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建安文学的介绍

建安文学的介绍

建安文学的介绍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除了不断的兼并与战争,还有乱世中夹缝而生的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拥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与思想,对后世文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特征,“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直抒胸臆、质朴刚健的抒情风格,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的梗概多气、慷慨悲凉的风貌。

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

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

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

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

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

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

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安文学的影响,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

建安文学的风格

建安文学的风格

建安文学的风格建安文学的风格特点: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

拓展资料: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一般所说的建安文学,是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

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

兴起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建安文学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精品]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精品]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精品]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和流派,它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建安文学是在战国末期和东汉时期相继兴起的,其时代特征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不景气,文人学士们的切身感受,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反思,不断地渗透到了文学中。

因此,建安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有长篇小说和散文、诗歌、题跋、日记等多种文学形式。

这些文学作品以人间大爱为主题,关注人民疾苦,深入了解农民和工商业者的生活和处境,表现了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用语朴实自然,与时俱进建安文学的语言风格以朴实自然为主,它糅合了汉字文化的传统和庶民语言的民间风味,具有简单、明快、可懂的表现力。

同时,建安文学也不断与时俱进,采用了许多新颖的字词,如类似今天口语中所用的“厚颜无耻”“猖狂”“油盐不进”等新鲜用语。

这样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让读者能够较为容易地感受到作品所表现的情景和人物性格,增强了文学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三、表现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建安文学的创作风格具有深刻的人性思考,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复杂而多面性。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曹操、诸葛亮等人物,还是《红楼梦》中的宝黛、贾母等人物,都能体现出人性的多种面貌,表现出其善、恶、强、弱、爱、恨等多重复杂的情感、态度和性格。

这样的塑造方式,在强调人物性格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了一个时代固有的特征和人民的普遍心态。

四、历史感和华丽辞藻建安文学创作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历史感。

文学作品通常融合了历史事实、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以此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远景,这让人们能够更加亲近历史,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背景。

另外,在建安文学创作中,还经常使用华丽的辞藻、典故和象征意味,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情。

这种文学创作方式也建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使文学不仅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艺术形式,更成为从多种角度了解和认识人性和历史的窗口和途径。

建安文学赏析

建安文学赏析

建安文学赏析
建安文学,指的是东晋时期以陈寿、谢灵运为代表的文学作品。

建安文学突出了诗歌艺术,创造了一种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新体裁,并对后世诗歌艺术有重要影响。

建安文学在语言上具有流畅、优美、动人的特点。

文章多以描写自然风景、表达情感为主,以心理描写为主,注重叙事,遣词用典凝练精致,多用抒情手法,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章情节紧凑,把感情表达的极端性和情节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建安文学的内容主要关乎战争,既有生死搏斗、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也有悲壮抒情、悲叹命运的哀痛情绪。

在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千里江陵一日还”、“健儿血泊中剑舞”等充满史诗气息的句子,使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的抒情与失意之情。

诗歌艺术方面,建安文学作品以五言绝句为主,布局紧凑,层次明确,注重用言,遣词妙辞,把句子的情感表达的极端性和情节的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此外,建安文学还突出了抒情手法,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有时候可以看到一种悲壮抒情的哀痛情绪,有时候可以看到一种英雄气概的激情抒发。

建安文学的简介

建安文学的简介

建安文学的简介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大致跨越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时间约为公元184年至220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三国演义》为代表,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建安文学的名字源于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当时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这种不安定的氛围也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建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它不仅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是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各个势力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事迹。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以及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建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其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个体的能力和品质,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

建安文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宏大的叙事风格。

《三国演义》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激烈的战斗场面而闻名,通过精彩的描写和紧凑的叙事,使读者沉浸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

作品中还穿插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典故,使整个叙事更加丰富多样。

建安文学还注重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有英雄和豪杰,还有各种各样的普通人物,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作品中还涉及了社会问题,如权力的腐败、人民的疾苦等,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建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忽视。

《三国演义》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手法,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都以《三国演义》为基础进行改编和创作。

总的来说,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三国演义》为代表,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深入探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

浅析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浅析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浅析建安⽂学的基本特征2019-09-24摘要:汉末时期的社会的⼤动乱,严重的冲击了两汉以来凝固在社会秩序与价值观念,改变了⽂⼈们的⽣活⽅式与⽣活追求,这样,随之⽽来的也就使⽂学观念和⽂学创作发⽣了变化。

因此,中国⽂⼈就进⼊建安时期。

建安时期,是我国⽂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此时,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体都得到发展。

特别是建安⽂学,⽂风清峻,慷慨悲凉,深沉强劲,⽓盛词丰,是反映社会现实,抒写⼈⽣感慨的灿烂历史篇章。

关键词:建安⽂学特征表现形成原因⼀、建安⽂学的基本特征的表现(⼀)书写理想抱负,反映社会现实从思想内容上看,建安⽂⼈的思想开始从原来统治者的⼊学礼教束缚中解脱出来,各种各样的“异端”思想(包括庄⼦思想和外来的佛教影响)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建安⽂学的作家们——特别是以曹⽒⽗⼦为领袖,建安七⼦为代表的以及依附于“三曹”的⽂⼈们,他们打破传统创作的旧俗,既写社会之乱⼜有征战之苦,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打破了两汉以来词赋独盛的局⾯。

他们对于百姓由于战争⽽带来的灾难深感同情,因此他们在诗⽂中真实的书写了社会现实与⼈民疾苦描绘了⼀幅幅乱世景象。

如曹操的《蒿⾥⾏》:“⽩⾻露于野,千⾥⽆鸡鸣”,揭⽰了混战所造成的悲惨现实,是当时社会的“实录”;⼜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蔡琰的《悲愤诗》等都以不同程度、不同⽅式反映出当时满⽬疮痍和百姓疾苦。

(⼆)深沉强劲,⽓盛词丰,慷慨悲凉的风格汉末时期的军事、政治的割据,异端思想的崛起,荡涤了两汉时期诸多不好的经学作风。

建安作家的作品不依附于经典,⽽是直抒胸臆,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曹操想谋取天下,在鞍马间为⽂⽓韵沉雄,词⽓峭厉。

如“对酒当歌,⼈⽣⼏何?譬如朝露,去⽇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澹澹,⼭岛竦峙”等诗句苍劲,充溢着⽆限慷慨悲凉的情调。

曹⽒兄弟的诗,则⽤细腻深婉的笔调,描绘出时代的风云,展现乱世中⼈们深刻⽽丰富的内⼼世界。

作为邺下⽂⼈的佼佼者“建安七⼦”,他们的⽂学作品,各有优点,其中尤以王粲的成就最⾼,被刘勰誉为“七⼦之冠冕。

建安文学的写作特征

建安文学的写作特征

建安文学的写作特征建安文学是“汉魏六朝文学”中的一支,其时间跨度包括公元一世纪到公元三世纪末期,主要继承汉魏六朝前期的文学传统,又融合异域文学的风格和写作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写作规范,形成独特而具有成熟的建安文学文体。

建安文学的写作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强调文字表达的多样性。

建安文学对文字的表达有一种特殊的关注,提倡以多样的文字表达来描绘具体、生动、丰富的画面,从而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更具表现力。

其次,强调情感充实和深度。

建安文学讲求文章表达情感的充实性和深度,以文字来表现人物个性多变,从而使文章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再次,强调故事情节的复杂性。

建安文学突出故事情节的复杂性,注重人物的变化和发展,特别是用文字来描述人物内心情感和思想的矛盾。

另外,建安文学还注重文章的诗意和文采,追求文字的精美而具有韵味的表现,营造出好诗般的文字氛围。

此外,建安文学有十分特殊的文学特征。

首先,建安文学有一种浓郁的历史色彩,建安文学在描写历史故事时总是能够深入到历史深处,用文字来表达个性之复杂、矛盾之丰富,让读者置身于古代历史的世界中。

其次,建安文学有一种强烈的情绪表达,作家们在刻画历史人物时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让文章充满着人物对未来的憧憬,对自己崇高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家国梦想的忠诚和责任担当等强烈的情绪表达。

此外,建安文学还有幽默诙谐,其中有许多令人发笑的情节和幽默的描写,能够使文章充满着诙谐幽默的气氛,让文章充满着生动而有趣的情节。

建安文学作为汉魏六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特征,给文学界带来了新的灵感,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和精致性,可以说建安文学给我们今天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一方面,建安文学以其视角多样性和文体多样性,以及其表达情感和文字的精美性,成为当代作家的灵感源泉,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当今文学界现今大量引用。

另一方面,建安文学的写作特征和写作风格也在当今文学界中逐渐受到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和思考,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体裁,对当代文学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

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歌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风骨”,原指人的品格、性格,也是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术语。

自建安文学后,亦称能反映社会现实,慷慨悲凉、刚健遒劲的作品有“风骨”。

2、简介建安诗歌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

就继承方面来说,从汉乐府民歌中兴起的五言诗形式,被建安诗人普遍使用,加以发展,并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诗歌最基本的形式。

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对文人诗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而且,采用乐府诗题,沿袭乐府民歌中常见题材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的文人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3、评价建安时期的独特的时代氛围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建安作家。

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一种直面现实人生,执着于理想追求与创作态度和豪迈奔放的创作激情,生动的抒写着他们的“烈士悲心”慷慨悲壮,苍凉沉雄,刚健遒劲,表现出“志深而笔长。

”“梗概而多气”的时代特色,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

成为后世反对绮糜文风的旗帜,影响深远。

4、背景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一般指建安至魏初,即公元196—220年。

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言:“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5、发展历程就发展和改造方面来说,首先,过去作为诗歌主体的乐府民歌,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创作。

它们由某些无名作者最初写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被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是指从汉献帝刘协建安年间(193——220)下延到魏明帝曹睿太和年间(227——233)这一历史阶级的文学,它实际上是以曹魏为中心的文学。

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以及曹氏父子的倡导和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学较之前代呈现出崭新的面貌,特别在诗歌方面更是奇峰突起,作家群出,俊才云蒸,形成了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个文人创作高潮和“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那么,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内容上:反映现实,抒写怀抱。

汉末,三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社会动荡,战祸连绵,疾疫水旱不断,死亡不幸袭击着千家万户,悲哭哀号弥漫了中原大地,实是历史上的一次大浩劫。

建安文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痛苦,描绘出一幅幅满目疮痍、凄凉残破的乱世灾难图。

如曹操的《薤露行》记叙董卓之乱前后的历史事实,弹劾执政者的昏庸无能和军阀的殃民祸国;《蒿里行》更揭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现实,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这两首诗向有“实录”之称,“诗史”之誉。

王粲的《七哀诗》勾勒了一幅痛沭人心的画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令人惨目伤心的情景,正是当时苦难现实的典型缩影。

蔡琰的《悲愤诗》通过叙述自己的悲惨遭遇,真切再现了董卓之乱中人民的惨罹杀戮,妇女横遭蹂躏的丧乱现实,和大乱后中原“城郭为山森,庭宇生荆艾。


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的凄凉景象。

此外曹植的《送应氏》、《泰山梁甫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都以不同方式、在不是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

这是建安文学在内容上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建安作家还在其作品中抒写了他们希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壮志和理想。

曹操的《短歌行》抒发民作者年岁老大、功业未竟的感慨、求贤若渴的情怀和统一天下的抱负,真诚感人。

《步出夏门外》中的观沧海、《龟虽寿》更是“歌以咏志”的名篇。

前者通过对大海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吞吐日月、怀抱星汉的豪情和席卷天下、囊括四海的雄心,后者直率淋漓地倾吐了老当益壮的英雄情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千秋使人慷慨。

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游侠英雄的形象,通过赞颂他“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高超武艺、“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的豪迈气势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寄托了作者豪情壮志。

曹植后期一再遭受曹不丕父子的迫害,但他仍多次上书求“自试”,念念不忘“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杂诗》其五)、“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杂诗》其六),表现出早遭困顿而气不衰、其志弥坚的精神。

另外,孔融的《杂诗》其一、刘桢的《赠三弟》三首等也都表现了当时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二、形式上:抒情直接,笔调明朗,文质相称,勇于创新。

建安文人都大热爱民间文艺,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抒情“唯求诚恳”,“不求雕琢”,具备民歌那种浑厚朴素、直率自然的特点,不只曹操等著名作家的作品如此,就是陈琳、阮的诗歌也带有明显的民歌调。

与此同时,建安的优秀作品多产生于战乱年代,形
势不允许作家进行艺术上的精雕细琢,往往都是感情激动或紧急情况下一气呵成,一挥而就。

故后世盛传建安作家之神思敏捷,即所谓“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秦”,加之思想解放和文学观念的更新,作家们敢于直抒胸臆,用不着使用多么深曲隐晦的笔调。

基于以上原因,恰如刘勰所说,他们“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也就是说,建安诗人都力求用朴素明快的语言来叙事抒情,从而形成了建安诗歌明朗刚健的艺术特色。

建安文学“不尚雕琢”,“不求纤密”,并不是质木无文,不讲艺术,而是恰恰做到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文质相称,情采兼备。

即以曹操为例,其诗向以古直质朴著称,然直如“洪波涌起”,气势磅礴,故其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皆宜,形式与内容知相契合,诵之余音缭绕,荡气回肠,这何尝不是刘勰所推崇的“自然之文”的境界,谁能说它没有文采?从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看,建安文学已开始由质朴走向华丽。

这与曹丕所谓的“诗赋欲丽”的主张大概不无关系。

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要数曹植最为讲究,其《白马篇》妙语叠出,化采盈篇,调动了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烘托等多种修辞手法,且借游侠儿寓已情怀,构思行文俱称精妙。

其它文篇目也多工于起调,讲究锤炼,技巧高明,词采华茂。

他展开了后世偏重形式的先河,但就其作品本身来说,它是“为情而造文”,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体被文质,仍不失明朗通俗的特色并没有专事雕琢和过于纤巧的毛病。

建安作家还很注重艺术上的创新。

这首先是体裁上的创新。

曹操对四言、五言、杂言等形式都加以创造性的运用,并对旧歌行的音节句式加以
改造,推陈出新。

如《蒿里行》古辞是杂言体的挽歌,他改为五言体来记写时事。

他还较早以山水题材和哲理内容入诗,如《观沧海》、《龟虽寿》。

曹丕对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楚辞体、歌谣体都写过,其作品以形式多样为特点,在这方面探索最为有力。

其《燕歌行》二首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三、四、五、六、七言俱工”,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最大。

其次是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继承与发展。

建安作家把《诗经》、《楚辞》长于抒情和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结合起来,把文人创作和民间文学结合起来,并发展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曹植的《美女篇》就是这方面的范例。

在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上,他们也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

三、风格上:慷慨任气,刚健有力。

由于建安作家敢于直抒胸臆,表现个性,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如曹操古直苍莽,气韵沉雄;曹丕短歌微吟,婉转清丽;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化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王粲苍凉悲怆;蔡琰凄恻;皆各有特色。

但是我们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共同的慷慨之气,刘勰早就指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明诗》)”,这正是建安文学在风格上的基本特征。

它和《古诗》“怊怅切情”的风格显然是不同的。

所谓“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就是指充满激情和感慨、笔力矫健高朗这样一种艺术风格。

曹操“颇有悲凉之句”,王粲多“发愀怆之辞”,曹植“颇有忧生之嗟”,都是慷慨任气的表现。

建安作家之所以激情澎湃,慨当以慷,首先是由于时代的丧乱和作家的经历所使然。

其时正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不免带有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其次,是由于作家们拯世济物的热情壮志以及思想解放,能够摆脱一节的
抒情方式所使然。

总之,诚如刘勰所说:“良由世积乱离,,我衰欲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以上几方面结合起来,既是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所谓“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