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本科生学科论文题目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

专业汉语言文学

院系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

学号 xxx

姓名 xx 指导教师xxx 副教授

成绩

2013年5月

论三曹文学与建安风骨

学生:xxx

指导老师:xxx

中文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

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称为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所体现的文学内涵包括强烈的现实主义,浓郁的悲剧色彩,突出的个性表现,并高扬政治理想。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他们整体上君临天下的霸气和建功立业的豪气,成为建安风骨现实主义的核心和精髓。其中曹操雄才大略,政治军事上十分成功,而在文坛上也是雄踞天下,文学创作慷慨悲凉;曹丕继承了其父曹操的政治才能,文学上便娟婉约;而曹植可谓是“才高八斗”,文学作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富艳,但政途萎靡,致使他抑郁寡欢。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为建安文学奠定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建安风骨三曹建安文学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目录 (3)

前言 (4)

一、建安文学的背景 (5)

二、什么是“建安风骨” (5)

三、“三曹”与建安风骨 (5)

(一)曹操与建安风骨 (5)

(二)曹丕与建安风骨 (6)

(三)曹植与建安风骨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前言

建安文学乃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三曹的作品对建安文学的影响与贡献很大,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扮演者,特别是曹操戎马倥偬,却又在诗文创作中有如此之高的成绩,的确了不起。而且,三曹并存,相互辉映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曹对后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曹植,在历史上名气很大,历代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都对他极为崇拜。

一、建安文学的背景

建安时期政治局势的动荡,儒家思想的坍塌,以及各种应运而生的思想观念的碰撞,各种社会文化行为不仅极大的改变了人民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社会、思考问题的层面,而且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提升了人们的个性意识,刺激了文士的创作欲望。建安时期的文学,就是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

不得不说的是,在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平定冀州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文学士人在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同时,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二、什么是“建安风骨”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即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三、三曹与建安风骨

(一)、曹操与建安风骨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出身于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在汉末发生的具有全国规模的军阀混战中,他脱颖而出,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中原广大地区,还建立了曹魏政权,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并且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

曹操也可谓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在诗歌方面尤其突出,创作出了不少篇出色的诗歌。曹操的现存散文也有150余篇,其中最多的是令教类,其次为书表类。从《隋书·经籍志》著录本集卷数之多,即可知曹操是汉魏年间

诗文一大家。

在曹操的诗歌中,以现实主义为主,处处流露出其对现实丧乱和民生疾苦的忧患。之所以说他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因为他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突破。

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又有自己的风格。他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写了大海孕大含深的气派。《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他的诗有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他的个性,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气韵沉雄。

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它是一首用于宴饮的诗,诗的最终意思,是能求得大才贤士,和自己一起平定天下,建功立业。曹操为人的特点就是十分爱惜人才,他渴望得到帮助自己的人才,想统一国家大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许多人感到人生无常,心情苦闷,但作者在这种悲伤的世风中能积极的看待人生。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借酒浇愁的情绪中,他思贤若渴,求贤不得,日思夜慕。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诗人又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乌鹊南飞”,四处奔走的贤才名士,哪里才是你们的用武之地呢?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人希望天下的人才能归自己所用,共创大业,天下归心。曹操在这首诗中很明白的表达了自己想要求贤的希望,更渴望能和自己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种抒发胸臆的怅然豁达,悲歌慷慨,正是建安风骨的卓越体现。

(二)曹丕与建安风骨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曹丕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地透露出与建安风骨“求同存异”的意识。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既体现了对建安风骨慷慨悲凉风格的尊崇和追随,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独立意识,即在慷慨悲凉风格之外独树一帜的决心。

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爽朗刚健,曹丕诗歌“便娟婉约”,建安诗歌“刚”性十足,曹丕诗歌有“刚”性但同时体现出“阴柔”之美,曹丕诗歌丰富了建安诗歌的美学内涵,是建安诗歌的有益补充,同时也对后来婉约诗风起了很大的作用。

诗歌《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