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价值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与传承,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极高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将以古代文化的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以及它所带来的价值。

宗教:凝聚精神信仰,引领道德规范古代中国的宗教体系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仁义礼智信五常,通过尊敬祖先、尊师重道来培养人的品德;而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并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这些宗教思想与实践赋予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信仰,并引领着道德规范的形成与传承。

这种宗教信仰的特点,使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并对当代社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哲学:思想深邃,理论丰富中国古代哲学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派,例如孔子、老子和墨子等。

这些哲学家通过对人、天、地、道等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哲学体系。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伦理,道家追求虚无与自然,墨家倡导兼爱和反对战争。

这些哲学思想不但为中国古代文化注入了思想的智慧,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在于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度,它的价值在于对社会、伦理和精神生活的指引,以及对人类智慧的丰富贡献。

文学:博大精深,表达情感与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体裁,如诗、词、曲、文、小说等。

古代文学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例如唐诗宋词体现了对自然的颂扬和对爱情的歌颂,四大名著展现了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善恶。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在于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它的价值在于能够传递深刻的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内涵,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并对全人类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精美绝伦,涵盖多个领域中国古代艺术以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和广泛涉及的领域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工艺品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代绘画和书法追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音乐和舞蹈注重和谐与韵律,戏剧和曲艺体现了民间生活和社会现象。

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

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

古代中国文明的特点1.长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一直强调统一和稳定。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最高的权威和权力。

这种制度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长期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先进的行政和官僚制度:古代中国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

这种制度确保了朝廷的权威和管理能力,并对国家的治理起到了关键作用。

3.重视教育和儒家思想:古代中国高度重视教育,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教义。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政治道德。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和道德伦理观念。

4.农业为主导: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使中国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农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

6.社会等级和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

中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流动和个人发展的自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7.科技发展:古代中国是世界上许多科技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发明了许多划时代的技术和发明,如造纸、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

这些发明推动了中国在工程、农业、制造和航海领域的进步。

8.高度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古代中国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学和艺术成就而闻名。

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形式繁荣发展,艺术品和文物也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9.崇尚和平和精神追求:古代中国高度重视和平和道德美德。

儒家思想强调的和谐、公正和忍让等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和平的追求。

这种追求在中国古代文明中表现得深入人心,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10.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态智慧: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世界充满敬畏之情,并提出了诸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方法。

这些智慧方法包括农业和气候的调控、水利工程、山水画的创作,以及对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研究。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文明具有中央集权、强调教育和儒家思想、农业为主导、社会等级与封建制度、科技发展、文学艺术成就、和平追求、对自然的敬畏等特点。

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各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

各历史时期的⽂化特点⼴义的⽂化是指⼈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化则指⼈类在科技、思想、⽂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所取得的成就。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各历史时期的⽂化特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各历史时期的⽂化特点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较密切的⽂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程”。

仅就中国⽂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是记录和传播⽂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汉字(甲⾻⽂),形成了中华⽂化独具特⾊的语⾔⽂字。

⼆是创⽴了记录时间的⽅法——⼲⽀纪⽇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

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法——《易》。

重点是古⼈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健、君⼦以⾃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化的全⾯奠基时期。

形成了中国古代⽂化的“灵魂”,产⽣了中国古代⽂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和孔⼦。

反映了古⼈对⾃然、⼈⽣和社会的⼏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与儒客推崇)、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

科技⽂化⼤发展,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为后世⽂化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化体现了中央集权国家建⽴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貌和统⼀王朝的恢弘⽓度。

突出代表:⽓势雄伟的万⾥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统。

尤其是《汉武⼤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化⾼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个阶段,少了些⽓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

具体表现:⽂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艺术异彩纷呈。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中国古代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创造出了一段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历史。

古代中国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包容性、开放性、智慧性”。

包容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大特点,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化一直以“大包容”著称,多元文化融合、新思想求新,以宽容变通的精神贯彻营造着民族文化的融合。

比如《拙政园》,它是一部古典童话,以新鲜有趣的方式讲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故事,它向世人展示出古代中国多元文化包容性的精神。

开放性是古代中国文明又一个重要特征。

古代中国人民坚持耕种文明,以艰苦的精神发挥有限的自然资源,走出了一条特殊的道路。

中国古代历史以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与世界沟通对话的模式,从古至今,这种开放性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此外,智慧性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另一重要特点。

古代中国的智慧性在其历史文化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以文明把握但又不断向新观念开放,涵盖多重文化交流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既可在古代文献中看出,也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尽情感受。

古代中国的智慧性显现出明治维新以及改革开放的决心,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改变了中国以及世界的发展脉络。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明最重要的特点是“包容性、开放性、智慧性”,它是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中的重大课题,也是现代中国的根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开创了未来的新时代。

In ancient China, civilization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t created a historic period with great influence.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were "inclusiveness, openness and wisdom."Inclusivenes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Chinese culture has been known for its great tolerance. The ethnic culture has been promoted by the spirit of tolerance and flexibility, and the fusion of multiple cultures and the pursuit of new ideas.For example, in the classical fairy tale "Zhuo Garden", it tells the story of multiple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an interesting way, which shows the spirit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n ancient China.Openness is another important fea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cient Chinese people lived in farming civilization, making full use of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The openn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creating a pattern of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which is still relevant today.In addition, wisdom is another important fea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Ancient Chinese wisdom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cognitive activities of civilization grasp and open to new ideas, covering multiple cultural exchanges, can be seen in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an also be fel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wisdom of ancient China showe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reform and opening up, opening a new historical era and chang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and the world.To sum up,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are "inclusiveness, openness and wisdom".It is a major topic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basis of modern China, reflecting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nation。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古代文明有着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反映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卓越的创造力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高度关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

一、思想深邃、哲学思想发达中国古代文明以其思想深邃、哲学思想发达而闻名。

在古代,中国人民总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与天地间的和谐共济。

这种思想在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及庄子的墨家思想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这些思想开创了中国独特的哲学传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文化多元、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文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多元和民族融合。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多个民族、多个文化共存的国家之一。

在古代,中国接纳了来自不同区域的少数民族,并将他们的文化融入到了中国文化中。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三、工艺精湛、科技创新中国古代文明的工艺技术非常精湛,并且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在农业、冶炼、纺织等方面有着卓越的发展,还取得了许多其他科学领域的重要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对世界历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文学艺术繁荣、文化传承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也取得了繁荣的成就,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深情厚意、含蓄细腻而闻名。

诗词、散文、戏曲等各种文学形式被广泛创作和传播,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将文化传承了下来。

中国古代的书画、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也融入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

五、尊师重教、道德伦理中国人民在古代非常重视教育和道德伦理。

尊师重教的风气在中国历史上始终盛行。

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倡了道德的养成。

这种价值观使中国古代社会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道德秩序和社会秩序。

六、社会制度稳定、统一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文明还表现出社会制度稳定和统一中央集权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存在多个朝代,但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其他时期,中国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社会制度。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延续力
地理因素:东亚大陆特殊的地理环境提
供了一个相对隔绝的状态,从而可以借助自 然之力来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
文化同化: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明显的
先进性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 族,反复出现“征服者被征服”的现象。
融合力
融合力:
中华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者黄 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之 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及不同地域 的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等),从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伴随农耕文明中华民族表现出的观念
宗族血缘观念。 勤劳务实的观念。 保守自足的观念。 顺应自然的观念。 重整体轻个人的观念。 重农轻商的观念。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 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 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 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 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 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 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 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 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 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明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农耕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是农耕经济。

农业的发展使
得社会逐渐形成,人们开始定居并建立了氏族制度和农业社会秩序。

农耕文明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兴起。

2.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存在着严格的社会等级
制度。

封建社会的特征是以君主为中心,各个阶级之间有明确的地
位和责任分工。

皇帝、贵族、士人和农民等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地
位和权力。

3.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道德修养、君臣之道、家庭伦理等,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的宗教和教育体系的核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
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
化传统的国家。

中国古代文明以其独特的思想、艺术和科技成就而
闻名于世。

瓷器、丝绸、诗词和书画艺术等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古代文明的政治体制以中央集权
为特点。

封建王朝通过___来管理国家事务,君主对政权具有绝对
的控制权。

这种政治体制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稳定和统一提供了重要
保障。

总之,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是农耕文明、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思想的影响、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些特点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也为中国的发展和独特
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特点

中国历史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特点如下: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扩展资料: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

中国社会这种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沉沦”与“进步”共生的发展态势。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但并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后,中国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

一部民国史,实在是一部中国社会的沉沦史。

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没有能完全阻止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步伐。

在与帝国主义抗争的过程中,中国开始走向世界。

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现代化历程。

在中国逐渐融合于世界的过程中,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封建势力遭到严重的冲击,中国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资本主义性社会。

一部民国史又实在是一部封建势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史。

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社会在一步步沉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力抗争,中国社会在一步步转向现代,“沉沦”与“进步”共生,是民国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统一不同于波斯帝国的统一:波斯帝国的包容多样性的统一,而中国则是抽象的统一高善必也说,印度的文化有多样性,而中国则只有汉族的统一文化,缺乏多样性.在我看来,这些见解都缺乏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因而也是不足以说服人的。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特点的分析一、中国古代文明在时间中发展的特点—论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约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500年间,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了许多灿烂的古老文明。

从它们在时间中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些文明的连续性颇有不同,中国古代文明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明显的特色。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我们可以从政治史和文化史两个方面与其他古代文明作一些比较的探索。

首先,从政治史来看。

.在历史上,文明大体是和国家同时发生的。

世界上最占老的文明发生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和三千年代。

其中以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地区文明发生最早,约始于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

两河流域北部和排尼基地区的文明、黄河流城的夏文明和克里特岛上的爱琴文明,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晚期。

公元前二千年代,在小亚细亚产生了赫梯文明,在希腊半岛上产生了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二千年代是青铜器时代的盛世,也是埃及和两河流域古文明的繁荣时期。

但是就在这一时期里,印度河流域文明灭亡了(约公元前175。

年),克里特文明(约于公元前+五世纪)、迈锡尼文明(公元前十二世纪)也先后灭亡了。

公元前一千年代,铁器逐渐在广大的地区里代替了青铜器,文明也在更广阔的范围里展开了。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出现了雅利安人的国家,在伊朗高原出现了波斯国家,在爱琴地区出现了希腊诸邦,在意大利出现了罗马国家。

在古代世界起过重要作用的国家,这时都出现了。

也就在这个时期里,最古老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开始失去政治上的独立,从属于波斯帝国的统治之下。

在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影响下发生的膝尼基文明、赫梯文明、巴勒斯坦文明,也经历了同样的命运。

世界历史表明,在青铜时代产生的古老文明,除中国以外,到了铁器时代的早期就都已经失去了政治史上的连续性。

在公元前一千年代产生的古文明,大多数也没有能保持政治史上的连续性。

波斯征服了整个西亚、北非的最古老的文明地区,甚至达到印度河流域,以拜火教为其特征的古波斯.文明成了更古老的文明的继承者和代替者。

但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波斯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征服。

在广阔的波斯帝国的旧墟上,后来建立起许多“希腊化”(}}llenistic)国家。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三世纪初期,安J息P}x}thia)统治了伊朗以及两河流域。

公元三世纪中叶至七世纪中叶,萨珊王朝的波斯一度复兴。

但是它在七世纪中叶为阿拉伯人所征服。

从此,伊朗和西亚、北非其它古老文明地区一样,成了伊斯兰文明的地区。

公元前八至六世纪间,在希腊地区重新形成了很多城邦,到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它们落人马其顿势力支配之下。

到公元前二世纪.马其顿和希腊又先后落人罗马人统治之下。

罗马于公元前一世纪后期扩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包括了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希腊等更古老的文明地区。

但是,到公元三世纪。

罗马帝国发生危机。

四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大举人侵,帝国分裂。

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文明,作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产生最晚、影响最大的文明,也中断了政治上的连续性。

上述古代文明在政治史上的断裂,各有其不同的具体原因。

但是从大体说来,上述文明是在三种情况下被打断的。

第一种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小邦林立的情况下,例如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当时文明本身的力t还比较薄弱,可以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文明的文字尚未解读成功,其具体灭亡原因难以确定,尽管学者们有不同的推测;迈锡尼文明的灭亡则与多利安人人侵有关)而中断,甚至暂时退回野蛮状态.第二种是在从青铜器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的情况下,当时青铜时代的古文明已经衰老,而原先落后的地区则由于铁器的出现而迅速进人文明时期,于是后起的文明征服古老的文明6波斯征服西亚、北非广大古老文明地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

第三种是铁器时代的帝国在自身衰朽的情况下被外力所征服。

例如,波斯帝国亡于马其顿、希腊人,罗马帝国亡于日耳曼人.。

当我们转而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时候,我们同样地发现.中国在类似的时期也有过类似的危机。

夏、商、周三代,从实质上说也是青铜时代的小邦林立时期,三代的王不过是不同规模的邦的联盟的首领。

当商征服夏、周征服商的时候,并未发生政治史的断裂现象。

以周征服商为例,商本来是先进的“大邦殷”①、“天邑商”②,由于“沈酗于酒”,“败乱厥德”,以致“小民方兴,相为敌仇”③,原来落后的“小邦周”④乘机征服了商.不过,周在征服商以后,不仅没有打断商的政治传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它,《尚书》的《召浩》、《多士》、《多方》、《立政》等篇里都有明显的夏、商、周三代相承的观念。

据《尚书·无逸》记载:“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譬汝,则皇自敬德。

厥愈,曰;股之}4允若时。

不窗不敢含怒。

”这更说明周的统治者有意识地继承商代好的政治传统,明确地表示自己是商代杰出的王的继承者。

西周晚期的统治者逐渐腐朽,结果犬戎人侵,周幽王被杀。

周自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东迁至洛邑{在今河南洛阳附近),开始了东周。

西周灭亡前后的内外危机,在《诗经‘小雅》的哎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等篇和《诗经,大雅》的蛋民劳》、《板》、《抑》、《桑柔》、砚澹印》、《召曼》等篇里都有反映。

但是东周王朝靠诸侯(尤其是晋国和郑国)的力量终于推持住了。

公元前八世纪后期至公元前七世纪,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蛮夷(楚)逐渐强盛起来,威胁诸夏的生存。

《公羊传》(傅公四年)云:“南夷与北狄交。

中国不绝若线”。

这是对当时形势的相当切实的说明。

齐植公、晋文公先后起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侯,北击戎狄,南抑强楚,r扭转了危急的形势。

公元前六世纪以后,楚发展成南方大国,但是不再以蛮夷自居,而是以南方盟主的面目与中原盟主晋国争霸了。

孟子曾经说;“五猫者,三王之罪人也。

”①这句话是不大公正的。

他又曾说:“仲尼之徒无道植、文之事者”②。

这句话也不大符合事实。

孔子在评价齐桓公和管仲的时候曾说:“植公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枉矣。

”③《公羊传》(嘻公四年)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沾(何休注:“估,服也s}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孔子认为齐植公、管仲的贡献在于维护了中原文明的连续性,(公羊传》认为齐桓公是王者(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等)事业的继承者。

这些话都是有道理的。

西周末叶至春秋中期(约公元前八至六世纪)。

是中国历史上由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时期。

当时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曾受到落后的部落(如戎、狄)和后起的文明(主要是南方江汉地区的楚)的威胁。

不过,这一次危机也没有导致中国古代文明的中断。

东汉以后,中原的帝国腐朽,干是有三国(公元220一28。

年)的纷争。

西晋(公元265一317年)短期统一以后,中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方是东晋(公元31}}}}年)和随后的“南朝”(公元420一589年》,北方经十六国之乱以后形成“北朝}r(公元386一581年)。

公元}}年,隋灭陈,再度统一中国。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混乱时期,各小国的政权几乎都不稳定。

少数民族在北方占了优势,十六国中大多数国家约君主都是少数民族。

他们屠杀汉人的事的确很多,但是他们无法打断汉魏以来的政治传统,也不能不吸收汉族豪门参加他们的统治集团。

后赵的君主石虎是一个十分残暴荒淫的人,但是他在公元336年(东晋成帝咸康二年)下令说:“三载考绩,默险幽明,斯则先王之令典,政道之通塞。

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谱绅之清律,人伦之明镜。

从尔以来,遵用无改。

先帝创临天下。

黄纸再定(石勒曾两次按九品评定人物)。

至于选举,栓为首格。

自不清定,三载子兹。

主者其更拴论,务扬清激浊,使九流成允也.吏部选举,可依晋氏九班选制,永为摸法。

”①“三载考绩”,“黯险幽明气是传说中的舜制定的制度②。

象石虎这样的人也说要遵从尧舜以来的先王之道,继续实行魏晋以下所行的九品选官的制度,这当然不能说明石虎个人的明智和伟大,而是说明,中国已经有了这样坚固的政治传统,就连石虎这样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它。

自十六国至北朝,北方的政权仍是少数民族统治阶层和汉族统治阶层的联合政权,而且遵循的仍是以前的政治传统,所不同的只是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分不同而已。

因此,我们在西晋灭亡后的北方看到了西罗马灭亡后的欧洲所不能看到的现象:中国的政治史上的连续性甚至在北朝时期也没有中断。

这一点对中国古代文期的连续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从文化史来看。

中国古代文明在文化史上的发展连续性。

在整个世界史上尤其显得突出。

这里附带说明,文化史上发展的连续性与文化遗产的继承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回事。

在文化连续发展的文明中,前代文化自然地作为遗产被后代所继承,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就有文化遗产的继承,但是,有文化遗产的继承却未必有文化史发展的连续。

例如,现在世界流行的阳历,可以溯源于古代埃及的历法。

七夭为一星期,圆周分为36。

,,可以溯源于巴比伦。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这些都可以说明,现在很多国家都继承了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某些文化遗产。

但是接受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化遗产的许多国家都是各自国家先前的作为系统的文化的继承者,因此各有自己的文化史上的连续性。

它们虽然继承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只作为因素,而非作为系统),但是和后者并无文化史上的直接的连续性。

一个文明在文化史上的连续性,总而言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即文化赖以流传的工具或其重要表现形式的连续性,一是学术本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哲学和史学)发展的连续性,即文化的精神内容的连续性。

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衡最古代的各个文明,那末看来只有中国在文化史上的连续性最具有完整的意义。

世界最古老的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字系统,也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献。

可是当它们失去独立以后,文字使用的范围逐渐限于神庙祭司之间,终于被人遗忘。

它们的历史被淹没了。

在以后很长的时期里,人们只能从希腊历史家的著作里得知它们的一些残缺不全的消息。

印度河流域文明、赫梯文明、克里特一迈锡尼文明等都发生了文字被遗忘的现象。

现在我们对于这些文明的了解,要归功于近代考古学家的发现和研究,也要归功于古文字学家对于那些已死的文字的解读(decipher }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