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关于波普尔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几点看法

我认同说产阶级革命并非不可避免,但避免的可能性却是微乎其微的。虽然有和平演变的可能,但是战争无疑是革命的高效催化剂,并且自人类诞生到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如今,战争这种近乎野蛮的行为何曾脱离了人类社会?战争并不是知识、科技、修养和觉悟所能消除的,人作为动物的本性使然。
我倒是认为波普尔的这种说法有点牵强,虽然说技术知识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这只能说明技术知识是生产力的来源,并不能否认生产力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程的重要作用。
但我依旧存在疑问:历史是人创造的,既然人创造了历史,那么人为什么就没有力量去改变历史,改变历史的进程和方向?历史是一次性的,我们无法准确推测历史朝何方向发展,所以在历史成为历史之前我们并不知晓历史的进程和方向是什么——因此我们凭什么断言,人类社会进程是确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或者说,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人类社会的进程?仅仅只有生产力这一种因素所决定,还是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
其次,波普尔反对马克思的暴力革命理论。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非正义性和非人道性的弊端,但这只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初期不可避免的现象。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原则和自由市场经济本身不是社会弊端的根源,问题在于对资本主义中那些盲目的和不加限制的经济力量缺乏控制。任何不加限制的权力都是危险的,经济权力并不比其它权力更危险,而同样的,它也是可以被制约的。
但波普尔认为马克思过分强调了经济的作用,甚至夸大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而这是错误的。对此,波普尔提出的理由是:一、如果经济体系被摧毁,但技术知识仍然存在,那么经济体系很快就能被重建;然而如果技术知识被完全摧毁,那么现存的经济关系将随之消失,而且其重建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二、对社会经济条件的了解,离不开对科学、宗教等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解,但是反过来,即便没有经济背景,人们仍然可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科学思想。他一再强调,思想和知识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因素绝不是人们进行思想活动的必要条件。政治权利应该是基本的,因为它能控制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是经济保护的关键,政治民主也就是被统治者控制经济权利的唯一手段。
历史唯物主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一种历史观和唯物论哲学。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2.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这种斗争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3. 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生产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社会形态,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生产方式也会不断变化和发展。
4. 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5. 革命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因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成为了贫困和剥削的受害者,他们具有改变社会的动力和意识形态。
总的来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而生产方式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是指导社会变革的基本原则。
卡尔·波普尔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一定胜利,波普尔将他称为错误的预言。首先,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主义,而只是预示了经济干预主义的必然性,而经济干预主义不一定采取公有制的方式。工人阶级的利益保障不需要用社会革命的暴力手段,完全可以采用社会改良和民主的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其次,无产阶级革命并非不可避免。波普尔对恩格斯等人的暴力革命倾向极为反感,波普尔认为他们有意地挑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以使革命爆发。最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的,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的后果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这些结果破坏社会生产力,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灭亡。事实上,这些问题都被现代资本主义所彻底解决了。马克思用价值理论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这在波普尔看来是多余的,因为价值理论首先就存在是否真实的问题。即便它是正确的,马克思的预言也无法实现,因为随着民主制度的作用,国家社会的干预保障了剥削现象的限制。资本主义初期所表现出的残酷剥削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卡尔·波普尔对马克思理论的批判
波普尔首先批判马克思的以经济主义为基础的历史主义,因为在波普尔看来,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他的政治学说服务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波普尔承认经济的作用,但他认为将过分强调经济的作用,甚至夸大为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那就彻底错了。波普尔提出两个理由:第一,如果经济体系被摧毁,但技术知识仍然存在,那么经济体系很快就能被重建,然而如果技术知识被完全摧毁,那么现存的经济关系将随之消失,而且它的重建将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第二,对社会经济条件的了解,离不开对科学、宗教等其他文化方面的理解,但是反过来,即便没有经济背景,人们仍然可以研究一个时期的科学思想。波普尔一再强调,思想和知识是进行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经济因素绝不是人们进行思想活动的必要条件。波普尔不同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他看来这么说是完全颠倒了。政治权利应该是基本的,因为它能控制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是经济保护的关键,政治民主也就是被统治者控制经济权利的唯一手段。
证伪主义为何证伪不了历史唯物主义

证伪主义为何证伪不了历史唯物主义?潘志新卡尔〃波普尔是现代西方思想史重要的人物,被尊称为‚开放社会之父‛。
‚早在1947年,他和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及许多志同道合者(包括德国经济学家瓦尔特〃欧肯以及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和乔治〃施蒂格勒)一起建立了一个松散的、遍布全世界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联合会,即朝圣山学会。
该协会应当有助于交流和传播自由思想和市场经济思想,到目前为止,该协会仍然把这一点作为其任务之一。
‛因此,该学会把极权主义、权威主义作为自由社会的敌人,反对纳粹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但是,他的批判并没有能够证伪历史唯物主义,本文想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波普尔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波普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采用的方法是各个击破,他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成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两部分,历史主义是指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又称经济主义,是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发的政治经济学。
他说:‚如果我们现在继续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或者对它获得深入描述的如此丰富的内容,作出批判和评价,那么,我们应该区分两个不同的方面。
第一方面是历史主义,主张社会科学的领域应该和历史的或进化论的方法相一致,尤其是和历史相一致。
我认为,这种主张应该消除。
第二个方面是经济主义(或‚唯物主义‛),即主张社会的经济组织、我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对一切社会制度、尤其是对它们的历史发展而言,是基本的。
‛正如上节引文中所述,波普尔对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发的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是同意的,在这一部分找不到马克思的破绽,他说:‚我认为,这种主张是很正确的,只要我们是在通常含混的意义上对待‚基本的‛这一术语,而不是过分地强调它的话。
换言之,根本无需怀疑,实际上一切社会研究,无论是制度研究还是历史研究,如果它们是以一种关注社会的‚经济条件‛的眼光进行的话,都可以是有益的。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卡尔·波普尔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学者。
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构建提供了深刻而有价值的洞察力。
本文将探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其核心思想、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核心思想是批判主义。
他认为知识的真实性不能通过验证,而应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
波普尔主张,“真理”应被视为一个永恒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种已经被证实的陈述。
他强调,通过持续的批判和发现错误,我们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证研究来解决问题,并提出假设并对其进行检验。
他主张科学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证据和观点,并随时准备与现有理论进行辩论和调整。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使得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对“绝对真理”的追求,更加注重通过不懈的批判和反驳来不断改进和发展。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举个例子,社会学家可以运用波普尔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在这种方法下,社会学家不仅仅关注已经得到证实的理论,还要不断质疑和测试这些理论。
社会学家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新的观点和证据,并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研究过程中。
同样地,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可以在研究中运用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政治学家可以通过对政治制度和政治理论的批判性思考来改进其研究和理解。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持续的质疑和反驳来测试和完善经济理论。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社会科学家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研究社会问题,并提供更为可靠和准确的结论。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了研究者对于已有理论和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的重要性。
它还促使社会科学家持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不断改进和发展社会科学的知识和理论。
最重要的是,波普尔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使得社会科学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历史”的规律性在哪里

“历史”的规律性在哪里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Popper,1902-1994)提出的“批评理性主义”、“证伪原则”等科学方法论在西方科学哲学思想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
然而真正使他名声大噪的,是他对马克思历史决定论的批评。
他的政治哲学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有人评价说“从绝对真理(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普遍至信,到对其根本性的质疑和警惕,这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最为重大的事件。
而波普尔的学说,特别是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等篇作中阐发的观点,对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做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还有人甚至认为该书“属于本世纪(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思想经典著作。
”那么,他对马克思的批评令人信服吗?历史究竟有无规律性?如果有,历史的规律性又在哪里?一、波普尔非历史决定论思想产生的背景1.波普尔的人生经历。
在少年时期,波普尔自诩为共产主义者,他17岁那年,为帮助关押在维也纳警察局的共产党人逃脱。
在示威游行时遭到枪击。
这一事件对波普尔心理刺激很大,他开始对马克思的暴力革命和元产阶级专政理论产生怀疑,并从此决定了他终身的思想倾向——批判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在他中年时期,即《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全书的写作年代(1935-1942),恰逢纳粹德国对内采取高压政策、加强社会控制,对外煽动民族仇恨、大举实施侵略;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执行极“左”路线和政策,社会矛盾尖锐,甚至发生大清洗等严重错误。
波普尔进一步认为,德、苏政策的理论基础都是历史主义,历史主义与极权主义、专制主义密切相关,他甚至认为共产主义与法西斯毫无差别。
因此,波普尔认为,把历史主义作为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会给人类带来不幸。
2波普尔的知识结构。
波普尔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科学哲学,他在读书求学时代就广泛涉猎各门自然科学知识。
通过了中学数学和物理教师的资格考试并取得教师职位。
他与爱因斯坦、波尔、薛定锷等20世纪最知名的自然科学家交往甚多,经常就自已的学术观点请教这些科学家,受到他们的赞赏。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三个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第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基础及决定力量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第二,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的制约社会其他矛盾及其运动的矛盾,即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因此,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生产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2.与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结构和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3.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
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一些暂阶段。
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从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后,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5.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它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 人类社会史上的各个时代,正如地球史上的各个时代一样,是不能划出抽象的、严格的界限的"(马恩全集,卷23,P408)6.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和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91页) (1)意识是不能脱离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 的本质) (3)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为何能 反映存在)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3、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第92页) (1)人类的认识过程充满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第一,认识主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二,认识的客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三,由于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存在,具体的 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2)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 断得到实现的,但是,这个矛盾永远不能完全解决和 最终解决。 (3)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 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 然辩证法》)。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 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 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 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 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 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 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 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 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 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普尔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提到波普尔(1902-),人们就会想到他的提倡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不能靠“总体工程”(即社会革命)加以解决,而只能靠“零碎工程”解决的理论代表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上下,1945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这本书是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反对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宣言,而正面提出了他的“零碎工程”的“理论”——等待社会慢慢进化,不要革命……等等。
波普尔提出的社会进化“零碎工程”,理论上是反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五个阶段的规律的理论。
所以,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成为波普尔一生的主要工作,这一工作“成果”,集中展现在他1957年出版的《历史主义贫困论》一书的。
他的“历史主义”,指的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他也承认,他是借用马克思早年对法国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而写作的名著《哲学的贫困》而回敬马克思,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主义的贫困”,以证明他的“零碎工程”社会理论的“丰富”。
2、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创立,苏联教科书从马克思大量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概括出一个世界历史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马克思认为这些社会形态有的时候有重叠和交叉)。
马克思认为,由于人类劳动的发展,人类社会从总体上就是一个由较低的阶段发展到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已经经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人类正在经历的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都是阶级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是阶级社会的最后一个形式,经过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就将通过自己的
努力,消灭产生围绕着人们的矛盾关系基础的私有制,最终达到消灭阶级、消灭国家等矛盾,人类从现有的社会制度中获得最终解放。
这,就是人们都早已知道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但是,波普尔对于这个理论进行反驳。
在《历史主义贫困论》中,他说:“没有任何一个科学的预言者——不管是一个活人科学家,还是一架计算机——可能用科学的方法预告其自身未来结果。
”(《历史主义贫困论》第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他进一步反驳马克思的这一历史观点:“一份准确而详尽的有关社会事件的年历的这一想法乃是自相矛盾的;因此,准确而详尽的科学性的社会预报就是不可能的。
”(同上第15页),以此反驳马克思主义,也就是认为人类历史没有任何人是可以预言的,马克思主义要对历史作出预言,首先就违反了他的这个“人类社会不可能预见未来”的历史不可知论的思想前提,所以,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必然是错误的。
既然有了这些前提,他当然也不承认他自己正生活在资本主义时代,也不承认自己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更不承认经过人类自身的革命,还可以争取一个在资本主义之外的解放的时代和世界。
这些,就是一代“精神导师”的思想水平。
他批评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乐观主义,而自己陷入历史不可知论。
3、波普尔除了指责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历史的预言没有依据以外,对于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和结果,他陷于既要批评马克思主义,可是又不能不提出一个自己关于历史发展前途的正面的观点。
怎么办呢?
一方面,他极力为自己辩护:“或许有人感到,我最后的结论偏离了我声明的意图:即:在着手批判历史主义之前,要尽可能尖锐地和令人信服地勾绘出历
史主义的立场来。
因为这些总结力图要表明,某些历史主义者的乐观主义和行动主义的倾向,已经被历史主义的分析的结果本身所挫败了。
这似乎是蕴涵着指责历史主义不能一贯。
并且还可以反驳说,让批判和讽刺钻进阐述里来是不公正的。
”(《历史主义贫困论》第4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另一方面,他终于提出了一个“自己的”区别于历史唯物主义并与历史唯物主义相抗衡的社会发展规律,但这个规律不是社会本身的历史行程,而是这样一个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分别界限的“社会科学”的“设计”:“正如物理工程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机器并改进和检修机器一样,零碎社会工程师的任务就是设计社会制度并重建和运转现有的社会制度。
”(《历史主义贫困论》第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波普尔的信心是要反驳全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点他从来没有实现过,甚至在理解上都没有能力涉及,这一点,只要看看他的《历史主义贫困论》就可以相信。
就是立足他的当代,他提出的这个“零碎社会工程”也很不高明。
这里,社会发展根本就没有人民的份,完全是这些社会“工程师”设计出来的。
这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宏伟,是不能比的。
但是,他在他的这部著作中还是强词夺理地说:“我已经完成了对历史主义的反驳:我已经表明,由于严格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告历史的未来行程。
”(《历史主义贫困论》第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他的逻辑是什么呢?他的逻辑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他杜撰的“理论”:社会制度是“社会工程师”设计出来的,谁也不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4、波普尔批判的“历史主义”,唯一提出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看到苏联教科书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宿命论”的痕迹。
对于这个问题,他在《历史主义贫困论》一开头就当作一个“重要发现”提了出来。
他说:“历史宿命论全然是一种迷信;用科学的手段也好,或用任何其他理性手段也好,人类历史的进程都是不能预言的。
”(《历史主义贫困论》第58页)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是一次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理论挑战。
因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只有一个必然的方向,而且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马克思主义又是反对历史宿命论的。
波普尔提出这个问题,似乎是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内在矛盾”,为此,20世纪西方理论界进行过大肆渲染。
但是,认为人类社会一定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却又不是宿命论的论证。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必然的方向,要依靠全世界无产阶级长期艰苦的斗争才能实现,包括在资本主义阶段发展生产力。
如果历史阶段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马克思主义就没有肯定人类社会的这种历史发展。
这一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样作了说明。
他这样说道:“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哪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9-5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虽然,这些论述并不是为了反对对历史唯物主义有宿命论倾向的指责,但是,这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阐述,同样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宿命论有
原则区别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超越了黑格尔主义,恰恰就是在这些方面又一次得到证明。
因为黑格尔等人在现实中遇到解释不了的问题,最终又都归结于“绝对理念”,这个绝对的东西是他自己也解释不了的东西,正是他的哲学不彻底的方面。
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是可以解释的,是因为人类世世代代的劳动创造了这个基础,人类劳动在发展,现实必然会改变,人类劳动是这个方向,现实发展必然也是这个方向。
因此,关于历史发展的这种必然性,不是什么神秘意志,而是现实的活动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必然不是宿命论的论证了。
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阶段和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理论,不是历史宿命论,被资产阶级政治家尊捧为“精神导师”的波普尔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指责,同样也站不住脚。
(2010。
11。
5)
关键字:历史唯物主义不可知论宿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