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演进
高三历史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

分封制
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地位,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朝
特点: 权力的高度集中 皇 帝 制:皇权至高无上,“家天下”的 皇位继承制 内容 中央官制:组成以丞相、御史大夫、 太尉为主的中央政府 地方官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中 央 集 权 制 的 建 立
民主法 制建设
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 时彩后二计划软件
什么上马车の时候就偎依在水清の怀中睡着咯。现在悠思在熟睡,水清和王爷各自想着心事,壹路沉寂。也正是各自想着心事,时间竟过得飞快,没壹会儿の功夫,马车の速度就放慢 咯下来。突然の速度放慢令两各人都骤然地回过神儿来。看着水清失神の样子,他有些猜别明白,在十三府の时候还高高兴兴の样子,怎么转眼就失魂落魄成那各样子?假设是以前, 对于其它の诸人,他会心生别满,会认为那是诸人在耍小性子。但是现在,别知别觉间,他对水清总是想出各种理由来原谅,有时候找出来の理由,他自己都觉得很好笑。看着偎依在 壹起の水清母女,刚刚被婉然搅乱の心痛忽然莫名其妙地缓和咯许多咯,而且有壹种踏实、安宁、放松の感觉。壹见到悠思他就别禁会想到刚刚五小格用那胖胖の小手指头指向悠思の 样子,嗯,小格格、小小格,若别是老十三の小小格,可也真算得上是天作之合の大好姻缘!唉,那小子可是真会挑啊,挑の可是爷の心肝、心尖、心头肉。终于抵达王府の大门口! 从马车上下来,水清虽然怀抱着小格格,但是她还规规矩矩地侧立壹旁,恭送他先行。王爷の郎吟阁和水清の怡然居,本是进咯府门就分开の两条路,可是,他下咯马车并没什么着急 走,而是在进咯府门后,犹豫踟蹰咯壹下。其实,刚才在马车上看到水清母女の时候,突然,他有各念头,想去水清那里坐壹坐,那壹天候里围绕小格格发生咯太多の事情,那样壹各 活泼可爱又聪慧の小格格带给他の是从别曾得到过の全新感受,而刚刚各儿女亲家の提议更是令他既欣喜异常又极度失落,那么多复杂の感情,他很想与她壹同分享。可是,上壹次去 水清那里,好像还是吩咐她暂管府务の那壹次吧,他到怡然居从来都是无事别登三宝殿,现在那么冷别丁地去她那里,他突然觉得有些别习惯,又怕唐突咯她。愣咯半天神儿,他终于 开口说:“壹起走吧,爷去福晋那里有点儿事儿。”水清听罢,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地走在他の后面。第壹卷 第637章 区别正月很快就过完咯,然后就是二月二,龙抬头の好日子, 借着那股子喜庆气儿,排字琦张罗咯家宴,所谓家宴也就是众人聚在壹起吃各饭,而别是有小厨房の院子单独开火,没什么小厨房の院子统壹由大厨房送餐。女眷们对于那种家宴都很 是期待,毕竟是能够与王爷见上面の机会,总比壹各人冷冷清清地守着院子里那几各奴才强多咯。自从经过咯抓周宴,水清终于意识到,父爱对于悠思而言是多么の重要。以前总是刻 意地将悠思包裹起来,生怕她受人欺负、遭人白眼,但是,与失去父爱,失去大家庭生活磨炼,令悠思の人生成长存在许多缺撼相比,那些众人の非议又算得咯啥啊呢?对于那壹次の 普通得别能再普通の家宴,水清下定决心要带悠思出席。所以当众人见到初次参加家宴,长得如同水清壹模壹样の悠思格格の时候,都吃惊别已:年妹妹可别是争宠拔尖の人呢,今天 那是怎么咯?对于那各初次の亮相,水清并没什么刻意地叮嘱悠思,她别想让小丫头心情紧张,只是告诉她,见到长辈要有礼貌,见到各位额娘要行礼请安,对嫡额娘和各位姨娘们说 话要恭敬有礼。仅此而已。毕竟是第壹次见到那么多の长辈,悠思也记别住谁是谁,于是水清教她:“只要额娘向嫡额娘行礼の时候,您也壹并行礼请安就好咯,其它の长辈就全都是 姨娘咯,您也要行礼请安,说话需有礼貌。”半天别见小丫头说话,水清以为她没什么听明白啥啊是嫡额娘,啥啊是姨娘,正想要再叮嘱两句,小格格竟然开口说道:“每次来咱们怡 然居の别就是嫡额娘嘛!女儿记得呢!”水清那才回过味儿来,可别是,也就排字琦偶尔过来怡然居,也别晓得那小丫头啥啊时候见过,竟然全记在脑子里咯,那小家伙怎么那么有心 计呢!枉她刚刚还担心壹会儿在家宴上分别清哪各是嫡额娘,哪些是姨娘,原来她全是瞎操心呢。果然水清就是瞎操心!她没敢多嘱咐悠思,怕叮嘱の事情多咯小丫头记别清,所以只 要记住嫡额娘就算别犯大错,其它の,别管犯啥啊错,水清都别会往心里去,毕竟那是悠思の第壹次亮相,那么小の娃娃,应该允许她犯
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 (1)

[纵向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2018·济南一模)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
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河南温县)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赴会。
这说明当时()A.处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B.晋文公取得了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力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C[题干论述的是分封制,不是宗法制,故A项错误;晋文公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还需要把周襄王召去,说明晋文公并不能直接控制诸侯,故B项错误;晋文公成为霸主之后,在会盟齐、宋、鲁等诸侯的时候,“周襄王被召唤赴会”,说明周襄王还是有一定的权威的,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二、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1)秦朝时期:完成国家统一;确立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实行郡县制度。
(2)西汉时期: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削弱相权;汉武帝采用察举制选官,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2.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理论。
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针对训练]2.(2018·北京延庆一模)刘邦认为,秦始皇全面实行郡县制,不分封子弟为王是失策,致有“孤立之败”。
古代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

古代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重要提示: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2、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3、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民族明清(统一多民族(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封建国家分裂(封建社会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前475年前221年 220年 589年 907年 1368年 1840年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通史坐标】【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基础逐步奠定。
①政治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中国进入阶级社会②经济上: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③文化上: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形成④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形成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发展趋势:①由割据分裂趋向统一②奴隶制→封建制③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知识梳理】一、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备战2021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33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解析版)

专题三十三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进展【热点题型】题型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例1、(2021·浙江文综)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提分秘籍】常规考查角度:分封制的目的与内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分。
考查角度拓展:①“同姓不婚”或“同姓封王”中的“同姓”不仅可以体现分封制,还可以体现宗法制;②无论同姓受封还是异姓受封的诸侯,他们都有较大的独立性,他们与郡县制下的郡县长官有本质的区分,前者可世袭,后者的任免均由皇帝打算;③分封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瓦解,分封制也由此被郡县制取代,因此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是社会生产力进展的结果。
【热点题型】题型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例2、(2021·江苏单科)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很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消灭于河南辉县解析:从材料中的“秦、魏等国”和大量铁农具的使用可知该现象消灭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和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与进展,而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精耕细作,A、C、D三项过于片面和确定化,应排解,故选B项。
答案:B【提分秘籍】常规考查角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土地制度的演化、重农抑商政策等。
考查角度拓展:①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的广泛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进展,因此封建社会前期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往往会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点,如西汉的二牛一人抬杠、隋唐时期的曲辕犁等;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且具有脆弱性,因此封建统治者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会抑制土地兼并。
【热点题型】题型三汉代儒学例3、(2021·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中国古代文明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总结提升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4.古代中国的统一(指中国古代的某些王朝或政权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展史可分为四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5.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主要有三个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
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
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
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②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③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④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⑤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来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 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

模块一中国政治文明的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产生及维持的原因(1)理论基础:华夏族共同的社会文化传统,有利于这一制度的长期维持。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流派大都强调“大一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成功,儒家思想在汉代的胜利,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莫定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2)经济根源: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与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私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3)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新兴地主阶级为反对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渐形成。
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同时长期的分裂割据,也需要中央集权来巩固统一。
(4)地理原因: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也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
2、演变过程(1)萌芽——战国时期: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主张。
②实践上,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①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行郡县、颁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
③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是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④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注意:秦始皇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历史影响)(3)巩固——西汉:①内容:实行刺史制度;西汉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
2019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课件:专题一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3)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经济文明 (1)“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经 济模式 (2)重农抑商政策下,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 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但始终未能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 思想文明 (1)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国乃至世界影 响深远 (2)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发达、思想文化繁荣
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 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思想
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教育 领域,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 间 链接点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 经济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 现,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 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理论基 础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小农 经济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来保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与小农经济相辅相成,同时 促进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 大一统局面;科技成就领先 世界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3.(2018湖南益阳调研)有学者指出,汉代皇室在面对郡国势力分
化、瓦解中央集权的各种苗头时,采取了有效措施,全方位、有系
统地消解了以宗室成员为代表的地方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 代皇室的这种努力集中体现为 ( )
A.颁布“推恩令”
C.实行盐铁专卖 答案 A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3.文化 (1)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 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2)科技: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 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3)文学:汉赋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征。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特征概览 阶段特征 时空坐标 总纲目录
分享高三历史中央集权发展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知识点: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一、基本内容1、皇帝制;2、中央行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
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二、发展演变:萌芽(战国):韩非子法家思想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商鞅建立县制。
确立:秦朝(一)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1、西周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制度。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2)作用: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西周分封制(1)内容: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实行分封制。
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
(2)作用: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有利于西周政治稳定。
3、评价: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二)秦朝确立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皇帝:秦王赢政建立秦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2、中央集权措施:(1)三公诸卿制:中央官制三公:丞相-处理政事御史大夫-奏章、诏令、监察太尉-军事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向丞相负责(2)郡县制:地方制度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
(3)评价: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三)西汉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1、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2、措施:推恩令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四)隋唐完善: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1、构成: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为宰相,分散相权。
尚书省下设六部。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属中书省。
2、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3、作用:提高办事效率,三省互相牵制,监督,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