秋这一天,人们除了庆祝丰收之外,也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希望得到大自然的保佑。

立秋科学小知识

立秋科学小知识

立秋科学小知识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8月7日或8日。

它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在立秋这一天,太阳经过黄经135°,直射点移到北纬15°。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也是气温逐渐下降、秋风乍起的时候。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立秋的科学小知识。

1. 气温逐渐下降立秋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白天的炎热逐渐减弱,夜晚的凉意逐渐增加。

这是因为夏季的热量逐渐减少,地表温度开始下降。

人们可以逐渐减少夏季的穿着,多添一件薄外套来适应秋天的气温。

2. 秋风乍起立秋时节,大地上的湿度逐渐减少,冷空气开始活跃,秋风乍起。

秋风带来的凉意让人感到清爽宜人。

此时,风向也发生了变化,从南方的炎热气流转变为北方的凉爽气流。

3. 植物生长进入黄金季节立秋是植物生长的黄金季节。

气温适宜、阳光充足,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在农田里,很多农作物如玉米、大豆等正是在这个时候进入生长后期,开始结实。

此时,农民们会加强田间管理,保证庄稼的顺利收获。

4. 动物开始迁徙立秋时节,一些候鸟开始迁徙。

它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寻找更适宜的栖息地。

在北方,一些鸟类如燕子、白鹭等开始南迁,而一些水鸟则北上到达北方的湖泊和河流。

5. 星座的变化立秋之后,夜空中的星座也发生了变化。

巨蟹座、狮子座逐渐西沉,处女座、天秤座逐渐升起。

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星座在夜空中的位置变化,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6. 立秋饮食立秋是一个饮食养生的好时机。

根据中医养生学的理论,立秋时节应多吃一些润燥的食物,以补充夏季出汗过多而流失的水分。

例如,可以适量食用百合、银耳、莲子等具有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

7. 增加户外活动立秋是一个适合户外活动的季节。

气温适宜,空气清新,可以多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登山等。

这样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还能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

在立秋这一天,我们可以感受到气温的下降、秋风的乍起,同时也可以观察到植物生长的黄金季节、动物的迁徙以及星座的变化。

立秋节气的由来和民俗活动

立秋节气的由来和民俗活动

立秋节气的由来和民俗活动【引言】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在中国,一直都有关于节气的传说故事,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惯。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立秋节气的由来和民俗活动。

【正文】【立秋节气的由来】立秋的由来,源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代。

清朝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立秋,立秋节气的意思是‘凉风至’,表示夏天的炎热已经过去,秋天的凉爽已经出现。

”古人认为,立秋是夏季的尾部,秋季的开始,也是年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十分注重节气,立秋也不例外。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礼-天官》就有关于“秋正”的规定,规定每年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农历八月末结束,称为“秋正”。

而立秋节气,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日子,代表着夏天的消退和秋天的开始。

在过去的农耕时代,这个时候是收获、耕作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们要顺应天时地利,进行秋收季节准备的重要时期。

【立秋的民俗活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强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在立秋节气,也有许多特别的风俗习惯。

1.吃饱龙:山西太原和晋南一带有“吃饱龙”的习俗。

人们在立秋这天,要在家里准备饭团和一些食品,比如黄豆、瓜子、花生、糖果等。

然后,来到孩子们生活的地方,用食品做成一个小龙,让孩子们吃“饱龙”,取其长大成龙的意义。

2.吃赤贝鱼:湖北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有“吃赤贝鱼”的习俗,这也成为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

当地人认为,在立秋这一天吃赤贝鱼可以消去一年中的疲劳,妇女们在吃鱼的同时,还要为家人祈求平安、幸福。

3.游山玩水:在立秋这一天,许多人会出门前往郊外、山野,在清新的空气里享受秋天的美好,也有一部分人会去游山玩水,尽情感受着秋天的魅力。

4.喝凉粥:广东一带有“立秋喝凉粥”的民俗习惯,认为在立秋这一天喝一碗凉粥可以消暑、清凉。

当然,不同的地区具体的凉粥口味也各异。

5.晒秋:河北沧州一带有“晒秋”的习俗,这是一种祈求丰收的仪式活动。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寓意和象征(最详)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寓意和象征(最详)

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寓意和象征(最详)二十四节气立秋的寓意和象征立秋节气寓意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的传统习俗包括祭祀土地神、啃秋瓜、贴秋膘、晒秋、摸秋等。

1、祭祀土地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2、啃秋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3、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4、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5、摸秋“摸秋”是苏北盐城地区的习俗,立秋之夜人们在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各种瓜果,俗称“摸秋”。

俗话有曰:“八月摸秋不算偷”,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也不叫骂。

因为这是一个表示秋季丰收,人们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相互分享的习俗。

另外,也有些地区的摸秋是在中秋之夜进行。

2023年是公秋还是母秋至于公秋和母秋的概念,这其实是一种古老的时间概念,根据传统理论,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都被分为公份和母份,用来指示当年的气候和天气情况。

公份表示阳气较盛,而母份则表示阴气较盛。

不过,随着现代化的进步,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了,更多的人是根据具体的气温和天气来确认季节的。

可以说,现代社会并不会将季节划分为公或母份,而是以具体的气候情况为准。

除了传统的节气文化,立秋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在中国,人们喜欢在这个节日里祭拜祖先、祈求丰收,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习俗的开始。

24节气立秋是什么意思_立秋的来历简介

24节气立秋是什么意思_立秋的来历简介

24节气立秋是什么意思_立秋的来历简介立秋,这一个节气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什么样的一种含义存在呢?肯定是需要我们去进行了解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4节气立秋是什么意思_立秋的来历简介,欢迎参阅。

立秋是什么意思立秋节气是滴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8日或9日。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 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是说,这一时节的风会使人感到凉爽,不同于暑天时刮来的热风;白露生是说,早晨会有雾气产生;而寒蝉鸣是说,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就一只流传了下来。

立秋的来历简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

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此时中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关于立秋的知识大全

关于立秋的知识大全

关于立秋的知识大全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开始。

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即为立秋。

立秋标志着炎热的夏季逐渐过去,秋天的气息渐渐浓厚,人们也开始逐渐适应秋季的作息与生活状态。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关于立秋的知识,从立秋的由来、节气特征、农事习惯、饮食养生等方面,带您全面了解立秋。

一、立秋的由来立秋这个节气的名称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

在古代,立秋是农民们收割夏季庄稼、准备种植秋季作物的重要时间点。

由于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立秋的到来对农民们来说,意味着劳动的结束和喜悦的开始,因此,人们用"立秋"这个节气来形容秋天的到来。

二、立秋的节气特征立秋时,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开始由北半球南移向赤道,北方地区的温度逐渐下降,白天热量逐渐减少,夜晚温度也比夏季凉爽,早晚温差逐渐增大。

此时,秋风渐起,夜晚星空也更加明亮清澈。

从自然景观上来看,立秋时的天空呈现出蓝而纯净的颜色,秋意渐浓。

三、立秋的农事习惯立秋是一个关键的农事时间节点,农民们要在立秋之后采收夏季作物并进行秋季的耕作准备。

立秋时,农民们开始收割玉米、大豆、番茄等夏季作物,并种植一些秋季作物如小麦、甜菜、白菜等。

同时,也是适合农民们对农田进行修整、迭作改良的时候。

立秋之后,农田里的作物生长速度逐渐减缓,土地开始休养生息,以迎接下一轮的种植。

四、立秋的饮食养生立秋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对于饮食养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立秋之后,气温开始下降,人体新陈代谢稍有减慢,因此应注意保持体温和免疫力。

养生专家建议,在立秋时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的食材,如鸡肉、豆类、海鲜、花生、梨、苹果等。

此外,由于秋天干燥,多喝水可以保持肌肤光滑,预防皮肤干燥和疾病的发生。

五、立秋的民俗和习惯立秋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有一些民俗和习惯与之相关。

比如,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立秋时举办祭祀仪式,感谢上天的恩赐和祈求来年丰收富饶。

24节气立秋介绍

24节气立秋介绍

24节气立秋介绍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 8 月 7 日或 8 日。

“立”是开始的意思,“秋”则代表着庄稼成熟。

立秋的到来,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立秋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的夏季,尚未真正进入秋季。

尤其是南方地区,高温依旧,“秋老虎”还会时不时地发威。

但在北方,早晚的温差开始逐渐增大,能明显感觉到一丝凉意。

立秋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时,农作物开始进入重要的生长和成熟阶段。

早稻逐渐成熟,开始收割;中稻开花结实,进入灌浆期;晚稻则要抓紧移栽。

棉花结铃,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红薯薯块迅速膨大。

果农们也忙碌起来,苹果、梨子等水果逐渐成熟,需要加强管理和采摘准备。

在古代,立秋这一天,天子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

民间也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比如“贴秋膘”,因为夏季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

到了立秋,天气逐渐凉爽,人们会通过吃一些美味佳肴来补充营养,增加体重。

“啃秋”也是常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立秋之后,天气虽然还较热,但阳气渐收,阴气渐长。

在养生方面,需要顺应时节的变化。

饮食上,要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一些滋阴润肺、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梨、藕等。

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以防秋燥。

起居上,应开始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当增加运动量,但要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

在传统文化中,立秋也常常出现在诗词歌赋中。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刘翰的这首《立秋》,描绘了立秋时节的凉爽与宁静。

立秋时节,大自然也呈现出独特的景象。

树叶开始微微泛黄,虽然还未大规模飘落,但已经能感受到季节的更替。

天空似乎变得更加高远湛蓝,云朵也显得更加洁白飘逸。

夜晚,繁星闪烁,蛐蛐在草丛中吟唱,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故事,又像是在迎接秋天的到来。

农历节气立秋的传统习俗

农历节气立秋的传统习俗

农历节气立秋的传统习俗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饮食方面,立秋有着独特的讲究。

“贴秋膘”是广为人知的习俗之一。

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体重也会有所减轻。

而到了立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的胃口也随之变好。

此时,人们会选择吃一些美味佳肴,尤其是肉类,来补充营养,增加体重,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

炖肉、红烧肉、烤肉等各种肉类美食成为餐桌上的常客。

除了“贴秋膘”,立秋还有吃西瓜的习俗,被称为“啃秋”。

在炎炎夏日里,西瓜是人们消暑解渴的佳品。

而立秋时节,西瓜的口感依然甜美。

人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西瓜,寓意着咬住秋天的凉爽,告别夏日的炎热。

同时,也有说法认为立秋后天气转凉,西瓜将逐渐下市,所以要在立秋这天多吃一些。

在一些地区,立秋还有祭祀土地神的习俗。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作物的丰收离不开土地的滋养。

在立秋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如水果、糕点、香烛等,前往土地庙祭祀土地神,感谢土地神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人们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立秋时节,民间还有晒秋的习俗。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村民们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

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每到立秋,五彩斑斓的农作物在阳光的照耀下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丰收的喜悦和乡村的独特魅力。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昼夜温差也开始加大。

在养生方面,人们也会相应地做出调整。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多吃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等,以预防秋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 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 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 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 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 历定节期。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 收互助”的习俗,三五成群去田 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一 料玉米要搬四次:头茬、二茬 、三茬、捞空茬。
节气 风俗 Customs Of Solar Terms
立秋,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闷热
干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凉爽
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风暴、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这些变化不明显,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 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开始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
保护地菜筹建棚,底肥施足地深翻。 大积大造农家肥,割晒青草抽时间。 林木果树管理好,摘下果梨去卖钱。 畜禽管理要加强,要紧预防牛流感。 喂鱼注意多投草,鱼病防治至关键, 坑内菱角采下来,继续管好藕苇芡。
节气 文化 Solar Term Culture
立秋天气
“立秋”对于农事的影响相当大。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
一叶知 立 秋 秋
AUTUMN BEGINS
目录
CONTENTS
节气
典籍
气候
农事
节气
节气
简介
记载
特点
相关
风俗
养生
节气 简介 Introduction To Solar Terms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
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我国古代时间平均法节气将立秋分为三候,每5天为1候: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气候 特点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
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节气 文化 Solar Term Culture
时到立秋年过半,可能有涝也有旱, 男女老少齐努力,战天斗地夺高产。 天旱浇水要适量,防治病虫巧把关。 早秋作物渐成熟,防雀糟蹋要常转。 晚秋作物治追耪,后期管理不能软。 适时播种大白菜,炕土壅葱夺丰产。


秋天,特别是秋忙前后,农事虽忙,秋种秋收!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长起来以后,特别是包谷长成一人高,初结穗儿的时候,

田间里正是他们游戏的场所。他们把嫩包谷穗搬下来,在地下挖一孔土窑,留上烟囱,就是一个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

进去,到处拾柴禾,包谷顶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烧。一会儿一全窑的包谷穗全被烧熟了,丰硕的包谷宴就在田间举行。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盘算最多的就是农事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享受收获之乐的同时,也要掌握好工作的节奏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还收三五斗”。
对没进入收获期的,“立秋”后也需注意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
饮食 养生 Diet Regimen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 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告诫人们,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 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遵循之。 ➢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农事 相关 Agriculture Related
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
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这是说立秋日。
“秋后一伏热”,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
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 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

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

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
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典籍 记载 Ancient Records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对“立秋”进行解释: “七月节(立秋在农历七月,故古代又称之为七月节),立 字解见春(立春)。 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其实立秋的起源和夏至、冬至差不多,都是古人祭祀祖先 的重要日子。
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总体来讲,进入秋季
,太阳高度角渐低,温度由热渐降低;秋风送爽、炎暑顿消、硕果满枝、田野金黄。
节气 风俗 Customs Of Solar Terms









立秋,表示秋天来临, 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 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 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农事
古人认为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 “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
立秋后下不下雨更忽视不得, “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立秋还是一个收获的标志,所谓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一个金色的秋天就要到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