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安文学繁荣兴盛原因

合集下载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时代背景是从公元184年至220年,位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之间。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反映社会动荡:建安时期是东汉末年的动荡时期,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战乱频发都成为建安文学的写作背景。

作品中常常呈现出动荡、战乱的社会形态,以及人民怀忧、苦难的心态。

2.高度政治性:建安时期的文学与政治相互关联密切,作家们纷纷投身于政治活动,文学作品也往往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文学派”和“武将派”两种类型,前者强调文化修养,后者强调武勇和军事能力。

3.抒发个人情感: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建安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作家们常常抒发自己的苦闷、忧虑、痛苦等情感,表达对宿命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唯美主义的兴起:建安文学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作品,其中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

这些作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和遥远理想的向往。

那么,建安文学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背景因素:建安时期社会政治动荡,战乱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和不安。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安慰。

2.文化氛围因素:建安时期是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和创作活动,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文学氛围。

这种氛围促使了建安文学的繁盛和发展。

3.个人因素:建安文学中的作家多才多艺,个个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点和文学才华。

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个人的审美需要和艺术价值。

4.文化传统因素:建安文学在东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继承了东汉文学的一些特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种传统给予了建安文学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总体来说,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反映社会动荡、高度政治性、抒发个人情感和唯美主义的兴起。

这些特征的形成既是因为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压力,也是因为文化氛围和个人的创作需求。

简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简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简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董迎春沙市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摘要:本文论述了建安文学繁荣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就其繁荣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指出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经济发展、文学发展等是基本原因。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建安文学繁荣发展主要原因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建立的一个年号。

建安时期即公元196到公元220年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执掌着东汉政权。

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

建安文学即指建安时期到魏初一段时期的文学,主要是指北方的魏国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安文坛作家大量涌现,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菜琰是其代表作家。

二是诗歌、散文、辞赋以及文论等多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而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

继《诗经》以后,四言诗再次放出光彩;紧接着{古诗十九首},五言诗开始兴盛并获得我国诗歌史上五言诗的第一个伟大丰收。

五言诗是建安作家普遍运用的诗体,它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格意义上的七言诗也正式出现,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七言诗。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是叙事,建安诗人学习创作的乐府诗则已从叙事向写景抒情方向发展了。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歌辞。

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以乐俯古题写时事的做法对后代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俯和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有很大的启示。

曹操二子和邺中七子也都用乐府旧曲改作新辞,写了一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乐府诗,很是出色。

曹操,鲁迅谓作“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散文只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辞赋是汉代最发达的文学形式。

然汉赋多鸿篇巨制,内容习于为文造情,形式行文俗套,辞多碓砌,千篇一律。

建安作家改造了汉赋,多作抒情小赋,为情造文,各有个性和风格。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

对建安文学的理解一、对建安的定义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二、概况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

汉沛国谯(今亳州)人曹操组建青州兵,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社会有了比较安定的环境。

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由于他们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学有了新的生机。

在当时建都的邺城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聚集了一大批文人。

诗、赋、文创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尤其是诗歌,吸收了汉乐府民歌之长,情词并茂,具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们的思想情操。

因发生在汉献帝建安时期,故后人称这一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为核心。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今存其乐府诗20余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写了军阀混战时期的惨景,《短歌行》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诗歌委婉悱恻,多以爱情、伤感为题材。

两首《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

其所著《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曹植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流传下来的诗赋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绘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写爱情的《美女篇》,《洛神赋》等,曹植写《七步诗》的原委,更流传为尽人皆知的佳话。

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兴盛的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建安文学诗集

建安文学诗集

第一章建安文学的由来及影响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年。

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完全操纵在曹操手里。

所以那时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诗人建安七子也大多死于建安年间,故称这时期的文学为建安文学。

一、建安七子1 孔融2 陈琳3 王粲4 徐干5 阮瑀6 应玚7 刘桢二、兴盛原因建安文学之所以兴盛,与其时代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

东汉末年州牧割据,战祸延绵,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或死於乱军之中,或死於饥荒疠疫。

建安文人生活於这个巨变的年代,目击种种社会的惨状,极有切身的感受。

故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现实的主题,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大量产生。

可见时代环境的刺激对建安文学的兴盛是有三、重大影响。

儒学的衰微亦助长建安文学的兴盛。

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著统治的地位。

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只是经学的附庸,窒碍了文学的自由发展。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已失去了统治地位和支配思想的力量,故此文学开始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很多的作家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为明显。

他们不再将文学视为阐发经义的工具,而是用来反映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学的道路更为开阔。

另外,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也带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

正由於社会纷乱,儒学式微,建安文人对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有更深刻的反思,对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风格与作者的关系等也有更深入的研究,文人亦经常相互探讨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当时最举足轻重的一篇文学批评之作,可知建安文学的发展与文学批评不无关系。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奉天子以令不臣」。

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材,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

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第一章 建安文学

第一章 建安文学

2、曹丕的文学贡献
(1)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 专门性的论著。
(2)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 文人七言古诗。 (3)曹丕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注重文 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燕歌行》
三、曹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植生平介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 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建 安作家中他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 也最大。 2、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就其创 作经历来看,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 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白马 篇》是前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 后期代表作。
第一节
建安文学及繁荣原因
一、建安文学的概念及时间、地域
建安(196-220)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 文学指“三祖陈王”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史 上所称的建安文学的时限上可追溯到汉灵帝中 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时,下则推及 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240年),前后达50余 年。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 这种“世积乱离,风衰俗乱”的时代特征,造 就了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学风貌。
短 歌 行
尔 独 何 辜 限 河 梁 。
星 汉 西 流 夜 未 央 。 牵 牛 织 女 遥 相 望 ,
短 歌 微 吟 不 能 长 。 明 月 皎 皎 照 我 床 ,
不 觉 泪 下 沾 衣 裳 。 援 琴 鸣 弦 发 清 商 ,
贱 妾 茕 茕 守 空 房 , 忧 来 思 君 不 敢 忘 ,
慊 慊 思 归 恋 故 乡 , 君 何 淹 留 寄 他 方 ?
生 民 百 遗 一 , 念 之 断 人 肠 。
白 骨 露 於 野 , 千 里 无 鸡 鸣 。
铠 甲 生 虮 虱 , 万 姓 以 死 亡 。

试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试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

试论建安文学及其繁荣和发展的原因作者:董迎春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44期摘要:本文论述了建安文学繁荣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并就其繁荣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指出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经济发展、文学发展等是基本原因。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建安文学繁荣发展主要原因建安是汉献帝刘协被曹操迎到许昌后建立的一个年号。

建安时期即公元196到公元220年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际上执掌着东汉政权。

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

建安文学即指建安时期到魏初一段时期的文学,主要是指北方的魏国的文学。

建安文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建安文坛作家大量涌现,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以及女作家菜琰是其代表作家。

二是诗歌、散文、辞赋以及文论等多种文体都得到了发展而以诗歌的成就最为显著。

继《诗经》以后,四言诗再次放出光彩;紧接着{古诗十九首},五言诗开始兴盛并获得我国诗歌史上五言诗的第一个伟大丰收。

五言诗是建安作家普遍运用的诗体,它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格意义上的七言诗也正式出现,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七言诗。

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是叙事,建安诗人学习创作的乐府诗则已从叙事向写景抒情方向发展了。

曹操的诗全是乐府歌辞。

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以乐俯古题写时事的做法对后代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俯和白居易的新乐府都有很大的启示。

曹操二子和邺中七子也都用乐府旧曲改作新辞,写了一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乐府诗,很是出色。

曹操,鲁迅谓作“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散文只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却自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清峻”、“通脱”的散文风格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对魏晋散文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辞赋是汉代最发达的文学形式。

然汉赋多鸿篇巨制,内容习于为文造情,形式行文俗套,辞多碓砌,千篇一律。

建安文学成就与发展探析

建安文学成就与发展探析

建安文学成就与发展探析一、建安文学的背景与特点建安文学是中国历史上文学的重要时期之一,出现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196年-220年)。

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安文学的成就与发展是由于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交汇。

在政治方面,东汉末年的纷争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战乱,不断的战争、政变和统治权争夺让人们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增加。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的思想解放,士人开始从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开放的空间。

这些政治因素直接影响了建安文学的发展。

在社会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流动性的增加,社会阶层的变动和农民起义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种社会变革使人们更加关注人性、道德和社会现实,这些关切与建安文学的主题和内容密切相关。

在文化方面,建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及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佛教的传入以及和儒家思想的融合,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

汉朝与西域丝绸之路的通商交往也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交流为建安文学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基于深度和广度标准,我们可以从诗歌、历史和小说三个方面对建安文学的成就和发展进行探析。

二、建安文学的成就与发展1. 诗歌建安时期的诗人主要活跃在吴、蜀、魏三国,他们丰富多样的作品在建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诗人中最为著名的有吴均、刘备、曹操等,他们以各自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成为建安文学中的重要代表。

吴均是建安文学中的重要诗人之一,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和豪放的情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赞赏。

吴均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同时也与佛教思想和外来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刘备作为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创始人,也是一位重要的诗人。

他的诗歌以深沉、含蓄的情感和对家国之忧的思考而著称。

刘备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乱世的悲叹,还反映了他对仁义道德的关注和追求。

曹操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风格而闻名。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建安文学乃系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曹魏年间的文学作品,这种作品的形式多样,内容富有现实主义精神,有所谓「风」、「骨」的风格特色,也在某程度上受到汉朝乐府诗的影响。

还有别的——历来作家把建安时代看作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建安文学所形成的“建安风骨“为后世所钦慕。

而建安文学中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

钟荣〈诗品〉中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勘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

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

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

”“七子”在政治关系上是“三曹”的僚属,在文学事业上是“三曹”的“羽翼”。

当时“三曹”在文学上和政治上一样处于领袖地位,他们的文学才能和实际成就也配得上这个地位。

其中曹植尤其是历来公认的当时优秀的作家。

“三曹”文学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建安诗篇流传下来的不足三百篇,其中曹植的诗最多,约80首,其次是曹丕的,约40首,再次是一粲和曹操的各20余首。

这个数字大约也反映了曹王四家在建安诗坛的位置。

“三曹”都生活在汉末战乱连年的时代,又参与逐鹿中原鏖战,是重要军事政治集团曹魏集团的主要份演者,“三曹”诗文既反映他们伤于乱世,人生无常的悲凉,又有重整河山,再造文明的志士仁人的志向。

由此形成了“三曹”文学的一些主要特征,这也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

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

《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

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后世评价曹操前两首诗是“汉末实录”,称为“诗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建安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
摘要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逸响千年,令无数文人墨客为只树碑立传。

建安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个性崛起的时代。

峥嵘的岁月铸造着辈出的个体,更铸造着文学的立体空间。

建安文学的兴盛便是这样一个历史必然。

关键词建安文学风骨原因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末建安以其“风骨”自觉成就一代之奇谲,唱响时代之豪情。

它以“曹氏父子”为核心,“七子”、蔡琰为拱月之势,形成了建安的独特风貌,定下了历史上的永恒坐标。

陈子昂在反对六朝绮靡文风时,感慨“建安风骨,晋宋莫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高扬“蓬莱文章建安骨”,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喟叹“纵使庐王操翰墨,劣于汉魏通风骚”。

由是观之,建安文学已成了文学自觉滥觞的定格符号。

但是,建安文学的繁体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史的沉淀必然,具体可如下综之。

一、时代的动乱
东汉末年是一个政局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其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穷奢极欲,为满足声色而不惜对黎民的搜刮。

如东汉王朝竟然“公开在西园卖官鬻爵”“二千石(郡太守)二千万,八百石(一万户以下的县长食禄四百石)四百万”(《山阳公载记》),“或诣阙上书占令长,随县好丑,丰约有价。

富贵者先入钱,贫者到官然后
信输”(《资治通鉴》)。

特别是动乱酿造出的董卓之乱,更是令人发指。

据史书记载,汉末经董卓之乱后,繁华的东都洛阳变得“数百里无烟火”,西京长安也是“城中尽空”“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

饱受离乱之苦的广大人民思治之心更显强烈了,在战争中获得北方政权的曹操便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其时的曹操有着十分进步的思想,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这从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和大量的诗歌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他为解决军粮下令屯田,为恢复生产改税制,为军事经济开凿整修河渠陂堰等,便使得长期以来破坏了的社会秩序得以正常运转。

由是而来,这代表着先进方向的曹魏也成了进步文人们汇聚的地方,并在此形成积极向上,关注民生的建安文风已是必然。

二、学术思想的解放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统天下三四百年,文学成了经学的附庸。

东汉末年,随着汉朝统治的崩溃,各家思想再度崛起,有人把发端于此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做“第二个百家争鸣”,见解可谓独特。

文人们一方面喟叹人生苦短和现实无奈,于是发“人生一世间,忽如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另一方面,他们把天下视为己任,在作品中体现出积极的建功立业的入世精神。

如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涵裹日月之大气,曹植“捐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之悲壮,王粲“服身车干戈,岂得念所私”之豁达。

这样将自我形象凸显得如此饱满的唯建安文学可以当之。

三、文学自身的发展
在文学史上,无论《诗经》、《楚辞》抑或是散文、大赋等文学体裁皆是生活的沉淀和历史的抉择。

到了建安时
期,在各种文体得以继承的基础上,又孕育出了新的生命。

《文心雕龙》称“建安之初,无言腾蛹”,其实五言在《古诗十九首》中已十分完善,但与建安诗歌相比,则风格相异。

前者独抒哀怨之情,是生命意识的自觉,后者“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极尽生命的激情。

另一方面,建安前的五言诗多为“流调”,而“正体”仍是四言,就是挚虞还称“雅言之致,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韵之正也”。

但建安诗人却敢于大胆运用“流调”,并将之发展成为后世相追攀的“雅调”。

再有建安诗人还在五言诗中注入了“史”的成分,使叙事诗得以新的发展。

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军伐董卓入京作乱,从而揭露何进的庸才误国,董卓的暴虐专横。

《蒿里行》写关东州郡起兵伐董卓,而联军却为了一己私利而内战,揭示出军阀们的丑恶嘴脸。

蔡琰的《悲愤诗》此而自己被掳入胡,反归别子,塞外所见,暴露出战争的残酷无情。

此外,曹丕的《燕歌行》堪称“七言之始祖”,六言,九言,杂言等在此间也相映成趣。

其它体裁题材更是各显风骚,如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曹丕的《与吴质书》等皆极尽建安之风骨。

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极其繁荣的时代,其
中曹丕的《典论论文》是该期的开山之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论文学专题的理论著作,比起以前的理论文章,它更多的关注了文学本身的艺术特质,开了一代之风。

在《典论。

论文》中,曹丕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文学观点:第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第二,文本同末异,奏议宜雅,书记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第三,文以气为主。

综上三点足以看出其理论史上的地位,第一次提出了文学的文学价值,第一个提出了文体论,第一个提出了“文气说”,将文学的地位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建安文人们在“曹氏父子”的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下,建安风骨找到了历史的坐标,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就其繁荣兴盛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曰:“历史之必然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