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魏晋文学之三曹

魏晋文学之三曹横批:建安风骨上联:三国三曹三父子;’下联:一歌一赋一诗书。
三曹开创“建安文学”新风,史称“建安风骨”一、建安文学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在位时候的年号(189-220)烽火连天战不休,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文人创作的高潮。
建安风骨:悲凉慷慨、刚健有力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二、曹操1、简介: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
小名阿瞒,一名吉利,汉人,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出生于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
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故改姓曹。
2、事迹:三站徐州: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东征徐州,进攻久与他为敌的吕布。
在曹军攻势之下,吕布军上下离心,十二月,吕布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吕布谋士陈宫归降曹操。
吕布见大势已去,下城投降。
曹操将吕布、陈宫、吕布部将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部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官渡之战: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兵10万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
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
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击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内)粮囤,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屯粮。
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
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有二心的都揪出来。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1、20、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
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一个时代的倾诉与精神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指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当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其中重要的文坛领袖包括当时的的建安七子:即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干(字伟长),刘桢(字公干),应玚(字德琏),孔融(字文举),阮瑀(字元瑜)。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政权建立后的竹林七贤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也应该算是建安的文人。
虽然他们的时代在建安之后,但从写作风格和精神面貌却是极其符合建安风骨的内涵的。
这一时期内,符合建安风骨的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统称为建安文学。
而所谓的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当时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代表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建安时代以五言诗为主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既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
魏晋文学——建安风骨

刘桢的诗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
他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 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 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第三节 王粲、刘桢和蔡琰
二、仗气爱奇的刘桢 刘履说:“初言苹藻可充荐羞之用,次言松柏能持节操
之坚,而末章复以仪凤期之,则其望愈深而言愈重也。” (《选诗补注》卷二)
“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他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
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
3、曹操的诗歌创作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蒿里行》写的是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
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
更重要的是,《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
人七言古诗。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二、曹丕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 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古诗源》卷五)
曹丕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比之曹操,曹丕更努力于个人情感 的表达。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 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善哉行》);而 琴瑟满堂,女娥长歌时,他又会因“爲乐常苦迟”(《大 墻上蒿行》)而心悲。
他父亲的诗一样。 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
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 如《白马篇》
第二节 曹植
二、曹植的创作
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 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 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 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 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赠白马王彪》、《美女篇》。
古代文学常识--建安文学

古代⽂学常识--建安⽂学◆建安时期以“三曹”“七⼦”为代表的⼀批诗⼈,⼀⽅⾯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疾苦;⼀⽅⾯歌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种悲凉慷慨、刚健有⼒的风格,后⼈称之为“建安风⾻”或“建安风⼒”。
⼀、建安⽂学◆建安⽂学新局⾯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曹操。
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民苦难的《薤露⾏》《蒿⾥⾏》《苦寒⾏》;“⽩⾻露于野,千⾥⽆鸡鸣”是《蒿⾥⾏》中的名句。
表现统⼀天下雄⼼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中的“⼭不厌⾼,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表现了他博⼤的胸怀;《观沧海》中的“⽇⽉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描写了⼤海孕⼤含深的⽓派。
《短歌⾏》中的“青青⼦矜,悠悠我⼼”表现了作者对贤才的渴慕,《龟虽寿》中的“⽼骥伏枥,志在千⾥,烈⼠暮年,壮⼼不已”,表现了曹操积极进取精神。
◆曹操是建⽂学新局⾯的开创者,开⽤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
他的作品除五⾔外,四⾔诗也不少优秀之作,他学习汉乐府,但⼜有⾃⼰的风格。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诗是曹丕的《燕歌⾏》;他的《典论•论⽂》是现存最早了⽂学专论,他提倡⽂学,对建安⽂学的繁荣起了推动作⽤。
◆曹植的⽣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公元年曹丕称帝为界线,◆曹植诗歌创作的代表作有描写游侠少年的⾼超武艺和爱国精神的《⽩马篇》,其中“名编壮⼠籍,不得中顾私”集中表现了少年的爱国精神;⿎励朋友建功⽴业的《赠徐⼲》;在思妇⾝上寄托⾃⼰的失意和苦闷的《七哀》;描写⼀个少年斩断罗⽹,拯救⼀只黄雀的故事的《野⽥黄雀⾏》;描写海边⼈民贫困⽣活的《泰⼭梁甫吟》;以美⼥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怀才不遇之感慨的《美⼥篇》等。
钟嵘称他的诗“⾻⽓奇⾼,词采华茂”。
◆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和⼥诗⼈蔡琰。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之称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指孔融、陈琳、王粲、阮瑀、应瑒、刘桢七⼈,成就最⾼的是王粲。
第二讲 建安文学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艺术特点:
诗歌的构思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线索来结构
诗篇。 诗歌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而深刻 反映出当时历史。“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诗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以旧形式来反映新 内容。
曹操:古直悲凉
曹丕:便娟婉约 曹植:文才气骨兼备
第二讲 建安文学
三 “七子之冠冕”——王粲
“七子”中,王粲、刘桢成
就最突出,钟嵘《诗品》 列之为上品。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 人。擅长诗、赋创作,现存诗作 二十余首,辞赋、散文等四十余篇。
王粲(177—217)
第二讲 建安文学
三曹七子
刘勰《文心雕龙· 时序》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 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 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唐卢照邻:新声起于邺中。《乐府杂诗序》
第二讲
建安文学
(一)曹操(155-220)
七哀诗(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第二讲 建安文学
四 建安时代特征与建安风骨
课件制作主讲 洪静云
学习要点:
一 建安文学
第一讲建安风骨

燕歌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 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qiàn)思归 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 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姓韩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 限河梁。
小结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 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 上。 曹丕诗歌题材 公宴诗 抒情言志之作 写男女爱情及游子思妇题材 曹丕诗歌主导风格:清新流丽、细腻缠绵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 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植后期的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 激起的悲愤。其内容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野田 黄雀行》、《赠白马王彪》。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 辙登高冈。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纡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 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 欲还 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 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 怀,抚心长太息。(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 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 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jiè)令心悲。(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 感喟。)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论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汉文学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建安时期是汉末乱世的时期,社会政治动荡,战乱连绵不断,文化氛围也变得更加严峻。
文学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时期那种壮丽、奔放、激烈,有着强烈的人格意识和主观表达的风格,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特殊的“建安情怀”。
建安时期是汉末乱世的时期,政治形势非常动荡。
王允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开启了三国时期的序幕。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沉重,社会秩序不稳定,但在这骇人听闻的时期里,文化和文学却表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强大气质。
建安文学独具风骨,凝聚出破时代而崭新的人格意识和主观表达。
它所反映的中心思想是战国诸子百家的学说、道家的玄学思想和儒家的传统文化等,而且汉文学的形态和风格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建安文学颇具代表性,有《三国演义》、《诸葛亮集》、《辞赋》、《竹林七贤集》等等,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赤壁赋》和《临江仙》。
《赤壁赋》描写了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一次军事会议和他们之间的友谊,表现出建安时期人们唯命是从的处境,以及各种资源的豪奢使用。
《临江仙》则是一首情真意切、豪放洒脱的辞赋,诗人以勇气和刚毅闻名于世。
这些文学作品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文骈,无不表现出建安时期独有的风骨。
建安风骨非常醒目,是建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倡导有激情、有创造力、有个性、有表现力的文学形态,使得文学成了反映建安时期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
建安风骨重视个性和自由,讲求豪放和激情,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文情怀,因此建安文学很有特点,风格与众不同。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文学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杰出的文学家,并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建安风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这个时期人们豪放奔放的精神风貌,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副君之重)
• 回避政治,细腻哀婉的格调,缺乏乃父沉雄气度。
• 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 文质‛(钟嵘《诗品》)。(公子之豪)
•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 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 徐公持《略论曹植及其创作的特点》:“关于曹植的创作 风格,曾经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不过我认为最突出的还是 这样两点:一、雅好慷慨;二、词采华茂。”
•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魏武以相王 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 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
• 王粲、刘桢诗:“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 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 • 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 标志。
•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 龙·时序》),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 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 思‛(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曹操诗‚悲凉‛(钟 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拟魏 太子邺中集·平原侯植诗序》),王粲诗‚发愀怆之词‛ (钟嵘《诗品》),刘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 詹言》卷二)。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 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渴望及早建功立业, 匡国救民,赢得不朽的名声。 • 较之《古诗十九首》,悲怀更浓烈,不只悲己,而且悲世。 • 建安文学具有‚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和生命感受。
• 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 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 成了建安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 多气‛(《文心雕龙· 时序》)的特点。
• ‚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习用,如曹操《短歌行》: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丕《于谯作诗》:‚慷慨时 激扬。‛陈琳《诗》:‚慷慨咏坟经。‛吴质《思慕诗》: ‚慷慨自俛仰,庶几烈丈夫。‛曹植《薤露行》:‚慷慨 独不群‛;《野田黄雀行》:‚秦筝何慷慨‛;《赠徐干 诗》:‚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情诗》:‚慷慨 对嘉宾,凄怆内伤悲‛;《弃妇诗》:‚慷慨有馀音,要 妙悲且清‛等。
• ‚悲风‛的意象,在建安诗歌中也常出现, 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 声正悲。‛阮瑀《诗》:‚临川多悲风。‛ 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二:‚悲风凄厉秋 气寒。‛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 悲风‛;《杂诗》:‚高台多悲风‛, ‚江介多悲风‛,‚弦急悲风发‛;《赠 丁仪王粲》:‚悲风鸣我侧‛等。 • 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色。
•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 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 汉的儒生相比,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 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 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 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 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
• ‚建安风骨‛:
• 建安时代的诗歌所普遍具有的风格特色, 以慷慨悲凉为主要特征,其内涵包括: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但这时政权 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经名存实亡。而 且,正是在这二十几年间文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出现了许多影响着后代的新趋势和新因素。建安 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 •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 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 骨‛这一诗歌美学范畴。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 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 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 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 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 学个性。
• 政治理想的高扬
• 人生短暂的哀叹 • 鲜明的个性色彩
• 浓郁的悲剧色彩。
• ‚建安风骨‛为后世诗人所追慕,并成为 反对淫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 刘勰《文心雕龙》:‚观其时文,雅好 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 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他们可以 看远大些,‘梗概而多气’,是雄风豪 气,不是酸气。‛
• 人生短暂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 主题。 • 建安文人哀叹人生的短暂与脆弱,满怀 生命之忧,但并未陷入失望的泥沼无法 自拔,强烈的事功愿望使他们的悲怀有 不同的气度和广度,也表现得更为慷慨 激昂。
•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 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 曹操诗古直悲凉,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相 王之尊)
•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瑒、刘桢 –王粲,字仲宣,‚七子之冠冕‛。代表诗作是 《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此诗 写诗人在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傕、 郭汜作乱长安时避难荆州途中的所见所闻。清 代吴淇评此诗:‚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 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 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沈德 潜说此诗为‚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 诸篇之祖‛(《古诗源》卷五),足见其影响 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