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论建安文学繁荣兴盛原因

论建安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摘要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逸响千年,令无数文人墨客为只树碑立传。
建安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个性崛起的时代。
峥嵘的岁月铸造着辈出的个体,更铸造着文学的立体空间。
建安文学的兴盛便是这样一个历史必然。
关键词建安文学风骨原因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末建安以其“风骨”自觉成就一代之奇谲,唱响时代之豪情。
它以“曹氏父子”为核心,“七子”、蔡琰为拱月之势,形成了建安的独特风貌,定下了历史上的永恒坐标。
陈子昂在反对六朝绮靡文风时,感慨“建安风骨,晋宋莫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高扬“蓬莱文章建安骨”,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喟叹“纵使庐王操翰墨,劣于汉魏通风骚”。
由是观之,建安文学已成了文学自觉滥觞的定格符号。
但是,建安文学的繁体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的沉淀必然,具体可如下综之。
一、时代的动乱东汉末年是一个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其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穷奢极欲,为满足声色而不惜对黎民的搜刮。
如东汉王朝竟然“公开在西园卖官鬻爵”“二千石(郡太守)二千万,八百石(一万户以下的县长食禄四百石)四百万”(《山阳公载记》),“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价。
富贵者先入钱,贫者到官然后信输”(《资治通鉴》)。
特别是动乱酿造出的董卓之乱,更是令人发指。
据史书记载,汉末经董卓之乱后,繁华的东都洛阳变得“数百里无烟火”,西京长安也是“城中尽空”“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
饱受离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思治之心更显强烈了,在战争中获得北方政权的曹操便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其时的曹操有着十分进步的思想,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这从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和大量的诗歌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他为解决军粮下令屯田,为恢复生产改税制,为军事经济开凿整修河渠陂堰等,便使得长期以来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得以正常运转。
建安文学

第三节 正始文学(魏末文学)
“正始”是三国魏第三代皇帝曹芳的一个年号, 曹丕儿子魏明帝,35岁卒。曹芳即位,年仅 8岁,魏明帝把权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两 人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在这种情况下,产 生玄学。形成清淡(佯狂),阮籍声望很大, 这种风气很大,形成正始文学。它上承建安 文学的遗风,下开两晋玄虚之风的先河,是 一个重要的文学转折时期。
曹操是三国时许多罪恶得制造者,同时又 为三国的政治作出贡献。多才多艺,雄才胆 略,有勇有谋。谋臣如雨,战将如云。 曹操有四借: 借天子以令诸侯;借诸侯以攻诸侯; 借人头以定军心;借头发以明军令。 杀董卓不成与陈宫逃跑,杀吕伯奢一家。 陈宫言:“恰才误耳,今知而杀之,不义 也。”失去了陈宫这一谋士。
(3)后期也有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 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 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野草。
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雄健、慷慨、激昂情怀,反映对理想不断 追求。注意语言加工和提炼,喜用比兴手 法,诗中塑造形象具体,有个性。 前期调子开朗、豪迈,后期慷慨、不平。
钟嵘《诗品序》:“自王(粲)、杨 (雄)、枚(乘)、(司马相)如之 徒,辞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 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唯班 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 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 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 为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 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文心雕龙-时序》:“自献帝播迁,文 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 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 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 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建安文学用“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概括,很好的文风,内容充实,感情真切, 具有慷慨激昂风格,情文并茂,文质相称。 《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 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 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代背景是从公元184年至220年,位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之间。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反映社会动荡:建安时期是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战乱频发都成为建安文学的写作背景。
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动荡、战乱的社会形态,以及人民怀忧、苦难的心态。
2.高度政治性:建安时期的文学与政治相互关联密切,作家们纷纷投身于政治活动,文学作品也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文学派”和“武将派”两种类型,前者强调文化修养,后者强调武勇和军事能力。
3.抒发个人情感: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建安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作家们常常抒发自己的苦闷、忧虑、痛苦等情感,表达对宿命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唯美主义的兴起:建安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其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和遥远理想的向往。
那么,建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背景因素:建安时期社会政治动荡,战乱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不安。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2.文化氛围因素:建安时期是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创作活动,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
这种氛围促使了建安文学的繁盛和发展。
3.个人因素:建安文学中的作家多才多艺,个个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点和文学才华。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个人的审美需要和艺术价值。
4.文化传统因素:建安文学在东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继承了东汉文学的一些特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种传统给予了建安文学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总体来说,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反映社会动荡、高度政治性、抒发个人情感和唯美主义的兴起。
这些特征的形成既是因为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因为文化氛围和个人的创作需求。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一、对建安的定义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二、概况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兴盛的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

建安文学繁荣昌盛的原因思想的解放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建安时代的社会思想,可以说是继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之后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
动乱的社会现实摧毁了儒家思想的一尊地位,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思想的蓬勃发展。
儒家所宣扬的忠孝等观念已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失去了其指导人们行为的社会效用,所以人们不再如两汉时期那样,奉儒家说教为经典,唯儒家学说是用。
曹操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他主张“唯才是举”,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所发《举贤勿拘品行令》中,公然对“贱人”、“贼”、“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的伊挚、傅悦、管仲、萧何、曹参、韩信、陈平等予以高度评价,要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清楚地说明了他的用人思想,尤其是对“不忠不孝”者的任用,在两汉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种思想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思潮的改变,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文人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思想感情,能够用文学语言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理解。
《文心雕龙·明诗》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
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正说明了文人创作的自由。
动乱的社会现实三国时代的社会大动乱,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人们处于这种动荡的社会之中,有志之士忧国忧民,对军阀混战表示不满,对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示深切地同情,因此形成了建安文学关心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等社会内容和慷慨悲凉、生机勃发的艺术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文人与以前文人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他们都以天下为己任,以拯救天下之危亡为终身奋斗之目标。
曹操一生奋战,看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便渴望天下太平;王粲有感于百姓的悲惨而“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曹植更是希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等等,都表现了建安作家在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能够关心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的真实思想。
建安文学的成就

建安文学的成就
展开全文
公元一九六年汉末建安时期,文学的发展便进入一个比较自觉的阶段,在“三曹”指的是汉末建安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即是:孔融、王粲、陈琳、徐幹、阮瑀、刘桢、应玚。
及蔡琰等诗人的共同努力下,诗歌创作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些成就表现在:他们写作的抒情小赋即抛弃了西汉以来大赋描写的京都风物、帝王宫室的内容,也抛弃了铺陈堆砌的板滞形式。
他们的诗歌,即学习乐府民歌,又不受乐府古题的约束,用乐府古题叙写实事、抒发感情;他们的创作使诗歌脱离了四言定型,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并把这种新的诗歌形式奠定下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在战乱中遭受的痛苦;抒发了统一国家的理想和为实现这一理想的雄心壮志。
这些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开一代诗风,被后世誉为“建安风骨”。
曹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诗人,不仅留传下来的作品数量最多,而且作品个性鲜明、抒情性强,而且语言华美。
他的后期作品抒发了被压抑的愤慨,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因权力之争而造成的骨肉相残的冷酷现实。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反映了汉末的社会动乱和流离漂泊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
建安文学能获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首先,建安诗人几乎都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现实,他们对战乱给社会造成的破坏、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不少人有切身感受。
其次,汉末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进而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变化,时间安稳人思想获得了某些解放。
再次,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指导。
最后,曹氏父子对文士的优待,对创作的提倡和鼓励。
建安文学诗集

第一章建安文学的由来及影响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一、建安七子1 孔融2 陈琳3 王粲4 徐干5 阮瑀6 应玚7 刘桢二、兴盛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三、重大影响。
儒学的衰微亦助长建安文学的兴盛。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著统治的地位。
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只是经学的附庸,窒碍了文学的自由发展。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此文学开始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
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另外,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
正由於社会纷乱,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当时最举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
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之建安文学

赠 从 弟 三 首
传 告 後 代 人 , 以 此 为 明 规 。
弃 我 於 此 间 , 穷 厄 岂 有 赀 。 ”
亲 母 何 可 见 ! 泪 下 声 正 嘶 。
上 冢 察 故 处 , 存 亡 永 别 离 。
藏 我 空 室 中 , 父 还 不 能 知 。
骨 消 肌 肉 尽 , 体 若 枯 树 皮 。
建 安 文 学
四、建安文学繁荣发展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建安文人思想的解放 (三)建安文人注重修养 (四)文学传统的影响
(五)曹氏父子的表率和倡导
建 安 文 学
五、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 (一)曹操 (二)曹丕 (三)曹植 (四)建安七子
(五)蔡谈及其他作家
建 安 文 学
六、建安时期的诗歌 (一)曹操的诗歌 (二)曹丕的诗歌 (三)曹植的诗歌 (四)建安七子的诗歌 (五)蔡政及其他诗人的诗歌 (六)建安时期的民歌
惊 风 拂 轮 毂 , 飞 鸟 翔 我 前 。
卑 枝 拂 羽 盖 , 修 条 摩 苍 天 。
双 渠 相 灌 溉 , 嘉 木 绕 通 川 。
乘 辇 夜 行 游 , 曹 逍 遥 丕 步 西 园 。
芙 蓉 池 作
忘 忧 共 容 与 , 畅 此 千 秋 情 。
萍 藻 泛 滥 浮 , 澹 澹 随 风 倾 。
潜 鱼 跃 清 波 , 好 鸟 鸣 高 枝 。
秋 兰 被 长 阪 , 朱 华 冒 绿 池 。
明 月 澄 清 景 , 列 宿 正 参 差 。
清 夜 游 西 园 , 飞 盖 相 追 随 。
公 子 敬 爱 客 , 终 宴 不 知 疲 。
曹 植
公 宴
飞 飞 摩 苍 天 , 来 下 谢 少 年 。
拔 剑 捎 罗 网 , 黄 雀 得 飞 飞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董迎春
沙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摘要:本文论述了建安文学繁荣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就其繁荣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指出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经济发展、文学发展等是基本原因。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建安文学繁荣发展主要原因
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建立的一个年号。
建安时期即公元196到公元220年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执掌着东汉政权。
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
建安文学即指建安时期到魏初一段时期的文学,主要是指北方的魏国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安文坛作家大量涌现,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菜琰是其代表作家。
二是诗歌、散文、辞赋以及文论等多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而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
继《诗经》以后,四言诗再次放出光彩;紧接着{古诗十九首},五言诗开始兴盛并获得我国诗歌史上五言诗的第一个伟大丰收。
五言诗是建安作家普遍运用的诗体,它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格意义上的七言诗也正式出现,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七言诗。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是叙事,建安诗人学习创作的乐府诗则已从叙事向写景抒情方向发展了。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歌辞。
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以乐俯古题写时事的做法对后代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俯和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有很大的启示。
曹操二子和邺中七子也都用乐府旧曲改作新辞,写了一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乐府诗,很是出色。
曹操,鲁迅谓作“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散文只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辞赋是汉代最发达的文学形式。
然汉赋多鸿篇巨制,内容习于为文造情,形式行文俗套,辞多碓砌,千篇一律。
建安作家改造了汉赋,多作抒情小赋,为情造文,各有个性和风格。
王粲的《登楼赋》是其代表作品。
建安文学树立了开展文学批评的优良学风。
曹丕的《典论*论文》为我国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论。
他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代表了建安文学抒情化、个性化的共同倾向。
总之,建安文学继承了前代文学的优良传统,并能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改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重要一页。
建安文学为什么如此繁荣和发展呢?前人对此,亦有论述。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又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的发展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基础。
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首先是文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社会生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就给文学提供了新的表现对象、新的社会内容。
东汉王朝经过黄巾大起义后已名存实亡,各豪强军阀纷纷拥兵割据,在长期的混战中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过汉末长期乱离,对现实生活有切实感受。
如曹操本人即为乱世英雄,其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其“薤露行”、“蒿里行”被明代文学家钟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植则“生乎乱,长乎乱”,长期随父转战。
他的《送应氏》、还有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阮禹的《驾出北郭行》、菜琰的《悲愤诗》等,或写征战之苦,或述社会之乱,`或记难民之流难,或诉孤儿之苦楚,或叙个人之遭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描绘了自董卓之乱到赤壁之战19年大混乱所致乱世之情。
他们以悲愤的笔触,描绘过洛阳都诚“斩截无孑遗,”中原大地“白
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长城脚下“死人骇骨相撑拄”。
******蔡琰《悲愤诗》悲愤交加地叙述了她被掠入胡到归汉的痛苦经历,重现了战乱的惨状。
建安作家不仅是乱世的悲歌者,而且是国家统一的热烈追求者。
他们慷慨歌唱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直抒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和英雄气概,充满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
如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老骥自比,吐露了自己老当益壮的斗志。
曹植的《白马篇》:“父母且不顾,何言妻与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描写了一位聱鏊战疆场的青年战士的形象及其高尚的精神境界。
也是作者豪放的胸臆。
王粲、陈琳、刘桢等人的作品也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
社会生活的发展不仅给文学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促使文学新形式的产生。
建安文学五言诗的成熟运用,七言诗的定型,抒情小赋的发展,文学批评专论的出现等都给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增添了光彩。
文学的发展往往受到其他社会意识的强烈影响、尤其是政治思想的影响。
汉末社会的巨大变动也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
汉代自武帝以来,一直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这时,为了适应新的现实的需要,“废黜百家,独尊儒家”局面打破了,名、法、兵、纵横家等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一种自由解放的趋势,这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统治阶级或统治者的爱好文学和对文学的提倡以及对文人的重视和延揽对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这里不妨引用前人的著述来加以说明:“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啷;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七子除孔融外都和曹氏休戚与共,形成了一个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经济是文学发展的最后的决定性的因素。
文学的高度发展往往有其社会经济根源,或者是作为经济繁荣的结果,即由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或者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为经济繁荣发出的呼声。
汉末由于军阀混战,繁荣的中原变得一片凄惨。
“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语)的曹操,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他抑制豪强兼并,禁止豪民转嫁租赋于农民,广兴屯田,用军事组织把广大流民重新安置到土地上,广罗“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发展了生产,统一了北方,社会生活较前安定,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建安文学由汉末品评人物的风气,由人及物,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出现,表现了文学的自觉精神。
曹丕的《典论论文》把文章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看到了文学的政治作用和社会价值。
他还分析了诗赋奏书铭诔等文体的特点,评价了建安诸子。
曹植、王粲、徐干、应扬等的书记论文中也都夹杂着不少关于文学问题的卓见。
这种文学批评对提高作家地位、扫除文人相轻的恶劣风气、促进文学创作的自由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学的发展还有其自身的规律。
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其自身的继承和发展的规律,这既表现在内容上又表现在形式上。
建安文学亦是如此。
建安作家继承了周代《诗经》和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和深刻地反映了建安时代的动乱社会现实,既富于忧国之思又有着济世的宏愿,慷慨悲凉、语言刚劲、形成了俊爽刚健的风格,后世誉为“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发展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曹操继承了《诗经》四言诗的形式,其他作家普遍采用《古诗十九首》趋于成熟的五言诗形式,使五言诗逐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汉代的大赋,以铺陈排比的手法、堆砌辞藻、富丽堂皇,多以帝王贵族的宫苑、巡游、声色等豪华生活为题材,为统治者服务。
“或以抒下情而通讽渝”,然其效果甚微,扬雄尝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
故东汉后开始出现抒情小赋。
建安作家多用此体,使赋也得到运用。
总之,建安文学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后世对它的称颂是高而不为过的。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