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地区晚古生代年代地层的划分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
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
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
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
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
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
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
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
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
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
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
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
茂名地质地貌

茂名地质地貌茂名地质地貌茂名市地质,经历早古生代震旦纪、寒武纪,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中生代三迭纪、侏罗纪、白垩纪的地壳运动,造成了复杂的地层结构和断裂构造,生成多种矿藏,形成倚山面海、北东高西南低的多姿多采的地形地貌。
第一节地质一、地质发展简史震旦纪(距今6. 5〜5.7亿年),茂名市境内为一片汪洋大海,大地构造属东南地槽区,地壳大幅下陷,接受了厚达50⑻米以上的类复理石砂泥质夹硅质、碳酸盐质含铁、锰、磷沉积,古生物化石稀少。
早古生代,茂名大致以大田顶为中心,形成一加里东期隆起区——信宜隆起,而周围地壳则继续下陷为拗陷区。
东南面是阳春拗陷,电白县的大部分地区属此;西北面是北流拗陷;西南面是廉江拗陷,化州的合江向斜属此;北面是罗定拗陷,贵子弧形构造区属此。
寒武纪(距今5. 7〜5亿年),茂名边缘勘陷地带为浅海,沉积形成一套类复理石砂页岩夹碳酸盐岩,厚度大于30⑻米。
寒武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地壳整体上升为陆地,形成紧密线形的复式褶皱,并有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使震旦纪和寒武纪的沉积岩层变质为丁•枚岩、片岩和片麻岩,并发生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经变质后成为混合岩化花岗岩。
云开大山雏型形成。
奥陶纪(距今5〜4. 4亿年)和志留纪(距今4. 4〜4亿年)时,茂名市绝大部分为隆起区,以风化剥蚀为主,仅信宜西北部局部地区(贵子弧)有海水进入,海水较深,笔石生物发育,沉积形成一套厚达1280米的絹云母炭质页岩和砂岩。
志留纪末期,贵子弧地区海水退出,形成陆地。
晚古生代泥盆纪(距今4〜3. 5亿年)早世,茂名陆地面积扩大,唯贵子弧和化州至高州南部地带发生沉陷。
当时地势高差悬殊,沉陷带内河流纵横,鱼类和植物繁育。
后期有海水进入,沉积形成了一套厚1730米的河湖至滨海相含赤铁矿层的碎屑岩(桂头群),以角度不整合与寒武系或震旦系、志留系地层接触。
泥盆纪中晚世至石炭纪早世,廉江拗陷带和贵子弧拗陷带地壳继续下沉,海侵扩大,海水加深。
地层分组

广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层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
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
上下地层之间可以为明显的地层或沉积间断面所分开,也可以由于岩性、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的变化所导致的十分明显的界线所分开。
广西地层发育齐全,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其中的泥盆系分布最广。
计有12个系和2个相当于系的群。
地层出露面积21万余平方千米,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90%。
广西地层按沉积特征可分三大发展阶段:前泥盆纪为地槽型沉积,泥盆纪—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型沉积,晚三叠世—新生代为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
广西地层赋存矿产丰富,主要有锰、铝、铁、煤、锡、金、铅、锌、锑、重晶石、膨润土、钛铁砂、高岭土等,最主要的含矿层位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
四堡群(PtS)1973年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根据《中南地区区域地层表》(12972)修篇会议,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四堡村创名。
指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伏于丹洲群之下的一套变质砂泥质岩夹中-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元宝山一带,自下而上分为九小组、文通组、鱼西组,主要由灰、灰绿色变质细砂岩、变质粉砂岩及变质泥质粉砂岩组成,其中夹有中、基性熔岩、科马提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
厚度大于5700m。
形成于2219~1000Ma(百万年),相当于早-中元古代。
赋存矿产有锡、铅、锌、铜、镍等矿。
D) 1941年,赵金科、吴燕生等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乡创丹洲群(Pt3名。
原意指桂北地区长安砂岩之下的一套云母片岩及千枚岩地层,称为丹洲片岩及千枚岩,曾引用湖南省板溪群名称,1985年广西地矿局厘定为现名,指整合于长安组之下,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四堡群之上的一套浅变质岩系。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地区,以及贺州市鹰扬关一带,自下而上划分为白竹组、合桐组、鹰扬关组、拱洞组,各组之间为整合接触。
地质地貌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能源主要来自地球本身,能促使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
河谷阶地:就是由于河床的下切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大部分河流由于水流的冲刷作用,河床是不断下切的,就会形成在河床与河的两岸形成类似阶梯状的阶地。
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潜蚀作用: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产生的化学溶解作用和机械冲刷作用的过程。
泥石流:山区大规模的沟谷流水有巨大的侵蚀与搬运能力,能携带大量泥沙,岩屑和石块,甚至近似一种固体的径流,当固体物质的体积大于10%--15%时,旧叫做泥石流。
洪流(沟谷流水):介于片流和河流之间的一种流水类型,又称暂时性洪流。
河流:来源充足,具有固定流路的流水。
坡流(片流):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汇聚成的沿斜坡表面流动的网状细流。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本应由某种质点所占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变化且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同质多像:指相同的化学成分所形成的矿物,由于矿物晶体内质点的排列不同而形成不同矿物的现象,岩浆的同化作用:岩浆侵入过程中,直接融化围岩或与围岩的某些组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围岩成分加入岩浆中,从而改变岩浆成分的作用岩浆的分异作用;岩浆在侵入途中,原始岩浆分化成不同组分岩浆的现象。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物理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一温度变化和空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广西的地质结构

桂东北—桂中拗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质特征

摘要:依据地层建造类型、生物区系特征、各块体构造及边界构造特征、构造活动演化特点,采用板块构造学术观点,对内蒙古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划分。
划分为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四个一级构造单元。
华北地块、华北北部陆缘增生带、哈萨克斯坦东南陆缘增生带、塔里木东部陆缘增生带、西伯利亚东南陆缘增生带五个二级构造单元。
并进一步划分了火山型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等九个三级构造单元。
对各构造单元地质特征及边界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对几个重要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内蒙古 大地构造单元 建造类型 生物特征 构造演化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
有不少学者进行全国地质构造单元划分时对内蒙古地质构造单元做过初步划分,如(黄汲清,任纪舜,姜春发等.1977.)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的研究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安地槽褶皱区及额尔古纳地槽褶皱系两个大的构造单元;(李春昱.1981.)对中国板块构造轮廓研究和划分中,将内蒙古划为中朝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两大板块;《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划分为华北地台、内蒙古中部地槽、兴安地槽、天山地槽。
后来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又有不同的认识和划分,(邵积东.1998)划分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潘桂棠,肖庆辉,陆松年,邓晋福等.2009)将内蒙古也划为塔里木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1993)在《中国大陆构造研究新进展》中,曾经提出古亚洲洋中可能存在一个规模相当大的哈萨克斯坦―准葛尔古陆块。
通过对1:20万区调资料,特别是近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成果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的详细研究,认为北山北带的地层建造、古生物区系特征明显不同于北山南带,应分属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提出北山北带属哈萨克斯坦(准葛尔)板块的新认识。
并对关键性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和近年完成的1:5万区调、1:25万区调最新成果以及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资料,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1)、《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内蒙古地质矿产局,1996)。
高一地理地质年代简表

高一地理地质年代简表
高一地理地质年代简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冥古宙(地球的诞生):46亿年前-38亿年前,这个时期只有有机物,
无生命迹象。
2. 太古宙:38亿年前-25亿年前,蓝藻等原核生物出现。
3. 元古宙:25亿年前-亿年前,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改变,进化出多细胞生物和真核生物。
地球大气层、海洋、陆地慢慢形成,成矿时期包括铁、金、镍、铬。
4. 古生代:距今亿年-距今亿年,生物开始大量出现。
5. 中生代:距今亿年-距今6600万年,恐龙繁盛的时期。
6. 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至今,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各个时代又分为不同的纪和统,例如古生代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等,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等,新生代的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地质年代的书籍或咨询地理学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浅析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条件

64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浅析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成矿条件祁永恒,罗 岩(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兰州矿产勘查院,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文章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为例,对其地质构造特征及区域成矿条件进行梳理,大兴安岭地区为我国北疆重要的成矿带,地质构造事件复杂,成矿条件极好。
本文以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希望为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兴安岭;地质构造;成矿条件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8-0064-2收稿日期:2020-09作者简介:祁永恒,男,生于1990年,蒙古族,青海乐都人,地矿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地质找矿。
1 区域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按板块构造划分,研究区前中生代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陆缘增生带,属古亚洲构造域,中生代以来,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制约,属滨太平洋构造域。
按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对研究区大地构造的划分,研究区整体位于天山—兴蒙造山系之大兴安岭弧盆系,前中生代隶属于额尔古纳岛弧,南邻海拉尔—呼玛弧后盆地。
从构造演化阶段来看,研究区晚元古代-早古生代阶段具有复杂的地质演化史;晚古生代由于受古亚洲构造域的影响,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构造景观,并对晚古生代的构造格局进行改造;中生代遭受了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域和环太平洋构造域双重叠加改造,属于大兴安岭岩浆弧,额尔古纳火山-侵入岩带。
1.1 地质构造事件根据研究区地层的属性及彼此间接触关系,分析构造之间切割关系,以及岩浆活动、变质事件、构造样式组合,构造形迹间复合关系,变形场特征等因素,研究区共经历12个地质事件和7个地质年代跨度。
D 1-D 2:晚元古代-早寒武世界洋盆裂解、扩张与岛弧-弧后盆地沉积:研究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在伸展背景下接受浅海相沉积,并伴随弱的火山喷发,形成倭勒根岩群大网子岩组陆源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早寒武世的早加里东构造运动使形成的倭勒岩群大网子岩组地层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改造,经历拉张剪切、褶皱作用,板理、片理化发育,受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局部形成韧性剪切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开地区晚古生代年代地层的划分摘要:依据“广西岩石地层”划分方案,通过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建立云开地区上古生界统一的生物组合带。
确立笔石、竹节石、珊瑚、腕足类、等五个门类共21个可与国内甚或国际对比的生物(组合)带,其中笔石生物(组合)带4个、竹节石生物(组合)带4个,腕足类生物组合5个,珊瑚生物(组合)带3个,类生物(组合)带5个。
为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沉积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上古生界;年代地层;云开地区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Guangxi rock” partition scheme, through multipl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upper Paleozoic, establish unified assemblage zones. The establishment of graptolite, tabasheer, corals, brachiopods, dragonfly five categories a total of 21 home and eve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biological (combination) belt, where graptolite Biology (combined) with 4, TENTACULITES biological (combined) with 4, brachiopod assemblage 5, coral species (combination) with 3, from species (combination) with 5.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area in the late Paleozoic strata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and sedimentary facies study.Keywords: Upper Paleozoic; chronostratigraphy; South ChinaP736.22+4云开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包括梧州、苍梧、藤县、岑溪、容县、北流、玉林、兴业、博白、陆川、合浦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辖区,地理坐标东经109°30′~111°30′,北纬21°40′~23°40′。
涉及4个1∶25万图幅中的33个1∶5万图幅(其中与广东省交界的5幅及广西境内的旺茂幅,仅限于广西境内),总面积约14235km2。
文章主要参考“1∶5万云开片区总结”,依据“广西岩石地层”划分方案,通过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建立云开地区上古生界统一的生物组合带,建立五个门类共21个可与国内甚或国际对比的生物(组合)带(表1-1)。
分述如下:区内晚古生代生物群较发育,主要有笔石、竹节石、珊瑚、腕足类、、有孔虫、三叶虫、瓣鳃类、海百合茎、植物及鱼碎片等。
其中以海相生物笔石、竹节石、珊瑚、腕足类、等5个门类生物最为发育,可建立五个门类共21个可与国内甚或国际对比的生物(组合)带(见表1-1)。
为区内晚古生代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沉积相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1. 笔石生物地层区内笔石生物群发育于盆地相钦州组中,以早泥盆世洛赫科夫期至布拉格期发育最为完整连续,自下而上可划分为4个笔石生物(组合)带。
1.1 早泥盆世洛赫科夫期1.1.1.Monograptus cf. uniformis带分布于钦州组底部,以带化石的出现为底界,其共生分子还有Monograptus microdon,M. cf. angustidens等。
1.1.2.Monograptus praehercynicus—Neomonograptus hercynicus组合分布于钦州组下部,除特征分子Monograptus praehercynicus与Neomonograptus hercynicus外,尚共生有Monograptus sp.,M. microdon,M. aequabilis,M. a. notaequabilis,M. decoratus,M. pacificus,Neomonograptus cf. fanicus,N. ex gr. falcarius,Dendrograptus sp.等。
1.2 早泥盆世布拉格期1.2.1.Neomonograptus himalayensis带分布于钦州组中部,以带化石的出现为特征,其共生分子还有:Monograptus sp.,Neomonograptus sp.等。
1.2.2.Monograptus yukonensis带分布于钦州组中部,以Neomonograptus himalayensis的消失及Monograptus yukonensis的首现为特征,主要共生分子尚有:Monograptus sp. (ex gr. yukonensis foangensis),M. sp. (yukonensis),M. telleri,M. aequabilis notaequabilis,Neomonograptus sp.,N. falcarius等。
2. 竹节石生物地层丰产于盆地相泥岩与硅质岩即钦州组、小董组及榴江组中,《广西泥盆系》(广西地矿局。
1992)将竹节石分为19个化石(组合)带,其中见于玉林地区的有 1. Paranowakia bohemica带 2. P. intermedia带 3. Nowakia acuaria带4.Cuerichina strangulata带6. Nowakia praecursor带9. N. cancellata带等。
但在区内已知剖面中,自早泥盆世布拉格期至埃姆斯期及晚泥盆世弗拉斯期,仅可见到4个竹节石生物(组合)带。
2.1 早泥盆世布拉格期2.1.1.Nowakia acuaria带分布于钦州组中部,以Nowakia acuaria的出现为特征,其共生分子主要有:Nowakia sp.,Viriatellina sp. 等。
2.2 早泥盆世埃姆斯期2.2.1.Nowakia praecuesor带分布于钦州组上部,以Nowakia praecuesor的首现为标志,其共生分子主要有:Nowakia sp.,No. longlinensis等。
2.2.2.Nowakia cancellate带分布于小董组中,以Nowakia cancellate的大量出现为标志,与之共生的主要有:Phacops transversalis,P. cf. guangxiensis,Styliolina sp.,Hemipsila tangdingensis等。
2.3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2.3.1.Homoctenus acutus—Homoctenus ultimus组合分布于榴江组硅质岩中,以Homoctenus acutus及H. ultimus为代表,与其共生的主要分子有:Homoctenus sp.,H. cf. acutus,H. cf. tikhyi,Viriatellina sp.等。
3. 腕足类生物地层区内腕足类生物群非常丰富且分布广泛:从滨岸碎屑岩相—碳酸盐台地相—盆地相中均有产出。
自下而上可建立5个腕足类生物组合。
3.1 早泥盆世布拉格期3.1.1.Orientospirifer nakaolingensis组合Orientospirifer nakaolingensis为那高岭组标准分子,本带以丰富的Orientospirifer种群为特征,其共生分子主要有:Orientospirifer sp.,O. wangi,O. cf. wangi,O. cf. nakaolingensis等。
3.2 早泥盆世埃姆斯早期3.2.1.Dicoelostrophia—Acrospirifer tonkinensis组合分布于郁江组中,以Dicoelostrophia 与Acrospirifer tonkinensis为代表,主要共生分子尚有:Acrospirifer sp.,Orientospirifer sp.,Atrypa sp.,Undispirifer sp.,Howellella sp.,Glyptospirifer sp.,Euryspirifer sp.等。
3.3 早泥盆世埃姆斯期—中泥盆世艾菲尔期3.3.1.Zdimir组合分布于北流组中,以Zdimir为代表,与其共生的主要分子有:Xenospirifer sp.,X. fongi,Athyris sp.,Acrospirifer sp.,Atrypa sp.,Devonochonetes kwangsiensis,Indospirifer sp.,I. maoerhchuanensis等。
3.4 中泥盆世吉维特期3.4.1.Stringocephalus组合为唐家湾组与东岗岭组标准分子,以Stringocephalus种群的大量繁盛为特征。
常见分子有:Stringocephalus sp.,S. obesus var. grandis,Atrypa sp.,A. desquamata,A. d. var. magna,Undispirifer sp.等。
3.5 晚泥盆世弗拉斯期3.5.1.Cyrtospirifer-Tenticospirifer组合分布于融县组与天子岭组中,以Cyrtospirifer与Tenticospirifer为代表,主要共生分子有:Tenticospirifer sp.,T. gortani,Cyrtospirifer sp. 等。
4. 珊瑚生物地层区内晚泥盆世法门期—早石炭世地层中生物群落不甚发育,仅可建立3个珊瑚生物(组合)带。
4.1 晚泥盆世法门末期4.1.1.Cystophrentis带仅见于额头村组中,以丰富的Cystophrentis种群为特征。
4.2 早石炭世4.2.1.Pseudouralinia带分布于尧云岭组与英塘组中,除带化石外尚共生有:Lophophyllum sp.,Donophyllum sp.,Zaphrentites sp.,Caninophyllum sp.,Caninidae sp.等。
4.2.2.Kueichoaphyllum sinense组合分布于寺门组中,以Kueichouphyllum sinense为代表,主要共生分子尚有:Diphyphyllum sp.,Arachnolasma sp.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