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尿路感染方气阴两虚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尿路感染

中药治疗尿路感染

病 因 病 机
病因
感受湿热疫毒之气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外阴不洁, 秽浊之邪乘虚而入,湿热毒邪客于膀胱,湿热熏蒸而发病。
感受湿热
过食辛辣肥甘之品,或嗜酒太过,脾胃运化功能失 常,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下注。
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郁下焦,膀 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
饮食不节
肝郁化火
肾气亏虚
辨证论治--中焦湿热证
治法:化湿清热。 方剂: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5g,薏米15g,白叩15g,厚朴15g,半
夏10g,通草30g,滑石15g,竹叶15g,黄芩10g,地 丁30g,金银花30g,车前草15g。 加减:呕恶重者,加竹茹10g清中焦热而利湿; 大便溏者,加茯苓、泽泻以分利水湿;;大便 秘者,加大黄后下以清热通下而燥湿。
急、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
① 尿路感染病史在 1 年以上,经抗菌治疗效果不佳,
多次尿细菌定量培养均阳性或频繁复发者,多为慢性 肾盂肾炎。 ② 经治疗症状消失后,仍有肾小管功能(尿浓缩功 能)减退,能排出其他原因所致者为慢性肾盂肾炎。 ③ X线造影证实有肾盂、肾盏变形,肾影不规则甚至 缩小者为慢性肾盂肾炎。
1.2.2肝胆郁热证 1.2.3中焦湿热
1.2.4肾阴不足
湿热留恋证 头晕耳鸣,腰酸痛,低热,
手足心热,咽干唇燥,小便黄赤混浊或刺痛,舌质红,无苔,脉 细数。
辨证治疗--膀胱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泻火。 方剂:八正散加减 药用:瞿麦20g,萹蓄20g,通草15g,车前子15g滑石15g,
西医诊断标准
尿路感染的诊断:(参照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
术会议通过的标准) ① 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 4~6小时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 2天内应重复培养1次。 ② 参考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检查,白细胞 >10/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 具备上述①、②可以确诊。如无②则应再作尿 菌计数检查,如仍≥105/ml,且两次细菌相同者, 可以确诊。

尿路感染怎样治疗好治疗尿路感染的9个中药偏方

尿路感染怎样治疗好治疗尿路感染的9个中药偏方

尿路感染怎样治疗好治疗尿路感染的9个中药偏方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统感染,是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导致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菌尿和脓尿。

那么,尿路感染怎样治疗好?治疗尿路感染的9个中药偏方二草汤【组成】珍珠草(鲜品)、车前草(鲜品)、黄连(鲜品)各30g。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清热利尿。

【主治】急性尿路感染。

马齿苋汤【组成】马齿苋(干品)120~150g(鲜品500g),红糖90g。

【用法】马齿苋如系鲜品,洗净切碎和红糖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煎沸半小时,则去渣取汁约400ml,趁热服下,药后盖被睡觉,使之出汗。

如系干品,则需加水浸泡2小时后再煎。

每日1剂,日服3次。

服本方无不良反应。

脾虚者亦可服用。

【功效】清热,活血,利水。

【主治】急性尿路感染。

【附记】屡用效佳,一般服药后最短4小时、最长3~5天见效,7~15天即获痊愈。

芪茅瓜皮汤【组成】黄芪、白茅根各30g,西瓜皮60g,肉苁蓉12g。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或共为粗末,放入茶壶中,冲入沸水,加盖闷20~30分钟即可。

代茶饮用。

【功效】补肾益气,利尿解毒。

【主治】慢性尿路感染。

【附记】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龙蛇二金汤【组成】地龙、蛇蜕各1.5g,鸡内金2个,金钱草、板蓝根各30g,玉米芯3个,车前子、紫花地丁各15g。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慢性尿路感染急性发作期。

蒲苓二草汤【组成】蒲公英、土茯苓、金钱草、车前草各60g,海金沙、一枝黄花各15g。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主治】急性尿路感染。

车苓汤【组成】土茯苓25g,车前子(包煎)、淡竹叶、木通、藕节各15g。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通淋。

【主治】慢性尿路感染。

五草汤【组成】车前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益母草、茜草各15g。

气阴两虚的中成药

气阴两虚的中成药

气阴两虚的中成药关于《气阴两虚的中成药》,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阴两虚这类病症主要是产生在女性朋友的的身上,关键原因是由于肾虚及其脾胃虚寒的状况,因此建议气阴两虚的病人应当要立即的开展医治,那样才可以减轻病况。

一般针对气阴两虚的病人在平常应当要吃一些养肾的食物,而且适度的吃药,能够选用黄芩地参中药材或是淮山药、薏苡仁等中药材。

气阴两虚症的治疗方法是宜气滋阴。

强烈推荐的中药方剂有参芪地黄汤交互,药有山参、黄芩、参地、淮山药、芋头肉、薏苡仁、泽泻、丹皮、五味子、天花粉、沙参、麦冬、甘草。

口干口渴、五心烦热的加青篙、鳖甲、知母;干咳少痰的加贝母花、紫菀、款冬花;腰息酸痛的加牛膝、杜仲等。

强烈推荐的中药方剂、有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丸等。

脾肾阳虚证的治疗方法是清补脾肾,强烈推荐的中药方剂是真武汤和附子理中汤交互,药有禄特科技、薏苡仁、赤芍、白术茯苓、炮姜、山参、肉桂粉等,伴随五更泻的加四神丸;伴随小便频数的加乌药、益智仁;强烈推荐的中药方剂有附子理中丸或是是金桂肾气丸。

气阴两虚的问题能够运用生脉饮来调养医治。

气阴两虚通常主要表现为怠倦困乏,口咽干躁。

运用生脉饮医治应当会具有优良的滋补气阴,减轻病症的功效。

气阴两虚的问题可能是因为过度疲劳,心烦焦虑,经常熬夜,欠佳的心态影响造成,也可能是病症手术恢复期的一种主要表现。

您在调养气阴两虚的全过程中一定要留意维持心情愉快,防止焦虑不安疲惫,防止经常熬夜,合理安排时间,留意饮食搭配,营养成分,少吃辛辣食物油炸烤串类的食材。

根据那样的调养,应当慢慢就会更好起來的。

假如历经七天到一个月的時间,调养不可以转好,能够考虑到去中医院预约挂号中医学内科,请医师开药方服药调养。

名中医治肾盂肾炎(劳淋)八个秘方

名中医治肾盂肾炎(劳淋)八个秘方

名中医治肾盂肾炎(劳淋)八个秘方83.1 益气解毒饮【来源】张琪,《名医秘方汇萃》【组成】黄芪30克,党参20克,柴胡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麦冬、地骨皮各15克,黄芩、蒲公英各10克,车前子、生地、甘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补气滋阴,清热解毒。

【方解】淋证日久,必伤气阴,出现气阴两亏之证候。

表现为腰酸膝软、气短乏力、五心烦热、小便淋沥、遇劳即发,经年累月不愈。

其气阴两虚为病之本。

湿热毒邪为病之标。

治疗必须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标本兼顾,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本方以黄芪、党参益气;以生地、地骨皮、麦冬滋阴。

共奏补气养阴固本之效;柴胡、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甘草清热解毒,以除湿热之毒邪;车前子利水通淋。

诸药合用,清热利湿解毒而无伤正之弊、益气滋阴固本而不恋邪,恰中劳淋正虚恋邪之病机。

【主治】小便涩痛,淋沥不已,遇劳即发,时作时止,腰酸气短、乏力、五心烦热、舌红苔白、脉弱或细数无力。

此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肾盂肾炎。

【加减】小便不利,加瞿麦20克,竹叶15克;腰痛甚加山萸肉、枸杞子各15克;血尿加白茅根30克,小蓟20克;小腹凉加茴香10克,肉桂7克。

【疗效】多年应用,屡用屡效。

【附记】据临床观察,本方有较好的远期疗效,确为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之佳方。

83.2 珍风汤【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组成】太子参15克,白术、云茯苓各12克,小甘草5克,百部9克,桑寄生18克,珍珠草、小叶凤尾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健脾利湿,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肾盂肾炎。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83.3 疏肝益气汤【来源】黄星恒,《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柴胡24克,莲肉、党参各15克,黄芪30克,地骨皮10克,麦冬、茯苓各15克,车前草30克,炙远志、菖蒲各10克,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守方1个月,多可收到症状消失,不易复发的良好远期效果。

治疗尿路感染偏方

治疗尿路感染偏方

治疗尿路感染偏方有什么治疗尿路感染偏方?尿路感染比较常见,按尿路感染的部位可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

尿路感染患者在食用偏方之前应查明尿路感染的原因,食用偏方之时还应得到主治医师的许可。

下面介绍一些治疗尿路感染的偏方供参考。

1、柿饼灯心草汤:柿饼2个,灯心草6克,白糖适量,煎汤饮食。

有清热利尿,通淋止血之功效。

可治尿道炎、膀胱炎及血尿患者。

2、绿豆车前草汤:绿豆60克,赤小豆30克,车前草,白糖各适量,加水煮服。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3、绿豆粥:绿豆5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将绿豆洗净,用水浸泡8小时,强火炖沸后改用文火煮至绿豆破裂,加入粳米继续熬煮至烂。

加入白糖。

每日2次,每次一碗,作早餐及午后点心食用。

夏季可作冷饮频食。

4、车前子豆汤:绿豆50克,黑豆50克,车前子15克,蜂蜜1匙。

将车前子用纱布包好,用绿豆、黑豆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至豆烂熟,离火,弃药包,调人蜂蜜即成,吃豆饮汤。

适用于小便不利,尿短急痛,腰酸腰痛患者。

5、青小豆麦粥:小麦50克,青小豆50克,通草5克,先用500毫升清水煮通草,去渣后再加入洗净的青小豆和麦粒共煮成粥。

作早餐食用。

6、金银花茶:金银花30、50克,甘草末10克,开水浸泡10分钟,代茶饮之。

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可治发热,尿痛。

7、千车蛇肉汤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及慢性淋证急性发作。

千里光60克、蛇倒退30克、车前子15克、猪肉100克。

先将千里光、车前子、蛇倒退煎水,去渣取汁。

以药汁炖肉,肉炖至烂熟,吃肉喝汤。

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3~5天。

不能吃肥肉者,可用瘦肉。

禁忌: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8、蚬肉汤:蚬肉20克,秋海棠30克,冰糖适量,加水共煮,食肉饮汤。

清热利尿,治尿路感染。

9、冬瓜绿豆汤:清热利尿。

主治尿路感染、热淋、血淋。

新鲜冬瓜500克,绿豆50克,加白糖适量,煮汤饮服。

既能清热利尿,又能防暑降温。

是防治泌尿系感染的最佳饮料。

10、豆芽汁:绿豆芽500克,白糖适量。

治疗尿路感染祖传3老偏方

治疗尿路感染祖传3老偏方

治疗尿路感染祖传3老偏方
1.绿豆芽汁治尿路感染
【组成】绿豆芽50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绿豆芽洗净,捣烂,以纱布压挤取汁,加白糖。

代茶饮服。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用治尿路感染。

2.干柿灯心汤治尿路感染
【组成】灯心6克,干柿饼2个,白糖适量。

【做法】两味共煮煎,后加糖服。

【功效】清热,利尿,通淋。

治尿路感染。

3.玉米须汤治尿路感染
【组成】玉米须50克,车前子25克,甘草10克。

【做法】水煎。

日服1剂。

【功效】利尿消炎。

用治尿路感染。

另外三个民间秘方供参考:
方1
【原料】车前子、连须葱白各60克。

【用法】将上2味共捣烂,敷于肚脐部,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每日1剂。

【功效】通窍利尿。

适用于湿热下注而致小便不利。

方2
【原料】葱白30克,鲜车前草30克。

【用法】共捣烂如泥,敷于肚脐部,分数次敷,适时更换。

【功效】通阳开窍,利尿。

用治尿路感染所致的小便不通。

方3
【原料】黄柏、栀子各30克,木通10克,莴苣适量。

【用法】将方中前3味药共碾成细末,与莴苣共捣烂如膏,敷于
患者肚脐上,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病愈为止。

【功效】清热利湿止血。

适用于湿热内蕴,迫血妄行而致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尿路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尿路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尿路感染简称尿感,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以及尿路畸形的病人,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是指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主要是指膀胱炎、肾盂肾炎。

膀胱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根据有没有尿路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又可以分为复杂性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是指伴有尿路引流不畅、结石、畸形,膀胱输尿管反流等结构或者功能异常,或在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发生的尿路感染,没有伴有结石、畸形等上述情况者称为非复杂性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尿路感染的感染途径包括上行性感染,是指病原菌经过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输尿管、肾盂引起的感染,称为上行感染,大概占尿路感染的95%;血行感染是指病原菌通过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其部位引起的感染;直接感染泌尿系统周围器官组织发生感染时,病原菌可以直接侵入到泌尿系统导致感染。

中医治理尿路感染,一般以清热解毒为主,所含的中草药药力能层层渗入,能从根本上治疗尿路感染,而且中草药与西药不同,基本不含激素,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小。

1、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证候】起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急迫不爽,灼热刺痛,尿色黄赤,或有排尿困难,小腹胀满或痛,婴幼儿多伴发热、哭闹不安,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方剂】八正散加减。

【药物】瞿麦、萹蓄、栀子、滑石、川木通、车前子、生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

【加减】尿痛,加川牛膝、海金沙、琥珀;血尿,加小蓟、白茅根;发热恶寒,加柴胡、黄芩。

2、心火亢盛,下移小肠【证候】尿频尿急,小便滴沥刺痛,或大便秘结,心烦不眠,口舌生疮,口干口渴,舌尖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心泻火,利水通淋。

【方剂】黄连导赤散加减。

【药物】黄连、生地黄、竹叶、川木通、灯心草、莲子心、滑石、白茅根、甘草。

【加减】尿痛频急,加石韦、萹蓄、瞿麦;大便干,加生大黄、枳实;心烦不眠,加牡丹皮、栀子;口舌生疮,加石膏、栀子。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

尿路感染的中医治疗1.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对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审其主次缓急,兼顾治疗。

2.辨证论治(1)膀胱湿热证证候:小便频数,灼热刺痛,色黄赤,小腹拘急胀痛,或见恶寒发热,或腰痛拒按,或见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可重用生大黄,加枳实;兼心烦,口舌生疮糜烂,可加竹叶、甘草以清心火、利湿热;舌苔厚黄腻者,可加苍术、黄柏;湿热伤阴者,见口干咽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光红等,去大黄、加生地黄、牛膝等。

中成药:甘露消毒丸,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

(2)肝胆郁热证证候:小便灼热刺痛,小便不畅,有时可见血尿,少腹胀满疼痛,烦躁易怒,口苦口黏,或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舌质暗红,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通淋。

方药:小柴胡汤合石韦散加减。

加减:少腹胀满疼痛,痛引阴器,加川楝子;湿热伤阴,口干,舌红少苔,加知母、生地黄、白茅根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口服,小蜜丸每次6~12g(30~60丸),大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3)脾肾亏虚,湿浊缠绵证证候:小便淋沥不已,时作时止,每于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尿热,或有尿痛,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水,舌质淡,苔薄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健脾,清利湿浊。

方药:清心莲子饮加减。

加减:兼脾虚气陷,肛门下坠,少气懒言,可合补中益气汤;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可合金匮肾气丸。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4)肾阴不足,湿热留恋证证候:小便频数,滞涩疼痛,尿黄,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口干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清热通淋。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加减:小便灼热刺痛,加瞿麦、萹蓄、滑石;骨蒸潮热,加鳖甲、青蒿;气阴两虚,气短乏力,加黄芪、党参、白术。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口服,水蜜丸每次6g(30粒),每日2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慢性尿路感染方
慢性尿路感染指急性症状已缓解,病程在6个月以上,小便涩痛不甚显著,时作时止,感腰痛,疲乏无力,常因劳累或感冒引起急性发作,故多属中医淋证中劳淋的范畴。

其辨证论治如下:
(1)气阴两虚
症状:小便黄浊涩滞,尿意不尽,或淋漓不畅,反复发作,病程缠绵,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腰酸痛,低热口干,但不欲饮,或手足心热,舌尖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或弱。

辨证分析:湿热久羁,或清利太过,暗耗气阴,致气阴两虚,余邪未尽,湿热留恋。

正气损伤,湿热不甚显著,故患者小便频数涩痛等淋证的表现多不明显,而见小便黄浊涩滞,尿意不尽,或淋漓不畅。

正气耗伤,湿热留恋,故本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遇感冒、劳累、情志等因素而诱发。

气虚则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肾阴不足,腰酸痛;阴虚内热,故见低热,或手足心热;阴虚津不上承,故口干;湿热未尽,故不欲饮。

舌尖红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或弱,均为气阴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清热利湿。

方药:山药通淋汤(经验方)。

山药30g,党参15g,黄芪15g,茯苓15g,麦冬3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白茅根30g,车前子15g(布包),石韦30g,益母草15g,甘草6g。

方义及加减:方中山药甘平,入脾、肺、肾经,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补气而不滞,养阴而不腻。

张锡纯治淋四方,三方以山药为君药,谓“阴虚小便不利者,服山药可利小便;气虚小便不摄者,服山药可摄小便。

盖山药为滋阴之良药,又为固肾之良药,以治淋证之淋涩频数,诚为有一无二之妙品”。

党参、黄芪益气固表;茯苓健脾渗湿;麦冬益气养阴;枸杞、女贞子、旱莲草补肝肾养阴血;白茅根、车前子、石韦、益母草清利下焦余邪,活络逐瘀;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之功。

本方具有扶正不留邪、驱邪不伤正的特点。

纳呆便溏者加焦三仙,寐时多汗者加酸枣仁、五味子。

本型气阴两虚,尤以气虚为反复发作的关键,为病之本;湿热余邪留滞下焦为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为病之标。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循环往复是本病难治的症结。

(2)肝肾阴虚
症状:头晕耳鸣,甚则头痛,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唇燥,腰酸痛,小便短涩而黄,血压偏高,舌质偏红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弦细。

辨证分析:湿热久蕴下焦,久延不解,热盛伤阴,湿盛壅遏,化源不足,致肾阴受损。

乙癸同源,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致头晕耳鸣,甚则头痛,或血压偏高。

阴虚内热,则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阴虚津不上承,则口干唇燥;肾阴不足,腰府失养,则腰酸痛;阴虚火旺,湿热留恋,则小便短涩而黄。

舌质偏红苔薄黄或少苔,脉沉细或弦细,均为肝肾阴虚,内有湿热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合二至丸(《证治准绳》)加味。

知母10g,黄柏9g,熟地12g,山药15g,山萸肉9g,牡丹皮12g,茯苓15g,泽泻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车前子15g(布包),益母草18g。

方义及加减:本型乃湿热未尽,肝肾已虚,故用知母、黄柏滋阴清热、泻火燥湿,《本草纲目》指出“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义,……盖黄柏有治膀胱命门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熟地、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肝肾,养阴降火;山药、茯苓健脾渗湿以助生化之源;丹皮活血凉血;车前子、泽泻利湿祛浊;益母草活血利水。

湿重者加滑石、白茅根;腰痛明显者加川断、狗脊、杜仲;血压高者加天麻、钩藤。

本型既有阴虚,又有湿热,且往往伴有高血压,治疗颇为棘手,因此滋阴不能助湿,利湿不可伤阴。

(3)脾肾气虚
症状:倦怠乏力,纳呆腹胀,腰酸腰痛,尿频清长或夜尿多,大便稀软,时感小便涩滞,但不甚显著,时作时止,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淋证日久,久病伤气,则见倦怠乏力;淋证初期,过服寒凉,伤中败胃,或劳倦过度,损伤脾土,致脾不运化、胃不受纳,故见纳呆腹胀、大便稀软;湿热伤肾,或先天不足,或房劳纵欲,损伤肾气,腰为肾之府,肾虚不养,则腰酸腰痛;肾气虚蒸腾无力,则尿频清长或夜尿多;湿热余邪未清,留恋不去,水道不利,则时感小便涩滞,但不甚显著,时作时止。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佐以利湿。

方药:清泉饮(经验方)。

党参15g,黄芪15g,山药15g,茯苓15g,枸杞子15g,菟丝子12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 布包),石韦30g,甘草3g。

方义及加减:党参、黄芪、山药益气健脾,脾能运化,湿浊自除。

枸杞、菟丝子补肾,助肾之气化。

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

车前子、石韦利湿通淋。

甘草调和诸药。

《医宗粹言·淋》指出:“若气虚于下而不通者,宜补而升之。

虽云升补不可独用,用渗利亦不可独行,须佐使得宜为要。

”本方补中有泻,利中有养,使补不留邪,泻不伤正,有健脾补肾益气利湿之功。

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者加熟附子,厌食苔腻者加陈皮、白术。

本型多见于病程进展到一定程度,病邪由腑入脏,脾肾受伤,正气受损,故在治疗中既要注意扶正,又要注意祛邪,补泻兼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