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建安七子

合集下载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

4.汉音魏响
——木斋《论曹操诗歌在五言诗形成中的地位》
四、曹植
1.生平、思想 字子建,一生以曹操死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邺城贵游,斗鸡走马,宴饮多暇。 《名都篇》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鲐虾,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第二章
建安诗歌
一、概述 二、曹操 三、曹丕 四、曹植 五、建安七子 六、蔡琰
一、概述
1.断限 建安:汉献帝刘协年号(196-220) 实指:汉末魏初五十余年(184-239) 2.主要作家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 女诗人:蔡琰
3.思想内容
汉末建安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变革、转型期: 风衰俗怨、世积乱离 思想解放、俊才大备 建安文学表现在思想内容上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反映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
二、曹操
1.其人 生平: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二十岁
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收编30万青州地区黄巾军, 实力大增,公元196年,迎汉献帝到许昌,改元“建安”,受封为丞相,挟 天子以令诸候。与袁绍官渡大战,奠定统一北方基础。建安13年,挥师南下, 赤壁一战大败,三国鼎立,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 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思想方面,前期以儒为主,后期多老庄。
2.诗歌创作

第二章建安文学

第二章建安文学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 西北有织妇。绮缟何缤纷。明晨秉机杼。 日昃不成文。太息终长夜。悲啸入青云。 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自期三年归。 今已历九春。飞鸟绕树翔。噭々鸣索群。 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杂诗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 拟西北有高楼诗 • 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绮窗出尘冥。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丕——秀气
• 曹操卞氏所生长子。生于军,长于乱。能 文,能武。诗赋文兼善。
• 1、铺张浮华,有公子气 • 2、各体兼善,有才子气 • 3、颇出李陵,有悲苦气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 初平之元,……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 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 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 余常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 绣降,旬日而反,亡兄孝廉子修、从兄安 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夫文武 之道,各随时而用。生于中平之季,长于 戎旅之间,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逐 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 厌。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操诗——霸气
• 一、精通音律,长于乐府
曹操诗22首,全部是乐府诗。但不袭旧法,有 所新变 1、依前曲,作新词 2、依旧题,作新曲 3、创曲词,写实事 4、改曲词,写实事 二、慷慨悲凉,长于各体 1、曹操与毛泽东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第二章三曹与建安七子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1

三曹
2
建安风骨
3
建安七子
4
阮籍与嵇康
中国文学史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三曹
• 一、三曹 • 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

三曹七子名词解释

三曹七子名词解释

三曹七子名词解释解释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三曹七子名词解释,欢迎大家参考!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政治地位和文学成就对当时很有影响,后人合称之为“三曹”;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得到后世普遍承认。

七子中,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其余六子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投奔曹操,多视曹操为知己,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

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各具风格的名篇佳什: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依据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精心择取曹操诗19首,曹丕诗39首,曹植诗70首,分加题解和注释,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

南朝齐书法家王僧虞说:“曹氏三祖,风流可怀。

京洛相高,江左弥重。

”曹操的诗胜在气势与境界,他的两个最出名的儿子曹丕子恒与曹植子建都是天才的诗人,他们的文学天赋都要比他高。

但曹植的才干更高,其诗如天籁之音,天马行空高高在上。

为众多学者文士所推崇景仰。

但也有不喜欢的,如明文学家王世贞就说:“子建天才流丽,虽名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

何以故?材太高,辞太华。

”而曹丕的天赋是诗人伤春悲秋的敏感,细腻的感悟感伤。

所以有人谓之曹植的诗如仙,曹丕的诗如人。

读曹操曹植的诗篇更多的是令人仰慕与倾佩,而读曹丕的诗则更多的是动容。

虽曹丕之诗名不如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但魏文帝的诗歌却最像文人。

相比之下曹丕更容易令人感动,因为他诗篇里流露出的细腻的感伤,更能令人产生的共鸣。

“三曹”、“七子”指的是谁?

“三曹”、“七子”指的是谁?

“三曹”、“七子”指的是谁?“三曹”、“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中坚力量,“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七子”则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个,他们大多数依附于曹操父子的邺下文学集团。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最后一个年号,文学史上习惯于将包括此期甚至前后短时期之内的文学称为“建安文学”,它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骨干力量,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魏武帝曹操像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出身微贱但是有安定天下的抱负和谋略,以镇压黄巾起义发迹,后又率兵讨伐乱臣董卓,羽翼渐丰之后,他于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逼迫献帝迁都许昌,并先后自封为“魏公”、“魏王”,俨然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后,曹操被追封为“魏武帝”。

他文武兼备,精通书法、音乐、围棋等,尤其喜好文学,亦礼贤下士、尊崇人才,在他的扶持下形成了有名的邺下文人集团。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他善于运用乐府旧题反映乱离的社会现实,以此表现他渴望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

尤其是他的诗歌在对时光荏苒、人生苦短的感叹中,于慷慨激昂当中体现出古直悲凉的风格,从而奠定了建安文学的情感基调。

其主要作品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苦寒行》等。

《蒿里行》像一幅历史画卷,真实地描绘了拥兵自重的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惨象,《短歌行》则是在人生苦短的感叹中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一统天下的雄心等等。

曹操尤擅作四言,《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作为千古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者。

鉴于曹操诗作极其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故其诗有“汉末实录”之誉。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国开国皇帝。

自小聪慧伶俐的他喜好文学,称帝后依旧笔耕不辍。

曹丕擅长作乐府诗与古体诗,诗风便娟婉约,内容大致是抒发一己襟怀,尤其是游子思乡、思妇怀人之作写得深情绵邈、缠绵悱恻,这类诗歌以《燕歌行》为代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风骨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一.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

借古题写新事,如《薤露》、《蒿里》,乐府旧辞皆为挽歌,曹操却用悲凉苦恨之调。

二.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大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如《短歌行》写得高远阔大,有君临天下之气度,与坚若盘石的信心和意志,能激发起读者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一.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形成了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风格。

如《燕歌行》全诗清词丽句,情思婉转,缠绵动人,准确成功地表现了一个思妇在漫漫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

二.曹丕的抒怀之作,写得清俊悲凉,带有拟作性质,然更主要的是藉以抒发战乱中的一种苍凉情怀。

三.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品,如《黎阳作》气势高昂却亚于曹操。

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一.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在于抒情深切,慷慨悲凉,文辞秀丽,局面阔大,抒情深切不但指情语凄婉动人,而且指诗中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

建安时期代表的著名诗人

建安时期代表的著名诗人

建安时期代表的著名诗⼈建安时期代表的著名诗⼈ 建安诗歌的主要代表是曹⽒⽗⼦,即曹操及其⼦曹丕、曹植。

还有“建安七⼦”: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玚、刘桢;七⼦中成就最⾼者是王粲。

除“三曹”和“七⼦”外,还有⼥作家蔡琰(字⽂姬),她的《悲情诗》和《胡笳⼗⼋拍》均为建安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建安时期代表的诗⼈ ⼀ 东汉末年,曹操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定都许昌,从此“挟天⼦以令诸侯”,以汉丞相名义号令天下,平定诸侯。

同时,他外定武功,内兴⽂学,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建安⽂学。

⼏乎当时所有的著名⽂⼈,都在他的“朋友圈”中。

⾸先,他⾃⼰带头创作诗歌,⽤乐府古题抒发情志。

他⼀共留下了⼆⼗多⾸诗歌,兼有四⾔、五⾔和杂⾔。

最经典的,当然还是这⾸南征时横槊赋诗所吟的《短歌⾏》: 对酒当歌,⼈⽣⼏何?譬如朝露,去⽇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衿,悠悠我⼼。

但为君故,沉吟⾄今。

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明明如⽉,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相存。

契阔谈宴,⼼念旧恩。

⽉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不厌⾼,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

当然,他还把他的两个⼉⼦曹丕曹植培养成了⼀流的诗⼈。

⼆ 曹丕是曹操次⼦,建安⼗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建安⼆⼗五年嗣位位丞相魏王。

这年冬称帝,在位七年,谥号魏⽂帝。

曹丕在安定的环境中过着贵公⼦、王太⼦和帝王的⽣活,却与邺下⽂⼈融洽相处,⼀样热爱⽂学,留下了40⾸诗歌。

他最擅长的是描写征夫思妇离别思念的诗,⽽且⼯于⾔情,描写细腻。

最出名的是这⾸《燕歌⾏》: 秋风萧瑟天⽓凉,草⽊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织⼥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想不到逼曹植七步写诗的曹丕⾃⼰也是个不错的诗⼈,⽽且还是⾔情诗⾼⼿。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六章建安文学一、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

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

其中五言体较可信。

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

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七章正始文学一、名词解释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第八章两晋文学一、名词解释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学元明清文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1.诗歌②陶渊明与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闲情赋》《归去来兮辞》“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萧统“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1.诗歌③谢灵运与山水诗大小谢:(1)谢灵运、谢朓[tiǎo];(2)谢灵运、谢惠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辞赋①曹植——《洛神赋》②王粲——《登楼赋》③左思——《三都赋》3.小说①《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干宝搜集)《干将莫邪(gān jiāng mòyé)》、《董永》《吴王小女》、《李寄斩蛇》②《世说新语》——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刘义庆编撰)望梅止渴、七步成诗、咏絮之才、东床坦腹巩固练习1.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A.曹丕B.曹操C.曹植D.王粲2.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

A.谢灵运B.陶渊明C.王维D.李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是()。

A.《岳阳楼记》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归园田居》知识梳理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说在课前】这次是文学常识的第三节课。

幼儿翻到251页,小学在233页,中学在242页。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解析】本节课讲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三部分内容,比较少。

【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诗歌、辞赋、小说,诗歌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发展为三个流派,首先讲解诗歌中的第一个流派建安诗歌。

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空陈王,需软硬留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解析】建安诗歌:建安是一个年号,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他只是个傀儡,大权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就是汉献帝,这一时期诗歌特点慷慨、悲凉、刚健有力、渴望建功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苦寒行》:“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短歌行》创作背景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 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 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 慷慨而歌。
二、曹植
• 谢灵运评曹植:‚天下才总共只有一石,曹植有 八斗,我得了一斗,剩下的一斗是天下人共有。 ‛
三曹父子 与 建安诗风
《论诗三十首之一》
(金)元好问 曹刘坐啸虎生风, 四海无人角两雄。 可惜并州刘越石, 不教横槊建安中。
《论诗三十首》
建安: 东汉末年汉 献帝的年号 ,公元196— 220年。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 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 俊爽刚健风格。
• 盛唐气象:指盛唐 时期诗歌的总体 风貌特征。
七步诗
甄氏 《洛神赋》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建安七子:
孔融
陈琳
王粲
阮瑀
徐干 应玚
刘桢
‚建安风骨‛ ‚邺下风流‛
‚西园之会‛
曹丕《芙蓉池作诗》: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一、曹操
• 钟嵘《诗品》评价曹操的诗:‚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
曹操诗歌类型:
•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妻子 卞氏
倡优
优伶
‚尚刑名‛ :主张循名 责实,慎赏 明罚。 ‚尚通脱‛ :放达而不 受礼法和世 俗偏见的束 缚。
“唯才是举”
• 《三国志〃武帝纪》: “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 、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 列为名将。” 重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 兵之术”的人。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 华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