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部分)

合集下载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经济
返回
文化
制定
——
《夏小正》
开始出现原始瓷器;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 时期,著名的青铜 器有四羊方尊、后 母戊鼎
甲骨文是比较 成熟的文字, 汉字形成完整 体系
(1)农业:出现少量
青铜农具,实行井
田制
(2)手工业:“工商 食官”,生产斜纹
——
提花织物
(3)商业:商人由政
府统一管理
返回
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春秋战国时 期(东周)(公 元前770年~ 前221年)
返回
4.伦理政治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 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 君,不仅权力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 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 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一,政统和宗统 是两个网络迭合。
返回
三、“宗法(族)观念”对中国传统政治基因的影响
宗法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尊卑等级确立权利义 务。周朝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表明嫡长子具 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承继周天子、诸侯、卿 大夫、士的资格和权利,其他子弟只能向大宗承 担纳贡、帮助出兵征伐的义务,士、卿大夫和诸 侯层层向周天子负责
返回
以尊宗敬祖 为原则凝聚 族群力量
尊宗敬祖既是伦理观念,又是一种宗法制度。 一是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尊宗敬祖意识。在民间 也有衍生的载体,这就是宗祠或祠堂,它是族 长行使族权,实行宗法统治的主要机构,同族 共同祭祀祖先,尊宗敬祖,族长借此而处理族 务、管理族众,凝聚族群。二是修订族谱维系 尊宗敬祖制度
2.国家结构 (1)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 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2)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 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课件

-2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2)经济
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
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
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市”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推行重农抑商政
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
-11-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解题思路:①找题眼:“推行分封制”。 ②核选项,辨正误:西周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并加强了对新 占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使周文化得到认同,故选A项; 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西周分封制还没有实现君 主专制权力的高度集中和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B、C两项均错误; 贵族世袭特权于周朝分封前就已确立,故D项错误。 答案:A
考点重组 高频突破
对点演练2 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
观点。这位思想家属于( D )
齐桓公致力于联系诸侯,设法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 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 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 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 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③核选项,辨正误:汉朝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论语》却 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汉朝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项。 从材料看,《尚书》等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前就已存在,A项错误;汉 朝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并没 有断绝儒学传统,D项错误。
答案:C
-18-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3)文化
①思想:由“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更能适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专题强化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专题强化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一、选择题1.[2023·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在汉代的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内容出处(刘邦去世后,群臣赞美他)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史记·高祖本纪》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史记·三王世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汉书·礼乐志》A.结束农民战争B.否定秦代暴政C.继承秦的制度D.消除地方割据2.[2023·广东六校高三联考]下图是汉代牛郎织女画像石,石右举鞭牵牛者为牛郎,其上三星相连者为牛郎星(河鼓三星),石左下角四星相连成房子状,内有一女子跪坐,当为织女。

左上角七星相连环绕一兔者为毕宿,石中部为白虎星座。

此画像石( )A.体现了汉代绘画注重写实B.凸显了精耕细作生产模式C.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D.反映了当时的天文学成就3.[2023·赤峰市高三4月模拟]汉武帝时期,桑弘羊主持的财政改革对盐的生产实行民制官收政策,在市内设官吏定点销售,在不设市的小邑和乡村,特准中小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分销给消费者。

此举意在( )A.推动制盐业的繁荣B.统一盐价稳定市场C.控制盐业增加收入D.打击商人消灭割据4.[2023·重庆一中高三月考]《黄帝内经》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名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并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思想( )A.彰显了实践经验体系的建构B.坚持了道家无为而治理论C.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统一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5.[2023·湖南永州二模]“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

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一、政治上——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经历了夏、商、西周,以 及春秋、 战国等历史阶段, 这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 期,同时也是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王权的发展与制度的完善——分封制和宗法制
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 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 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
二、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 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 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 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认知纵横联通
命题权威解读
课时跟踪检测
2
从远古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是中华民族 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 会过程中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时期,是传统政治文明的 萌生阶段,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也是中华文明 的奠基时期。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当代重塑文化自信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
(2)不同点 ①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 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 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目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 的特性。 ②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 对象,提出了“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 行为准则为观念。 ③墨家身体力行,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 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
二、“轴心时代”的分裂、动荡和变革——春秋战国时期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课件资料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 犁壁、犁评)

耕作技术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生产方式
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 根本模式 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经济构成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 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 礼”,“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 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见加强君主集权,嘉奖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答案:D
[第三步:预测押题不可少]
1.“单就宗教而言,周人还有一点与殷人大不同,祖先的
世界与神的世界逐渐分离,成为两个范畴的问题。”这
集中体现于西周实行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宗法制
D.井田制
解析:商王以神权巩固王权,与商代“重神”相比,周代更 加重视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政权,“祖先的世界与神的世界 逐渐分离”,逐渐演化出完整的宗法制,选C项。
(2)宗法制: ①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纷 争,巩固国家统治。 ②作用:把“国”和“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 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稳定和团结。 ③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要点 (1)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 长”。 (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先秦是指中国秦朝以前(即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时代的统称,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

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一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先秦历史知识点详细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历程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之一,其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发展历程对于理解中国的现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有几个主要特点和历史阶段值得我们关注。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古代文化形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石,并在后来的发展中交织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特征。

尤其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出现了社会等级制度、文字的出现和发展等重要特点。

商周时期的商代和西周朝代,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深远。

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1.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君主、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关系严格规定,并且有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责任。

2. 文字的出现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的国家之一。

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象形文字,用于商代的卜辞。

在商周时期,甲骨文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更规范的文字,成为后来汉字的起点。

3. 思想和哲学的繁荣: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思想与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的兴盛,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与艺术的进步:中国古代文明在科技和艺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古代文明在农业、制瓷、纺织和建筑等领域都有独特的贡献。

同时,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上也有丰富的创作。

三、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老子等。

同时,在农业、冶金和商业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2.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检测:
(2011· 濉溪高三月考)右图是 西周初年的分封图,从中得出 的正确信息有:①分封制的核心 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同姓诸侯多 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③分封制 扩大了西周的疆域④分封制导 致了各诸侯国割据混战 A.①③ B.②③ C. 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B 材料本身并不能直接表明嫡长子继承制,材料表明的是西周分封制
8.(2011· 广东增城市高三毕业班调研测试) 浙江临安钱氏族谱贯穿“念其根、睦其族、 尊其祖”之宗旨,记载本族世系源流、支 派辈份、人物传略等内容。钱氏重视修订 族谱,充分说明 A.中国古代宗法制影响深远 B.中国古代分封制根深蒂固 C.中国古代郡县制度影响深远 D.传统商品经济的发展
9.(2011· 江西安福中学高三入学考)有学者 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 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 了中国古代的
第一阶段:夏商周时期
探究: 分封制的内容、瓦解、影响?
宗法制的特点、目的、影响?
西周的宗法制
• 概念和实质: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 • 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 •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世 卿 世 禄 ) • “大宗”和“小宗”既是一种家族等级关系又 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
原因(1)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2 直接原因: 各诸侯国的改革 “初税亩 春秋” 相地而衰征
战国 商鞅变法 : 实质: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形成在经济领域的
表现
小农经济
• 含义: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 营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 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精耕细作;④具有不 稳定性,易于两极分化。 •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封建土地 私有制的确立。 • 影响:利:自产自销,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 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弊:规模小、分工简单,具有分散性和封闭性, 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承 受风险能力差,比较脆弱;阻碍近代中国生产 力的发展
真题体验(高考曾经这样考):(2011· 全国新课标文综· 24)董 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 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 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33
一、经济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二、政治
1、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
2、各国竞相变法:主要商鞅变法
商 鞅 变 法
1
课标展示
3
典题示例
2
基础梳理
4
课堂巩固
课标展示
1.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 容,认识其特点。 2.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基础梳理
考点一: 商鞅变法的背景
【解析】C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 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
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
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 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 影响深远。
第一单元 :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先秦时期(前21C----前221年)
课程链接
•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 •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 本结构与特点》 •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 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 选修一《商鞅变法》
A.宗法制 C.郡县制
B.分封制 D.内外朝制
4、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 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④这说明当时以祭 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 性逐渐占据上风。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 价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分封诸侯国的基本情况;同姓诸侯如武王弟康叔、成王弟叔虞周公子伯禽等
都是在首都周边富庶之地;结合材料和所学我们知道分封制确实扩大了西周的
疆域。
真题体验(高考曾经这样考):
例(2009· 天津文综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 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总的特点: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
1、农业: (1)生产力: 铁犁牛耕开始使用
春秋(产生) 土地制度的演变 (2)生产关系:
(封建土地私有 制的产生和确立 )
战国(从法 律上确立)
(3)主要经济形式: 小农经济的形成 (含义、特点、地位、评价 )
探究:
封建土地私有制(私田)产生、从法律上确 立的原因和实质?
解析:C 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
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
位。
史料研习精要
模拟检测:
(上海浦东区模拟)(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 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 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 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引自司 马迁《史记》)这一段文字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诸侯争霸 B.问鼎中原 C.分封衰败 D.天子遭难 答案:C
古代 农耕 文明 近代 工业 文明 物质 文明
新石器时代 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 生产 力
手工工场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必修二:人类社会经 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 必修一:人类社会政治 域进程中的文明
文 明 观
从传统农业到工 业化,从自然经 济到市场化
政治 文明
精神 文明
从专制政治到 民主化,从人 治到法制化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春秋 战国(东周约公元前8C—3C)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东 周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兼并,分封制日益瓦解, 中央集权制开始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铁器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土 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私学兴起。
唯物史观
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根本 动力;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政治现代化(主要民主化和法制化)
近(现)代 化史观
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和市场化)
文化现代化(主要是理性化和科学化) 社会生活现代化(如城市化 衣食住行等 )
整体史观
世界由分散到整体 工业文明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
•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西周(前 21世纪至前8世纪) •奴隶社会的强盛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1、农业:①生产力:刀耕火种 耒耜助耕、青铜 •农业: 农具两个阶段②生产关系(土地制度);井田制 经 生产工具有提高 2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 济 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商朝发明原始瓷器 奴隶集体劳动 3、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井田制土地国有
模拟检测:
(2011· 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西周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方面确立了一整套的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周朝确立的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B.村社成员在井田制中的“公田上集体耕作 C.宗法制确立了经济、政治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D.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各级贵族在贵族死后的墓葬制度上 解析:D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各级贵族日常生活所必须遵
从迷信愚昧到 科学化
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与发展
先秦(夏-商-周-春秋战国):约公元前21C至 前3C 秦汉(秦-汉):公元前3C至公元3C 魏晋南北朝(三国-晋-南北朝)公元3C至6C 隋唐(隋-唐):公6C至10C 宋元(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公 元10C至14C 明清(明-清中叶):公元14C至19C中期)
2、(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 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 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 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 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2、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 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 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考点 1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 社会过渡 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战国初期,秦国落 后,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2.经济:铁器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瓦解, 封建私有制加深,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西周的宗法制
• 影响:利(1)凝聚宗族:注重家庭建设、提倡 尊老爱幼,强调认祖归宗,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 凝聚力 (2)既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弊(1)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 受特权的依据; (2)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和地方的隶属关系; (3)强调重男轻女 ,家长制抹杀人的个性;过 分重视人情关系,有悖于现代社会的平等与法治 意识。
真题体验(高考曾经这样考): 例(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